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691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303649      線上人數 : 8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691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12


    題名: 剖情析采:王夢鷗的《文心雕龍》研究
    Concentrating on the Aesthetics of Literary Mind: the Study of Wenxin Diaolong as Interpreted by Wang Meng-Ou
    作者: 沈欣柏
    Shen, Hsin-Po
    貢獻者: 廖棟樑
    Liao, Dong-Liang
    沈欣柏
    Shen, Hsin-Po
    關鍵詞: 劉勰
    王夢鷗
    文心雕龍
    語言美學
    Liu Xie
    Wang Meng-Ou
    Wenxin Diaolong
    Lingustic Aesthetics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9-02 16:32:54 (UTC+8)
    摘要: 王夢鷗的《文心雕龍》研究的價值,在當今學界中存有分岐。就中國學者而言,王夢鷗的研究在臺灣龍學史上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反觀,臺灣學者在臺灣龍學史的分析中幾乎不提王夢鷗。本文便由此分歧出發,透過梳理王夢鷗對《文心雕龍》的研究,來重探其以「語言美學」來研究《文心雕龍》的價值與地位。

    除了第一章緒論外,第二章談王夢鷗的文學理論之架構與詮釋。透過與韋勒克《文學論》的比對,可以發現王夢鷗多採用韋氏的架構與觀點來構成其文學理論。兩者雖都認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王夢鷗將文學區分「語言」、「意象」兩部分,顯示他化韋氏理論為己用,構成了自己的「語言美學」文學理論體系。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乃是談論王夢鷗對《文心雕龍》之研究。王夢鷗將「語言美學」理論中的「語言」、「意象」兩大觀點融入對《文心雕龍》的研究中,形成他的獨特詮釋。也因此,《文心雕龍》的論理順序也被大幅改動,而本文將依循這個改動,以「文原論」、「創作論」、「文體論」與「文評論」三個章節來分析。總結來說,王夢鷗實以自己的「語言美學」視角來詮釋《文心雕龍》,致使他將「創作論」作為《文心雕龍》核心,而該書也成論「創作」之書了。

    第六章檢討現有的臺灣龍學史論述,以求能正確闡述王夢鷗以「語言美學」來研究《文心雕龍》的定位與價值,本文將此定為「深刻的偏見」,認為王夢鷗透過自己的「語言美學」文學理論,突破了過去臺灣學界普遍以傳統視角來研究《文心雕龍》的常態,走出自己的路,為臺灣《文心雕龍》研究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Surprisingly, it is ambiguous (or opposite?) that researchers look at the Study of Wenxin Diaolong (《文心雕龍》)as interpreted by Wang Meng-ou(王夢鷗). On the one hand, Chinese researchers think Wang Meng-o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Wenxin Diaolong in Taiwan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ese researchers think he did little.

    Thus, this thesis is themed with the question above, and wants to figure out what is more likely true to the judgements about the Study of Wenxin Diaolong as interpreted by Wang Meng-ou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researchers.
    The thesis starts with the introduction and explanation about previous, prevalent studies and papers of Wenxin Diaolong in Chapter1.

    In Chapter2, the thesis will interpret the theorical structures—called ”linguistic aesthetics”—created by Wang Meng-ou.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中國文學理論” and Rene Welker &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we can find the high similarity both ; although Wang Meng-ou agrees Welker & Warrens’ idea” 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languages”, he divides literatures into two aspects:”Languages” and “Images”. Therefore, we can assure Wang Meng-Ou borrows the ideas from Welker and Warren to establish his “linguistic aesthetics” theory.

    In next three chapters, Ch3-5,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how Wang Meng-Ou utilizes his theory to interpret Wenxin Diaolong. As the theorical structure in Chapter 2, we can find Wang Meng-Ou uses “Language” and “Images” a lot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what Wenxin Diaolong said. As a result, Wang Meng-Ou changes the rule of original Chapters in Wenxin Diaolong, making his study unique.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issues by three traditional categories :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s”(文原論)、”the creativity of literatures”(創作論), “the styles of literatures”(文體論) and “the critics of literatures”(文評論). In conclusion, because Wang Meng-Ou applies his theory to interpret Wenxin Diaolong, he takes ”the creativity of literatures” as a core of whole book, which is a guidebook of creativities.

