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597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91239      Online Users : 7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5973


    Title: 陝西安康方言音韻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Dialect Phonology of Ankang Shaanxi
    Authors: 王斯平
    Wang, Ssu-Ping
    Contributors: 竺家寧
    Zhu, Jia-Ning
    王斯平
    Wang, Ssu-Ping
    Keywords: 安康
    聲母
    韻母
    入聲
    方言比較研究
    方言接觸
    Ankang
    Consonant
    Rhyme
    Entering tone
    Dialectical comparison
    Dialectical contact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7-01 19:30:28 (UTC+8)
    Abstract: 安康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性」,造就今天南北兼容的方言景象。透過比較其中讀音差異,可以讓我們了解南北方言類型的不同,以及方言接觸發生的演變。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談論研究安康方言的動機與目的,總結前人研究成果,以及說明安康方言的歷史背景,研究的材料與方法,並利用陳良學(2015)所收的漂泊家族307例中,分析一些進入安康的移民家族,由此找出他們主要的遷移路徑,以及在安康的大致分佈。作為掌握27個方言點所屬方言類型的前沿知識。
    第二章討論安康方言的聲母問題,首先因為中古舌齒音字合口介音(u、ʯ、ʮ、y)的差異相當明顯,最容易將安康方言點分門別類,故我們以此為指標,找出可作為參照的原鄉方言點,分出川東北型、桐城型、贛語型、湘語型,以及咸陽型。還有一種方言類型存在捲舌合口字發生唇齒音變的現象,我們將其稱為西安型。再來觀察中古輕唇、舌尖、舌根次濁聲母字各方言類型的不同,輕唇聲母多半是微母歸零,向喻疑影三母靠攏;舌尖聲母以湘語型「泥來洪混細分」,桐城型「呂讀如雨」,湘贛型「呂讀如壘」,以及北方型「日、兒同音」勢力最龐大;舌根聲母以南方型「影母逢前高元音歸零」為主。
    第三章討論安康方言的韻母問題。本章分攝討論,因雙唇韻尾在安康方言中已併入舌尖,故我們僅比較中古十四攝的讀音差異。關於「合口介音的演變」川東北型、北方型u介音不易失落,大多分佈於秦嶺古棧道沿線,以及漢江河谷地;桐城型、湘贛型舌齒音字轉合為開,大多分佈於安康南北山區。「主要元音o的演變」在曾一入聲、梗二入聲中存在南北差異,北方型發生「歐音阿化」音變,大多分佈於漢江河谷地;南方型發生「果韻鬼化」音變,勢力較龐大,遍及秦嶺古棧道沿線城市,以及安康南北山區。「主要元音u的演變」在通攝入聲、臻一入聲湘語型元音複化音變(u>ou>əu)最龐大。「舌根鼻音韻尾的演變」南方型一般在前中或前高元音後,韻尾會舌尖化,但上古蒸部「朋、宏」部分方言點因為主要元音較晚前化,依然維持舌根韻尾讀法。
    第四章討論安康方言的聲調問題。主要觀察歷史上的入聲字,於安康方言點的分派情形。川東北型派入陽平(多半為降調);北方型清音、次濁派入陰平(多半為降調),全濁派入陽平(多半為升調);贛語型清音、次濁派入陰平(多半為降調),全濁派入陽去(低平22調),少部分入陰平(降調);湘語型清音、次濁派入陰去(多半為升調),全濁派入陰去或陽去(多半為低平)。
    總的來說,討論安康這種方言接觸頻繁的地區,僅能就聲、韻、調分別探討,很難武斷地將某一方言點定位為某方言類型。
    Because of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people can hea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ialects in Ankang nowadays. Compare with the difference among pronunciations, we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ialects, and the change while the two dialects put together.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e discus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researching Ankang dialects and conclud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meanwhile, we expla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Ankang dialects, research resources, and the way how we do. Besides, we take “307 examples of immigrant families” from Chen, Liang-Xue(2015)and analyze the immigrant families from other places to Ankang. From this point, we will base on the knowledge to look for their main immigrant route and the spread in Ankang in order to get the 27 local languages, which are only spoken in the specific districts, and what types of dialect they belong to.
