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909
|
Title: | 檢警機關落實偵查不公開之研究─偵查秘密與新聞自由之衡平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 of Secret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n Prosecutor and Police Agency—Balancing Confidentiality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 |
Authors: | 趙國涵 Jaw, Kuo-Han |
Contributors: | 許恒達 Hsu, Heng-Da 趙國涵 Jaw, Kuo-Han |
Keywords: | 偵查不公開 新聞自由 犯罪新聞報導 無罪推定 公平審判 知的權利 公共監督 Secret criminal investiga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Crime reporting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Fair trials Right to know Public supervision |
Date: | 2021 |
Issue Date: | 2021-02-01 14:14:22 (UTC+8) |
Abstract: | 偵查不公開原則與新聞自由,實務上經常產生衝突,偵查機關以偵查手段取得案件資訊及當事人個資、隱私,倘若偵查秘密提前公開,恐違反無罪推定原則、破壞審判之公平性及傷害犯罪嫌疑人的名譽及隱私;倘若嚴格遵守偵查秘密,則可能限縮新聞採訪自由,影響民眾知的權利,第四權亦喪失監督施政的功能。如何在涉及不同保障目的的基本權間取得平衡,以維護公共利益及保護合法權益為標準,審酌偵查秘密公開及不公開之界線,是偵查機關及偵查輔助機關落實偵查不公開原則的重要課題。 本文從回顧國內外現行規範開始,逐步釐清偵查不公開原則之意涵、目的、適用對象及違反的法律效果,同時也剖析新聞自由之歷史脈絡、相關法律規範、功能及限制。在了解兩者的目的及功能後,針對產生衝突的情況及實際案例加以分析,並訪談偵查機關及偵查輔助機關實務人員、機關發言人、律師及新聞記者,透過訪談實證研究,從司法衝突面、新聞發布面及社會影響面等三大層面,觀察並分析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於實務工作上的落實情況,透過此研究將重新檢視現行偵查秘密公開與不公開之界線是否適當且必要,並嘗試發現問題,提供解決方式及實務建議。 The principle of "Secret Criminal Investigation" by investigative agencies and the concept of media "Freedom of the Press" often conflict in practice. Investigative agencies use investigative methods to obtain case informa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of the parties. If the investigation secrets early exposure, it may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principle of fair trial and the reputation, privacy and other legal rights; if the investigation secrets are strictly observed, i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freedom of press interviews and affect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The fourth estate may lose its function of supervising the government and system.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non-disclosure of investigations and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investigative agencies and investigation aid agencie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law in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regulations, and gradually clarifies the meaning, purpose, applicable objects and legal effects of the principle of non-disclosure of investigations. It also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relevant legal norms, functions and restrictions of press freedom.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two fundamental rights, we will analyze the conflicting situations and actual cases, and interview the prosecutors, the police officers, agency spokespersons, lawyers, and news reporters. Through interviews, we will try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non-disclosure through three aspects, the judicial conflict, the news release and the social impact.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will re-examine whether the current boundary between the disclosure and non-disclosure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try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provid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amendments.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1.書籍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2020)。《刑事訴訟法(上)》,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王澤鑑,(2012)。《人格權法》,台北:王澤鑑。 李春福,(2017)。《刑事訴訟法論》,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李惠宗,(2015)。《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社。 林子儀,(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出版。 林俊益,(2011)。《刑事訴訟法(下)》,第10版,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林紀東,(1998)。《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書局。 張永明,(2001)。《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台北:永然文化。 張麗卿,(2016)。《刑事訴訟法理論與應用》,第13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許慶雄,(1998)。《憲法入門I,人權保障篇》,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運財,(2014)。《偵查與人權》,台北:元照出版社。 程元藩、曹偉修,(1961)。《刑事訴訟法註釋》下冊,台北,三民書局。 黃朝義,(2017)。《刑事訴訟法》,第5版,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銘傳大學新聞學系,《新聞原理與編輯》,台北:合作出版。 Cesare Beccaria著,李茂生譯,(2007)。《犯罪與刑罰》,台北:協志工業。 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1998)《德國刑事訴訟法》,台北:三民書 局。
