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92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65232      線上人數 : 9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9260


    題名: 普悠瑪「越級者」身分認同的反思:從個人、部落和族群觀點分析
    Reflecting of Puyuma`s Transgressor From Individuals, Community and Ethnic Groups Perspective
    作者: 陸浩宇
    Lu, Hao-Yu
    貢獻者: 陳文德
    王雅萍

    Chen, Wen-Te
    ONG, Nga-ping

    陸浩宇
    Lu, Hao-Yu
    關鍵詞: 卑南族
    越級者
    普悠瑪
    年齡組織
    生命歷程
    Pinuyumayan
    Transgressor
    Puyuma
    Age Organization
    Life course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2022-03-01 17:48:35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普悠瑪(Puyuma)部落的「越級者」為例,從個人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以及筆者的個人經驗,討論當代普悠瑪會所制度的改變與卑南人身分認同問題。會所制度因社會環境而有所轉變,如會所訓練、年齡階級制度化以及成年禮儀式。除此之外,許多族人旅居在外或是其他原因,以至於無法適時舉行成年禮,因而設立pasabung補行制度,提供未能適時舉行成年禮者取得部落成員身分的方式。另一方面,過往研究已指出卑南族身分與部落成員身分的認定方式是有差異,前者是由官方以法律規範個人的族群身分,並且享有國家賦予的權利義務;後者以個人經由部落的身分認定方式,取得部落成員身分。但是,從越級者的例子來看,雖然透過社會制度取得部落成員身分,但是在個人實踐身分認同的過程,對於自身的部落成員的身分認同是有所疑慮。越級者的例子,體現生命歷程對於個人身分認同的影響,以及突顯當代卑南人的主體建構過程中的複雜面向。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mporary men’s house system of Puyuma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Puyuma people. It takes the "Transgressor" of the Puyuma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the individual life course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Due to social change, the man house system, including train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ge organization and rites of passage have changed. In addition, the “pasabung” system is established because many Puyuma people stay away from the Puyuma community or other reasons so that they can not hold the rites of passage. Overage people can accomplish rituals and hold a rite of passage through the “pasabung”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many investigators have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inuyumayan identity and Puyuma identity: the former gets the rights through laws by the government, the latter needs to confirm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Puyuma. However, taking "Transgressor" up as an example, although Transgressors obtain Puyuma identity through the social system, they still doubt their Puyuma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The example of the "Transgressor"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life course on personal identity, highlighting the complex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contemporary Puyuma.
    參考文獻: 小泉鐵 原著,黃廷傳、何姵儀譯
    2014[1933] 台灣土俗誌。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1935 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編。台北市:南天書局
    王甫昌
    2004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縣:群學。
    2018族群範圍、社會範圍、與理想關係:論台灣族群分類概念內涵的轉變,刊於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姓,黃應貴主編,頁59-142,新北市:群學。
    王勁之
    2008 巴布麓卑南人的「部落」觀念與建構。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014 誰是「卑南族」?:試論 Pinuyumayan 的身 分認定。刊於回凝與前瞻—卑南族回顧的研究與展望: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林志興、巴代編,頁77-107。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雅萍
    2016 Halavakai:1991年底一個南王卑南族的田野調查報告與筆記。刊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志興、巴代主編,頁221-253。
    伊能嘉矩
    1898 臺湾通信。東京人類学会雑誌。
    江樹生 譯註
    1999a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1999b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等 編
    2008 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台北市:國史館。
    佐山融吉 原著,余萬居 譯,陳文德、黃宣衛 編註
    2007[1918] 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美族南勢蕃、阿美族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宋龍生
    1965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考古人類學刊25:112-144。
    1997 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第六冊 卑南族神話傳說故事集-南王祖先的話。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2 卑南公學校與卑南族的發展。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李宜憲
    2005大港口事件: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東台灣研究12:5-35。
    余舜德、張珣、劉斐玟主編
    2018編者序,刊於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頁v-xiv,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芳誠
    2009 穿梭現代與過去以都蘭部落為例談阿美族年齡組織Pakalungay的文化重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開世
    2014 對臺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刊於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林淑容、陳中民、陳瑪玲編,頁217-254。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6a 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刊於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蕭阿勤、汪宏倫主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6b 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人類學刊84:77-110。
    林娜鈴
    2014 普悠瑪(南王)temararamaw的傳承與存續。國立臺東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南島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河野喜六 原著,余萬居、許人仁 譯,許木主、黃智慧 編
    2000[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志興
    1996 花環(inupiDan)的重現:高雄地區卑南族非親屬性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998 卑南族聯合年祭對卑南族的影響。刊於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莊萬壽、林修徹、鄭端明、陳憲明合編,頁521-54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所。
