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771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92/144379 (79%)
造访人次 : 51195830      在线人数 : 9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716


    题名: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The Policy and Works of Art and Literature of Deng XiaoPing`s Era
    作者: 林宸逸
    Lin, Chen-Yi
    贡献者: 鍾延麟
    Chung, Yen-Lin
    林宸逸
    Lin, Chen-Yi
    关键词: 改革開放
    宣傳政策
    文藝管理
    文藝體制
    文學
    電影
    Reform and opening-up
    Deng era
    Art and Literature Policy
    Art and Literature Works
    日期: 2021
    上传时间: 2021-11-01 12:14:21 (UTC+8)
    摘要: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此一政治基調自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活動的最高準則。文藝也因而成為共產黨塑造意識形態和推行政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大陸,文藝發展就長期受制於中共的政治發展。
    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黨國體制的略為鬆動和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為中國大陸的文藝發展形塑不同既往的創作環境,中共也因時制宜地在政策制度上加以調整與創新,以及運用新的宣傳工具與手法。
    本文以中共相關宣傳政令為經緯,透過中共在文藝管理機構權責的改革、出版及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調整、文藝工作者的培育與待遇,兼及針對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小說、影像作品產出的內容進行分析,期以梳理中共在1976年至1992年之間,如何運用文藝作品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微調與創新過程。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一、 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題綱〉,《建黨以來重要文件選編(1921-1949)》第18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題綱〉,《建黨以來重要文件選編(1921-1949)》第1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編著,《知識分子政策文件匯編》,北京:勞動人事部發行,1983。
    中共中央宣傳部政策法規研究室編,《宣傳文化政策法規選編 : 1996-1997年》,北京:學習出版,1998。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編,《黨的宣傳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 : 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王英林、蘇文斌編,《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編:延安時期,臺北:著者發行,196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
    行政院新聞局敵情研究室編印,《共匪對外宣傳策略運用方式及我應採之對策》,臺北:行政院新聞局敵情研究室,1972。
    行政院新聞局編著,《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5。
    汪耀華編,《「文革」時期上海圖書出版總目,1966~1976》,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陳元等編,《中國統一戰線辭典》,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
    陳俊生編,《中國改革政策大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
    劉建明主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
    鄧小平文藝思想硏究編纂委員會編,《鄧小平文藝思想硏究》,西安:太白文藝,1993。

    二、 回憶錄、傳記、年譜、年報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 : 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5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5。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6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6。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8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8。
    王 蒙,《不革命行嗎?原中國文化部長跟你談政治》,臺北:時報文化,2013。
    王 蒙,《王蒙自傳‧第2部‧大塊文章》,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王 蒙,《王蒙自傳‧第3部‧九命七羊》,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王育濟等主編,《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2年卷》,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經銷,2010。
    王怡红、胡翼青主編,《中國傳播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10。
    杜導正,《趙紫陽還說過什麼?:杜導正日記》,臺北:印刻文學,2010。
    國家行政學院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機構五十年》,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
    康式昭編,《中國改革全書(1978-1991)文化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
    葉德浴,《往事探微 : 中國文化沙皇周揚》,臺北:新銳文創,2013。
    劉賓雁,《劉賓雁自傳》,臺北:時報文化,1989。
    鄧力群,《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1975-1987)》,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
    鄭學稼,《陳獨秀傳(上)》,臺北:時報文化,1990。
    魏時煜,《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

    三、 專著
    于 麗編,《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王 堯,《「文革」對「五四」及「現代文藝」的敘述與闡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王章陵,《大陸文化思潮》,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1993。
