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69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280100      線上人數 : 8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6908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08


    題名: 康熙敕纂《日講四書解義》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Kangxi`s Ri Jiang Si Shu Jie Yi
    作者: 郭美吟
    Kuo, Mei-Yin
    貢獻者: 陳逢源
    Chen, Feng-Yuh
    郭美吟
    Kuo, Mei-Yin
    關鍵詞: 四書
    日講四書解義
    康熙

    人才
    內聖外王
    Internal Saint and External King
    Four Books
    Ri Jiang Si Shu Jie Yi
    Kangxi
    Caution
    Talent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9-02 16:32:03 (UTC+8)
    摘要: 《四書》是康熙經筵日講中第一部講授的儒家經典,《日講四書解義》亦是御纂經典中最早被刊刻而成的教材,是了解康熙早期如何建構理學思想,發展成治國之道的重要經典。本文以康熙敕纂《日講四書解義》為研究中心,探究康熙在經典詮釋中所展現的個人理學思想,及文字敘述中所流露的帝王意識,並輔以他政治實踐中的治理之功,深入理解康熙是如何接受、尊崇程朱理學,乃至成為日後「治道合一」之君師統御天下的思想根源,此一逐步被形塑、理解的過程。

    本文共分五章,第壹章緒論以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前人研究回顧為主,經筵日講是奠基帝王教育、成就君德的重要制度,現今缺乏對《日講四書解義》的專門研究,欲透析康熙理學的形塑過程,《日講四書解義》是不可忽略的研究途徑。第貳章「康熙的主敬思想及日用實踐」,呈現了康熙理學思想的要點及政治實踐的依據,也就是康熙欲透過承繼道統合於治統的作法,來回歸三代之治的理想,關鍵在於帝王心法「敬」,以敬規範心,內至誠意、正心之功,外至平治天下之道,而修養敬之工夫處皆在日用人倫的實踐之中,康熙認為實踐真知才是真實懂得理學。依此接續探討康熙治道中的實行,第參章「康熙以人才為根本的治道」及第肆章「康熙詮釋經典中的『內聖外王』」兩章皆著重在康熙的政治實踐,第參章以《日講四書解義》中常見的擇官用人議題為主,康熙將「得人為本」視作治道基礎,因此如何觀人、用人以辨君子、小人是《日講四書解義》中多加詮釋之處,然而人存難於政舉,最終仍要帝王自己修身,才能得人立政。第肆章的研究以康熙外王事功的特色展開,康熙志於行王道、施仁政,為此還撰文陳述王霸之別與王道思想,足見他以成就聖王為治道理想,故在《日講四書解義》中能發掘多有符合其王道理想之敘述,包含帝王心法下的仁心仁政、保民而王等理念,是康熙尊崇聖賢教言,立政實踐之明證,特別是敘述中的關鍵詞如:「建極綏猷」、「皇建有極」、「乾綱獨攬」,代表康熙將天下繫於帝王一身、獨攬大權的作風,從經典中學習帝王心法,再實行政治功業,康熙通透一致的帝王意識正好詮釋了他「內聖外王」之規模,可謂真實地實踐聖王獨治天下以教化人民的目標,因此說是君王專治,也是康熙對國家的責任與理想。最後總結全文並反思《日講四書解義》於學界中的討論。

    透過梳理康熙在《日講四書解義》中的經解理路,以及他所呈現的帝王意識特色,追本溯源看康熙在尊崇《四書》、不離朱注的解義裡,展現他理學思想的根源所在,及其將內聖之學合於外王事功的印證,整合《四書》視野下康熙的思想及行為依據,作更加細膩的理解與詮釋。
    Four Books is the first Confucian classic in the Kangxi Daily Lecture(Rijiang) and Banquets (Jingyan 經筵), and Ri Jiang Si Shu Jie Yi (Daily Lecture on the Four Books 日講) is also the earliest published textbook in the imperial compilation classic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lassic of understanding how Kangxi constructed Neo-Confucianism philosophy in his early reign and developed into the way of governance.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Kangxi`s Ri Jiang Si Shu Jie Yi as the research topic, exploring Kangxi’s personal Neo-Confucianism philosophy, his emperor consciousness,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his political practice,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gradually-shaped process of how Kangxi accepted and honored the Cheng–Zhu school, and became the source of his idea to rule the world──"integrity of governance and the Confucian ethics" .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research motives, scope and methods, and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Kangxi Daily Lecture and Banquets is the important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imperial education and accomplish the merits of the emperor . Nowadays the studies of Ri Jiang Si Shu Jie Yi are few, yet it’s an indispensable research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how Kangxi’s Neo-Confucianism has been formed. The second chapter "Kangxi’s Main Idea of Caution (Jing 敬) and Daily Practice", presents the essential of Neo-Confucianism philosophy and the basis of political practice of Kangxi. That is, Kangxi wants to make the ideal rule of Xia–Shang–Zhou Dynasties reappear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ance and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the key point is the emperor’s mental cultivation "Caution". Moreover, the cultivation of Caution results from the practice of daily ethics, and Kangxi believes that practicing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Confucianism. Subsequently the following chapters are discussing the practice of Kangxi`s governance──both chapter three and four focus on Kangxi`s political practice. The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issues of selecting officials and employing people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the Ri Jiang Si Shu Jie Yi. Since Kangxi takes talent acquisition as the foundation of governance, there ar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junzi and xiaore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recruitment in the Ri Jiang Si Shu Jie Yi. However,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talent and establish the regime, the emperor still needs to cultivate himself first. The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features of Kangxi’s ideal governance, which is to be an sagacious and virtuous emperor through righteous and benevolent administration, and this idea has been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Ri Jiang Si Shu Jie Yi , which is a clear evidence of Kangxi’s honor of ancient sages and his political practice . In particular, the key words in this chapter such as "Jianjisuiyou", "Huangjianyouji" and "Qiangangdulan", which repres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absolute power in Kangxi’s hand, show his absolute monarchy, responsibilities and ideals of the country.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dissertation and reflects on the discussions of Ri Jiang Si Shu Jie Yi in academia .

