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104
|
Title: | 重拾「常」與「異」的自主詮釋──身心障礙者的法意識 Interpreting the Continuum of “Normal” and “Abnormal”: Rights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
Authors: | 李采俞 Li, Cai-Yu |
Contributors: | 王曉丹 Wang, Hsiao-Tan 李采俞 Li, Cai-Yu |
Keywords: |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權利身分遞迴理論 標籤 刻板印象 |
Date: | 2021 |
Issue Date: | 2021-03-02 14:37:19 (UTC+8) |
Abstract: | 障礙者遭受就業歧視時,經常面臨是否以及如何主張權利的困境,其法意識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處於隨時可能變動的狀態。David M. Engel與Frank W. Munger(2003)的「權利身分遞迴理論」,著眼於障礙者主張權利與身分認同(identity)之間不斷相互建構的過程,卻未研究障礙者主張權利而遭受阻礙,或是結果不如預期時,遞迴的過程所受到的影響。本研究透過訪談障礙者,探討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工作場域)障礙者如何面對不平等與歧視?過去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如何影響其對法律的看法?障礙者在建構其身分認同時,如何回應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本研究透過滾雪球抽樣,訪談11名符合領取身障證明資格,且有過正職工作經驗之障礙者,從他們的生命故事、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他們如何感受周遭旁人的態度及對自己的影響等方面,分析障礙者建構法意識和身分認同的社會過程。 本研究發現,在身分與法意識遞迴的過程中,障礙者是否「現身」主張權利的選擇,即為其展現法意識的方式,由於背後涉及情緒、情感及「常與異」界線的衡量,因此障礙者最終不一定會選擇主張權利。對障礙者而言,由於「常與異」的界線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使得其法意識不斷隨之變動,權利主張與身分認同的遞迴也因此變得複雜,障礙者在每一個具體情況中以在概念光譜間尋找自己覺得舒適的定位,他們透過重新詮釋「常與異」的過程,建構其是否現身、如何現身的法意識。 |
Reference: |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呂寶靜(1995)。民意與社會福利。載於林萬億(主編),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67-102。臺北:五南圖書。 呂寶靜(1999)。我國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省思──從英國社區照顧政策的發展出發。載於林萬億(主編),臺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207-241。臺北:五南圖書。 李政賢(譯)(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原作者:John W. Creswell & Cheryl N. Poth)。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17年)。 周月清(2000)。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五南圖書。 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原作者:Kathryn Woodward)。臺北縣: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年)。 林萬億(2006)。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曾凡慈(譯)(2010)。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原作者:Erving Goffman)。臺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63年)。 劉脩如(1984)。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五南圖書。 衛生福利部編(2018)。10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第一冊 綜合報告)。臺北: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0-3599-113.html。
(二)期刊 王育瑜、謝儒賢(2015)。需求評估的假象,社會控制的事實:身心障礙鑑定評估新制的批判。社區發展季刊,150,123-133。 王國羽(2008)。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我國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23,106-116。 王曉丹(2018)。法意識探索:關係自我的情感衡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7,103-159。Doi:10.6523/SOCIETAS.201812_(67).003 周月清、朱貽莊(2011年5月)。檢視臺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法案之歷史進程與變革。「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引自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論壇:http://www.ccswf.org.tw/S_7100_detail.asp?booksn=13&fbclid=IwAR07w-DP8SHV7HzCzWEORHuYFpTAQzPMIzHY6CG90vFak1z_OYZhKzUuZXA 林金定、嚴嘉楓、羅慶徽(2009)。推動以ICF為基礎的身心障礙者鑑定標準之困境與建議。身心障礙研究季刊,7(1),1-18。 林萬億、吳慧菁、林珍珍(2011)。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與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社區發展季刊,136,278-295。 邱大昕(2018)。「慈善」與「權利」之間──身心障礙者車船半價優待的爭取過程(1950-1980)。臺灣社會學,36,167-188。Doi:10.6676/TS.201812_(36).05 唐宜楨、陳心怡(2008)。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來探討身心障礙概念的新轉向。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4),238-251。 孫迺翊(2016)。無障礙/可及性、合理調整與平等不歧視原則: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視我國憲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平等原則內涵。臺大法學論叢,45(S),1163-1228。Doi:10.6199/NTULJ.2016.45.SP.02 紐文英(2012)。《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的發展及對障礙鑑定和服務提供的意涵。南屏特殊教育,3,1-22。 張恒豪、王靜儀(2016)。從「殘障」到「身心障礙」:障礙標籤與論述的新聞內容分析。臺灣社會學,31,1-41。Doi:10.6676/TS.2016.31.1 張恒豪、顏詩耕(2011)。從慈善邁向權利:臺灣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33,402-416。 郭峰誠、張恒豪(2011)。保障還是限制?定額進用政策與視障者的就業困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3,95-136。Doi: 10.29816/TARQSS.201108.0004 廖福特(2008)。從「醫療」、「福利」到「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新發展。中研院法學期刊,2,167-210。 鄭村棋(2005)。以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為例,探討社福組織與國家的共生關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189-197。Doi:10.29816/TARQSS.200509.0006