    王曉玉編,《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朱德發、魏 建編,《現代中國文學通鑑(1900-2010)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
    吳豐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臺北:幼獅,1983。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
    李谷城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新詞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臺北:蔚藍文化,2017。
    李洪林,《中國思想運動史(1949-1989)》,香港:天地圖書,1999。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
    李新宇編,《現代中國文學:1949-2008》,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9。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第十七版,臺北市:杜維運發行,2008。
    杜導正,《國是憂思錄》,香港:天地圖書,2012。
    沈志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卷: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肖偉勝,《視覺文化與圖像意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周一平,《中共黨史文獻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臺北:東大出版,1990。
    宗鳳鳴,《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香港:開放出版社,2007。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資訊,2013。
    林淑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2010。
    金達凱,《中共宣傳政策與運用》,香港:近代史研究所,1954。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夏 衍著、陳 堅編,《影評與劇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夏 海,《中國政府架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徐 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桂青山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耿化敏、夏 璐,《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文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
    高 華,《革命年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啟 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1949-1966年)》,臺北:秀威資訊,2010。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臺北:五南,2010。
    張 萱,《見證主流:當代中國時政期刊話語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張 鐘,《中國當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臺北:萬卷樓,2012。
    張紹勳,《研究方法》第三版,臺中:滄海書局,2004。
    張智華、史可揚,《中國電影辯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
    張萬舒,《改革的年代─1977-1989年》,香港:天地圖書,2013。
    張廣海,《政治與文學的變奏: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組織史考論》,香港:三聯,2017。
    強鐵牛,《轉折關頭:黨中央在瓦窯堡》,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章柏青、賈磊磊編,《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上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郭華倫,《中共史論》,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
    陳一然編,《親歷共和國60年: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與決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2013。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立思編,《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陳信元、文 鈺,《大陸新時期報告文學概述》,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2001。
    陳健民、鍾 華編,《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陳景亮、鄒建文編,《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三卷:新時期中國電影(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景亮、鄒建文編,《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三卷:新時期中國電影(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德昇,《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1978-1998)─政府再造觀點》,臺北:永業,1999。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陳嬿如,《讓高尚成為自然: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陸梅林、盛 同編,《新時期文藝論爭輯要》,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曾敬涵,《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凝聚力》,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
    童慶炳編,《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馮 果,《當代中國電影的藝術困境─對電影與文學關係的一個考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黃菊芳主編,《大事件下的中國傳媒》,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黃澤存,《新時期對外宣傳論稿》,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天地圖書,2010。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當代中國研究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翟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83。