    In last chapter, Chapter 6,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 before, we can reflect on the opinions of Taiwanese and Chinese researchers in the research history in Taiwan.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Wang Meng-Ou using his theory breaks the restrain of traditional study of Wenxin Diaolong, and creates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Wenxin Diaolong. He swam against the tide, animating the study of Wenxin Diaolong in Taiwan.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義] Benedetto Croce, translated by Douglas Ainslie(1995), Aesthetic 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 : 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of Benedetto Croce, Charleston : Bibliolife.
    [日] 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箋:《文鏡秘府論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10月。
    [晉] 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南朝梁] 劉勰著,[清] 紀昀評注:《紀曉嵐評注文心雕龍》,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7月。
    [南朝梁] 劉勰著,[清] 黃叔琳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1981年10月。
    [南朝梁] 劉勰著,[清] 黃叔琳注:《黃叔琳注本文心雕龍》(全二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6月。
    [南朝梁] 劉勰著,王更生導讀:《文心雕龍讀本》(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月3月。
    [南朝梁] 劉勰著,王忠林析論:《文心雕龍析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3月。
    [南朝梁] 劉勰著,李曰剛斠詮:《文心雕龍斠詮》(上)(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5月。
    [南朝梁]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1991年2月。
    [南朝梁] 劉勰著,陸侃如、牟世金譯註:《文心雕龍譯註》,臺北:建安,1997年4月。
    [南朝梁] 劉勰著,張燈譯註:《文心雕龍譯註疏辨》(上)(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
    [南朝梁] 劉勰著,楊明照校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南朝梁] 劉勰著,楊明照校注:《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南朝梁] 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南朝梁] 劉勰著,羅立乾譯注,李振興校閱:《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4月。
    [南朝梁] 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南朝梁] 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唐] 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宋]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明] 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1998年6月。
    [清] 王國維:《人間詞話》,《王國維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資料叢書》(精裝二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3月。
    林其錟、陳鳳金編:《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二)現代專著:
    [日] 日本福岡大學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編委會主編:《日本福岡大學《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3月。
    [日] 戶田浩曉著,曹旭譯:《文心雕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日] 川本芳昭著,李彥樺譯:《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
    [日] 興膳宏著,蕭燕婉譯註:《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12月。
    [英] John Haynes(1995), Style, London:Routledge.
    [英] Roger Scruton著,劉華文譯:《康德 (Kant: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2016年。
    [法] 羅蘭˙巴特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4月。
    [美] Horace, translated by Smith Palmer Bovie, The Satires and Epistles of Hora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9)
    [美] John Frow(2015), Genre, New York: Routledge.
    [美] Rene Wellek, Austin Warren(1964.12), Theory of Literature, Taipei:雙葉書店.
    [美] Jonathon Culler(喬納森˙卡勒)著,張景智譯:《索緒爾》,臺北:桂冠,1992年1月。
    [美] Jonathon Culler(喬納森˙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出版社,2016年7月。
    [美] M.H. Abrams, Geoffrey Galt Harpham原著,吳松江原譯,蔡佳瑾審譯:《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2012年4月。
    [美] René Wellek(韋勒克),Austin Warren(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65年10月。
    [美] René Wellek(韋勒克),Austin Warren(華倫)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7年。
    [美] René Wellek(韋勒克),Austin Warren(華倫)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
    [美] René Wellek(韋勒克)著,劉象愚、楊德友譯:《辨異:續《批評的諸種概念》》,北京:世紀文景,2015年10月。
    [美] Steven Owen(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俄]瓦˙葉˙哈利澤夫著,周啟超、王加興、黃玫、夏忠寵譯:《文學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文心雕龍學綜覽編委會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1995年6月。
    于景翔:《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與實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2月。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書林,1993年11月。
    王水照、侯體健主編:《中國古代文章學的成立與開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王水照、侯體健主編:《中國古代文章學的演化與異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
    王水照、侯體健主編:《中國古代文章學的闡釋與建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導讀》,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3月。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導讀》,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5月。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5月。
