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644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90333      Online Users : 9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44


    Title: 胡寅思想研究——經世、儒學、歷史的觀察視角
    A research of Hu Yin’s thoughts——focus on statecraft、confucian and historical opinion
    Authors: 吳秀琴
    Wu, Syou-Chin
    Contributors: 林啟屏
    Lin, Qi-Ping
    吳秀琴
    Wu, Syou-Chin
    Keywords: 胡寅
    《讀史管見》
    湖湘學派
    史論
    史學義理化
    Hu Yin
    ”Dushiguanjian”
    Huxiang faction
    Historical comments
    Philosophizing of historiography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8-04 15:30:29 (UTC+8)
    Abstract: 兩宋之際的湖湘學者胡寅(1098-1156)融會儒學與史學,著《斐然集》務實論政,著《崇正辯》崇儒闢佛,著《讀史管見》評論歷史,對南宋儒學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本文運用統計、歸納、演繹、詮釋及比較法分析文本,先梳理胡寅生平、著作及思想內涵,再分析司馬光、胡寅、朱熹之史論,以闡明胡寅史論特色,考察胡寅思想承先啟後的定位,及其在共時與歷時上的影響。
    親歷靖康之難的胡寅深富憂患意識及民族自覺,經世思想的焦點落實在君臣之道,主張撥亂反正,愛民敦本;君道天健,求賢善任;臣道地靜,得君行道。胡寅堅決主張罷決議和,抗金復仇;任將得人,威信治軍;崇實務本,綱紀嚴明。人君撥亂反正必罷和議講武略,必用君子退小人,必建藩輔固本支,必慎名器明賞罰,必慎擇守令及討盜賊。胡寅分析君道應則天憲天,正名天王;體元仁心,納諫聰明;專責宰相,任賢不貳。臣道則地宜靜,良臣忠君;自正正君,以道事君;歸功主上,直言諫君。君父同尊,但父子天性親,君臣以義合,綱常倫理不可紊,君臣各盡其職以致治。
    在儒家思想中,胡寅以自然氣化論證萬事萬物為陰陽氣化循環不息,又以災異論證「天人一理」,強調人事與天道相應,應敬畏天道。胡寅認為「道」存在於人倫日用之中,體現為人倫三綱、禮樂政刑。胡寅認為人皆由道,受命於天不可移,但人秉氣賦性當盡心成性,窮理精義使心與理一,持志存誠而居仁由義,躬行聖學以修身正心,倫理道德源於人的本心,以義處命強調人有心性修養的主體能動性,以獲得生命境界的超越。胡寅自許為真見自得的豪傑,崇儒尊聖,以堯、舜、文王、孔子為得道而盡的聖人,崇尚《春秋》大義,推崇三代聖王之治,主張行封建、復井田、尊王攘夷、嚴防夷夏,扶持三綱,堅持儒家思想的立場,排王闢佛批道玄,積極維護三綱、四端、五典,富有批判式歷史意識。
    對胡寅而言,歷史興衰與政治治亂是一體二面,典型在夙昔,稽古以資治,反思歷史的政治功用,則古可為今用。胡寅史觀有崇古循環、天人一理、聖王經世、敬德修政及明理資鑑。《讀史管見》有1870則史論,以經斷史,以史證經,經史相融又相輔相成,以義理斷千古是非,富批判式、演化式、例證式及傳統式歷史意識。「臣光曰」據史而論,是史家之史論;胡寅據經斷史,是思想家之史論,朱熹則增損檃括各家史論,創「綱目體」史書。《讀史管見》使《資治通鑑》由「事備義少」轉向「義備事少」,提升史論義理化及理論高度,催化朱熹《通鑑綱目》之作,促使「通鑑學」義理化發展。胡寅以經義斷史事,藉古事以指今勢,是南宋史學風氣轉化的關鍵人物,對於認識宋代儒學演變及史學義理化發展,富有承先啟後的學術意義。
    Hu Yin (1098-1156), a Huxiang scholar between Song Dynasty, wrote “Feiranji” for pragmatic politics, “Chongzhengbian” advocated Confucianism and opposed Buddhism, and “Dushiguanjian” commented on history. Hu Yin created an academic path that integrated Confucianism and historiography ha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research uses statistics, induction, dedu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ativ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ext. First, sort out Hu Yin`s life, works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Then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mments of Sima Guang, Hu Yin, and Zhu Xi,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 Yin`s historical comments, and examines the inheritance of Hu Yin`s thoughts, and its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impact.