    臧具林、陳衛星,《國家傳播戰略》,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蒯大申、饒先來,《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趙 智、彭文忠,《解碼影像:影像與文化傳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趙紫陽,《改革歷程》,香港:新世紀出版,2009。
    趙樹岡,《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臺北:聯經出版,2014。
    歐楊淞,《黨的歷史論稿》,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8。
    潘祥輝,《媒介演化論 : 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硏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薛暮橋、劉國光等著,《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探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謝志強,《大時代: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報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謝武軍編,《江澤民文化建設思想初探》,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曠 晨、潘 良編,《我們的1960年代》,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
    譚好哲,《文藝與意識形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四、 專書專章
    孔海珠,〈上海地下黨「新文委」的建立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貢獻〉,陳奇佳,《可見的左翼--夏衍與中國1930年代反法西斯文化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
    朱浤源編,〈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1999。
    高 華,〈在革命詞語的高地上〉,《歷史筆記I》,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張裕亮,〈從中國大陸主旋律電影到有主旋律意識的中國大陸商業電影〉,《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張裕亮,〈從中國大陸主旋律電影到有主旋律意識的中國大陸商業電影〉,《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張裕亮,〈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陳思聰,〈歷史研究法〉,《設計研究方法》第二版,管悻生等編著,臺北:全華圖書,2007。
    劉勝驥,〈意識形態研究〉,《方法論III─研究之建設》,臺北:巨流,2011。
    鍾延麟,〈中共黨史文獻中人物型史料之評析─回憶錄、日記、傳記及年譜〉,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2007。
    Baker,Chris著,羅世宏等譯,〈第二章 文化與意識形態〉,《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2004。

    五、 期刊論文
    丁 東,〈「文革」寫作組興衰錄〉,《文史博覽》第19期,2005,頁5-11。
    丁曉原,〈論90年代報告文學的堅守與退化〉,《文藝評論》2000年第6期,2000,頁24-34。
    于寧志,〈文藝大躍進研究述評〉,《科學經濟社會》第3期,2011,頁179-183。
    尹 鴻、何 美,〈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傳播與社會學刊》第7期,2009,頁31-60。
    方 卿、徐麗芳,〈中國大陸非國有書業發展歷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42卷第4期,2005,頁499-50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3期,2000,頁63-66。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4期,2000,頁60-62。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5期,2000,頁60-62。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6期,2000,頁63-65。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1期,2001,頁56-5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2期,2001,頁56-5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3期,2001,頁53-54。
    王克明,〈《講話》前後的延安文藝〉,《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3,頁120-138。
    王克明,〈延安文藝:從繁榮到沉寂〉,《炎黃春秋》2013年第3期,2013,頁79-82。
    王克明,〈延安文藝社團的興衰〉,《炎黃春秋》2014年第2期,2014,頁20-23。
    王秀濤,〈第一次文代會與文聯的成立〉,《文藝爭鳴》,2019年第3期,2019,頁73-81。
    王春曉,〈改革開放 40 年中國主旋律電影類型演變〉,《電影文學》,2018年第22期,2018,頁28-30。
    王 暉,〈意識形態與百年中國報告文學〉,《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2期(總第151期),2004年,頁147。
    王瑞琦,〈論「文革」後大陸人才資源配置〉,《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6,頁81-100。
    出版經濟編輯部,〈1949年10月~1999年稿酬制度變動情況簡表〉,《出版經濟》,2001年第3期,2001,頁55。
    包同之、張建勇,〈電影體制改革:回顧、思考與展望〉,《當代電影》1990年第4期,1990,頁6-16。
    包韞慧、何 靜,〈我國出版政策法規 40年回顧〉,《出版廣角》第323期,2018,頁15-19。
    古遠清,〈徐遲與現代派〉,《中國現代文學》第15期,2009,頁171。
    朱小梅、王鸞鳳、丁雲鵬,〈文化因素對金融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以中國 1978-2010年的經驗為例〉,《東亞論壇季刊》第480期,2013,頁1-12。
    朱安平,〈「大寫十三年」口號的由來〉,《黨史博覽》,2015,頁30-33。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頁1-48。
    何立波,〈于會泳「文革」中的「戲劇」人生〉,《黨史文苑》2005年第21期,2005,頁38-42。
    吳 彬,〈廖承志與新中國的港澳統戰〉,《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2012,頁9-12。
    宋振旺、盧芝艷,〈淺議主旋律電影的發展策略〉,《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6期,2012,頁206-207。
    李 丹,〈解放區文藝的「華北根性」〉,《南方文壇》第5期,2019,頁47-53。
    李 平,〈胡耀邦就職中宣部的三次講話〉,《炎黃春秋》,2015年第8期,2015,頁39-43。
    李 林,〈中共中央書記處組織沿革與功能變遷〉,《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3期,2007,頁13-21。
    李 琦,〈對 1959、1961、1962 年周恩來三篇文藝糾「左」講話的歷史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總第235期(2013年第5期),2013,頁12-20。