    In chapter 2, we will discuss the consonant problems of Ankang dialects. First, because of the apparent difference of medieval Chinese closed medial alveolar sounds(u、ʯ、ʮ、y), it can separate Ankang dialects with several types. Therefore, we can use medieval Chinese closed medial alveolar vowels to find the local languages which are from the immigrants’ hometowns, and then we separate the different dialectical types with the northeast Sichuan, Tongcheng, Gan, Xiang, and Xianyang. Besides, when a dialect has the phenomenon of the closed retroflex words being changed into labiodental sounds, it is called Xi`An type. Furthermore, we observe the nasal sound of labiodental, alveolar, and velar on the medieval Chinese which are different on the various types of dialect. Mostly, the labiodental consonants are disappeared on the initial 微 consonant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three consonants, 喻, 疑, and 影. On alveolar consonants, there are four big dialectical types: Xiang(the initial 泥 and 來 consonants are mixed in vowel non-height and separated in vowel height), Tongcheng (呂 and 雨 are the same), XiangGan(呂 and 壘 are the same), and the northern type(日 and 兒 are the same); on glottalic consonants, the main dialect is the southern type(the initial 影 consonant in height vowels is disappeared).
    In chapter 3, we will discuss the rhyme problems of Ankang dialects. This chapter separates group to discuss because bilabial endingsin Ankang dialects are merged into alveolar endings; therefore, we only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medieval Chinese pronunciation of fourteen group.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closed medial alveolar sounds, the northeast Sichuan type and the northern type are not lost “u” medial sounds easily which mostly spread along Qinling ancient plank road and the alley of Hanjiang river; Tongcheng type and XiangGan type change the pronunciation of alveolar words from closed mouth to opened mouth which mostly spread on the north and south mountains of Ankang. There is an entering tone words difference of dialectical pronunciation between the north type and the south type about the first grade(等)of group 曾 and the second grade(等)of group 梗 in the evolution of “o” vowel. The north type mostly spreads on the alley of Hanjiang river, and it happens the change of pronunciation from “o” vowel to “a” vowel; the south type has a huge influence which mostly spreads along the cities of Qinling ancient plank road and on the north and south mountains of Ankang., and it happens the change of pronunciation from “o” vowel to “e” vowel. Xiang type has a huge influ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u” vowel that there is an entering tone words difference of dialectical pronunciation. It makes the single vowel turn into two vowels(u>ou>əu)type , such as the group Tong 通 and the first grade(等)of group 臻. The evolution of nasal velar endings in the south type is normally in front close-mid vowels and front close vowels, and the place of articulation turns velar endings into alveolar endings. However, archaic Chinese Zheng bu(蒸部)“朋、宏” in some parts of dialects doesn’t change the way of pronunciation because the main vowel in the place of articulation doesn’t put the tongue in front of the mouth immediately.
    In chapter 4, we will discuss the tonal problems of Ankang dialects. We focus on the condition of entering tone words in different types. Entering tone words in the northeast Sichuan type is merged into yangping (mostly falling tones). The voiceless and nasal entering tone words of the north type are merged into yinping (mostly falling tones), and voice entering tone words are merged into yangping (mostly rising tones). The voiceless and nasal entering tone words of Gan type are merged into yinping (mostly falling tones), and voice entering tone words are merged into yangqu(22 low-flat tones), but a few parts are merged into yingping(falling tones). The voiceless and nasal entering tone words of Xiang type are merged into yinqu(mostly rising tones), and voice entering tone words are merged into yinqu and yangqu(mostly low-flat tone)
    In conclusion, we discuss the area like Ankang which has a frequent contact within the places of Ankang itself. We can only analyze the different of consonant, rhyme and tone separately. It’s difficult to put a dialect into an absolute type.
