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802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1/144292 (79%)
造访人次 : 50926957      在线人数 : 9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8028


    题名: 《兩家》劇本創作與論述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Between Two Families"
    作者: 祖岳
    Zu, Yue
    贡献者: 盧非易
    祖岳
    Zu, Yue
    关键词: 電影劇本
    敘事學
    家庭
    命運
    Screenplay
    Narratology
    Family
    Destiny
    日期: 2021
    上传时间: 2021-12-01 14:50:34 (UTC+8)
    摘要: 《兩家》採用電影劇本作為寫作媒介,以敘事學理論作為創作基礎,講述 了出生在北京通惠河南的一個男孩,在經濟基礎截然不同的兩個家庭中的生 活。故事透過兩家人在一天之內,面對危機的不同選擇,不同結局,展現出人 們生而平等,但命運不盡相同的主題。
    本文分為兩個部分:第四章為具體的創作內容及完整劇本呈現;前三章及 第五章為創作論述,分別收錄了完整的創作構想及創作反思。附錄中則包含了 前期故事構想,以及在創作中提供了部分思路的影片,以供參考。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Between Two Families" uses the film script as the writing medium, and tells the life of a boy who was born on the south bank of Tonghui River in Beijing. He has two families that are in completely diffe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Within 24 hours, through the different choices and different consequences of two families facing the troubles, this story shows the theme that people are born equal but have different destini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specific writing content and the complete script;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and the fifth chapter are the writer’s notes, including the complete writing ideas and the reflection of writing. For reference, the appendix contains the early story ideas, as well as the film list that provided some ideas during the cre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旭鋒譯(2011)。《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原著 Snyder, B. [2005]. Save The Cat!. Los Angeles,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王書芬譯(2000)。《電影劇本寫作》。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Parent-Altier, D. [1997]. Approche du scénario. Paris, France: Nathan.)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1966年8月9日)。《人民日報》,1版。
    左停、劉文婧、李博(2019)。梯度推進與優化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3(5):21-28。
    申丹(2005)。敘事學研究在中國與西方。外國文學研究,4:110。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雲霞(2012)。「解嚴」以來臺灣文學中的家族書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專業,江蘇南京。
    朱雲霞(2014)。「解嚴」後台灣家族書寫的特徵與意義。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91-195。
    沈貫力(2009)。中國共產黨三線建設戰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中共黨史專業,廣西桂林。
    李文彬譯(1973)。《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志文。(原著Forster, E. M. [1927]. Aspects of the Novel. London, UK: Edward Arnold.)
    李月軍(2003)。論「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政治社會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5-130。
    李安增(2009)。近三十年來「文化大革命」成因問題研究述評。中共黨史研究,3:110-118。
    李顯杰(1999)。當代敘事學與電影敘事理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6):18-28。
    吳明玉(2009)。紅衛兵運動及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台灣桃園。
    周有健(2008)。論鄧小平對 「文化大革命」的評價。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9(1):5-11。
    周明長(2014)。三線建設與中國內地城市發展(1964-1980年)。中國經濟史研究,1:142-151。
    周鐵東譯(2001)。《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北京市:中國電影出版社。(原著McKee, R. [1997].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NY: ReganBooks.)
    政大傳院媒介寫作教學小組(2009)。《傳媒類型寫作》。臺北市:五南。
    胡曉鈺、畢侃明譯(2016)。《開發故事創意(第二版)》。北京市: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原著Rabiger, M. [2013]. Developing story ideas: The power and purpose of storytelling. Burlington, MA: Focal Press.)
    保羅·伍德、常寧生(2008)。現代主義與先鋒觀念。藝術探索,22(4):53-59。
    凌振元(2002)。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00-105。
    徐言之、Humphrey, R.(1977)。意識流小說(上)。中外文學,6(3):96-106。
    寇浩寧(2012)。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戴維·哈維論後現代文化變遷的根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6-92。
    連文光(1994)。中國「第五代」與法國新浪潮電影比較論。電影藝術,3:79-86。
    崔君衍譯(2016)。《現代電影美學(第三版)》。北京市:中國電影出版社。(原書Aumont, J., Bergala, A., Marie, M., & Vernet, M. [2008]. Esthétique du film (3e éd.). Paris, France: Armand Colin.)
    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Halbwachs, M. [1925]. 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émoire. Paris, France : Félix Alcan.)
    〈習近平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上網日期2021年2月25日,檢自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2/25/c_1127137845.htm
    張執中(2018)。黨國意識形態的權力與制度:習近平時期的觀察。展望與探索月刊,16(4):71-88。
    張國龍(2013)。成長小說概念審美流變考察。文藝評論,7:57-62。
    張萬餘(2008)。恢復高考: 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新起點。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8(4):34-36。
    張樂天(2007)。恢復高考的意義詮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6:74-78。
    張覺明(1997)。《電影編劇》。臺北市 : 揚智文化。
    陳毓鈞(2001)。北京申奧成功,是振興中華的大事。海峽評論,128:26-27。
    曾西霸譯(1993)。《實用電影編劇技巧》。臺北市:遠流。(原書Field, S. [1979]. Screenplay: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NY: Dell Publishing.)
    曾建元(2017)。習近平主政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腐打貪機制及其成效。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3(2):113-35。
    黃宗潔(2005)。試論當代台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27:205-220。
    買琳燕(2008)。從歌德到索爾·貝婁的成長小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吉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吉林長春。
    傅志勇(2002)。三線建設及對西部大開發的歷史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專業,北京。
    楊心怡(2005)。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趙付科、李安增(2009)。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化大革命」成因問題研究述評。安徽史學,22:55-62。
    趙秉志、彭新林(2015)。習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22-133。
    談鳳霞(2018)。論美國少數族裔少女成長小說中的身份書寫。竹蜻蜓·兒少文學與文化,(4):13-65。
    劉雲舟譯(2018)。《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原書Gaudreault, A., & Jost, F. [2000]. Le récit cinématographique (2e éd.). Paris, France : Nathan.)
    劉象愚、楊恆達、曾艷冰(2002)。《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鐘大豐(1985)。論「影戲」。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54-92。

    外文文獻
    Berger, K. (1994). Diegesis and Mimesis: The Poetic Modes and the Matter of Artistic Presentation. The Journal of Musicology, 12(4), 407-433.
    Chatman, S. B. (1980).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en, J., Pu, M., & Hou, W. (2019). The trend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China (1978–2010).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17(3), 261-285.
    Chin, D. (2001). " The Film That We Wanted to Live": Re-Releasing Modernist Movies. PAJ: A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d Art, 23(3), 1-12.
    Jost, F. (1969). La tradition du Bildungsrom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1(2), 97-115.
    Kidney, P. (1986). Bertolucci`s The Conformist: A Study of the Flashbacks i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Film. Carte Italiane, 1(7), 47-56.
    Palomar, A. (2015). Recuperating the Bildungsroman in Women`s Contemporary Spanish Narratives and Fil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lifornia.
    Stevenson, R. W. (2014). Modernist fiction: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Zhang, J., & Zhao, W. (2019). The unreported income and its impact on Gini coefficient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17(3), 245-25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846406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464062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724
    显示于类别:[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6201.pdf5582KbAdobe PDF2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