    王更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祕寶:文心雕龍》,臺北:黎明文化,1995年7月。
    王更生:《臺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5月。
    王金凌:《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6月。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月。
    王夢鷗:《文藝美學》(前身:《文藝技巧論》),臺北:新風出版社,1971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前身:《文學概論》),臺北:帕米爾書店,1973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1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冊)》,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3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下冊)》,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1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6月。
    王夢鷗講授,高大威編註:《王夢鷗先生文心雕龍講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支宇:《文學批評的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5月。
    牟世金:《雕龍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5月。
    牟世金:《臺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年12月。
    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8月。
    汪洪章:《文心雕龍與二十世紀西方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汪涌豪:《範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杜黎均:《文心雕龍理論研究和譯釋》,臺北:曉園出版社,1992年7月。
    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臺北:聯經,1977年5月。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6月。
    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5月。
    吳承學:《中國早期文體觀念的發生》,北京:三聯,2019年10月。
    周英雄、鄭樹森合編:《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黎明文化,1980年3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周勛初:《文心雕龍解析》(上)(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
    胡大雷:《文心雕龍的批評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1977年5月。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臺北:聯經,1977年6月。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論述》,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
    祖保泉:《文心雕龍選析》,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莫山洪:《駢文學論稿》,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莫道才:《駢文學探微》,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陳民鎮:《有「文體」之前:中國文體的生成與早期發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張少康、汪春泓、陳允鋒、陶禮天:《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張伯偉:《中國古代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1月。
    戚良德:《文心雕龍分類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戚良德:《百年「龍學」探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9月。
    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臺北:印刻,2011年11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陸侃如,牟世金:《劉勰和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8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4月。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3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6月。
    黃端陽:《范文瀾《文心雕龍注》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8月。
    黃景進:《王漁洋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6月。
    游志誠:《文心雕龍五十篇細讀》,臺北:文津出版社,2017年6月。
    童嶺:《南齊時代的文學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9月。
    溫光華:《文心雕龍「以駢著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2月。
    楊明:《文心雕龍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詹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4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1978年4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 年。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10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1987年8月。
    劉渼:《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3月。
    蔡宗陽:《文心雕龍與經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5月。
    鄧時忠:《大陸臺港比較文學理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7月。
    鄧國光:《《文心雕龍》文理研究──以孔子、屈原為樞紐軸心的要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鄧國光:《文章體統──中國文體學的正變與流別》(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黎湘萍:《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3月。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1982年11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1984年7月。
    錢軍:《結構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賴澤涵等編:《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臺北:東大,1987年4月)
    盧善慶:《臺灣文藝美學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2016年4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羅宗強:《讀文心雕龍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7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龔菱:《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 年6月。
    龔鵬程:《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8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1990年。