    In statecraft, Hu Yin focused on monarch and minister’s relationship and principle. Hu Yin, who personally experienced Jingkang incident, had a sense of distress awarenes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e advocated revenging and fighting State Jin, refused reconciliation, appointed suitable generals to manage the army, rectified discipline and be pragmatic. Hu Yin also proposed that monarch should be like the heaven, which is impartial, bright, and in motion ceaselessly. Monarch must be kind, seeking, use and trust the talents, accept ministers’ suggestion to be bright. Ministers should be obedience and supportive like the earth. Loyal ministers served the monarch reasonably, admonished with integrity, and gave credit to the monarch. The monarchs and ministers each performed their duties to govern the country.
    In Confucianism, Hu Yin inherited Natural Qi Theory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xplain the world things and the reality life were changed by the gasification with Yin and Yang constantly. Interpretation of “heaven and man have the same principle” through cataclysm argument, emphasized that people should respect and correspond to the way of heaven. Hu Yin thought that “Dao” existed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daily life, everyone was guided by Dao and was ordered by the heaven to be unchangeable. However, human beings should learn righteousness and make the mind understand the truth, firm wills and being sincerity, persevere in benevolence and act with righteousness. Hu Yin respected Confucianism and the Saint, Yao, Shun, King Wen and Confucius, highly praised Great Reigns of Three Generations, Feudalism System and Well Field System, respected monarch to fight the barbarian, took precautions against barbarian. He advocated three relationships and principle, which were “husband and wife, father and son, monarch and minister”. He desired to transform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through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ethical standards. He insisted on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 value, criticized theories of Wang Anshi’s Xinxue, Buddhism, Daoism, Metaphysics.
    In historical thoughts, Hu Yin regarded historical rise and fall or political order and chaos were the same. He used Confucian classics to judge history, used history to ref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were 1870 historical comments in “Dushiguanjian”, which used Confucian classics to judge history, used history to prov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fused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Hu Yin had critical, genetic, exemplary and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Guang says” were historian`s comments, comment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Hu Yin’s historical comments were Neo-Confucian scholars’ comments, used Confucian classics to judge history. Zhu Xi revised the historical comments of various schools, and created a “Gangmu Style” history book. Hu Yin’s “Dushiguanjian” promoted philosophizing of historiography, he was the key figur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istorical fashion. His though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fucianism’s evolution on the Song Dynasty and philosophizing of historiography had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historical status.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司馬光:《傳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司馬光,王亦令點校:《稽古錄》,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7年。
    宋‧范祖禹:《唐鑑》,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胡寅,黃灝注:《敘古千文》,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粵雅堂叢書,1967年。
    宋‧胡寅:《致堂讀史管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宛委別藏本,1981年。
    宋‧胡寅,劉依平校點:《讀史管見》,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宋‧胡寅,(日)荒木見悟解題:《崇正辯》,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宋‧胡寅,容肇祖點校:《崇正辯、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胡安國,錢偉彊點校:《春秋胡氏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謝良佐:《上蔡語錄》,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與時:《賓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晁公武,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陳振孫,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97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紀昀、永瑢等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紀昀,嚴文儒注譯:《新譯閱微草堂筆記》,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清‧瞿鏞編:《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南:平平出版社,1974年。
    二、近代專著
