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646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589416      線上人數 : 7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6


    題名: 晉宋間佛儒論諍研究—— 以〈白黑論〉、〈達性論〉為中心的展開
    The Study on the Argu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Between Jin and Song Dynasty: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Bai Hei Lun";and ";Da Xing Lun"
    作者: 黃健綸
    Huang, Chien-Lun
    貢獻者: 涂艷秋
    Tu, Yen-Chiu
    黃健綸
    Huang, Chien-Lun
    關鍵詞: 佛儒論諍
    白黑論
    達性論
    弘明集
    因果報應
    形神論諍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8-04 15:34:58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晉宋之間,由慧琳〈白黑論〉所引發之兩階段佛儒論諍(白黑論諍及達性論諍)為討論核心,先釐清兩階段論諍的論諍點,再透過《弘明集》中的往來書信等材料,分析論諍過程,並從中勾勒何承天及佛教的思想內涵。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並回顧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第二章針對廬山慧遠的因果思想觀進行探討,以此作為理解白黑論諍及達性論諍的背景,並試著觀察慧遠的思想與後來顏延之、宗炳等捍衛佛教的論者有何異同,試圖勾勒出晉宋時代佛儒論諍的脈絡。

    第三章探討慧琳〈白黑論〉及其所引發何承天與宗炳的「白黑論諍」,主要從以下三個論諍點進行討論,分別為「有關『神明有無』之論諍」、「有關『空』之論諍」及「有關佛教現實批判之論諍」。第四章延續白黑論諍,聚焦由何承天撰寫〈達性論〉所引發與顏延之的「達性論諍」進行討論,其主要論諍點有以下三項,分別為「對於人的存在與本質的探討」、「對於『聖人』有別與眾生說的辯論」以及「對於『施恩求福』與『因果報應』的質疑」。

    第五章為結論,總結兩階段論諍特點,也發現晉宋時代佛儒論諍的發生,主要來自於雙方對於「因果報應觀」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此階段的佛儒思想依舊處於「文化衝突」的階段,尚未達到「思想文化融合」的境界。此外,本研究亦發現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到了晉宋時代,似乎分成「僧團」及「民眾」兩階,廬山慧遠之思想體系完整,對僧團影響大,但民間依舊還在對佛教最根本的因果報應觀進行論辯。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排序)
    〔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撰校勘記:《尚書正義》,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新文豐出版,1988年。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梁〕僧祐撰、李小榮校箋:《弘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梁〕僧祐撰、劉立夫、魏建中、胡勇譯注:《弘明集(上)(下)》,中華書局,2019年。
    〔梁〕沈約:《宋書》,鼎文書局,1990年。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華書局,2003年。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宋〕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商務印書,1947年。
    〔清〕阮元校刻:〈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79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三)》,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2020年。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8。
    方立天:《佛教哲學》,臺北:弘葉文話,1994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4月三版。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文津出版,1994年。
    李幸玲:《廬山慧遠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李小榮:《《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頁139。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劉立夫:《弘道與明教:弘明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月清:〈中國佛教善惡報應論初探〉,《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8年,頁62。
    宋立道:〈《弘明集》所反映的佛教觀念〉,《中國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頁34-49。
    林素瑜:〈慧遠的因果報應思想探究〉,《鵝湖學誌》第35期,2005年,頁195-216。
    林湘華:〈形神論爭與南朝思想:從「神」的三種涵義看南朝的思想課題〉,《鵝湖學志》(26),2001,頁159-193。
    姜劍雲、孫耀慶:〈論何承天之反佛思想〉,《理論月刊》,2017年7月,頁62-66。
    紀志昌:〈六朝形神生滅論爭中的玄思綜論〉,《臺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31-86。
    紀志昌:〈慧琳〈白黑論〉儒佛交涉之思想探微——以其運用「得意」方式為主所作的觀察〉,《文與哲》第18期,2011年,頁201-240。
    紀志昌:〈辨名析理與儒佛交涉—以南朝「達性」論諍為例〉,《文與哲》第16期,2010年6月,頁99-138。
    夏德美:〈論梁武帝的《斷酒肉文》與佛教的中國化〉,《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10年7月),頁86-92。
    馬建華:〈羅含的〈更生論〉與佛教輪迴說〉,《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6年第1期,頁14-16。
    馬建華:〈《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釋論與夷夏論〉,《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報》,第28期(1995年第3期),1995年,頁8-19。
    郭淑新:〈慧遠的「因果報應」論新詮〉,《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10年,頁571-575。
    悉劉琴:〈兩晉南北朝儒士排佛思想探微〉,《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60-63。
    黃俊威:〈從羅含的《更生論》論晉人對佛教輪迴觀念的初步確立〉,《問哲》第一期,蓮華佛學研究所,2016年6月,頁34-43。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7,頁1-26。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2003年,頁233-261。
    廖明活:〈中國佛教徒和反對佛教者之間的神滅神不滅論〉,《哲學與文化》21(4),1994。
    樊志成:〈從《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黑龍江史志》第17期,2013,頁17。
    黎惟東:〈何承天形神思想研究〉,《鵝湖月刊》,第457期,2013年,頁25-41。
    黎惟東:〈「達性論之爭」評析〉,《鵝湖月刊》,第427期,2011年,頁2-12。
    黎惟東:〈慧琳〈白黑論〉探究〉,《宗教哲學》第48期,2009,頁61-77。
    劉立夫、周欣:〈「白黑之爭」及其對「緣起性空」說的誤解〉,《宗教學研究》第一期,2005年,頁54-59。
    劉立夫:〈晉宋之際佛教因果報應論爭述評〉,《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志楣:《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李侑芝:《弘明集因果報應論爭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9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5。
    黃盛璟:《從「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儒釋道三家的訾應》,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
    謝如柏:《從神不滅到佛性論——六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顏秀珍:《宗炳形神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電子資源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5912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1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976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0301.pdf4674KbAdobe PDF215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