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5260/146307 (79%)
Visitors : 54560382      Online Users : 31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650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500


    Title: 侵入住居罪之研究─以「源於對領域事實上支配之意思決定自由」為中心
    The Study On Criminal Trespass
    Authors: 鄭志彬
    Cheng, Chih-Pin
    Contributors: 許恒達
    Hsu, Heng-da
    鄭志彬
    Cheng, Chih-Pin
    Keywords: 侵入住宅
    住居自由
    意思決定自由
    刑法第306條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8-04 15:43:27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欲針對我國刑法第三百零六條之侵入住居罪,整理並分析本罪在保護法益以及法條構成要件之解釋與個案適用的現況。其中在構成要件部分,特別是在本罪的「保護領域範圍」上,本罪之法條所規定的保護領域並不只有住宅,尚包括了建築物等其他客體,而「建築物」這項客體的範圍在解釋上,部分我國學說與實務要求需符合「現正有人生活使用」之建築物才會納入本罪的保護範圍內。但是透過這樣的解釋來限縮「建築物」這項客體的範圍,是否會造成保護不足的現象,不無疑義。特別是在本罪法益持有人已經透過鎖頭、公告等明示拒絕他人進入的情況下,將會造成只因為法益持有人並非現正生活使用該建築物,該建築物即不被保護,而他人就可以無視其意思而進入的結果。另外,本罪作為保護個人自由法益的犯罪,這裡的個人是否包括(公)法人?抑或僅限於自然人?且這個法益持有人又是基於怎麼樣的判斷標準而來,也是本文所欲探討的重心之一。
    而保護法益既然作為構成要件在解釋上的依歸準則,則欲處理上開對於本罪構成要件的解釋疑義,勢必得先從本罪保護法益之定性出發。而或許可以認為,上開見解對建築物範圍的限縮乃是源於其對本罪保護法益在定性上均以安寧、隱私等自然人之實際活動利益而來,但其不妥之處已如上述。因此,本文的最終目標就是在參考相關學說與實務見解後,嘗試性的定性出一個較能妥善解釋本罪相關構成要件的法益概念,並以該保護法益作為上位指導原則來處理本罪構成要件之解釋與個別案例適用上的爭議問題。
    Reference: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著作
    1.王皇玉,刑法總則,2020年8月,六版。
    2.甘添貴,刑法各論(上),2010年11月,修訂二版。
    3.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1993年1月,四版。
    4.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020年9月,八版。
    5.許澤天,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2019年9月,一版。
    6.陳子平,刑法各論(上),2019年9月,四版。
    7.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2006年9月,三版。
    8.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冊,1995年4月,增訂版三刷。
    9.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2013年1月,修訂三版二刷。
    10.蔡墩銘,刑法各論,2006年9月,修訂五版。
    11.鄭玉波,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1984年7月,初版。
    12.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2017年10月,修訂十二版。
    二、期刊文章
    1.王皇玉,選課風波,月旦法學教室,第93期,2010年6月,頁18-19。
    2.許玉秀,一罪與數罪之分界-自然的行為概念,台灣法學雜誌,第46期,2003年5月,頁84-98。
    3.許玉秀,一罪與數罪的理論與實踐(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頁191-196。
    4.許恒達,侵入建築物罪的攻擊客體與保護法益/簡評台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易字第1405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335期,2018年1月,頁193-204。
    5.許恒達,變質的友情:侵入住居與妨害性自主之個案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166期,2016年8月,頁24-26。
    6.許恒達,結果提前發生的侵入住居罪,月旦法學教室,第224期,2021年6月,頁17-20。
    7.許澤天,侵入住居罪的不作為犯與間接正犯,月旦法學教室162期,2016年4月,頁24-26。
    8.蔡聖偉,開門揖盜(上)─論公共建物開放入內同意的射程,台灣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頁290-296。
    9.蔡聖偉,開門揖盜(下)-論侵入建物罪與竊盜罪的競合關係,台灣法學雜誌,第95期,2007年6月,頁157-166。
    10.鄭逸哲,「阻卻構成要件同意」和「構成要件要素化違法要素」,月旦法學教室,第53期,2007年3月,頁16-17。
    11.鄭逸哲,「欠缺同意」和「無故」不可混為一談——以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條構成要件的適用為例,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35-143。
    12. 鄭逸哲,具有消極構成要件和違法要素的構成要件之刑法適用-以無故侵入住宅構成要件之適用為例,台灣法學雜誌,第360期,2019年1月,頁41-46。
    三、網路資料
    1.法操FOLLAW,太陽花案起訴,是政治懲罰還是真有犯罪事實?,聯合新聞網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668/1714119(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8日。)
    2.鮑建信、王榮祥,法官宿舍遭闖 差點沒人審,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632742(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8日。)
    3.蕭博文,太陽花學運攻占行政院案 最高院辯論庭檢辯交鋒,CNA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2250128.aspx(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8日。)
    貳、日文文獻
    一、專書著作
    1.阿部純二、板倉宏、內田文昭、香川達夫、川端博、曾根威彥,刑法基本講座<第6卷>各論の諸問題,法学書院,1993年5月。
    2.植松正、川端博、曾根威彥、日高義博,現代刑法論爭II,勁草書房,1990年4月。
    3.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成文堂,2015年9月。
    4.大塚仁、河上和雄、中山善房、古田佑紀,大コンメンタール刑法第7卷,青林書院,2014年6月。
    5.大塚仁,刑法概說(各論),有斐閣,1998年7月。
    6.川端博,刑法各論講義,成文堂,2010年3月。
    7.川崎一夫,刑法各論,青林書院,2000年10月。
    8.須之內克彥,刑法における被害者の同意,成文堂,2004年3月。
    9.関哲夫,住居侵入罪の研究,成文堂,1995年3月。
    10.関哲夫,続・住居侵入罪の研究,成文堂,2001年6月。
    11.関哲夫,続々・住居侵入罪の研究,成文堂,2012年3月。
    12.曾根威彥,刑法の重要問題各論,成文堂,2006年3月。
    13.曾根威彥,現代社会と刑法,成文堂,2013年12月。
    14.團藤重光,刑法綱要各論,創文社,1992年11月。
    15.高橋則夫,刑法各論,成文堂,2018年10月。
    16.西田典之,刑法各論,弘文堂,2018年3月。
    17.西原春夫、宮澤浩一、阿部純二、板倉宏、大谷實、芝原邦爾,判例刑法研究第2卷,有斐閣,1981年6月。
    18.林幹人,刑法各論,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年10月。
    19.平野龍一,刑法概說,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10月。
    20.福田平,刑法各論,有斐閣,1992年12月。
    21.松宮孝明,刑法各論講義,有斐閣,2016年3月。
    22.松原芳博,刑法各論,日本評論社,2016年3月。
    23.前田雅英,刑法各論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2015年9月。
    24.泉二新熊,日本刑法論下冊(各論),有斐閣,1924年3月。
    25.山口厚,問題探究刑法各論,有斐閣,1999年12月。
    26.山口厚,刑法各論,有斐閣,2010年3月。
    二、期刊文章
    1.安達光治,住居・建造物侵入罪における住居権者の意思侵害の意義─ある事例を出発点に─,立命館法學300‧301號,2005年,頁1-23。
    2.佐伯仁志,被害者の錯誤について,神戶法學年報1號,1985年3月,頁51-123。
    3.松宮孝明,ポスティングと住居侵入罪,立命館法學297號,2004年,頁1-1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865105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651058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886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5801.pdf2696KbAdobe PDF292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