    李 雲,〈交鋒和博弈:一種話語的上升─關於「當代文學」(1978-1982)解釋權的場域觀察〉,《新東方》2018年第4期,2018,頁76-82。
    李新宇,〈1958:「文藝大躍進」的戰略〉,《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2000,頁86-92。
    李運摶,〈與文化共舞的報告文學─對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的文化思考〉,《當代文壇》2000年第6期,2000,頁3-9。
    李瀟雨,〈大革命與文藝—評彭麗君《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78期,2020,頁149-159。
    杜 光,〈何家棟的尊嚴〉,《炎黃春秋》,2010年第5期,2010,頁30-33。
    辛明芳,〈論余華《兄弟》的當代反思 ─文革創傷與文革後的危機〉,《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頁125-146。
    周玉山,〈中共文藝政策溯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7期,1998,頁21-31。
    周玉山,〈中共文藝政策演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5期,2000,頁71-95。
    周和軍,〈小說文體與意識形態的關係考辯─以王蒙意識流小說為例〉,《理論月刊》2009年第12期,2009,頁136-138。
    周曉風,〈當代意識形態與新中國文藝政策〉,《文藝研究》2003年第2期,2003,頁31-38。
    林文軒,〈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8期,2008,頁63-80。
    金 紅,〈王蒙新時期意識流小說論─重回1980年代文學研究〉,《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2008,頁101-104。
    姚建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知識勞工的困境研究:以出版產業的編輯人員為例〉,《傳播文化與政治》第8期,2018,頁77-102。
    姜新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11期,2018,頁1-8。
    段 愷,〈從《文藝十條》到《文藝八條》─20世紀60年代初期文藝調整的政策轉向及其歷史意義〉,《山東大學學報》第5期,2014,頁78-86。
    胡 克、張 衛、陳 墨,〈重思「娛樂片」及「娛樂片討論」〉,《當代電影》2019年第8期,2019,頁8-16。
    唐 勃,〈中共意識形態的適應與調適〉,《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7期,2004,頁12-22。
    孫先科,〈複調性主題與對話性文體-王蒙小說創作從《青春萬歲》到「季節系列」的一條主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2006,頁58-64。
    孫德喜,〈知識分子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知識分子〉,《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11期,2008,頁17-21。
    徐慶全,〈《苦戀》風波始末〉,《南方文壇》2005年第5期,2005,頁42-55。
    郝譽翔,〈現代小說的返「鄉」之路—從 1930 年前後的上海再出發〉,《成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8,頁95-120。
    高冠龍,〈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探析〉,《黨史博覽》2016年第4期,2016,頁7-11。
    啟 之,〈電影大批判:發動與運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2,頁46-52。
    崔 峰,〈論 1949 年中共建政初期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與組織 ─以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及「文聯」、「文協」的成立和影響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6卷第4期,2016,頁195-213。
    張 化,〈也談毛澤東的三項指示與1975年的整頓〉,《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5期,1997,頁66-73。
    張大偉,〈「左聯」組織結構的構成、缺陷與解體〉,《文史哲》第301期(2007年第4期),2007,頁103-110。
    張正霖,〈中國大陸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意象及其政治(1989-2000)〉,《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4期,2003,頁47-66。
    張永清,〈改革開放30年作家身份的社會學透視〉,《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2010,頁78-83。
    張成潔,〈胡喬木在文革末期〉,《炎黃春秋》2015年第3期,2015,頁44-48。
    張俊才,〈從根據地走向新中國的政治文學主潮論〉,《燕趙學術》2007年第2期,2007,頁7-17。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頁25-51。
    張碩果,〈建國初期中國大陸電影審查考略〉,《新聞大學》第108期,2011,頁113-121。
    張碩果,〈權力與市場的博弈: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大陸的電影審查〉,《新聞大學》2012棉第4期,2012,頁47-56。
    曹晉杰,〈胡喬木在上海的革命活動〉,《上海黨史研究》第6期,1998,頁39-41。
    曹桂芳,〈延安時期的文藝協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86,頁29-36、頁64。
    梁君健,〈政治性與藝術性:《人民畫報》(1950-1966)辦刊觀念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頁50-56。
    盛 鎧,〈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論藝術與意識形態〉,《議藝份子》1998年10月第1期,1998,頁151-157。
    莊宜文,〈重探改編自傷痕文學的反共電影─兼論八○年代兩岸文學電影的歷史交錯與攻防對應〉,《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2011,頁51-87。
    莫偉鳴、何 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樣板戲」圖書出版物〉,《黨史文苑》紀實版,2007,頁4-8。
    莫偉鳴、何 瓊,〈「文革」中後期圖書恢復出版紀事〉,《黨史博覽》2014年第1期,2014,頁30-35。
    郭中實、陸 曄,〈報告文學的「事實演繹」: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本管窺中國知識分子與國家關係之變遷〉,《傳播與社會學刊》第6期,2008,頁167-191。
    陳如音,〈中共的黨國體制─論黨對政治運作的領導〉,《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2003,頁23-39。
    陳相因,〈俄蘇文學在中國: 由翻譯統計探政治與文藝的角力與權力〉,《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頁85-120。
    陳碩文,〈「文藝」如何「復興」?-「文藝」的一種現代化歷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0期,2016,頁103-149。
    陶東風,〈官方文化與大眾市民文化的互動─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求索》,2002年第3期,2002,頁116-121。