    Reference: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撰,(日本)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漢)班固:《漢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宋)陳彭年:《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
    《明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62年。
    (明)高岱:《鴻猷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王穆:康熙《西鄉縣志》,《故宮博物院藏稀見方志叢刊》第十冊,北京:故宮博物院出版社,2013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錢繹:《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嚴如熠輯,(清)張鵬翂補輯,吳敏霞、張沛點校:《三省邊防備覽》,《陝西古代文獻集成》第4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清仁宗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福堂,《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白滌洲:《關中方音調查報告》,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年。
    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西省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
    朱春躍:《語音詳解》,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
    成玉峰、成春有:《日語漢字訓讀研究》,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8年。
    李如龍、張雙慶:《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李永明:《湖南方言系列——長沙方言》,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竺家寧:《近代音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竺家寧:《聲韻學——聲韻之旅》,台北:五南出版社,2016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周政:《平利方言調查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周政、戴承元:《安康方言調查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周政:《安康方言接觸層次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年。
    周政:《陝南方言的歷史層次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周海霞、楊運庚:《安康市牛蹄贛語方言島方言調查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孟慶惠:《安徽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
    段亞廣:《中原官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柯西鋼:《白河方言調查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柯西鋼:《漢江上游沿江地區方言語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郭沈青:《陝南客伙話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郭松義、李新達、楊珍:《中國政治制度史》第10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表稿專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陳良學:《明清大移民與川陝開發》,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陳昌儀:《贛方言概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暉:《湘方言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孫立新:《西安方言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
    孫宜志:《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張成材:《商縣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6年。
    張光宇:《漢語語音發展史》,新北:商務印書館,2019年。
    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1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董樹人:《新編北京方言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楊時逢:《四川方言調查報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趙元任:《湖北方言調查報告》,台北:商務印書館,1948年。
    鳳凰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魯西奇:《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客贛方言比較研究,1999年。
    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劉澤民:《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5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鮑厚星:《湘方言概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龍宇純:《韻鏡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錢曾怡:《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日)藤堂明保等:《漢字源》(改訂第五版),東京:學研教育出版社,2012年。

    (二)單篇論文
    王軍虎:〈陝西關中方言的ʮ類韻母〉,《方言》,2001年第3期,第250~525頁。
    朱曉農:〈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實驗音韻學在漢語音韻學中的實驗〉,《語言研究》,2003年第2期,第5~18頁。
    邢向東、郭沈青,〈晉陝寧三省區中原官話的內外差異與分區〉,《方言》,2005年第4期,第364~371頁。、
    牟成剛:〈西南官話的形成及其語源初探〉,《學術探索》,2016年7月,第136~145頁。
    李洵:〈試論明代的流民問題〉,《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第3期,第68~80頁。
    李榮:〈論北京話「榮」字的音〉,《方言》,1982年第3期,第161~163頁。
    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5年第1期,第2~5頁。
    李存智:〈論《韻鏡》之撰作時代與所據韻書〉,《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6期,第75~98頁。
    李存智:〈從日本吳音的形成及其現象看閩語與吳語的關係〉,《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99年第51期,第197~221頁
    李旭、郭沈青:〈鄂西北江淮官話的語音特點及歸屬〉,《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第103~126頁。
    宋韻珊:〈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類型初探〉,《興大中文學報》,2005年第17期,第231~240頁。
    冷桃:〈陝西白河茅坪話同音字彙〉,《安康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第6~13頁。
    周祖謨:〈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問學集》(上),1981年,第434~473頁。
    周祖謨:〈宋代汴洛語音考〉,《問學集》(下),1981年,第581~655頁。
    周政:〈陝西平利話的歸屬〉,《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第43~46頁。
    周政:〈安康方言內部分區概說〉,《國際漢學集刊》第一輯,2004年,第307~331頁。
    周政:〈關於安康方言分區的再調查〉,《方言》,2006年第2期,第177~183頁。
    周政、周厚民:〈鎮坪鍾寶方言同音字彙〉,《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1~10頁。
    周政:〈陝南方言的標準問題〉,《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第1~4頁。