(三)碩博士論文 李姝穎(2015)。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演變探討身心障礙鑑定的發展(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x5kny。 林莉華(2015)。身權法新制實施後對身心障礙者福利取得現況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p9gyv。 徐秀維(2013)。「行」不得也:障礙者外出移動之困境與經驗──以嘉義地區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q58k8。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wsrpy。 游詠馨(2020)。常與異之間的游移人生:亞斯論述、認同與社交常規(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rz5ng。
(四)網路資源 立法院法律系統(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條文異動及理由。(中華民國96年7月11日公布版本)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10085FC546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000000^01127096060500^0000E001001。 行政院(2012)。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邁向公平、包容與正義的新社會。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64&pid=1991。 行政院衛生署(2010)。ICF的編碼指引。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輔具資源入口網,取自: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download。 李坤融(2017)。比起優惠,我們更想要社會正義:談身心障礙手冊優惠。取自: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572。 板橋區公所社會課(2019)。身心障礙者永久手冊換證作業延長至108年8月10日。取自:https://www.banqiao.ntpc.gov.tw/news/?mode=data&id=2359&parent_id=10003&type_id=10005。 邱君萍、徐靖壹(2020年5月14日)。紓困、津貼只能擇一? 身障人士陷兩難。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2005/202005142000461.html。 屏東縣政府社會處(2019)。屏東縣永久效期身障手冊尚未換證申復事宜。取自:https://www.pthg.gov.tw/planjdp/Cus_Petition_Detail.aspx?s=2706F547A3AFBC15&n=3E778AC8AAED37D2。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2020)。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申請資格。取自:https://socbu.kcg.gov.tw/index.php?prog=2&b_id=6&m_id=34&s_id=304。 莊子誼(2020年7月15日)。振興券網站排擠視障者? 身障盟怒:不要等人反應才補上!EToday 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715/1761399.htm。 楊心慧(2020年3月17日)。身心障礙者輔具補助 申請時間將省一半。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03092。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2)。身心障礙輔具費用補助新制上路──問答集。引自:https://www.autism.org.tw/download/news/101.10.16.pdf。 衛生福利部(2016)。社會福利津貼及給付自105年1月起依法調增。取自:https://www.mohw.gov.tw/fp-2623-19586-1.html。 衛生福利部(2019)。109年度最低生活費、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資格審核標準。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30-49566-103.html。 衛生福利部(2020)。因應疫情急難紓困方案。取自: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4715-53040-205.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2)。新舊制分類對照表。取自:https://dpws.sfaa.gov.tw/issuance-certificate-1-detail-3.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1081129修正)。取自: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gov-repat-service/wlfrIntro2。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公告】自109年1月1日起,調整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金額。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0&pid=9392。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2.3.1 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季。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15-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2.3.9 身心障礙者人數按新舊制分。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29-113.html。 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2020)。內政部(88)台內社字第8886204號函釋。取自:https://mohwlaw.mohw.gov.tw/FINT/FINTQRY04.aspx?starDate=00000000&endDate=99991231&no=&n1=&n2=&kt=&kw=身心障礙者醫療及輔助器具費用補助辦法&kw2=&kw3=&kw4=&valid=&type=etype_&RowNo=1。 衛福部長照專區(2020)。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109.5.19公告)。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4212-44992-201.html。