    This dissertation organizes Kangxi’s thoughts and acts based on Four Books, his Neo-Confucianism philosophy presented through his honor of four books and concentration on paraphrase of Zhu Xi’s annotation, and the evidence of his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Saint and External King presented in Ri Jiang Si Shu Jie Yi, with elaborate comprehension and interpretation.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按經史子集排列)

    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何晏集解,[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經部四書類:
    [漢]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宋]朱熹著,黃珅校點︰《四書或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真德秀:《四書集編》,長春市:吉林出版集團,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2005年
    [明]胡廣等撰:《四書大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顧憲成:《四書講義》,《叢書集成續編》第1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陸隴其著,彭忠德等校注:《松陽講義》,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清]喇沙里,陳廷敬等奉敕撰:《日講四書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焦循:《論語通釋》,《續修四庫全書》第1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愛新覺羅•玄燁欽定;[清]陳廷敬等編撰:《日講四書解義》,北京:中華國書店,2016年

    史部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70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纂:《皇朝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6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廷玉等敕修:《明史》,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章梫:《康熙政要》,臺北:京華出版,1969年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原編:《滿名臣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原編:《漢名臣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第4、5、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6年
    徐世昌等編,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子部與集部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朱熹、呂祖謙輯;張京華集校:《近思錄集釋》,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年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顧炎武撰:《新校顧亭林詩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聖祖御製,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98冊、12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李光地等奉敕纂:《御纂性理精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清]湯斌:《湯斌集》,河南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陸隴其撰:《三魚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熊賜履:《經義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賀長齡、魏源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二)近人論著
    1.專書
    中研院文哲所主編:《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年
    王光松:《在『德』、『位』之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勝軍:《清初廟堂理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5年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成都市:巴蜀書社,2007年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1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佐野公治撰,張文朝、莊兵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2014年
    吳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刋》,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紀祥:《道學與儒林》,臺北:唐山出版,2004年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萬卷樓,2012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姚念慈:《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出版,2006年
    張麗珠:《清代學術思想史》,臺北:五南出版,2021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河北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出版,2006年 
    陳逢源:《「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市:齊魯書社,1989年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市: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 年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2013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瑾輝:《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長春:吉林出版,2009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八冊,臺北:東大出版,2006年 

    2.期刊論文
    王成勉:〈明末士人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1986年第15卷9&10期
    王勝軍:〈論熊賜履《四書》學詮釋的經筵特徵〉,《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9卷第4期
    史革新:〈略論清前期理學的復興、作用和影響〉,《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4卷第4期
    高翔:〈熊賜履述論〉,《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
    陳劍鍠:〈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明清史集刊》2001年第5卷
    鄒賀:〈論宋朝經筵制度〉,《蘭州學刊》2013年第7期
    鄒賀、陳峰:〈中國古代經筵制度沿革考論〉,《求索》2009年第9期
    宋秉仁:〈明代的經筵日講〉,《史耘》1996年第6期
    吳震:〈對「內聖外王」的一種新詮釋──就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而談〉,2010年《國學學刊》第2期
    孔定芳:〈論康熙「博學鴻儒科」之旨在籠絡明遺民〉,《唐都學刊》2006年第22卷第3期
    孔定芳:〈論清聖祖的遺民策略──以「博學鴻儒科」為考察中心〉,《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3.學位論文
    陳東:《清代經筵制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成積春:《走向盛世的政治思維──康熙治道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6年  
    潘志群:《清初統治的正當性問題》,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鄒賀:《宋朝經筵制度》,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簡承禾:《康熙《日講書經解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歐修梅:《《日講春秋解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張菀苓:《內聖外王的重整與貫徹──論朱熹哲學思想與道德事功之學的聯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0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545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101.pdf5268KbAdobe PDF218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