    陶東風,〈當代中國電影國家話語的演變〉,《電影藝術》2020年第2期,2020,頁25-30。
    彭厚文,〈鄧小平與1975年文化工作的撥亂反正〉《黨史博覽》2011年第5期,2011,頁4-8。
    程光煒,〈從夏氏兄弟到李歐梵、王德威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15期,2009,頁127-150。
    黃玉蓉、曾 超,〈中國電影資助制度設計研究〉,《藝術評論》,2016年第6期,2016,頁79-86。
    黃淑芳,〈毛澤東的文藝思想與中共文藝政策 ──《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影響〉,《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2005,頁171-196。
    黃發有,〈「作協四大」的文學史考察〉,《揚子江評論》2016年第3期,2016,頁15-25。
    楊開煌,〈「真理」與「四個堅持」─改革開放中的兩個討論〉,《海峽評論》,第336期,2018,頁39-43。
    楊儒賓,〈革命文學的興起:個性與階級性的消長〉,《中國文史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4期,2019,頁197-222。
    溫奉橋,〈《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研究50年述評〉,《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2006,頁64-68。
    萬安倫、劉浩冰、龐明慧,〈編輯出版人才培養40年:階段歷程、培養機制及問題挑戰〉,《中國編輯》第109期,2019,頁38-43。
    葉月瑜,〈民國時期的跨文化傳播:文藝與文藝電影〉,《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9期,2014,頁73-126。
    翟業軍、施 軍,〈為政治服務─老舍《西望長安》與沙葉新《假如我是真的》對照記〉,《上海文化》,2009年第4期,2009,頁63-70。
    蒯大申、饒先來,〈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建設的成就與歷史經驗〉,《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12期,2009,頁42-48。
    趙建民、劉松福,〈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及決策體制之變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1期,2007,頁53-86。
    劉 卓,〈「群眾的位置」─談延安時期文藝體制的「非制度性」基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8卷第1期,2019,頁129-136。
    劉 陽,〈新時期中國電影體制研究(1976—1993)─基於政策分析的視角〉,《當代電影》2015年第1期,2015,頁105-111。
    劉 璐,〈「主旋律」的提出及時代意義〉,《學理論》2015年第10期,2015,頁9-10。
    劉勝驥,〈大陸人文社會學科教育與研究的政策轉向〉,《中國行政評論》第4卷第1期,1994,頁131-152。
    劉 瀏,〈何建明文學年譜〉,《東吳學術》2018年第1期,2018年,頁107。
    樊 銳,〈第四次文代大會與文藝領域的撥亂反正〉,《中共黨史研究》,2008,頁33-41。
    潘天強,〈中國電影的代際問題〉,《文藝研究》2009年第12期,2009,頁77-89。
    黎漢基,〈重點發行與強迫攤派―中共建國初期出版政策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頁141-187。
    賴祥蔚,〈中國大陸廣播影視集團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廣播與電視》第18期,2002,頁115-139。
    錢 鋼,〈從《解放軍報》(1956-1969)看「階級鬥爭」一詞的傳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77期(2003年6月號),2003,頁50-60。
    韓福東,〈用「三寬」創造好環境─專訪前中宣部部長朱厚澤〉,《南風窗》2010第12期,2010,頁45-47。
    羅平漢,〈八屆十中全會後毛澤東關於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黨史文苑》,2015,頁17-23。
    羅曉南,〈文化產業、意識形態與知識精英-兼論三種有關中國電視劇文化策略的論述〉,《東亞研究》第36卷第2期,2005,頁3-24。
    嚴 平,〈懷念胡耀邦─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場爭論〉,《二十一世紀》2005年12月號,2005,頁123-128。
    龔舉善,〈轉型期報告文學的改革基調與增長形態〉,《學術論壇》2009年第9期(總第224期),2009年,頁132。

    六、 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
    王毓莉,〈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7。
    申鳳燮,〈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0。
    吳尊煇,〈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文化政策分析〉,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趙成儀,〈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七、 網路資源
    〈「專業作家」在臺灣的可能性?─陳雨航座談〉,《羅羅作品》,無日期,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02Fengti/loloh/loloh-s001.html〉。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政府網》,2008年6月26日,檢索日期:2021年5月31日,〈http://www.gov.cn/test/2008-06/26/content_1028140_2.htm〉。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1953年10月6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中國文藝網》,2007年9月5日,檢索日期:2019年9月19日,〈http://www.cflac.org.cn/wdh/cflac_wdh-2th_Article-15.html〉。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及原件附件之二〉,《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ccradb.appspot.com/post/1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大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7日,〈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0/content_4237.htm〉。
    〈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建立、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新聞》,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3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07/65708/65722/4445258.html〉。
    〈文化部原部長王蒙:一生要做共產黨員〉,《新華網》,2016年6月28日,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8/c_129095226.htm〉。
