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52899      Online Users : 5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47


    Title: 站在語言的灘頭: 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與歌謠的混語政治
    Stand at the language Vanoa : The Creole Politics of Postwar Taiwanese Indigenous Literature and Ballad
    Authors: 蔡佩含
    Tsai, Pei-han
    Contributors: 孫大川
    Sun, Ta-Chuan
    蔡佩含
    Tsai, Pei-han
    Keywords: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
    語言政治
    原住民歌謠
    南島語系
    第一自然
    Language politics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
    Taiwan indigenous music
    Austronesian
    Natural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9-02 16:42:4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借用了夏曼‧藍波安文學裡的「灘頭」概念,另作「語言的灘頭」來描繪不同的語言接觸時,所產生的衝撞、交混、協商的前緣空間。期望藉由描繪「語言灘頭」這個充滿政治力作用的歷史縱深與空間向度,討論戰後台灣原住民族面對複雜的語言政治與角力時,以何種姿態和策略,有意或者無意的介入了台灣的漢語世界,改變了漢族中心的思維和語言結構。而本文聚焦在戰後以來至今,不同世代的原住民族文學書寫與歌謠裡的混語表現,這些不同世代的原住民創作者,在書寫及歌謠創作的語言表現上,都受到時代脈動、政治情勢、文藝政策、媒介載體、本土化潮流和語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而開展出不同的混語模式和策略。但是,混語表現的意義並不只是借用漢語為主體發聲,而更是包涵著在重層殖民情境底下的主體如何在變動複雜的歷史情境中,在各種可能的劣勢下做出怎樣的抉擇,並在語言的使用開拓自我/他者的對話空間,展現能動性。

    除了殖民、政權更迭、語言霸權、族群位階等等外部政治條件之外,我們也無法忽視原住民族語言邏輯裡與「第一自然」共生的特質,這是討論混語議題時必須探究的核心命題和內在向度,也是原住民族的「混語政治」最為特殊之處,更是連結世界各南島語族文學的關鍵所在。
    As Syaman Rapongan used "Vanoa" (beachhead) in his literature, I applied the idea as "language Vanoa" in this study to describe the conflict, mix, and give and take while language contact occurred. By depicting the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how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facing the complicated language politics in political arena are going to be discussed, as well as with what gestures and strategies,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ntervening in Taiwanese Mandarin and then changing the thinking way and language structure of Han centrism. This study would focus on creole of indigenous writings and ballads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nowadays, which were affected by the flow of the age, political situation,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propagation media, localization trends, and language policy and evolved into modes of language hybridization. It is not only that using creole is a borrowing from Mandarin, but also implicates how indigenous people made decisions against disadvantages, developed a communication space for self and others and performanced their agency under multi-colonial situation.

    In addition to external polit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colonial domination, regime change, linguistic hegemony, ethnicity, and so on, the logic and the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ich are the core topics and internal attributes needed to be explored while discussing the creole issue, as well as the specialties of the politics of indigenous creole and the key bonding to Austronesian literatures of the world.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
    《山光周刊》(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1952.8.2-1955.7.30)。
    《理蕃の友中文初譯本》第二卷(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05)。
    《理蕃の友中文初譯本》第三卷(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05)。
    《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三十六年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40)。
    《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二十四年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27)。

    二、原住民文學文本
    Lifok黃貴潮,《遲我十年》(台北:山海雜誌,2000.04)。
    山海文化雜誌社編,《106年第8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新北:原民會,2017)。
    巴代,《最後的女王》(台北:印刻,2015.07)。
    巴代,《走過》(台北:印刻,2010.06)。
    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台北:麥田,2007.08)。
    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部落的燈火》(台北:山海,2013.08)
    阿道‧巴辣夫,《路‧Lalan》(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3.11)。
    高一生著、高英傑、蔡焜霖譯、周婉窈編註,《高一生獄中家書》(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20.05)。
    夏曼‧藍波安,《大海之眼》(台北:印刻,2018.10)。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台北:印刻,2015.07)。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台北:聯經,2014.09)。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台北:聯經,2012.08)。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北:聯經,2009.08)。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台北:印刻,2007.07)。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07)。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2003)。
    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台北:九歌,2020.10)。
    陳英雄,《旋風酋長─原住民的故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04)。
    陳英雄,《域外夢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1971.07初版)。
    董森永編,《董牧師說笑話:傳統與文明相遇下的達悟趣聞》(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01)。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台北:印刻,2006.12)。