    尹業初:《胡寅歷史政治哲學研究——以《致堂讀史管見》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尹達編:《中國史學發展史》,臺北:天山出版社,1988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立新:《胡宏》,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王立新:《從胡文定到王船山:理學在湖南地區的奠立與開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王立新:《開創時期的湖湘學派》,臺北:洪葉文化,2003年。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包弼德,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漢民:《湖湘學派史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漢民:《湖湘學派與岳麓書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何兆武:《葦草集》,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何忠禮:《南宋全史(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吳懷祺:《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李昌憲:《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宋代的《春秋》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范立舟:《南宋全史(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孫立堯:《宋代史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馬辛民:《胡寅年譜及詩繫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康義勇:《胡寅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張立平:《司馬溫公通鑑「臣光曰」研究》,新北 :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
    張廣達:《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曹宇峰:《南宋義理史學研究》,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谷嘉,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陳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
    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曾亦:《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俊傑:《歷史思惟、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大學,2006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蒙文通:《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子健,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出版社,2000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魏應麟:《中國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日)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中國的文藝復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德)加達默爾,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三、單篇論文
    孔妮妮:〈論南宋前期湖湘學派的主要思想特徵〉,《古籍研究》2007卷上,頁236-244。
    孔妮妮:〈論湖湘學派的君臣理想及其政治導向〉,《求索》2011年12月,頁252-254。
    尹業初:〈義理化傾向——朱熹與胡寅史論比較研究〉,《船山學刊》2013年第1期,頁96-98。
    王立新:〈《拗柴胡氏七修族譜》中的一些問題〉,《船山學刊》1999年第2期,頁69-70、112。
    王立新:〈南宋湖湘學派的興衰〉,《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4期,2001年7月,頁3、5-15。
    王立新:〈湖湘學派的經世思想——胡安國父子的經濟之學〉,《湖湘論壇》第6期,1998年12月,頁7-12。
    王立新:〈興衰已逝,遺韻長存--湖湘學派及其歷史分期〉,《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7月,頁55-58。
    王利民:〈胡寅的志節及其「崇正辯」,《孔孟月刊》第37卷第2期(總第434期),1998年10月,頁24-28。
    王廷洽:〈不羨飛仙術,仍修謗佛書——胡寅批判邪說的邏輯方法〉,《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總第86期),頁47-52。
    王東:〈宋代史學與《春秋》經學〉,《河北學刊》,1998年第6期,頁47-53。
    王煜:〈胡寅的宗教倫理觀〉,《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62-65。
    付長珍:〈胡寅辟佛思想的方法論辨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頁59-61,25。
    朱漢民:〈湖湘學派本體論的實學特色〉,《中國文化月刊》第160期,1993年2月,頁29-43。
    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及其學術思想特點〉,《湖南文獻季刊》第21卷第4期,1993年10月,頁6-10。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主流〉,收入《宋史研究集》第3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頁103-121。
    何俊:〈胡寅《崇正辯》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20-25。
    呂謙舉:〈宋代史學的義理觀念〉,收入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冊1,頁402~415。
    李遠濤:〈《讀史管見》與胡寅的歷史評論〉,《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1期,頁35-42。
    杜光簡:〈胡寅傳考異〉,收入《宋遼金元史論集》第一輯,臺北:漢聲出版社,1977年,頁431-435。
    姚彥淇:〈朱熹《資治通鑑綱目》名家論贊析評──以卷二至卷十四為例〉,收入《朱曉海教授六五華誕暨榮退慶祝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頁153-178。
    姚彥淇:〈朱熹《資治通鑑綱目》的「胡氏曰」──以卷一至卷三十五為例〉,《國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4期,2017年6月,頁25-49。
    姚彥淇:〈朱熹《資治通鑑綱目》增損檃括《資治通鑑》方法舉隅──以《卷一》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5 期,2010年9月,頁29-60。
    姜國柱:〈論胡寅的哲學思想〉,《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頁4-7。
    胡宇芳:〈南宋武夷胡氏家族略論〉,《沈陽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9年6月,頁80-83。
    胡宇芳:〈南宋胡寅生平述論〉,《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47-49、57。
    倉修良:〈朱熹和《資治通鑒綱目》〉,《安徽史學》2007年第1期,頁18-24。
    孫旭紅:〈北宋《春秋》學與史學〉,《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13年3月,頁97-101。
    高紀春:〈秦檜與洛學〉,《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97-108。
    康義勇:〈胡寅傳記資料考異〉,《中國國學》第23期,1995年11月,頁123-133。
    康義勇:〈胡寅與湖湘學派〉,收入《周虎林先生六秩榮慶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 年,頁325-348。
    張元:〈馬端臨對胡寅史論的看法〉,收入《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1991年,頁333-360。
    張立文:〈胡寅、胡宏為湖湘學奠基〉,《湖湘論壇》2012年第1期(總第142期),頁72-78。
    張立文:〈湖湘學的奠基者——胡寅和胡宏〉,《船山學刊》2012年第1期,頁1-8。
    張宇:〈宋代歷史評論的兩種類型:己意解史與以經斷史〉,收入《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頁89-105。
    張宇:〈宋代歷史評論的價值、缺陷與嬗變〉,《東南學術》2016年第4期,頁180-189。
    張宇:〈宋代歷史評論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7年第1期,頁5-10。
    曹宇峰:〈試析胡寅排佛思想中的政治理念〉,《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10.9),頁80-83。