    〈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涉企收費政策法規數據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7日,〈http://jjs.chinadevelopment.com.cn/index.php?s=Policy/Index/detail/id/56318/words/%E5%87%BA%E7%89%88^.html〉。
    〈時政類期刊出版狀況綜述:大致經歷3個階段〉,《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23日,檢索時間:2018年10月2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12-23/2033988.shtml〉。
    〈第一次文代會:文藝界第一次大會師〉,《中國藝術報》,2009年7月15日,檢索時間:2021年5月4日,〈http://www.cflac.org.cn/ysb/2009-07/15/content_17109906.htm〉。
    〈第二節 組織領導〉,《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2002年1月23日,檢索時間:2019年4月8日,〈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3/node28659/node28717/node60665/userobject1ai13553.html〉。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 年 3 月 17 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318/c40531-20819774.html〉。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摘要轉發〈依法查處非法出版犯罪活動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人大宣教網》,1988年3月8日,檢索日期:2020年5月17日,〈http://www.npcxj.com/index.php/Mobile/Lew/info/type1/sifajieshijiwenjian/id/7348.html〉。
    《三聯生活周刊》官方網站,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www.lifeweek.com.cn/〉。
    《半月談》官方網站,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www.banyuetan.org/byt/banyuetanjianjie/index.html〉。
    毛澤東,〈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的倡狂進攻〉,《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2月22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570608.htm〉。
    毛澤東,〈對柯慶施同志有關上海曲藝革命化改革總結報告的批示〉,《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046.htm〉。
    毛澤東,〈對戲劇界的批評〉,《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ccradb.appspot.com/post/991〉。
    朱 薇,〈1948年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年2月3日,檢索日期:2019年12月6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1/2016/0203/c85037-28108791.html〉。
    李 悅,〈4周年!重溫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網》,2018年10月15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18-10/15/c_1123561989.htm〉。
    周 林,〈稿酬的故事〉,《中國法學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3日,〈http://iolaw.cssn.cn/zxzp/200411/t20041125_4594172.shtml〉。
    周恩來,〈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國文藝網》,2007年9月5日,檢索時間:2019年9月10日,〈http://www.cflac.org.cn/wdh/cflac_wdh-1th_Article-06_01.html〉。
    周恩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2月23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zhouenlai/134.htm〉。
    胡耀邦,〈在劇本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改革信息庫》,2013年6月20日,檢索日期:2020年5月19日,〈http://www.reformdata.org/2013/0620/17365.shtml〉。
    胡耀邦,〈關於黨的新聞工作─胡耀邦1985年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中國改革信息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9日,〈http://www.reformdata.org/1985/0208/3533.shtml〉。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播電影電視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網》,2010年11月1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0-11/15/content_7856.htm。
    楊 丹,〈作協主席:王蒙是濃縮文學史 王蒙:文學是勞動〉,《湖南日報》,2011年10月20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1日,〈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1_10/20/10001290_0.shtml〉。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新文藝群體—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力量〉,《光明網》,2019年5月10日,檢索時間:2019年7月21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5/10/nw.D110000gmrb_20190510_1-07.htm〉。
    駱 乾,〈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重溫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9年7月17日,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0717/c85037-31238754.html〉。
    霞 飛,〈毛澤東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9月14日,檢索日期:2020年4月2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2015/0914/c85037-27580547-5.html〉。
    韓小蕙,〈關於《永遠的紅樹林》─訪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中國作家網》,2004年07月30日,檢索日期:2021年5月31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4-07-30/1554.html〉。

    八、 網路資料庫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1)