(五)法規 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05年6月10日)。 地方制度法(1999年1月25日)。 住宅法(2017年1月11日)。 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發給辦法(2019年12月27日)。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1997年4月23日)。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1年11月21日)。 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辦法(2012年7月9日)。 身心障礙者醫療及輔助器具費用補助辦法(1999年6月30日)。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2006年12月13日簽訂)。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2014年8月20日)。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5年12月16日)。 社會救助法(2015年12月30日)。 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2019年5月19日)。 就業服務法(2018年11月28日)。 殘障福利法(1980年6月2日)。
二、英文文獻
(一)書籍 Engel, D.M. & Munger, F.W. (2003). Rights of Inclusion: Law and Identity in the Life Stories of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Chicago and London, Engl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Oliver, M. (1990). The Politics of Disablement.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Macmillan Distribution Ltd.
(二)期刊 Berger, R.J. (2008). Agency, Structure, and the Transition to Disability: A Case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Life History Research.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9 (2), 309-333. Chua, L.J. & Engel, D.M. (2019). Legal Consciousness Reconsidered.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15, 335-353. Doi: 10.1146/annurev-lawsocsci-101518-042717 Dorfman, D. (2017). Re-Claiming Disability: Identity, Procedural Justice, and the Disability Determination Process. Law & Social Inquiry, 42 (1), 195-231. Doi: 10.1111/lsi.12176 Heyer, K. (2007). A Disability Lens on Sociolegal Research: Reading Rights of Inclusion from a Disability Studies Perspective. Law & Social Inquiry, 32 (1), 261-293. Lyons, B.J., Martinez, L.R., Ruggs, E.N., Hebl, M.R., Ryan, A.M., O’Brien, K.R. & Roebuck, A. (2016). To Say or Not to Say: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Acknowledging a Visible Disabil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44(5),1980-2007. Doi: 10.1177/0149206316638160 Revillard, A. (2017).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tic Rights Enforcement: Insights from the Allocation of Disability Rights in France. Law & Social Inquiry, 42(2), 450-478. Doi: 10.1111/lsi.12174 Roberts, L.M. (2005). Changing Faces: Profess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in Diverse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0(4),685-711. Doi: 10.2307/20159163 Sarat, A. (1990). “...The Law Is All Over”: Power, Resistance and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elfare Poor. Yale Journal of Law & the Humanities, 2(2), 343-380. Tan, C.D. (2018). "I`m a Normal Autistic Person, Not an Abnormal Neurotypic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iagnosis as Biographical Illumina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7, 161-167. Doi:10.1016/j.socscimed.2017.12.008 Wang, H.T. (2019). Justice, Emotion, and Belonging: Legal Consciousness in a Taiwanese Family Conflict. Law & Society Review, 53 (3),764-790. Doi: 10.1111/lasr.12422
(三)碩博士論文 Durlak, P.R. (2018). Making Right in the Workplace: Workers’ Perceptions of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etrieved from https://ubir.buffalo.edu/xmlui/handle/10477/78114
(四)網路資源 WHO (2001). ICIDH-2: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FINAL DRAFT, Full Version. Retrieved from:https://unstats.un.org/unsd/disability/pdfs/ac.81-b4.pdf。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765102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1025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0183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2501.pdf | | 2720Kb | Adobe PDF2 | 9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