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49
|
Title: | 淨影寺慧遠的真識心思想與如來藏思想 The Theory of Mind as True Consciousness and Tathāgatagarbha Thought of Huiyuan of the Jingying Temple |
Authors: | 王瑜 Wang, Yu |
Contributors: | 耿晴 林鎮國 Keng, Ching Lin, Chen-Kuo 王瑜 Wang, Yu |
Keywords: | 淨影 慧遠 真識心 如來藏 |
Date: | 2021 |
Issue Date: | 2021-08-04 15:31:36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以淨影寺慧遠的真識心思想作為探討核心,並且分做五個章節來書寫。在第一章、緒論中,主要交代各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文獻回顧等內容。第二章、真識心的內涵,則是先從考察真識心的名相入手,依循相關文獻對真識心的論述,並根據經論中譬喻的舉例說明來進行二次檢驗,以說明真識心在其性質與內涵上,常然清淨,無為不變,謹守著無為法的界線。緊接著,第三章、染法緣起的過程,分別從真識心的用義、不覺相、染法熏習等層面,探討染法緣起的發生,並說明在染法生起的過程中,真識心不過是在無明的遮蔽下,有顯隱不同,實際上,真識心無有發生由淨轉染、不生滅動作生滅的體性變化。而在第四章、淨法緣起的過程,就淨法熏習、非究竟覺如何通相究竟覺、佛三身與真識心的能知性等方面進行探討,從中除了說明真識心的諸淨法功德恆常不斷外,並以眾生的角度,將真識心的顯隱不同以妄覆說為染,以妄除說為淨,故一切染淨的發生,實是就生滅的角度論,而若以真實論時,真識心從未被染污,亦也無從可論轉淨,其恆是無為不變。最後,第五章、結論分做兩個部分,一是總結慧遠的真識心思想內容,二是嘗試以慧遠的真識心思想,回應學界對如來藏學的批判。 |
Reference: | 一、原典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CBETA, T16, no. 670。 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CBETA, T16, no. 671。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CBETA, T16, no. 672。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佛性論》,CBETA, T31, no. 1610。 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CBETA, T31, no. 1611。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 1666。 隋.慧遠(撰),《大乘起信論義疏》,CBETA, T44, no. 1843。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CBETA, T44, no. 1846。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CBETA, T44, no. 1851。
二、專書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林安梧(編),《現代儒佛之爭》,台北:明文,1990年。 馮煥珍,《回歸本覺:淨影寺慧遠的真識心緣起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松本史朗(著);肖平、楊金萍(譯),《緣起與空:如來藏思想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廖明活,《淨影慧遠思想述要》,台北:臺灣學生,1999年。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高崎直道 等,《如來藏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8,台北:華宇,1986年。 龔雋,《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台北:文津,1995年。
三、期刊論文 于德隆,〈對呂澂《大乘起信論》考證的再審視〉,《臺大佛學研究》第22期,2011年12月,頁59-108。 呂澂,〈起信與禪──對於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學術月刊》第4期,1962年,頁32-37。另收入於張曼濤(編),《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三十五),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頁299-314。 呂凱文,〈當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正觀雜誌》第10期,1999年9月,頁7-44。 李宜靜,〈呂澂區分“性寂”與“性覺”思想探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1期,2004年,頁34-38。 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上)〉,《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0/11期,1997a年9月,頁32-52。 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2期,1997b年12月,頁37-63。 杜正民,〈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7月,頁243-280。 陳寅恪,〈大乘義章書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2期,1930年,頁121-123。 梅約翰(John Makeham),〈法藏對《大乘起信論》的解讀:要點及其反響〉,《東亞佛學評論》第4輯,2020年2月,頁84-99。 馮煥珍,〈淨影寺慧遠的行持、著述及其顯實宗〉,《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頁177-218。 馮煥珍,〈《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佛教」說的教理學反省〉,《中華佛學研究》第9期,2005年,頁29-58。 松本史朗(著);呂凱文(譯),〈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法光雜誌》第101期,1998年2月。 楊維中,〈本淨、本寂與本覺──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印度淵源〉,《普門學報》第11期,2002年9月,頁23-49。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心識思想〉,《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391-415。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判教學說〉,《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1993年6月,頁219-235。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佛性學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263-286。 吉津宜英,〈経律論引用より見た『大乗義章』の性格〉,《駒澤大学佛教学部論集》第2卷,1971年,頁123-137。 吉津宜英,〈大乗義章八識義研究〉,《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第30期,1972年,頁141-161。 吉津宜英,〈浄影寺慧遠の「真識」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2卷2期=總44期,1974a年,頁321-324。 吉津宜英,〈浄影寺慧遠の「妄識」考〉,《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第32期,1974b年,頁197-213。 吉津宜英,〈慧遠の仏性縁起説〉,《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第33期,1975年,頁173-194。 吉津宜英,〈淨影寺慧遠の起信論引用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卷1期=總97期,2000年,頁86-91。 吉津宜英,〈起信論と起信論思想——淨影寺慧遠の事例を中心にして〉,《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第63期,2005年,頁1-15。 蔡宏,〈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普門學報》第31期,2006年1月,頁117-135。 釋恆清,〈「批判佛教」駁議〉,《哲學評論》第24期,2001年,頁1-46。 四、專書論文 呂凱文,〈《中國佛教之批判的研究》簡介〉,《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八)》。 韓鏡清,〈淨影八識義述〉,《唯識思想論集(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6冊,台北:大乘,1978年,頁345-381。 Keng, Ching. “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and Dilun School Thought, Focusing on the Works of Huiyuan”. in Chen-kuo Lin; Michael Radich (eds.), A Distant Mirror: Articulating Indic Idea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ese Buddhism. Hamburg Buddhist Studies, 3. Hamburg: Hamburg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83-215. Lin, Chen-Kuo. “The Uncompromising Quest for Genuine Buddhism: Lü Cheng’ s Critique of Original Enlightenment”. in John Makeham (ed.), Transforming Consciousness: Yogacara Thought in 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343-375. Lin, Chen-kuo. “Buddhist Epistemology in Sixth-Century China”, in Gregor Paul, ed., Logic in Buddhist Scholasticism: From Philosophical, Philological,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umbini: 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2015, p. 186-222.
五、學位論文 安怡,《淨影寺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李秋奉,《攝論宗思想之研究——以心識說為中心》,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元琪,《淨影慧遠〈大乘義章〉佛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107154006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4006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111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400601.pdf | | 2958Kb | Adobe PDF2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