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701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03/144284 (79%)
造访人次 : 50823690      在线人数 : 7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013


    题名: 非營利組織以傳統工藝作為社會事業化內涵之探討: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及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為例
    Earning Income by Traditional Crafts: The Social Enterprise Experience of Two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作者: 洪婉甄
    Hung, Wan-Chen
    贡献者: 莊國榮
    Chuang, Kuo-Jung
    洪婉甄
    Hung, Wan-Chen
    关键词: 非營利組織
    傳統工藝
    社會事業化
    文化產業
    日期: 2021
    上传时间: 2021-09-02 17:16:09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兩個非營利組織-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及財團法人水源文教基金會,發展藍染傳統工藝之社會事業化現況、面臨困難及因應策略,以及政府在這類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過程中有何關鍵助力。
      兩個案皆透過販售藍染商品及提供藍染教學等營利行為獲取收入,並將收入運用於組織運作,以達成組織使命。研究發現社會事事業化之發展情形會受到組織之發展歷程、宗旨使命、主要領導者特質及發展所處之時空環境影響,並且在發展過程中多會面臨財務、人事管理、產品產銷等問題,又因為傳統工藝品強調手工生產,所以組織規模及人力是否充足亦為發展課題之一。
      另外,我國工藝產業政策為兩個案帶來許多正面影響。地方文化產業政策時期強調地分認同及在地意識,因而發展出在地藍染節慶;文化創意產業時期強調設計概念,促使藍染商品結合創意與生活元素,並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增加工藝品之經濟價值,故工藝產業政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年(核定本)。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97-102年(核定本)。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2009文化統計。臺北:文建會。
    文化部(2019)。 201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文化部。
    王之帆、黃淑惠(2013)。三峽.藍染老街。新北市:新北市文化局。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W. Lawrence,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
    王秉鈞(2014)。我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王淑宜(2003)。三峽藍染啟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丘昌泰、周錦宏(2007)。台灣客家非營利組織的產業化與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以苗栗縣兩個社區組織為例,載於丘昌泰、蕭新煌(主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45-76。台北:智勝。
    江明親(2016)。傳統工藝與社群發展。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35-51。
    江韶瑩(1992a)。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中)。臺灣美術,4(3)。頁56-60。
    江韶瑩(1992b)。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下)。臺灣美術,4(4)。頁85-90。
    行政院(200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行政院。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81-117。
    沈慶盈、龔煒媛(2009)。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企業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6,110-121。
    周宜君、賴金蓮(2009)。臺灣庇護工廠現況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 ,頁32-42。
    周錦宏(2010)。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智勝。(第三部門學刊編輯委員會專書審查通過)
    周錦宏(2008)。社會企業觀點下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以台中縣兩個生產合作社為例。發表於2008TASSPAA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主辦,台中。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頁75-110。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146-181。
    官有垣(2012)。導論。收錄於社會企業香港於台灣的比較。(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高雄市:巨流。
    林成子(2006)。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台北:臺北客家扶輪社。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1),63-67。
    林炯任(2008)。三峽藍染業的發展與蛻變。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炯任(2008)。藍金傳奇-三角湧染的黃金歲月。台北:台灣書房。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淑馨(2013)。台灣社會企業的現況與困境:以公益創投型社會企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68-77。
    林淑馨(2016)。非營利組織概論(增訂二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久雅(2002)。我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涂瑞德(2012)。社會企業在臺灣的法律規範與管理矛盾。收錄於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編著,社會企業,95-122。
    梁文泰(2006)。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其南(2005a)。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邏輯。載於陳昭義(編),台灣文化創意發展年報2004。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陳其南(2005b)。臺灣文化與文化政策思維。載於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編印,臺灣文化系列,8~16。臺北:文建會。
    陳定銘(2003)。非營利組織行銷管理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02,頁218-241。
    陳定銘(2008)。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臺北:智勝。
    陳定銘、彭蕙妤(2016)。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對於原住民部落之效益與影響:以光原與瑪納為例。國家與社會,18,頁61-109。
    陳金貴(2001)。志工的發展未來。2001志工台灣研討會,台北:亞太公共事務論壇。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39-51。
    陳金貴(2011)。社會企業家精神應用在非營利組織籌募資源的探討。社會福刊模式--從傳承到創新(張正中(編)),471-493。臺北:中華救助總會。
    陳盈潔(2016)。工藝產業與產品設計產業。收錄於周貞德主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261-273,臺北:五南。
    陳素綢(2008)。非營利組織產業化經營之研究:以精神障礙者服務單位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婉麗(2016)。工藝與民族教育:泰雅族傳統文化的新契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55-62。
    游惠文(2005)。三峽藍染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馮燕(2017)。台灣非營利組織的法規環境與責信。收錄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三版)。台北:巨流,211-224。
    黃世輝(2003)。〈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載於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臺北:文建會。
    黃淑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是願?還是怨?。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商周。
    黃毓婷(2005)。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之探討-以社會福利類型組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敏芝(2002)。〈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發展趨勢研析〉。收錄於《2002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3-10。
    劉寶娟(2003)。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研究-以社會福利組織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蔡秀純(2005)。非營利組織產業化對社會福利組織之衝擊-以私立天主教聖心教養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東源(2012)。文化行政與文化政策。屏東:達趣文創。
    蔡美麗(2004),創意心.文化情-臺灣工藝百年脈動,收錄於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蔣玉蟬(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52。
    蔣玉蟬(2006)。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15,335-346。
    鄭亦軫(2006)。地方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個案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蕭盈潔(2001)。非營利組織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戴肇洋(2008)。第三部門產業化策略之研究:以公益性非營利組織為例。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藍麗春、邱重銘、王俊傑(2009)。文化政策下的台灣文化產業嬗變。嘉南學報,35,頁437-451。
    邊育騰(2004)。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文玲(2013)。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脈絡看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43,頁19-27。
    鐘心潔(2012)。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的理想與現實-以社福型組織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西文部分
    Dees, J. Gregory(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55-76.
    Dees, J. Gregory(1999),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135-166.
    Kerlin, J. A. (2006).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17, .247-263.
    Metclf, B(1993). Replacing the Myth of Modernism. American Craft, 53, 40-47.
    OECD( 2003),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
    OECD(1999), Social Enterprises, OECD.
    Simon, John G.(1990). “Modern welfare state policy toward the nonprofit sector: Some efficiency-equity dilemmas,” in Anheier, Seibel & Wolfgang(eds.), The Third Sect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erli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 Co., 31-43
    Skloot, Edward(1987). ”Enterprise and Commer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n Walter W. Powell, 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Young, Dennis R.(2001),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2, (2), 139-15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4256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6017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397
    显示于类别:[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01701.pdf2999KbAdobe PDF2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