    許浩然:〈從胡寅仕歷看兩宋之際的詞學之臣〉,《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13期,2014年1月,頁267-286。
    許浩然:〈理學門第與詞臣世家──南宋胡、洪二族的比較研究〉,《史林》第6,2017年3月,頁79-87、154。
    連凡:〈《宋元學案》視域下湖湘學派的源流及其詮釋——以胡安國、胡寅、胡宏、張栻為中心〉,《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18年2月,頁106-112。
    連凡:〈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脈絡及思想闡釋——以《宋元學案》為中心的考察〉,《天中學刊》第33卷第2期,2018年4月,頁31-37。
    連凡:〈從《宋元學案》看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及評價〉,《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18年2月,頁38-44。
    連凡:〈論《宋元學案》對湖湘學派的詮釋與評價〉,《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總第27期),頁1-8。
    陳小輝:〈宋代湖南詩社概論〉,《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13年8月,頁114-117。
    陳曉蘭:〈胡寅《斐然集》的流傳及其現存版本考〉,《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2017年4月,頁45-62。
    陳曉蘭:〈胡寅《斐然集》編纂與刊刻略考〉,《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2016年第1期,2016年12月,頁189-197。
    陶俊:〈詩歌中情、理融合的初步嘗試——論理學家胡寅的詩學貢獻〉,《學術論壇》2009年第12期(總第227期),頁159-163。
    陶晉生:〈對於北宋聯金滅遼政策的一個評估〉,收入《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頁203-215。
    湯勤福:〈義理史學發微〉,《史學史研究》2009年第1期,頁42-49。
    黃震、楊健康:〈湖湘學派與南岳衡山〉,《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02年3月,頁3-8。
    楊宇勛:〈《敘古千文》與宋代兒童歷史蒙書〉,《歷史教育》第二期,1997年12月,頁11-23。
    楊宇勛:〈永留青史與青史永留:胡寅的史學關懷〉,《興大歷史學報》第14期,2003年6月,頁35-56。
    楊宇勛:〈永留青史與青史永留:胡寅的史學關懷〉,收入《宋史研究集》第34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4年,頁191-226。
    楊金鑫:〈湖湘學派略論〉,《船山學報》1988年第1期(總第11期),頁60-66。
    楊晉龍:〈〈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簡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卷3期,2006年9月,頁145-152。
    楊萬里:〈胡寅題畫詩的理學思想與政治隱情〉,《文藝評論》2014年第4期,頁106-110。
    葛兆光:〈從《通鑑》到《綱目》──宋代通鑑學之一脈〉,《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第3期,頁154-158、171。
    鄒嘯宇:〈胡寅中道觀探析〉,《船山學刊》2016年第2期,頁71-76。
    寧淑華:〈〈與秦檜之書〉的婉拒藝術──南宋理學家胡宏文章解讀〉,《古代文學》,頁34-36。
    寧淑華:〈胡寅與秦檜關系考論〉,《學術論壇》2009年第3期(總第218期),頁159-163。
    寧淑華:〈論南宋湖湘學派文學的共同特徵〉,《社會科學家》總第147期,2009年7月,頁139-142、146。
    寧淑華:〈論南宋湖湘學派學術思想之文學影響〉,《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5期,2009年9月,頁87-90。
    劉依平:〈胡寅和他的《讀史管見》〉,《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頁30-33。
    劉依平:〈胡寅的佛學批判與宋代儒學的自我認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12年5月,頁46-50。
    劉依平:〈胡寅對佛教在華傳播的歷史批判——兼論其排佛思想的兩期發展〉,《人文論叢》2014年第1輯,頁68-79。
    劉連開:〈理學和兩宋史學的趨向〉,《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1期,頁50-57。
    劉復生:〈說北宋中期儒學嬗變與史學的變化〉,《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2期,頁50-56。
    劉靜貞:〈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收入《宋史研究集》第28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頁207-263。
    鄧銳:〈《春秋》書法對宋代史書褒貶的影響〉,《安徽史學》2009年第6期,頁5-9。
    錢茂偉:〈關於理學化史學的一些思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87-92。
    聶立申、趙京國:〈南宋胡安國與秦檜關系探析〉,《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總第236期),頁110-114。
    羅炳良:〈宋代義理史學再評價〉,收入鄧小南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504~519。
    羅炳良:〈歷史人物評價原則的多元與趨勢〉,《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2期,2008年7月,頁213-216。
    龐天佑:〈理學與宋代史學發展的特點〉,《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1997年6月,頁28-31。
    龔抗云、朱漢民:〈胡寅的理學思想〉,《船山學刊》2005年2期,頁20-22、9。
    四、學位論文
    尹業初:《胡寅歷史政治哲學研究——以《致堂讀史管見》為中心》,天津:南開大學博論,2012年。
    李利:《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時期的胡寅詩文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論,2015年。
    汪嘉玲:《胡安國《春秋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論,1997年。
    尚曉陽:《胡寅《致堂讀史管見》唐史觀之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論,2016年。
    涂茂奇:《明代學者對胡安國《春秋傳》之檢討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博論,2012年。許正蕾:《論晚清知識份子對「三綱」的排拒與維護》,臺北:輔仁大學碩論,2006年。
    康凱淋:《胡安國《春秋傳》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博論,2012年。
    康義勇:《胡寅思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博論,1996年。
    張立平:《司馬溫公《通鑑》「臣光曰」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論,1988年。
    張宇:《宋代歷史評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論,2014年。
    黃莉雯:《家族、地理與書院:以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論,2011年。
    寧淑華:《南宋湖湘學派的文學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博論,2009年。
    劉榮賢:《宋代湖湘學派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博論,1994年。
    鄭丞良:《胡安國《春秋傳》與《公羊傳》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化大學碩論,2000年。
    五、電子資源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digiarch.sinica.edu.tw/index.jsp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DFD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www.ncl.edu.tw/journal/journal_docu01.htm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5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50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917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301.pdf16371KbAdobe PDF278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