    (三)單篇論文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6期(1974年6月),頁1-14。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7期(1974年7月),頁70-75
    王更生:〈最近(一九七四─一九八七)國內外研究文心雕龍概況〉,《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6月),頁203-222。
    王國良:〈劉勰《文心雕龍》論著目錄〉,《書目季刊》第21期第3卷(1987年12月),頁46-92。
    王夢鷗:〈劉勰論文之特殊見解〉,《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7期(1968年5月),頁1-19。
    王夢鷗:〈文體與文體論〉,《文學季刊》第2卷第7-8期(1968年11月),頁25-31。
    王夢鷗:〈關於文心雕龍的幾點意見〉,《圖書季刊》第1卷第2期(1970年10月),頁1-16。
    王夢鷗:〈文心雕龍質疑〉,《圖書季刊》第1卷第1期(1970年7月),頁19-30。
    王夢鷗:〈劉勰宗經六義試詮〉,《中華學苑》第6期,(1970年9月),頁37-50。
    王夢鷗:〈從辨騷篇看「文心雕龍」論文的重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4卷第5期(1971年5月),頁3-4。
    王夢鷗:〈語言美的消耗〉,《中國語文》第14卷第6期(1964年6月),頁6-10。
    王夢鷗:〈現代文學批評之趨向〉,《文學季刊》第2期(1967年1月),頁1-17。
    王夢鷗:〈中國文學史的新課題〉,《中國語文》第125期(1967年11月),頁4-10。
    王夢鷗:〈中國文體論之研究〉,《文學季刊》第6期(1968年2月),頁1-11。
    王夢鷗:〈從士大夫文學到貴遊文學〉,《文季》第1期(1973年8月),頁3-11。
    王夢鷗:〈「文學」定義之一考察〉,《中外文學》第4卷第1期(1975年6月),頁10-17。
    王夢鷗:〈貴游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中外文學》第8卷第1期(1979年6月),頁4-19。
    王夢鷗:〈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念〉,《中外文學》第8卷第2期(1979年7月),頁4-14。
    王夢鷗:〈試論曹丕怎樣發見文氣〉,《中外文學》第8卷第4期(1979年9月),頁4-15。
    王夢鷗:〈試論曹丕怎樣發見文章論〉,《中外文學》第8卷第5期(1979年10月),頁4-14。
    王夢鷗:〈曹丕典論論文索隱〉,《中外文學》第8卷第10期(1980年3月),頁8-20。
    王夢鷗:〈從典論殘篇看曹丕嗣位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1卷第1期(1980年3月),頁97-114。
    王夢鷗:〈漫談鍾嶸評詩的態度與方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第5期(1980年5月),頁70-76。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7期(1981年7月),頁6-11。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8期(1981年8月),頁9-16。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9期(1981年9月),頁9-14。
    王夢鷗:〈古人詩文評對「語言」之基本態度〉,《東方雜誌》第15卷第10期(1982年4月),頁14-19。
    王夢鷗:〈從雕飾到放蕩的文章論〉,收於《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頁137-152。
    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收於《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頁67-130。
    王夢鷗:〈詩境界〉,《中國語文》第55卷第3期(1984年9月),頁4-10。
    王夢鷗:〈中國審美思想窺源〉,收於《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頁309-318。
    王夢鷗:〈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中外文學》第8卷第8期(1980年1月),頁6-19。
    王夢鷗:〈誤書:為文心雕龍舉一例〉,《中央日報》(1984年12月),頁56-61。
    王夢鷗:〈文心雕龍質疑〉,收於《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頁199-218。
    王夢鷗:〈文心雕龍成書年代質疑〉,收於《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頁。
    王夢鷗:〈讀文心雕龍的定勢篇〉,收於《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頁62-66。
    牟世金:〈臺灣學者《文心雕龍》研究鳥瞰〉,《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6期(1985年11月),頁110-126。
    牟世金:〈致力發展民族文學之一翼──臺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之一〉,《科學社會戰線》1986年第1期(1986年3月),頁148-154。
    牟世金:〈「龍學」七十年概觀(中)〉,《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04期(1987年12月),頁291-302。
    牟世金:〈「龍學」七十年概觀(下)〉,《社會科學戰線》1988年01期(1988年3月),頁249-256。
    朱曉海:〈《文心雕龍》的通變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7年7月),頁1-35。
    李平:〈王更生《文心雕龍范注駁正》之駁正〉,《中國文學觀念的背景與特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五輯)(2017年12月),頁97-127。
    李平:〈20世紀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05期(1999年10月),頁121-131。
    李建中:〈龍學的困境──由「文心雕龍文體論」論爭引發的方法論反思〉,《文藝研究》2012年第4期(2012年4月),頁51-58。
    宋隆發:〈文心雕龍研究書目〉,《書目季刊》第13卷第1期(1979年6月),頁73-92。
    沈謙:〈通疑之功與致遠之績:讀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文訊》第22期(1981年2月),頁182-188。
    邱琳婷、廖棟樑:〈體物傳神:王夢鷗論中國藝術之抽象觀念化〉,《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頁101-130。
    姚愛斌:〈論徐復觀《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的學理缺失〉,《文化與詩學》2008年02期(2008年7月),頁69-121。
    孫紀文:〈論「文心雕龍」的範疇特徵──兼談古代文論範疇的現代轉換〉,《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1期(2003年3月),頁27-38。
    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4版),頁1-83。
    徐復觀:〈王夢鷗先生〈劉勰論文的觀點測試〉一文的商討〉,《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頁165-183。
