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388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599991      在线人数 : 7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882


    题名: 敦煌講唱文學中的女性敘事
    Research o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in Female Figures Subjects
    作者: 鍾侃恬
    Chung, Kan-Tien
    贡献者: 楊明璋
    鍾侃恬
    Chung, Kan-Tien
    关键词: 敦煌講唱文學
    女性角色
    敘事
    Bianwen
    Female figures
    Narrative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日期: 2021
    上传时间: 2021-02-01 14:07:30 (UTC+8)
    摘要: 本研究從女性角色的視角來檢視敦煌講唱文學,筆者先將講唱文學分為二類:講經變文與講史變文,再根據女性角色與情節發展的比重關係,分為主角、配角兩類進行論述。此外,除了分析敦煌講唱文學的女性角色的故事類型,也將人物個體從文學形象延伸探源,與人物的歷史形象進行縱向時空的比較,考察敦煌講唱文學中人物形象的變化程度,藉此了解敦煌講唱文學故事中的女性人物的共性與殊性。最後則從個人、家庭、社會風俗習尚三方面進行女性人物的類型與其所反映的社會樣貌。
      在敦煌講經變文中,以女性為主角或配角的講唱故事,主旨皆圍繞著宗教宣傳打轉,但透過這些女性角色的形象添補,敦煌講經變文擺脫了佛經說教說理為主的囿限。講唱者汰除了佛經繁複的音譯姓名,與過度複雜的情節,簡化了部分的佛教義理,使敦煌講經變文中的這些女性角色形象,較原本佛經上的女性角色更加生活化、更有層次感、也更為立體飽滿。
      在敦煌講史變文中,以女性為主角的講唱故事,多是在前代歷史流傳已久、情節淒婉的悲劇故事;而女性配角的講唱故事中,女性多具有著正面或負面的烘托功能。可知講唱者利用這些女性歷史人物的故事,傳遞了勸懲教化的思想,借助著傳統的歷史框架,細緻化了女性的聲音與形象,重新賦予女性新的生命與活力,也成為了當時民間廣為流傳的文本,啟發並感動了後代許許多多的創作者與閱聽者。
      關於敦煌講唱文本中女性角色的類型與其所反映的社會風尚,從個人來看,敦煌講唱文本的女性多為上層階級的婦女,其外貌的描繪符應當時唐人的女性審美觀;從家庭來看,講唱者對女性家庭身分的描繪貼近當下,有積極主動的孝順女兒、較為平等的夫妻互動與具權威的母親。而文本中所呈現的各種社會風俗──婚姻嫁娶、喪葬祭祀、民間信仰與三教思想,這些都不全然自佛經或歷史典籍中所繼承,更多的應是講唱者所處時空所廣泛傳播且流行的。而其中的女性人物,自然也是當時真正的女性百態。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female images and types i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customs appeared in the stories of female characters.I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the speaker inherited the main story of the previous texts, but made the story more interesting and life-like. The texts of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indicate women’s family-centered figure, and reveal the marriage, funeral, religion belief at that time.
