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8011
|
Title: | 中國古典詩歌篇製原理研究——以近體詩為中心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Focusing on the Regulated Verses |
Authors: | 葉汝駿 Ye, Ru-Jun |
Contributors: | 蔡瑜 廖棟樑 Tsai, Yu Liao, Tung-Liang 葉汝駿 Ye, Ru-Jun |
Keywords: | 篇製 原理 近體詩 中國古典詩歌 格律 文體 結構 External Structure Principle The Regulated Verse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Rhythm Genres,Styles and Forms Structure |
Date: | 2021 |
Issue Date: | 2021-12-01 14:35:54 (UTC+8) |
Abstract: | 「篇製」是詩文作品的章句組織所形成的外在結構形態。凡詩皆有篇製——它是構成詩歌乃至所有文學作品普遍且必備的基礎性形式要素。然而,由於篇製自身屬性、生成過程及表現方式等原因,篇製問題在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的研究中長期受到遮蔽。本書的核心目的即在於揭顯篇製這種實際存在,但又被長期遮蔽的基礎性形式要素的地位與特質,探抉以近體詩為中心的中國古典詩歌篇製隱而未發的詩學原理問題。從構造原理來看,篇製是一個自洽的封閉系統,它由底層的「構件」、中層的「形態」、上層的「格律」三個層級的子系統套疊形成金字塔形的系統架構。其中作為底層系統的構件體系包括「句」、「聯」、「章」、「篇」四個具有套疊關係的層級;中層系統是指上述篇製構件所呈現出的「長短」、「齊雜」、「奇偶」與「圖形」等基本形態;至於上層系統,則為分別規範上述篇製構件之形態的四種格律——「篇製律」——「長度節制律」、「均齊整一律」、「奇偶相生律」和「幾何構形律」。中國古典詩歌的篇製系統在運行原理上呈現出鮮明的秩序性、封閉性和歷史性的特點。中國古典詩歌的篇製是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其中,生理規律、漢字特性、書寫載體、題材內容等客觀因素構成了篇製這種章句秩序的「前規」。與篇製同為中國古典詩歌三大基本形式要素的對偶與聲音,則為影響篇製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對偶從形上的思維層面到形下的技術層面皆深刻形塑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篇製;在聲音規則體系中居於控制性地位的節律,乃是締造篇製的最重要技術因素,而在南朝興起的聲律又成為了中古時期影響篇製的一種新興的關鍵變量——其直接引起了篇製的律化。至於政治權力的介入,主要表現在科舉試詩制度的建立,這一方面標誌著近體詩篇製系統的最終完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它的僵化並引起了篇製的新變。中國古典詩歌篇製的美感兼具聽覺與視覺兩條表現路徑,然篇製的聽覺美感需依附於詩歌的聲音規則(節律、韻律、聲律)以實現,而訴諸視覺表現的「建築美」實為篇製美感的主要面向。以近體詩為代表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建築美」講求內部要素的絕對均衡,在外在形狀上也造成了一種精準的、方正的幾何圖形,且在靜態性質和動態發展上皆呈現出一種鮮明的「簡化」趨向。不過由於中國古典詩歌具有鮮明的「主聲」傳統,故這種「建築美」在古典時代以隱性的表現為主。除了篇製本身所內具的「建築美」,形下的篇製還成為諸如「中和之美」、「雅俗之辨」等其他形上的美學觀念的表現載體。近體詩的篇製系統在完型之後停止了自體演化,然而在廣義的詩歌體裁系統中,一系列對近體詩篇製的解構、分化與重構的進程正在悄然發生。這一進程在前現代時期主要發生於兩個脈絡之中:一是「圖形詩」在「主聲」的詩歌傳統之外建構了一個異質的「主形」傳統;一是作為「詩之苗裔」的詞、曲對近體詩篇製的激進變革。不過上述變革皆發生在中國古典詩歌體裁系統的外圍,近體詩篇製系統本身則始終維繫著高度的穩定性。直到漢語新詩的誕生,近體詩這一篇製傳統的絕對權力與壟斷地位才被徹底解構。同時篇製作為新詩建設的核心議題,在古與今、中與西的宏大時空對照框架中,以近體詩為中心的篇製傳統之特質與價值也重新受到了反思與估定。要言之,以近體詩為中心的篇製系統並非一種機械的、被動的形式外殼,而是一種有機的、能動的「生命的形式」。藉助本書提出的新型闡釋架構,中國古典詩歌篇製的基本原理得以系統揭顯——遮蔽已久的「篇製律」也得以首次歸納,吾人亦可藉此重新發現、認識和理解篇製這種基礎性形式要素之地位與特質,並認識到篇製看似簡單的表象背後實際蘊藏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同時,本書開展的中國古典詩歌篇製原理之研究,既是踐行中國古典人文學術「內造建構」之闡釋進路的嘗試,亦為構建確當的中國文體學的應有之義。 Poetry has an external structure composed of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This is a universal and essential form factor, and all poems have such an external structure.However, due to its own attributes, forming processes and expression mode, it has been forgotten for a long time.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to expose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and explore the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ocusing on the regulated verses.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is a self-contained system that is laminated by the underlying system of component, the intermediate-level system of morphology, and the upper system of rules, which forms a pyramid-shaped system. Specifically, the underlying system includes four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onents,which is sentence, lian, chapter, and text;The intermediate-level system refers to the morphology of the above components, including length, uniformity, parity and graphics; As for the upper system, it is including restriction length, symmetrical syntax, parity comparison structure, and appearance of geometric graphic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are manifested as ordered, closed and historic.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is a product of var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mong them,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physiological law,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material carriers, specific content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external structure.The antithesis and sou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The antithesis is deeply shaped it from the idea level to the technical level; the rhythm of the control status in the sound rules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cal factor, and then the rules of tone have become a new key factor.As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political power, it mainly manifes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poem system, which marks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regulated verses’ external structur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so caused a new rigidity changes.The aesthetic performa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has two paths, but its auditory aesthetic performance needs to be attached to the sound rules, and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performance which in the visual is its main aspect.