    周政:〈陝西鎮坪方言的內部差異〉,《方言》,2010年第4期,第346~352頁。
    周政:〈陝西漢台方言同音字彙〉,《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第1~11頁。
    周政:〈漢陰田禾湘語同音字彙〉,《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第8~15頁。
    姚彝銘:〈日語吳音漢音和中古漢語語音〉,《古漢語研究論文集》2,1984年,第49~74頁
    徐通鏘、葉蜚聲:〈內部擬測方法和漢語上古音系的研究〉,《語文研究》,1981年第1輯,第65~82頁。
    唐明路:〈西安方言pf、pfʻ音的共時變異〉,《語言研究》,1990年第2期,第25~31頁。
    郭沈青:〈寶雞方言同音字彙〉,《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第47~53頁。
    郭沈青:〈陝南西南官話的內部差異與歸屬〉,《方言》,2006年第2期,第168~176頁。
    郭沈青:〈陝南中原官話的性質與歸屬〉,《語文研究》,2006年第4期,第52~59頁。
    郭沈青:〈陝南客伙話的性質和歸屬〉,《中國語文》,2006年第6期,第499~575頁。
    郭沈青:〈陝南江淮官話的特點與成因〉,《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第89~92頁。
    郭沈青:〈陝南贛方言島〉,《方言》,2008年第1期,第81~87頁。
    郭沈青:〈陝南湘方言島的分布與特點〉,《瀕危漢語方言研究》,2016年,第349~362頁。
    郭麗:〈湖北西南官話的特徵及其與黃孝方言的關係〉,《東方語言學》,2009年第2期,第172~192頁。
    陳良學、鄒榮礎:〈清代前期客民移墾與陝南的開發〉,《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第82~89頁。
    孫立新:〈咸陽方言同音字彙〉,《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82~89頁。
    孫立新:〈陝南方言略說〉,《方言》,1998年第2期,第132~141頁。
    孫立新:〈關於陝南方言聲調及歸屬等問題〉,《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第48~54頁。
    陸志韋:〈釋《中原音韻》〉,《陸志韋近代漢語音韻論集》,1988年,第1~34頁。
    曹樹基:〈「瓦屑壩」移民:傳說還是史實〉,《學術界》,2011年第9期,第35~52
    曹小云:〈「脂」「微」關係探賾——兼論《詩經》韻部系統的綜合性〉,《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第48~50頁。
    張永哲:〈鳳翔虢王方言同音字彙〉,《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第66~72頁。
    張光宇:〈「益、石」分合及其涵義〉,《語言研究》,1992年第2期,第91~99頁。
    張光宇:〈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2004年第2期513~550頁。
    張光宇:〈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年第4期,第346~384頁。
    張光宇:〈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7年第1期,第1~11頁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2008年第2期,第8~16頁。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2008年第4期,第347~361頁。
    張光宇:〈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2009年第3期,第138~153頁。
    張光宇:〈漢語語音史中的比較方法〉,《中國語文》,2010年第4期,第321~329頁。
    張光宇:〈重建與演變——比較法在中國一百週年紀念〉,《語言學論叢》50,2014年,第138~166頁
    張成材:〈商州方言同音字彙〉,《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第35~42頁。
    張盛裕、張成材:〈陝甘寧青四省區漢語方言的分區(稿)〉,《方言》,1986年第2期,第93~105頁。
    張德新:〈陝西漢陰蒲溪方言音系研究〉,《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12~21頁。
    張德新:〈安康方言音系研究〉,《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第6~13頁。
    張德新:〈紫陽城關方言音系研究〉,《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5~12頁。
    張德新:〈寧陝城關方言音系研究〉,《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6~13頁。
    張德新:〈石泉城關方言同音字彙研究〉,《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第9~28頁。
    張曉虹:〈陝西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歷史地理背景〉,《歷史地理》第十五輯,1999年,第220~230頁。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史語所集刊》18,1987年,第1~250頁。
    虞萬里:〈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3,1994年,第265~291頁。
    葛劍雄:〈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麻城孝感鄉〉,《尋根》,1997年第1期,第21~23頁。
    裘錫圭:〈「東皇太一」與「大 伏羲」〉,《裘錫圭學術文集》2,2012年,第546~561頁。
    楊春霖:〈陝西方言內部分區概說〉,《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第64~70頁。
    趙志剛、寧薇:〈論日語語音對應與語音演變規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第119~124頁。
    翟時雨:〈陝西省南部地區方言的歸屬〉,《方言》,1987年第1期,第29~34頁。
    熊正輝:〈官話區方言分ts、tʂ的類型〉,《方言》,1990年第1期,第1~10頁。
    潘悟云:〈詞彙擴散理論評介〉,《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第53~62頁。
    潘悟云:〈高本漢以後漢語音韻學的進展〉,《溫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第2期,第35~51頁。
    潘悟云:〈漢語方言的歷史層次及其類型〉,《樂在其中:王士元先生七十華誕慶祝文集》,2004年,第59~67頁。
    蕭正洪:〈清代陝南種植業的盛衰及其原因〉一,《中國農史》,1988年第4期,第69~84頁。
    蕭正洪:〈清代陝南種植業的盛衰及其原因〉二,《中國農史》,1989年第1期,第74~82頁。
    蕭正洪:〈清代陝南的流民與人口地理分佈的變遷〉,《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第94~105頁。
    盧賢嬌:〈陝西紫陽方言的內部差異〉,《安康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第35~39頁。
    (日)橋本進吉:〈波行字音の變遷について〉,《國語音韻の研究》,1983年,第28~45頁。
    (日)大野晉:〈萬葉時代の音韻〉,《萬葉集大成》6,1986年,第287~330頁。
    (日)大野晉:〈音韻の變遷〉,《岩波講座日本語》5,1992年,第146~219頁。

    (三)學位論文
    丁沾沾:《豫鄂陜交界區域漢語方言音韻比較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王麗:《川陝之交西南官話方音比較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余珊:《安康市漢王贛語方言島語音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吳聖雄:《日本吳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夏中華:《麻城方言調查報告》,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阿利:《千陽方言語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張婭:《陝西省漢陰田禾湘方言島語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程畫婷:《湖北紅安永佳河鎮方言語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趙錦秀:《長安區韋曲鎮方言語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10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545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001.pdf19740KbAdobe PDF229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