    三、原住民音樂文本
    CMO樂團,《直美》(台北:好有感覺發行,2017.11)。
    Matzka,《東南美》(台北:SONY,2015)。
    Matzka,《MATZKA》(台北:有凰音樂,2010)。
    王宏恩,《走風的人》專輯(台北:喜瑪拉雅,2004.12)。
    王宏恩,《Biung同名專輯》(台北:風潮,2001)。
    巴奈,《泥娃娃》(台北:滾石,2000)。
    北原山貓,《唱國歌》(台北:鴻谷唱片發行,1998)。
    合輯,《小島大歌》(澳洲:小島大歌影音工作室,2018)。
    林志興製作,《芒果樹下的回憶──原舞者2011春季巡迴卑南族樂舞展演》(花蓮: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2011)。
    林廣財,《百年排灣‧風華再現》(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12)。
    查勞‧巴西瓦里,〈Salama〉,《Salama》(台北:角頭,2019.05)。
    高一生,《春之佐保姬:台灣傳記音樂I 高一生紀念專輯》(台北:新台唱片股份有限公司,1994)。
    紀曉君《聖民歌: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台北:魔岩唱片,1999)。
    陳建年,《海洋》(台北:角頭唱片發行,1999)。
    瑪蓋丹‧石卡達法度,《美好的,怎麼了?》(台北:好有感覺發行,2017)。

    四、專書
    Laua M. Ahearn著,劉子愷、吳碩禹、蕭季樺譯,《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台北:群學,2020.02)。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8.09)
    Tzuetan Todorov著,王國卿譯,《象徵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Walter J. Ong著,何道寬譯,《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8)。
    巴蘇亞‧博伊哲努,《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09)。
    王河盛等編,《台東縣史‧人物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7)。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06)。
    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2013.04)。
    江冠明,《台東縣現代後山創作歌謠踏勘》(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12)。
    李台元,《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台北:政大出版社,2016.09)。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台灣自然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01)。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9)。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1997.03)。
    李娜編撰,《流浪之歌:林班歌‧部落誌》(台北:人間出版社、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3.12)。
    吳靜蘭,《阿美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2000)。
    吳明義,《哪魯灣之歌:阿美族民謠選粹一二○》(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1993.12)。
    明道文藝編,《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第37屆》(台中:明道中學,2019)。
    洪惟仁,《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第一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 法》(台北:前衛,2019.06)。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山海文化,2010.09)。
    孫大川編,《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10)。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輯──評論卷(上)(下)》(台北:印刻,2003.04)。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00)。
    張博宇,《慶祝臺灣光復四十周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台中:台灣省教育廳,1987)。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2013.07)。
    陳俊斌,《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3.12)。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1998.02)。
    國家台灣文學館編,《2018台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8)。
    黃宣衛,《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書局,2005.09)。
    黃應貴,《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9.04)。
    彭瑞金,《台灣文學論文集─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北:春暉,2000)。
    詩英美,《林海音時代:聯副十年》(台北:爾雅,2021.01)。
    楊示範,《聽見「那魯灣」:近五十年台北縣都市原住民民謠的形成與流傳文化史》(台北:唐山,2009.12)。
    鄧津華著,楊雅婷譯,《台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8.01)。
    劉智濬,〈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當代原住民歌謠的生產與消費」〉(2016.03)。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1990.05)。
    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第一輯)》(台北:文壇社,1965)。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索》(台北:印刻,2013)。
    蕭新煌主編,《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台北:中研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4.12)。