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performance represented by regulated verses have three traits: its internal construct is absolutely balanced, its shape is square, and it is simplified .However, because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centered on sound, so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performance is mainly implicit. In addition to that,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 external structure also become a performance carrier of aesthetic concept such as neutral , elegant and vulgar.The process of regulated verses’ external structure stopped its own development after completion, but in a broad poetry genre system, a series of deconstruc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regulated verses’ external structure is quietly happening.This process is mainly happened in two contexts: one is the visual poetry created a vision-centered tradition; the other is the radical change of the Ci and Qu in external structure.However, the above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genre system, and the regulated verses’ external structure itself always maintains the extreme stability.Until the birth of Chinese New Poetry, the tradition of regulated verses’ external structure was completely de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its and values of regulated verses’ external structure are also re-considered and re-estimated.In summary, the regulated verses’ external structure is not a mechanical, passive form, but an organic, active form just like the life.With the new theor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external structure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uncovering, and the rules of poetry’ external structure has also been summariz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also re-discover and re-understand the traits and valu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external structure.This research is not only the trial of making Chinese classical humanities back to its own tradition, but also also helps to build a correct study of genres,styles and form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
Reference: | 一、古典文獻 [漢]王充著,張宗祥等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蔡邕撰,[清]盧文弨校訂:《獨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魏]曹丕著,夏傳才等校注:《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晉]陸機著,楊明校箋:《陸機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栢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南朝宋]顏延之著,王學軍箋注:《顏延之集編年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南朝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沈約著,陳慶元校箋:《沈約集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南朝梁]僧祐著,蘇晉仁等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南朝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北朝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鼇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杜甫著,[清]浦起龍注:《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杜甫著,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校:《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呂溫:《呂衡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孟啟著,李學穎標點:《本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柳宗元著,尹佔華等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徐堅編:《初學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陳子昂著,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唐]歐陽詢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唐]韓愈著,[清]方世舉箋注,郝潤華等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五代]王定保著,陽羨生校點:《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王灼著,李孝中等輯註:《王灼集》,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宋]毛晃增注,[宋]毛居正重增:《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宋]司馬光著,李之亮箋注:《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呂陶:《淨德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等點校:《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姜夔撰,陳書良箋注:《姜白石詞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桑世昌編,[清]朱存孝輯補:《回文類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351冊。 [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宋]黃庭堅著,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戴復古撰,金芝山點校:《戴復古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魏慶之撰,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集注,黃任軻等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嚴羽著,張健校箋:《滄浪詩話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元]楊士弘編選,[明]張震輯注,[明]顧璘評點,陶文鵬等點校:《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明]王夫之評選,陳書良校點:《古詩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王文祿:《文脈》,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明]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明]朱權:《西江詩法》,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李東陽著,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明]郝敬:《藝圃傖談》,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明]徐渭著,李俊勇疏證:《南詞敘錄疏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 [明]唐元竑:《杜詩攟》,收入陳廣宏等編校:《明人詩話要籍彙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陸時雍選評,任文京等點校:《詩鏡》,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張岱著,欒保羣注釋:《嫏嬛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 [明]費經虞:《雅倫》,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鄧雲霄:《冷邸小言》,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謝榛著,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明]譚浚:《說詩》,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清]王夫之選評,李中華等校點:《古詩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王引之撰,虞思徵等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王國維著,謝維揚等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清]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收入郭紹虞等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王闓運著,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闓運編:《八代詩選》,1920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清]毛先舒:《詩辯坻》,收入郭紹虞等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朱琰:《唐試律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寫刻本。 [清]朱駿聲編著:《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延君壽:《老生常談》,收入郭紹虞等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李因培選評,[清]淩應曾等注:《唐詩觀瀾集》,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清]李懷民著,張耕點校:《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入郭紹虞等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汪師韓:《詩學纂聞》,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收入唐圭璋编:《詞話叢编》,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沈德潛著,王宏林箋注:《說詩晬語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清]金聖歎著,陸林輯校整理:《金聖歎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屈復:《唐詩成法》,清乾隆八年(1743)弱水草堂刻本。 [清]冒春榮:《葚原詩說》, 收入郭紹虞等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姚鼐撰,盧坡點校:《惜抱軒尺牘》,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 [清]姚鼐編,邊仲仁標點:《古文辭類纂》,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清]紀昀:《沈氏四聲考》,收入[清]王灝輯:《畿輔叢書》,清光緒五年(1879)定州王氏謙德堂刻本。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徐養原:《律呂臆說》,收入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 115 經部·樂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陳廷焯著,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梁章钜著,陳居淵校點:《制藝叢話 試律叢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清]張玉榖著,許逸民點校:《古詩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萬樹編著:《詞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馮班撰,李鵬點校:《鈍吟雜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 [清]趙執信:《聲調譜》,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趙翼著,曹光甫校點:《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蔡鈞:《詩法指南》,收入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 1702 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臧嶽:《應試唐詩備考》,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三樂齋重刻本。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箋釋:《藝概箋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清]錢良擇:《唐音審體》,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昭質堂刻本。 [清]題花豫樓主人:《唐五言六韻詩豫》,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花豫樓刻本。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箋:《文鏡秘府論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丘瓊蓀校釋:《歷代樂志律志校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 吳毓江撰,孫啟治校注:《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等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張伯偉校考:《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張健校考:《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曾昭岷等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魯:《中國新詩格律問題》,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年。 于民:《春秋前審美觀念的發展》,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光祈:《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 王同等:《漢魏樂府新考:漢樂府相和大曲及魏晉清商三調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王志亭:《現代民族格律與現代民族格律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希傑主編:《漢語修辭和漢文化論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珂:《詩歌文體學導論:詩的原理和詩的創造》,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年。 王珂:《新詩詩體生成史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甘玲:《詩之為詩——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學闡釋》,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年。 艾青:《艾青全集》,廣州: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申小龍:《語文的闡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朱星:《新文體概論》,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 朱炳祥:《中國詩歌發生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 朱執信:《朱執信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朱湘:《朱湘散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朱廣祁:《詩經雙音詞論稿》,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朱曉農:《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任中敏:《唐聲詩》,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向麗頻:《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江恆源:《中國詩學大綱》,重慶:大東書局,1944年。 