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5
|
Title: | 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科技敘事(2000-2020) Technology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2000-2020) |
Authors: | 黃偉誌 Huang, Wei-Chih |
Contributors: | 范銘如 黃偉誌 Huang, Wei-Chih |
Keywords: | 科技 當代台灣小說 戰爭 都市 科幻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s War Urban SF |
Date: | 2021 |
Issue Date: | 2021-03-02 14:29:49 (UTC+8) |
Abstract: | 科技與人類有著愛恨交織的關係,進到21世紀之後的台灣更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現象等再再顯現出與科技緊密相連的關係。文學作為人類的文化生產,也必定受到科技現象影響其外部生產與內部美學。本論文瞄準科技在台灣當代戰爭、都市、科幻小說中的敘事作用,觀察科技物質性與敘事的兩相交織,組構出經由兩者互動所呈現的複雜過程。
陳玉慧《海神家族》(2004)、甘耀明《殺鬼》(2009)、吳明益《睡眠的航線》(2007)、《單車失竊記》(2015)等戰爭小說中經由戰爭動員前的火車、船隻、工廠、戰爭期間的飛機、槍砲,還有戰爭過後的廣播、照片等科技物打造出突破現代性論述的嶄新未來觀。鍾文音《豔歌行》(2003)、陳雪《橋上的孩子》(2004)、《摩天大樓》(2015)、洪茲盈《太陽照不到的地方》(2011)、黃麗群《海邊的房間》(2012)、劉梓潔《真的》(2016)等都市小說則從通訊科技與監視系統顯露出隱匿在都市裡的危險,也經由筆記型電腦與女性相互合作。伊格言《噬夢人》(2011)、黃崇凱《文藝春秋》)(2017)、洪茲盈《墟行者》(2018)、高翊峰《2069》(2019)等科幻小說則藉由假想科技的設定,讓敘事不斷地在異於當下的未來以及過往時間不斷來回,原先充滿未來想像的科幻小說卻藉由科技嘗試接觸過往,一反以往的未來性。
科技物質性與敘事時間的交纏作用擺脫單一線性時間的思考,讓文本內的時間不僅是隨著情節排列而一閃而過的事物,而是經由科技舒展出更多對於時間的想像,自文本中散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我也希望經由科技視角的加入打開對當代小說不同的研究路徑。 Technology has ambivalent relation with humanity. Taiwan in 21st century is intimately bound up with technology in society-culture and politics-econmic. The production and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s humanity cultural production, must being deeply influenced by technology. This study aim to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 and obser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teriality of technology and narrative.
The war fictions build the new viewpoint of the future by the train, steamship, and factory before the WWII, the airplane in the battlefield, and the radio system and photo after the WWII. The urban fictions expose the danger hiding in the urban b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surveillance camera system. But the female in urban alliance with notebook. The SF fictions make a round trip between the future and the past. The SF novels that fulling future imagination is reversely showed the past by technolog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teriality of technology and narrative get rid of the thinking of linear time. The narrative time in context is not only the flash by the arrangement plot, also the possibility from the context by technology. I wish the viewpoint of technology inspiring the different think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ovels |
Reference: | 一、 中文文獻 (一) 文學創作文本 1. 戰爭 甘耀明,《殺鬼》(台北,寶瓶出版,2009年)。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台北:麥田出版,2015年)。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2009年)。
2. 都市 洪茲盈,《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台北:寶瓶,2012年)。 陳雪,《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出版,2004年)。 陳雪,《摩天大樓》(台北:麥田出版,2015年)。 黃麗群,《海邊的房間》(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 劉梓潔《真的》(台北:皇冠出版,2016年)。 鍾文音,《豔歌行》(台北:太田出版,2006年)。
3. 科幻 伊格言,《噬夢人》(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洪茲盈,《墟行者》(台北:寶瓶文化,2018年)。 高翊峰,《2069》(台北:新經典文化,2019年)。 黃崇凱,《文藝春秋》(台北:衛城出版,2017年)。
(二) 學術研究專書 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編,《台灣理論關鍵詞》(台北:聯經,2019年)。 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著,黃宛瑜譯,《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台北:聯經, 2019年)。 吉見俊哉著,《聲的資本主義》(新北:群學,2013年)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新北:群學,2009年)。 賴擁連,《臺北市錄影監視系統運用於犯罪偵防效能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2015年)。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新北:左岸文化,2002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桂冠,2012年)。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性別》(新北:群學,2004年),。 呂應鐘、吳岩,《科幻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2001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聯,2008年)。 肖沙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著,溫澤元、林怡婷、陳思穎譯,《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台北:時報出版,2020年),頁87。 