    五、期刊論文
    尤哈尼,〈母語是原住民族群的身份證〉,《新使者雜誌》第44期(1998.02)。
    石丸雅邦,〈臺灣日本時代理蕃警察所使用之蕃語教材研究──以1930年代被出版的「理蕃警察蕃語集」為例〉,《臺灣語文研究》第六卷第一期(2011),頁115-163。
    安田敏朗著,呂美親譯,〈日本「國語」的近代〉,《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2012.12),頁71-117。
    江冠明,〈回歸大地──原住民音樂發展與世界發展趨勢〉,《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1、22期(2000.03),頁97-105。
    洪惟仁,〈臺灣的社會地理語言學及其理論〉,《臺灣語文研究》第11卷第1期(2016.04),頁115-168。
    〈【挑戰秘密讀者】最可惜的女王:《最後的女王》〉,《秘密讀者:輕薄的假象》(2015年9月)。
    〈【挑戰秘密讀者】以「小說」寫史?巴代《最後的女王》的小說技術商榷〉,《秘密讀者:輕薄的假象》(2015年9月)。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期(2002.05),頁297-325。
    李筱慧,〈全球與在地力量共存的空間:台灣金曲獎(1990~2007)之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2008.07),頁309-328。
    李有成,〈論自傳〉,《當代》第55期(1990.11.1)。
    李亦園,〈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60.09),頁41-55。
    邱貴芬,〈落後的時間與台灣歷史敘述:試探現代主義時期女作家創作裡另類時間的救贖可能〉,《Intergrams 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第3卷第2期(2001)。
    孫大川,〈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2期,(2007.12),頁24-46。
    孫大川,〈韻律與脫序之間:卑南下賓朗社祭儀歌曲的結構〉,《台灣音樂研究》(2007)。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10),頁195-227。
    夏曼‧藍波安〈蘭嶼達悟族的海洋知識〉,《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5期(2009.06),頁141-142。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第七卷第二期(2001.06),頁1-49。
    陳建忠,〈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一個研究概念的再思考〉,《台灣文學館通訊》第27期(2010.06),頁8-9。
    莊新國、翟本瑞,〈鄒語基本顏色詞彙研究:柏林和凱的理論應用〉,《臺灣人類學刊》第8卷第3期(2010),頁67-117。
    許錫慶,〈以培養通譯為目的而設立之國語傳習所〉,《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電子報》第67期(2010.11.26)。
    黃雨婕,〈《台灣文藝》的客籍作家群與其原住民族書寫〉,《台灣學誌》第19期(2020.04),頁23-51。
    黃惠禎,〈陳英雄與盧克彰的文學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9期(2019.10),頁211-212。
    黃季平,〈台灣原住民族舊‧新文學的唯一作家陳英雄〉,《政大民族學報》第26期(2007.12),頁1-22。
    傅大為,〈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試讀台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當代》第83期(1999.03.01)。
    葉高華,〈臺灣歷次語言普查回顧〉,《臺灣語言研究》第13卷第2期(2018),頁247-273。
    趙素貞,〈臺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課程研究》第9卷第2期(2014.09),頁53-78。
    劉美惠,〈《101世界民歌集》之蕭而化歌詞翻譯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27期(2018.12),頁139-176。
    編輯部,《原教界》第78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17.12)。
    蔡佩含,〈多重語境下的殘疾身體──以Lifok(黃貴潮)《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的生命經驗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5期(2017.10)。
    應鳳凰,〈戒嚴時期台灣文藝雜誌發展歷程及系譜〉,《新地文學》第1卷第1期(2007.09),頁73-97。

    六、研究計畫
    周平,〈幽默的心理緣起與社會緣起:一種關係─過程的笑話社會學取徑〉,(科技部計畫編號:NSC99-2410-H343-025-MY2)。
    劉智濬,〈當代原住民歌謠的生產與消費〉(科技部計畫編號:NSC 103-2420-H-166-001-MY2,2015)。

    七、專書論文
    徐中文,〈語言認同與發展:台灣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之探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論文集》(台北:原民會,2007),頁314-322。
    胡台麗,〈懷念年祭:紀念卑南族民歌作家陸森寶(Baliwakes)〉,《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2003.07),頁517-559。
    孫大川,〈活出歷史──原住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久久酒一次》(台北:山海文化,2010.09),頁74-93。
    孫大川,〈捍衛第一自然: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7.07),頁416-429。
    楊蔭瀏,〈語言音樂學初探〉,《語言與音樂》(台北:丹青圖書,1986.03),頁1-92。
    魏貽君,〈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台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收於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台北:麥田,2005),頁283-312。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07),頁1-74。

    八、研討會論文
    徐睿楷Eric Scheihagen,〈陸森寶音樂的演唱、出版與流變〉,《卑南族音樂家陸森寶先生百歲冥誕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0.12),頁143-164。
    陳芳明,〈東亞作為一種方法〉,《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7.07),頁8-14。
    劉智濬,〈我不了解你的明白:從認同觀點看布農族歌手Biung王宏恩的語言策略〉,「2008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台北:原民會主辦),2008。
    劉智濬,〈90年代原住民創作歌謠的認同追尋〉,「2004年戰後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台中:修平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04.03)。

    九、學位論文
    朱佳陽,〈戰後臺灣山地教育「特殊化階段」教科書之研究──以國語科、社會科為例(1951~1958)〉(台北:師大台史所碩士論文,2015.08)。
    江育錡,〈巴代小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1)。
    呂紹凡,〈部落傳唱的新聲響──九零年代台灣原住民流行音樂的行程與開展〉(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8)。
    吳秉謙,〈台灣原住民族的南島民族想像──以1990年代《南島時報》為例〉,(台北:台北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9.12)。
    林依萱,〈巴代《最後的女王》研究〉,(屏東:屏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8.05)
    林芳如,〈布農族生態文學探討──以《玉山魂》為研究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06)。
    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阿道‧巴辣夫為例〉(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陳南君,〈臺灣戰後國語政策──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論文,2013.06)。
    黃國超,〈製造原聲:台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10)。
    廖致苡,〈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7)。

    十、外文專書

    Damon Ieremia Salesa, (2011) Racial Crossing: Race, Intermarriage, and the Victorian British Empire,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peli Hau’ofa,(1994)Tales of the Tikongs, North America b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O’Barr, William M. 1976.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William M. O’Barr, and Jean F.O’Barr, eds. Language and Politics, pp.1-27.