    http://data.people.com.cn.autorpa.lib.nccu.edu.tw/rmrb/20210606/1?code=2。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https://ccradb.appspot.com。
    涉企收費政策法規數據庫
    http://jjs.chinadevelopment.com.cn/search/index.php?q=。
    萬律中國法規數據庫
    http://app.westlawchina.com/maf/china/api/tocectory?ao=o.i3cf76ad6000001234f50468e0b8f60f6&sttype=stdtemplate&stnew=true。

    九、 翻譯作品
    Cardozo, Benjamin著,李紅勃、李璐怡譯,《法律的成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Dikötter,Frank著、蕭葉譯,《解放的悲劇》,臺北:聯經出版,2018。
    Kumar, Ranjit著,潘中道、胡龍騰譯,《硏究方法 : 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2014。
    Leese,Daniel著,秦禾聲、高康、楊雯琦譯,《崇拜毛:文化大革命中的言辭崇拜與儀式崇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McLuhan, Marshall著、葉明德譯,《傳播工具新論》,臺北:巨流,1978。
    Mcnair,Brian著、林文益譯,《政治傳播學》,臺北:風雲論壇,2001。
    Meisner, Maurice,《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Pantsov, Alexander V.、Levine, Steven I.著;吳潤璿譯《鄧小平 : 革命人生》,臺北:聯經出版,2016。
    Vogel, Ezra F.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改變中國》,臺北:天下文化,2012。
    彭麗君著、李祖喬譯,《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趙月枝著、吳暢暢譯,《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臺北:唐山出版社,2019。

    英文資料
    一、 專書
    Andrews, Julia.Shen, Kuiyi.2012. The art of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ek, Timothy.1997. Propaganda and culture in Mao`s China : Deng Tuo and the intelligents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irby, William ed.200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60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MacFarquhar,Roderick. Fairbank, John King ed.19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15: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Farquhar,Roderick.2011. The Politics of China: Sixt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tler, Barbara.2012.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Naughton, Barry ed.2013.Wu Jinglian : Voice of Reform in China.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Shirk, Susan L. ed.2011.Changing Media,Changing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iwes, Fredrick C. Sun,Warren.2015.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72-1976. New York : Routledge.

    二、 專書專章
    李歐梵(Leo Ou-fan Lee).1985.“The Politics of Technique: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Dissid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After Ma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ety,1978–1981:159-190,eds. Jeffrey C. Kinkle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Goldman,Merle.1999. “The Emergence of Politically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s. ”In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283-307,eds. Merle Goldman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三、 期刊論文
    Bates,Thomas.1975. “Gramsci and the Theory of Hegemon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 36 (2):351-366.
    Bowen, Glenn.2009. “Document Analysis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9(2):27-40.
    Siyan, Jin. Brown, Peter. 2004.“Subjective Writing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I" has taken over from the "we" omnipresent until the late 1970s. ” China Perspectives (54):54-63.
    Su,Wendy.2014. “Cultural Policy and Film Industry as Negotiation of Power: The Chinese State`s Role andStrategies in it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ollywood 1994-2012.” Pacific Affairs 87(1):93-114.
    Xiaojun Yan.2014. “Engineering Stability :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Control ove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ost-Deng China. ” The China quarterly (218):493-5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4260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60015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675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1501.pdf5364KbAdobe PDF235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