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著,許煜譯,《意外地哲學思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 林宇玲,《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2002年)。 林建光、李育霖編,《賽柏格與後人類主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13年)。Braidotti, Rosa, The Posthuman(UK:Polity Press). 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馮亞琳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保羅‧李文森(Paul Levison)著,宋偉航譯,《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2015年)。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著,歸也光譯,《神經喚術士》(台北:獨步文化,2019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5年)。 范綱華編,《本土理論再想像: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台北:群學,2014年)。 唐‧伊德(Don Ihde)著,韓連慶譯,《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茱蒂‧威吉曼(Judy Wajcman)著,王寶翔譯,《縮時社會》(新北:新樂園出版,2017年)。 高登.貝爾、吉姆.金默著,顏誠廷譯,《數位記憶革命》(台北:時報出版,2010年)。 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國偉,《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台北:遠流,1998年)。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洪世民譯,《在一起孤獨》(台北:時報,2017年)。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著,賴淑芳、李偉柏譯,《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台北:時報出版,2018年)。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llana Boym)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楊乃女、林建光編,《後人文轉向》(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18年)。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台北:商周出版,2018年)。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液態現代性》(台北:商周出版,2018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1995年)。 羅秀美,《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南:國 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年)。
(三) 單篇論文 林淇瀁,〈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年12月),頁103-128。 許俊雅,〈記憶與認同-台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年4月),頁59-93。 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東華漢學》第13期(2011年6月),頁173-194。 劉亮雅,〈重返1940年代台灣──甘耀明《殺鬼》中的歷史傳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年4月),頁221-250。 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45卷3期(2015年9月),頁457-486。 崔末順,〈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台灣文學學報》第18期(2011年6月),頁27-52。 白水紀子著,王姿雯譯,〈從陳雪《橋上的孩子》看女性鄉土想像〉,《台灣文學學報》第17期(2010年12月),頁45-65。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31卷9期(2003年2月),頁130-159。 洪凌,〈幻異之城.宇宙之眼.魍魎生體:分析數部台灣科幻小說的幻象地景與異端肉身〉,《中外文學》35卷3期(2006年8月),頁49-78。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國文學報》第55期(2014年6月),頁259-295。 張小虹,〈後現代(台灣)奇機:手機召喚、幻聽妄想與商品拜物〉,《中外文學》30卷4期,2001年9月,頁210-235。 黃厚銘,〈網路上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研究》第3期,2002年2月,頁65-106。 唐士哲,〈作為文化技術的媒介:基德勒的媒介理論初探〉,《傳播研究與實踐》7卷2期,2017年7月,頁17-19。 蘇恩文,《科幻》專號導論,《中外文學》22卷12期(1994年5月),頁13-26。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 49卷2期(2020 年6月), 頁93-124。
(四) 學位論文 馬翊航,《生產.禁制.遺緒:論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1949-2015)》(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二、 外文文獻 (一) 學術研究專書 Braidotti, Rosa, The Posthuman (UK:Polity Press). Goody, Alex, Technology,Literature and Culture (Cambridge:Polity Press,2011). Hayles, N. Kathering, How we became post Human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Hayles, N. Katherine. My Mother Was a Compu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Hayles, N. Kathering, Unthought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Joanne Garde-Hansen, Andrew Hoskins and Anna Readind eds., Save As…Digital Memorie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9). Kittler,Friedeich, Geoggery. Winthrop-Young &Michael.Wutz trans, Gramphone,Film,Typewriter(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Lawrence, Philip k.,Modernity and War(N.Y.,st. Martin’s Press,Inc,1997).
(二) 期刊論文 Plan, Sadie,” The Future Looms: Weaving Women and Cybernetics,” Body & Society, Vol. 1(3-4)(1995),p.p. 45--64 .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615900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9009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0185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900901.pdf | | 3421Kb | Adobe PDF2 | 404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