    岡部芳広,《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公学校唱歌教育》(東京:明石書店,2007)。
    リボク著,馬淵悟編《リボク日記》(東京: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1995.09)。

    十一、外文專書論文
    Mark Metzler, “The Occupation,” in A Companion to Japanese History, ed William M. Tsutsui(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pp265-280.
    O’Barr, William M.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William M. O’Barr, and Jean F.O’Barr, eds. Language and Politics(De Gruyter Mouton , 1976), pp1-27.

    十二、外文期刊論文
    Asif Agha, “Registers of language.” In Duranti, Alessandro. (ed.), A Compan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Oxford: Blackwell,2004), pp.23-45.
    Matthew Shaftel, “Singing a New Song: Stephen Foster and the New American Minstrelsy,” Music & Politics 1, Number 2 (Summer 2007):1-27.
    Martin Hewitt, ”Diary, Autobiography and the Practice of Life History”, Amigini David, ed. Life Writing and Victorian Culture, Ashgate, 2006, pp.19-39.
    Hiroshi Wagatsuma, “The Social Perception of Skin Color in Japan,” Daedalus,Vol. 96, No. 2, Color and Race (Spring, 1967), pp. 407-443.
    Rod Edmond(1990).” Kiss My Ase! Epeli Hau’ofa and the Politics of Laughter.” The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 25 (1):142-155.
    宮下和子,「スティーブン・フォスター再発見」,『立命館言語研究』26卷1號(2014.10),頁79-98。

    十二、網路資源
    〈7/26臺鐵局新購「傾斜式電聯車」徵求命名活動 普悠瑪號脫穎而出〉,「台東縣原住民族行政處觀光休憩科」新聞,網址:http://www.taitung.gov.tw/aborigine/News_Content.aspx?n=E4FA0485B2A5071E&sms=E13057BB37942D3F&s=9BB387557A170EBB (2012.07.26)。
    Snayian,〈人物專訪:被張惠妹簽下「根本嚇壞直發抖」!Boxing樂團為什麼改唱中文歌了?〉,網路平台「MATA‧TAIWAN」(2015.08.23)網址:https://www.matataiwan.com/2015/08/23/interview-with-boxing-a-mei/。
    Ohay Sewana,〈家中有人過世 pakelang儀式感謝親友陪伴〉,「原視新聞」2017年8月12日。網路資源:http://titv.ipcf.org.tw/news-32120。
    〈太魯閣葛都桑音樂工作 獵人福音行動〉,「基督教論壇報」,網址:https://www.ct.org.tw/1244205。
    〈五燈獎回顧系列報導(四)─田邊俱樂部所創造的奇蹟 李睿周當年主持的小插曲〉,「台灣田邊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網站「五燈專區」。網址:http://www.tanabe.com.tw/ourproject/preview/505.html。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產業局之「金曲獎沿革」資料。網路資源:https://www.bamid.gov.tw/content_175.html。查閱日期:2021.05.06。
    古家萱,〈以音樂傳遞古老的傳說,阿爆:穿越語言的藩籬,我們的感受其實如此相同〉,「關鍵評論」(2020.10.31)。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2559。瀏覽日期:2021.2.10。
    沙力浪,〈從分手的那一刻起~南十字星下的南島語〉,「2016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原住民新詩金典獎。引自台灣文學獎網站: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3&pid=776。(瀏覽日期:2021.03.25)。
    「拿麼厲害!原汁原味紅榜爆紅」,網址:https://news.tvbs.com.tw/fun/736883(2017.06.14)。
    曾榆皓,〈阿爆(阿仍仍):找回母親的舌頭,也重新創造自己的新聲音〉,《VERSE》第5期(2021.01)。網路資源: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taiwan-icon-singer-abo。(查閱日期:2021.05.06)
    〈專訪五燈之星國語歌唱擂臺五度五關得主廖金生(彼得洛烏嘎)先生〉,「台灣田邊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網站「五燈專區」。網址:http://www.tanabe.com.tw/ourproject/preview/540.html(2007.3.21)。
    廖明潔,〈張惠妹、張學友兩「張」王牌,稱霸華語歌壇黃金十年少見的百萬銷量紀錄〉,「放‧文創」(2020.09.07)網址:https://fountmedia.io/article/73737。

    十三、影音資源
    〈千年後重逢的南島吟唱〉「藝術很有事」第63集(台北:公視,2020.07.29)。
    《吹過島嶼的歌》第四季第37集(台北:原民台,2019)。
    《部落大小聲》第313集「新世代寫手進擊:書寫原住民族文學的變與異」(台北:原民台,2020.02.21)。
    陳潔瑤,《漂流遇見你》(台北:一顆星工作室,2017)。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1159502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9502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379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2101.pdf30852KbAdobe PDF2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