    孟祥瀚
    2001 台東縣史-開拓篇。臺東縣: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洪秀桂
    1981南王卑南族成年儀禮之分析研究。考古人類學刊42:75-94。
    洪婉瑄
    2019 走活歷史:卑南族南王部落林清美女士的個人生命史。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大川
    2007 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0[1991] 久久酒一次。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社。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編。台北市:南天書局。
    郭祐慈
    2011 日治時期臺東廳一般行政區原住民教育探討-以臺東廳馬蘭社、卑南社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4(4):61-83。
    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南王)編著
    1993 臺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普悠瑪長壽會手冊(未出版)
    孫民英
    2016 臺東南王社區發展史。臺東:臺東縣臺東市南王社區發展協會。
    康培德
    2005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陳文德
    1989 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53-74。
    1993 南王卑南族「人的觀念」──從生命過程的觀點分析,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447-50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族群」與歷史:以一個卑南族「部落」的形成為例(1929- )。東臺灣研究4:123-158。
    2002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黃應貴、陳文德主編,頁44-9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4 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編,頁63-11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0 卑南族。臺北市:三民書局。
    2011 文化復振?文化創造?以卡地布(知本)卑南人為例。臺東文獻復刊17期,頁3-39。
    2014 什麼是「家」?:卑南人的例子,刊於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主編,頁349-398。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6名制與社會生活:卑南人的例子。刊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志興、巴代主編,頁29-64。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
    2016 當代地方社會的面貌:以一個卑南族聚落空間的發展為例。刊於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主編,頁131-175主編。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7 家、部落與族群:「卑南族」Pinuyumayan身分的構成與認定。刊於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20 從社會到社群性的浮現:卑南族的家、部落、族群與地方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美齡
    2015 界線與秩序:當代卑南族南王(Puyuma)部落喪葬禮俗的多元樣貌。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偉智
    2009 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16(4):1-36。
    森丑之助
    2000[1913]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楊南郡譯。臺北市:遠流。
    黃宣衛
    2005[1997] 歷史建構與異族意象─以三個村落領袖為例初探阿美族的文化認同。刊於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黃宣衛主編,頁137-16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唯玲
    2012 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臺灣史研究19(2):99-150。
    葉淑綾
    2009 重思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東台灣研究13:3-28。
    葉一飛
    2012 東排灣的男子會所(palakuwan)與社會階序—以Tjavualji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素娟
    2005 臺灣平埔族的身份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121-166。
    溫振華
    2007臺灣原住民。政策篇(清治時期)。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蔡政良
    2013從認同到實踐的困境:當代都蘭阿美族年齡組織中的社會秩序與公共事務運作臺灣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族研究6(3):77-117。
    衛惠林、陳奇祿、何廷瑞
    1954 臺東縣卑南鄉南王村民族學調查簡報。考古人類學刊3:14–26。
    鄭全玄
    1995東台灣叢刊之三: 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東市:東台灣研究會。
    鄭丞志
    2006 一個部落失落至重現過程之研究:以知本Katatipul部落經驗為例。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浩祥、林頌恩
    2016 普悠瑪少年會所制度的轉折與變化影響。刊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志興、巴代主編,頁255-282。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
    羅素玫
    2010 文化認同、生態衝突與族群關係:由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傳統領域論述談起。考古人類學刊72:1-34。
    2018 是傳統還是創新?儀式、性別階序與規範實踐之間的阿美族都蘭婦女組militepuray。民俗曲藝期刊200:25-101。
    藤井志津枝
    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Astuti, Rita
    1995 The Vezo Are Not a Kind of People":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Ethnicity" among a Fishing People of Western Madagascar. American Ethnologist 22(3):462-482。
    Cauquelin, Josiane
    2004 The Aborigines of Taiwan: the Puyuma from Headhunting to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Gulliver, Philip H
    1968 “Age Differentiation”. Ency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1:157-162.
    Shostak, Marjorie
    2000[1981] Nisa, the life and words of a !Kung woma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天主教會花蓮教區
    2021堅振聖事,堅振聖事概論。網路資源,https://hualien.catholic.org.tw/modules/tadnews/page.php?nsn=389,2021年10月14日。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1 臺東1990-2020年平均氣溫及雨量。網路資源,https://www.cwb.gov.tw/V8/C/C/Statistics/monthlymean.html,2021年10月14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 族語e樂園
    2021 南王卑南語辭典。網路資源,族語E樂園 klokah.tw,2021年10月14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
    2021卑南族南王部落傳統祭儀巡禮。網路資源,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203,2021年9月30日
    臺東縣臺東市戶政事務所生活服務網。
    2021 2021年台東縣南王里人口數。網路資源,臺東縣戶政事務所生活服務網 (taitung.gov.tw),2021年10月14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7259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259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292
    顯示於類別:[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0801.pdf6959KbAdobe PDF215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