杜曉勤:《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丹:《中國現代詩歌理論與古典資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李荀華:《詩經音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李峯:《體:中國古代文體論的本體之思》,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 李娟:《「沈宋體」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曉紅:《文體新變與南朝學術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李騫:《詩歌結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呂珍玉:《從《全唐詩》中六句詩看四句詩及八句詩之定體並附論六言詩》,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呂紅光:《唐前文體觀念的生成與發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吳小平:《中古五言詩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吳相洲:《永明體和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律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吳潔敏、朱宏達:《漢語韻律的多維特徵及其認知功能——兼論感情語調生成的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吳積才:《異體詩淺說》,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何丹:《《詩經》四言體起源探論》,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何其芳:《何其芳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何偉棠:《永明體到近體》,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何詩海:《漢魏六朝文體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余恕誠:《唐詩風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沈亞丹:《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范罕:《蝸牛舍說詩新語》,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范況:《中國詩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林庚:《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林於弘:《初唐前期詩歌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林繼柏:《五言近體格律形成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易聞曉:《中國詩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易聞曉:《詩賦研究的語用本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金瀅坤:《唐五代科舉的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周生亞:《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周仕慧:《樂府詩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周裕鍇:《語言的張力:中國古代文學的語言學批評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周嘯天:《中國絕句詩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胡才甫著,王永波整理:《詩體釋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年。 胡奇光:《中國古代語言藝術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柳村:《漢語詩歌的形式——詩歌格律新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修訂版)》,新北: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2016年。 施惟達:《中古風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施蟄存:《詞學名詞釋義》,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洪為法著,侯體健整理:《絕句論 律詩論 古詩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馬海英:《陳代詩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版。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年。 徐青:《古典詩律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復觀:《徐復觀全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郭紹虞:《漢語語法修辭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鉞:《國故新探》,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唐愛霞:《古代六言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涂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陳本益:《中外詩歌與詩學論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柏全:《中國文學的對偶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陳柏全:《清代詩話中格律論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望道:《陳望道語文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鐘凡著,卞東波整理:《中國韻文通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 孫綠江、孫婷:《中國古代詩歌結構演進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許霆,魯德俊:《新格律詩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許霆:《中國新詩韻律節奏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許霆:《旋轉飛升的陀螺——百年中國現代詩體流變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麻守中:《中國古代詩歌體裁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 章太炎:《國故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年。 梁宗岱:《梁宗岱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梁實秋:《梁實秋文集》,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啟功:《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永鑫:《漢樂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張柏青:《穿透時空:唐詩絕句聲韻之美》,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9年。 張思齊:《詩文批評中的對偶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高雄:駱駝出版社,1997年。 彭亞非:《先秦審美觀念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黃坤堯:《詩歌之審美結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黃松毅:《儀式與歌詩——《詩經·大雅》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黃侃:《文心雕龍劄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葉公超著,陳子善編:《葉公超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劄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葛曉音:《唐詩流變論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董靜怡:《先秦南北方音樂文化分野下的《詩經》《楚辭》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 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程毅中:《中國詩體流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馮勝利:《漢語韻律句法學(增訂本)》,北京:中西書局,2015年。 馮勝利:《漢語韻律詩體學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曾棗莊:《中國古代文體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仲義、梁葆莉:《漢語詩體學》,上海:學苑出版社,2000年。