    參考文獻: 一、敦煌吐魯番文獻
    The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The Silk Road Online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7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8。
    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34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5。
    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編:《俄藏敦煌文獻》(17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
    上海師範大學、英國國家圖書館合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前出至第 45 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上海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14 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北京:中國書店,2007。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46 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2012。
    天津市文物公司主編:《敦煌寫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方廣錩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
    甘肅藏敦煌文獻編輯委員會等編:《甘肅藏敦煌文獻》(6 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纂:《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1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11。
    武田科學振興財團杏雨書屋編集:《敦煌秘笈》(9 冊),大阪:武田科學振興財團,2009-2013。
    浙藏敦煌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浙藏敦煌文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二、古代典籍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影印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周˙呂不韋門客編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
    周˙孟子,何曉明注說:《孟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年影印新校本。
    漢˙竺大力、康孟祥譯:《修行本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 No.0184,CBETA 電子佛典。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影印新校本。
    漢˙袁康、吳平撰,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苗麓校點,辛正審訂:《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漢˙劉向撰,清˙王照圓補注:《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
    吳˙支謙譯:《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No.0185,CBETA電子佛典。
    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 No.0200,CBETA 電子佛典。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 No.0685,CBETA 電子佛典。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No.0186,CBETA電子佛典。
    東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 No.0643,CBETA 電子佛典。
    東晉˙法顯譯:《佛說雜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No.0745,CBETA電子佛典。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N0.0125,CBETA電子佛典。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影印新校本。
    南朝梁˙蕭統編撰,唐˙李善等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
    南朝梁˙釋僧旻、釋寶唱等集:《經律異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No.2121,CBETA 電子佛典。
    後秦˙竺佛念譯:《菩薩處胎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No.0384,CBETA 電子佛典。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 No.0397,CBETA 電子佛典。
    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讚》,《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 No.0192,CBETA 電子佛典。
    北魏˙吉迦夜、釋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No.0203,CBETA 電子佛典。
    北魏˙釋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 冊 No.0202,CBETA 電子佛典。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 No.0190,CBETA 電子佛典。
    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No.0187,CBETA電子佛典。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冊N0.1739,CBETA電子佛典。
    唐˙宗密:《佛說盂蘭盆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9冊 No.1792,CBETA 電子佛典。
    唐˙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4冊No.1475,CBETA電子佛典。
    唐˙長孫無忌等撰:《故唐律疏議》,上海:上海書店,1935。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3冊 No.1442,CBETA 電子佛典。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 No.1450,CBETA電子佛典。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N0.0279,CBETA電子佛典。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冊 No.2122,CBETA 電子佛典。
    唐˙釋道世撰:《諸經要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4冊 No.2123,CBETA 電子佛典。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標點本。
    宋˙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No.0189,CBETA電子佛典。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
    宋˙釋法賢譯:《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 No.0191,CBETA 電子佛典。
    宋˙釋寶雲譯:《佛本行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 No.0193,CBETA 電子佛典。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清聖祖御定,清˙曹寅主詞校刊:《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剪貼縮印康熙揚州詩局本。
    清˙陳宏謀輯:《教女遺規譯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董誥等編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董增齡撰:《國語正義》,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
    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晉詩》,臺北:世界書局,1978。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1980。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8。

    三、現代專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4。
    牛志平:《唐代婚喪》,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王 昊:《敦煌小說及其敘事藝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語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
    石小英:《八至十世紀敦煌尼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頁43。
    任半塘:《唐戲弄》,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伏俊璉:《敦煌文學總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朱恆夫:《目連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中古史──性別與漢唐之間的禮律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2。
    杜繼文、黃明信主編:《佛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周紹良、高國藩、項楚等選注:《敦煌文學作品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銘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紹良編:《敦煌變文匯錄》,上海:上海出版社,1955。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屈直敏:《敦煌文獻與中古教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1。