2.期刊論文 尤英夫,〈犯罪新聞報導與新聞倫理〉,台大新聞論壇,第1卷第1期,1994年4月,頁70-78。 王正嘉,〈進行中刑事案件之新聞報導的應然與界限〉,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7卷第3期,2018年9月,頁1221-1281。 王兆鵬,〈偵查不公開之界限與制約〉,台灣法學雜誌,第186期,2011年10月,頁17-38。 王皇玉,〈犯罪報導對刑事政策與司法人權之影響〉,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7集,2014年10月,頁173-188。 王泰俐,〈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第81期,2004年10月,頁1-41。 平川宗信,〈犯罪報導人權問題〉,名古屋大學法政論集,第123號,1988年11月。轉引自范姜真媺,〈少年事件報導中有關個人資料之保護-以日本少年法第61條引發之爭議為借鏡〉,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5〉,2012年12月,頁269-290。 田文輝,〈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政治評論第48卷第12期,1990年12月。轉引自施良波,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以檢察機關偵查資訊知釋出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朱朝亮,〈偵查中案件資訊公開及揭露之界限〉,法學叢刊第237期,2015年,頁109-129。 吳永乾,〈網路新聞的問題與自律〉,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4月,2001年4月,頁108-120。 李惠宗,〈愛刺探祕密的記者〉,月旦法學雜誌第68期,2001年1月, 頁8-9。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期,1995年5月,頁 60。 李瞻,〈新聞自由的演進及其趨勢〉,新聞學研究,第1期,1967年5月,頁69-132。 林子儀,〈新聞自由之意義及其理論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2卷第1期,1992年12月,頁59-103。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9年1月,頁65-140。 林邦樑,〈檢察官與新聞媒體:以偵查案件的報導評論為中心〉,檢察新論,第5期,2009年1月,頁94-108。 林俊益,〈偵查密行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65期,元照,2000年10月,頁18-19。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下)〉,軍法專刊,第48卷第7期,2002年7月,頁31-46。 林茂弘,〈政府效能、公平審判與保密義務:檢察官之言論自由與限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第2期,2017年6月,頁423-489。 林照真,〈為什麼聚合?有關台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訊息之現象分析與批判〉,中華傳播學刊,第23期,2013年6月,頁3-40。 林鈺雄,〈干擾保留與門檻理論-司法警察(官)一般調查權限之理論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96期,2007年4月,頁189-232。 林輝煌,〈發現真實與人權保障之實踐與省思-刑事訴訟法上的一個嚴肅課題(上)〉,法令月刊,第61卷第4期,2010年4月,頁85-97。 邱奕嵩,〈有罪無罪媒體說了算-令人不忍卒睹的新聞人權〉,司法改革雜誌,第62期,2006年6月,頁47-55。 邵定康,〈各國憲法與新聞自由〉,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0年,頁3-4。 胡幼偉,〈多思考社會責任勿只重市場因素--談犯罪新聞的報導型態〉, 新聞鏡周刊,第468期,1997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頁6-9。 張明偉,〈新聞記者拒絕證言之權能與界限〉,法學叢刊,第46卷第4 期,2001年10月,頁121-134。 張明偉,〈以偵查不公開規範傳播自由之探討〉,法學叢刊,第60卷第1期,2015年1月,頁91-108。 張明偉,〈新聞及言論自由管制之檢討-從偵查不公開的觀點出發〉,月旦刑事法評論,第9期,2018年6月,頁5-26。 許育典,〈當新聞自由遇到隱私權-一個公益與私域的衝突難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2015年9月,頁81-95。 陳清秀,〈新聞記者跟追他人權利處罰規定合憲性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頁36-63。 陳祥、孫立杰,〈當「偵查不公開」遇見「新聞自由」:警察機關與媒體記者的衝突拔河研究〉,新聞學研究101期,2009年10月,頁89-138。 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13卷9期,2009年9月,頁34。 傅美惠,〈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學雜誌,第50卷2期,2006年4月,頁66-108。 劉邦繡,〈日籍友寄隆輝與川島茉樹代在台灣毆打計程車司機之「Ma案」媒體報導對刑事司法的影響-以台灣台北地方法院101年度囑訴字第1號判決、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1年度上字第208號上訴書來探討〉,裁判時報,第29期,2014年10月,頁78-102。 蔡碧玉,〈媒體審判與司法信賴〉,月旦裁判時報,第53期,2016年11月,頁121-123。 蔡碧玉;陳運財;王健壯;林邦樑;陳為翔,媒體與司法〈偵查不公開之再省思〉,月旦裁判時報,第5卷第3期,2016年11月,頁134-149。 蔡震榮,〈新聞採訪跟拍權與憲法爭議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頁5-35。 蕭憲文,〈報紙犯罪新聞對閱聽人之影響研究〉,律師雜誌,第332期,頁11-32. 蘇佩鈺,〈偵查人員洩漏國防以外秘密罪之認定:以我國與美國偵查不公開法規及實務見解評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頁543-598。 蘇佩鈺,〈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處理原則-以美國聯邦制度與我國法之比分析為中心〉,檢察新論,2008年7月,頁118-137。 蘇蘅,〈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2002年1月,頁59-96。