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稿》,北京:音樂出版社,1966年。 楊曉靄:《宋代聲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楊鴻烈:《中國詩學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羣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敏俐:《漢代詩歌研究論集——趙敏俐學術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史通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蔣紹愚:《唐詩語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年。 蔣紹愚:《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廖序東:《楚辭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鄭振鐸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鄭敏:《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 鄭騫:《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騫著,曾永義編:《從詩到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熊篤:《書劍齋古代文學論叢》,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年。 鄧國光:《文章體統:中國文體學的正變與流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鄧喬彬:《古代文藝的文化觀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劉大白:《中詩外形律詳說》,上海:中國聯合出版公司,1943年。 劉半農:《劉半農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劉永濟:《詞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劉志基:《漢字體態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念茲:《唐短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潘吉星:《中國科學技術史·造紙與印刷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薛亞軍:《唐代試律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藝術研究》,上海:學苑出版社,2010年。 錢蒼水:《文體分類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鄺健行:《詩賦與律調》,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謝無量:《詩經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簡明勇:《律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饒少平:《雜體詩歌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顧隨著,葉嘉瑩筆記:《中國古典詩詞感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11年。 [日]古田敬一著,李淼譯:《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日]平田昌司:《文化制度與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日]松浦友久著,石觀海等譯:《節奏的美學——日中詩歌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 [日]清水茂著,蔡毅譯:《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日]冨谷至著,劉恆武譯:《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加]馬歇爾·麥克魯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年。 [加]馬歇爾·麥克魯漢著,賴盈滿譯:《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年。 [英]L.R.帕默爾著,李榮等譯:《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英]泰倫斯·霍克斯著,瞿鐵鵬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理想與偶像》,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英]貢布里希著,楊思梁等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年。 [法]米歇爾·傅柯撰,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法]雅克·德里達著,汪堂家譯:《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法]程抱一著,涂衛羣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俄]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美]王士元、彭剛著:《語言、語音與技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等譯:《中國文學思想讀本:原典·英譯·解說》,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美]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美]宇文所安著,胡秋蕾等譯,田曉菲校:《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美]宇文所安著,陳小亮譯:《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美]阿德勒著,汪關盛等譯:《哲學的誤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高友工、[美]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美]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美]浦安迪著,劉倩等譯:《浦安迪自選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美]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美]孫康宜,[美]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美]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美]蔡宗齊:《漢魏晉五言詩的演變:四種詩歌模式與自我呈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美]劉若愚著,趙帆聲等譯:《中國詩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蘇珊·朗格著,滕守堯譯:《藝術問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美]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美]羅傑瑞著,張惠英譯:《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瑞士]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譯:《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德]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二)期刊論文 王志清:〈樂府詩體式因素與音樂的相關性〉,《文藝研究》2012年第10期,2012年10月),頁54-60。 王佺:〈從二句體、四句體到八句體——絕句與律詩之關係新探〉,《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頁124-128。 文曉華:〈《詩經·國風》與「樂府古辭」齊雜言句式的比較及思考〉,《文藝評論》2011年第8期,2011年8月,頁20-24。 白右尹:〈韻紐四病考〉,《臺大中文學報》第53期,2016年6月,頁1-42。 杜曉勤:〈五言詩律化進程與唐詩體式研究的思考與探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00-107。 李林芳:〈《毛詩》較安大簡《詩經》文本的存古之處——句式整齊性的視角〉,《文史》2021年第1輯,2021年2月,頁27-46。 李定廣:〈唐詩的體裁系統及其藝術優越性〉,《學術月刊》2013年第5期,2013年5月,頁116-121。 李冠蘭:〈君子觀於銘——兩周銅器銘文的閱讀方式與文體觀念之變〉,《文學評論》2020年第6期,2020年11月,頁124-132。 李勝利、李金雲:〈三句體詩歌的流變——中國古代詩體研究之二〉,《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3期,2019年5月,頁98-105。 李勝利:〈曹丕〈燕歌行〉的斷句問題與三句體詩歌——中國古代詩體研究之一〉,《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14年9月,頁74-79。 吳承學:〈論古詩制題制序史〉,《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1996年9月,頁10-20。 