    張美娟:〈徐復觀、龔鵬程與顏崑陽《文心》「文體論」詮解之探討〉,《台灣觀光學報》6期(2009年6月1日),頁95-118。
    張璟:〈二十世紀《文心雕龍˙宗經》研究綜述〉,《文教資料》2018年34期(2018年12月),頁76-78。
    張端穗:〈評韋勒克《文學論》一書的兩個中譯本〉,《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1年4月),頁169-176。
    戚良德:〈歷史的選擇──關於《文心雕龍》的美學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1993年10月),頁49-57。
    戚良德:
    郭紹虞:〈文學觀念與其含義之變遷〉,《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88-104。
    郭紹虞:〈所謂傳統的文學觀〉,《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124-131。
    郭紹虞:〈先秦儒家之文學觀〉,《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149-157。
    郭紹虞:〈文筆與詩筆〉,《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158-169。
    郭紹虞:〈試論《文心雕龍》〉,《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11-33。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理論中「道」的問題〉,《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34-65。
    郭紹虞:〈試論「古文運動」──兼談從文筆之分到詩文之分的關鍵〉,《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
    郭紹虞:〈文筆說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
    郭紹虞:〈提倡一些文體分類學〉,《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頁547-570。
    陶禮天:〈六朝「文筆」論與文學觀〉,《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2005年10月),頁86-92。
    馮源:〈20世紀「文筆」說研究述評〉,《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60-66。
    曾棗莊:〈論古代文體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10年),
    逯欽立:〈說文筆〉,《逯欽立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頁505-558。
    黃景進:〈王夢鷗先生的文藝美學〉,《文學與美學(第四集)》,臺北:文史哲,1995年9月,頁183-216。
    黃維樑、徐志嘯:〈《文心雕龍》與西方文學理論──兩岸學者宏觀《文心雕龍》(上)〉,《國文天地》第322期,2012年3月,頁59-64。
    黃維樑、徐志嘯:〈讓「雕龍」成為飛龍──兩岸學者宏觀《文心雕龍》(下)〉,《國文天地》第323期,2012年4月,頁73-77。
    黃維樑、阮人傑:〈《文心雕龍》與西方文學理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1期,1992年3月,頁35-48。
    傅怡禎:〈臺灣《文心雕龍》「文體論」論戰研究〉,《國際通識學刊》3期,2010年6月,頁1-24。
    蔡明諺:《王夢鷗與台灣現代文學》(2010年科技部計畫)。
    廖宏昌:〈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商榷〉,《文藝復興》第159期,1985年1月,頁60-64。
    廖棟樑:《心理、語言與意義:論王夢鷗先生的語言美學》,2012年8月-2013年2月科技部計畫。
    廖棟樑:〈意境-王夢鷗先生的語言美學〉,《淡江中文學報》第25期,2011年12月,頁131-172。
    廖棟樑:〈繼起的意象:王夢鷗對「興」的解讀──兼論其「抒情論述」〉,發表於復旦大學中文系主辦「文學批評與文學」學術會議,2014年4月17-20日。
    黎湘萍:〈生命情調的選擇──試論臺灣「語言美學」本體論〉,《文學評論》1989年第2期,1989年4月,頁31-40、160。
    黎湘萍:〈存在與語言:臺灣語言美學的方法論〉,《南方文壇》1989年第1期,1989年2月,頁59-64。
    黎湘萍:〈存在與語言:臺灣語言美學的方法論(續)〉,《南方文壇》1989年第2期,1989年4月,頁62-64。
    黎湘萍:〈臺灣當代文學理論發展概述〉,《南方文壇》1988年第4期,1988年8月,頁59-64。
    黎湘萍:〈臺灣當代文學理論發展概述(二)〉,《南方文壇》1988年第5期,1988年10月,頁60-62。
    潘華:〈「文筆之辨」與劉勰的文筆觀〉,《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2015年6月,頁84-89。
    賴芳伶:〈【學苑春秋】校勘、注釋與論述─王夢鷗先生治學之博覽與縱深〉,《東華漢學》第14期(2011年12月),頁217-241。
    盧盛江:〈文心雕龍原道論研究〉,收於《古典詩文的經緯——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七輯)》(2018年12月),頁1-18。
    羅宗強:〈從《文心雕龍》看劉勰的知識積累〉,《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羅宗強卷》,遼寧:北方聯合出版公司,2010年11月。
    羅宗強:〈劉勰文學思想的主要傾向〉,《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羅宗強卷》,遼寧:北方聯合出版公司,2010年11月。
    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收於《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頁259-310 。
    顏崑陽:〈論魏晉南北朝文質觀念及其所衍生諸問題〉,收於《古典文學‧九》(臺北市:學生書局,1987年),頁333-384。
    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1990年,頁105-122。
    龔鵬程:〈《文心雕龍》的價值與結構問題〉,《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1990年),頁84-104。

    (四)學位論文: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夢鷗先生指導,1980年)。
    殷學國:《王更生「龍學」研究之評述》(安徽: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李平先生指導,2006年)。
    張文杰:《王夢鷗早期美學思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肖湛先生指導,2018年)。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更生先生之島,1997年)。
    熊珊:《王夢鷗美學思想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陶水平先生指導,2016年)。
    錢瑋東:《六朝時期宋玉辭賦的經典化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棟樑先生指導,201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533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401.pdf3955KbAdobe PDF236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