3.研究計劃 立法院,2013年。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18期,台北:立法院,頁168。 司法院統計處編印,2018。《中華民國107年臺灣地區一般民眾對司法 認知調查報告》。台北:司法院,頁28。 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社會新聞記者與警方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 究》。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頁19。 施茂林,2005年,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司法委員會第5次會議報告, 台北:法務部。 監察院,2010年。《偵查不公開原則落實問題之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 告》,台北:監察院,頁3。 總統府,2017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成果報告》。台北:總統府,頁 39。
4.博碩士學位論文
藍台生,司法記者與檢調人員對於偵查不公開原則之認知差異比較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5.網際網路
何冠毅、蔣睦宇,交保再犯!羅育祥性侵重罪沒押 院檢互推,TVBS 新聞,2020年9月3日,檢自: https://news.tvbs.com.tw/local/1379584(JAN,15,2021) 吳欣宜,偵查不公開原則作業辦法修正草案之研析,2019年2月18 日,檢自: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80251(JAN,15,2021) 呂志明、吳珮如。【普悠瑪司機】尤振仲吸毒被逮 仍在戒癮治療。 蘋果日報。2018年10月25日。檢自: 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181025/VHUJCGYSXKB5MM2J73RX36 RAC4/ (JAN,15,2021) 林郁平、盧金足、李文正,蛇蠍閨密布局 小模遭性侵勒斃,中國時報,2017年3月4日。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04001105-260102?chdtv (JAN,15,2021) 林晉佑(2016)。恐龍法官何時誕生?回顧爭議的白玫瑰女童性侵案。法操FOLLAW。檢自: https://follaw.tw/f03/10220/ (JAN,15,2021) 林偉信(2019)。偵查不公開 連心證都不能說。中國時報。檢自: https://reader.turnnewsapp.com/ct/20190111/b05aa5/q1rfmjaxotaxmtffqtvfmq2/share (JAN,15,2021) 社會中心,龍門客棧翻版!恐怖「媽媽嘴咖啡」謀財誘殺副教授夫妻,ET TODAY 新聞雲,2017年3月7日。 檢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307/171490.htm#ixzz6TE9gzKAS (JAN,15,2021) 社會中心,拿手電筒K頭、逼男友勒死小模 蛇蠍女冷血撇責求回家!,SETN三立新聞網,2017年3月6日。檢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30615 (JAN,15,2021) 唐筱恬(2013)。酒駕致死 修法通過 最重判10年。中國時報。檢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601001081-260106?chdtv (JAN,15,2021) 徐慧珠、何宜信、葉奉達、吳忠勳,無動力滑翔機砸死婦人 美籍選手:非常抱歉,TVBS新聞,2019年11月3日,檢自: https://news.tvbs.com.tw/local/1228224(JAN,15,2021) 陳啟明。大義滅親!謝和弦持毒被逮 檢舉人是「扣嫂」Keanna。SETN三立新聞網。2019年12月5日。檢自:https://star.setn.com/news/648604(JAN,15,2021) 褚瑞婷,網路新聞電視化的淺碟危機,2011年1月18日,檢自: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s://www.npf.org.tw/1/8660(JAN,15,2021) 嚴思祺,台灣修正軍審法 憲政制度大變革,2020年7月27日,檢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3/08/130806_taiwan_military_court_rule (JAN,15,2021)
二、英文部分
1.書籍 ALEX MEIKLEJOHN, (2011). 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Government, NEW YORK: HARPER PUBLISHERS,supra note 65, at 3. ARTHUR T. von MEHREN & PETER L. MURRAY, (2d ed.2007).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98. John Stuart Mill,(1859). On Liberty, Batoche Books Limited 52 Eby Street South Kitchener, Ontario N2G 3L1 Canada, supra note 48, at 60.
2.期刊 David Kelly & Roger Donway, (Judith Lichtenberg ed.1990). Liberalism and Free Speech, in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70-1, 97-8. James S. Pope, (1953).”Foreword”, Harold L. Cross,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x-xi. Samuel D & Warren/Louis D, (1890) Brandeis,The Right to:Privacy,4 Harvard Law Review 193-220. Stewart, (1982). An Analysis of His Views on the Press as Fourth Estate, Chicago-Kent Law Review. supra note 10, at 634. Windhauser,JW.,Seiter,J.,&Winfree, LT.(1990).Crime news in Louisiana Press, 1980 vs.1985. Journalism Quarterly, 67,72-78.
3.網際網路 DUN & BRADSTREET, INC., Petitioner v. GREENMOS BUILDERS,INC.,472 U.S.749 (1985) Retrieved June 06 2020, from: https://www.law.cornell.edu/supremecourt/text/472/749 STROMBERG v. PEOPLE OF STATE OF CALIFORNIA., 283 U.S. 359 (1931) Retrieved June 06 2020, from: https://www.law.cornell.edu/supremecourt/text/283/359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696100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61004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0081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0401.pdf | | 5565Kb | Adobe PDF2 | 539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