吳相洲:〈關於建構樂府學的思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19年5月,頁65-71。 吳琦幸:〈論古典格律詩和人的記憶廣度〉,《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1988年10月,頁1-10。 周遠斌:〈論三言詩〉,《文學評論》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75-81。 胡明楊、勁松:〈流水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年第4期,1989年8月,頁42-54。 査屏球:〈紙簡替代與漢魏晉初文學新變〉,《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頁153-163。 俞樟華、蓋翠傑:〈論古代六言詩〉,《文學評論》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頁40-44。 施逢雨:〈單句律化——永明聲律運動走向律化的一個關鍵過程〉,《清華學報》新2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301-320。 倪祥保:〈「三句體」再探〉,《東吳學術》2018年第6期,2018年11月,頁125-133。 陸錫興:〈盤中詩探源〉,《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年第4期,2014年10月,頁132-137。 陳引馳:〈「文」學的聲音:古代文章與文章學中聲音問題略說〉,《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頁35-42。 崔濤:〈南朝文人五言詩歌體式的走向與定位〉,《北方論叢》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頁10-13。 梁粱:〈〈方角書一首〉試析〉,《敦煌研究》1983年第1期,1983年6月,頁173-178。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167-177。 張培陽:〈論七言轉韻律體的體製特徵——兼及律體的判定標準〉,《文學遺產》2016年第2期,2016年3月,頁75-86。 黃崇浩:〈從「約句準篇」看「四律」在律詩形成過程中的歷史地位〉,《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46-55。 葉汝駿:〈「格詩」正詮〉,《浙江學刊》2017年第2期,2017年3月,頁140-147。 葉汝駿:〈「效體詩」原論〉,《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2017年3月,頁30-39。 葉汝駿:〈文病·文法·文類——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蜂腰」之喻〉,《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2020年1月,頁77-83。 葉汝駿:〈建構‧敷演‧拓變——唐宋「詩史」說演進的再審視〉,《國文學報》第68期,2020年12月,頁1-32。 程建虎:〈應製詩對五言詩律化的影響——以平仄和句數為觀照中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40-44。 程章燦:〈五句體與連章詩——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體式發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7卷第1期,2020年1月,頁57-67。 曾肖:〈南朝五言詩篇製的演進歷程〉,《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61-65。 曾軍:〈德里達思考漢字的方法〉,《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1期,2018年1月,頁8-14。 賈晉華:〈進士試詩與律詩定格〉,《文學研究》第2輯,1992年,頁114-120。 詹亞園:〈從篇製句式看唐五代詞體式之演進〉,《淮北煤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1993年3月),頁61-67。 趙雷、李文倩:〈四言詩與雅樂的離合——從詩樂分離的角度考察四言詩衰落的原因〉,《學術交流》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頁146-129。 趙黎明:〈中國詩體歷次轉型中的語法因素——兼論新詩出現的文體史意義〉,《廣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2020年3月,頁150-159。 趙繼承:〈句數:古人論詩歌體製的一個基本視角〉,《中國韻文學刊》第27卷第3期,2013年7月,頁1-7。 趙繼承:〈試析古人的「言數」觀念——兼及古代詩歌創作格局的形成〉,《勵耘學刊(文學卷)》2013年第1期,2013年10月,頁100-116。 蔡瑜:〈王昌齡的「身境」論——《詩格》析義〉,《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頁297-325。 蔡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2015年5月,頁227-260。 蔡瑜:〈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清華學報》新4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35-72。 蔡瑜:〈初唐格律發展史論——以詩格、詩選、詩作交互探索〉,《臺大中文學報》第59期,2017年12月,頁1-54。 蔡瑜:〈唐、宋詩歌格律對「下三字」規範的進程〉,《清華中文學報》第22期,2019年12月,頁117-172。 蔡瑜:〈唐代七言格律擬議〉,《文史哲學報》第51期,1999年12月,頁31-54。 蔡瑜:〈唐詩格律發展的關鍵進程——以日本詩格《作文大躰》為核心的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6月,頁219-250。 蔣寅:〈中國古代文體互參中「以高行卑」的體位定勢〉,《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2008年9月,頁149-167。 劉念茲:〈三五七詞律〉,《陰山學刊》1990年第4期(1990年5月),頁1-8。 劉鑫:〈文字與語言──論德里達對索緒爾的解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9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64-71。 駱玉明:〈壅塞的清除——南朝至唐代詩歌藝術的發展一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2003年6月,頁117-122。 盧盛江:〈齊梁聲律論幾個問題新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頁66-74。 韓璽吾:〈試論唐短歌〉,《洛陽師專學報》第17卷第4期,1998年8月,頁57-60。 羅宗強:〈目的、態度、方法——關於古代文學研究的一點感想〉,《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頁97-100。 羅漫:〈詞體出現與發展的詩史意義〉,《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1995年9月),頁138-151。 (三)學位論文 王俊英:《永明詩體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胡安順先生指導,2010年。 尹尚勝男:《從歷代詩話看中國詩體篇幅長短之辯》,北京大學碩士論文,龔鵬程先生指導,2013年。 白崇:《元嘉文學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林家驪先生指導,2006年。 白朝暉:《初盛唐詩體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莫礪峰先生指導,2002年。 柯繼紅:《中國詩歌形式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趙仁珪先生指導,2008年。 孫耀斌:《宋代科舉考試文體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吳承學先生指導,2009年。 張培陽:《近體詩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盧盛江先生指導,2013年。 葉汝駿:《唐代五律藝術流變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李定廣先生指導,2018年。 曾肖:《南朝五言詩篇製的演變——兼論五言八句詩的發展》,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張明非先生指導,2002年。 湯燕君:《唐代試詩制度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肖瑞峰先生指導,2009年。 楊文惠:《五言律詩聲律的形成》,清華大學博士論文,施逢雨先生指導,2005年。 楊明璋:《敦煌世俗詩歌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羅宗濤先生指導,1999年。 蔡平:《永明體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曹旭先生指導,2005年。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黃坤先生指導,2005年。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507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507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171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50701.pdf | | 4271Kb | Adobe PDF2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