    林欣儀:《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林玫儀:《敦煌曲子詞斠證初編》,臺北:東大圖書,1986。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2001。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 。
    林聰明:《敦煌俗文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洪淑苓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硏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2。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3。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郝春文、陳大為:《敦煌的佛教與社會》,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1。
    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高啟安:《信仰與生活——唐宋間敦煌社會諸相探賾》,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張文德:《王昭君故事的傳承與嬗變》,上海:學林出版,2008。
    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張錫厚輯校:《敦煌賦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張鴻勳:《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張鴻勳:《敦煌話本、詞文、俗賦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張鴻勳:《敦煌說唱文學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張鴻勳:《敦煌說唱文學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張鴻勳:《敦煌講唱文學作品選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梁麗玲:《賢愚經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梁麗玲:《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
    畢樳主編:《民間文學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陳允吉:《佛教與中國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3。
    陳弱水:《隱蔽的光景──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陸永峰:《敦煌變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
    富世平:《敦煌變文的口頭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賀學君著:《中國四大傳說》,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
    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征、張湧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
    楊明璋:《敷演與捏合: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
    楊義:《楊義文存第六卷──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楊際平、郭鋒、張和平:《五──十世紀敦煌的家庭與家族關係》,長沙:嶽麓書社,1997。
    廖宜方:《唐代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劉苑如、高桂惠等選注,《歷代短篇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7。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樊錦詩、李國、楊富學編:《中國敦煌學論著總目》,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鄭阿財、朱鳳玉編:《1908-1997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 : 漢學研究中心,2000。
    鄭阿財、朱鳳玉編:《1998~2005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 : 樂學出版社,2006。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鄭炳林、羊萍:《敦煌本夢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
    鄭炳林、鄭阿財編:《港臺敦煌學文庫》(四十九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
    鄭炳林、鄭阿財編《港臺敦煌學文庫》(四十九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6。
    鍾海波:《敦煌講唱文學敘事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羅彤華:《同居共財:唐代家庭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
    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
    羅宗濤:《敦煌變文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譚蟬雪:《敦煌婚姻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竇懷永、張湧泉匯輯校注:《敦煌小說合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5。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店,1988。
    [日]荒見泰史:《敦煌講唱文學寫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
    [美]W.古德著,魏章玲譯:《家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美]拉斯威爾著、何道寬譯:《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美]哈羅德.拉斯威爾著、何道寬譯:《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美]格蕾.格林、考比里亞.庫恩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出版,1995。
    [美]傑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喬國強、李孝弟譯:《敘述學詞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美]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英〕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

    四、單篇論文
    毛陽光:〈唐代婦女的貞節觀〉,《文博》2000年04期,頁33-38。
    毛陽光:〈從墓誌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0年6月,頁65-71。
    王志鵬:〈唐代敦煌地區淨土信仰的流行及其在敦煌文獻中的表現〉,《蘭州學刊》2006年第1期,頁42-46。
    王昊:〈敦煌本〈秋胡小說〉敘事研究二題〉,《巢湖學院學報》,2004年第6卷第4期,頁84。
    王重民:〈敦煌本王陵變文〉,收入鄭阿財、顏廷亮、伏俊璉主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文學卷》(一),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頁192-194。
    王重民:〈敦煌本王陵變文跋〉,收入鄭阿財、顏廷亮、伏俊璉主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文學卷》(一),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頁433。
    王重民:〈敦煌變文研究〉,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頁274-283。
    王國良:〈韓憑夫婦故事的來源與流傳〉,收入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出版社,1983,頁178。
    王雲路:〈釋「齖䶗」〉,《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09),頁5-9。
    王寶琴:〈昭君形象的類型及其文化內涵〉,《西北師大學報》第44卷第4期,2007年7月,頁73-78。
    伏俊璉:〈敦煌本〈醜婦賦〉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蘊〉,《社科縱橫》1994年第1期。
    伏俊璉:〈敦煌本〈醜婦賦〉與醜婦文學〉,《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頁123-127。
    伏俊璉:〈敦煌本《醜婦賦》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蘊〉,《社科縱橫》,1994年第1期,頁26 -28。
    伏俊璉:〈敦煌俗賦之研究範疇及俗賦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頁35-56。
    朱恆夫:〈漢初歷史小說與戲曲創作的演化〉,《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3期,頁97-109。
    朱鳳玉:〈敦煌邊塞主題講唱文學的傳播與軍旅情懷〉,《敦煌學》,第27輯(2008),頁43-61。
    朱鳳玉:〈敦煌變文寫本原生態及其文本講唱特徵析論──以今存寫本原題有「變」為中心〉,《敦煌學》,第35輯(2019),頁59-92。
    朱鳳玉:〈論講唱活動在敦煌佛教寺院的傳播──以莫高窟三界寺為例〉,《敦煌學》,第33輯(2017),頁33-52。
    吳真:〈敦煌孟姜女變文與招魂祭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2012年1月),頁136-142。
    吳敏霞:〈從唐墓誌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及其特點〉,《佛學研究》總第11期(2002),頁256-267。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 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12),頁31-65。
    李貞德:〈漢唐之間女性財產權試探〉,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191-237。
    李敏瑋:〈敦煌寫本〈醜女緣起〉及其相關文本人物形象探析〉,收入《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2018),頁173-200。
    李樹桐:〈唐代婦女的婚姻〉,《師大學報》,1973年18期,頁177-193。
    李豐楙:〈西王母五女傳說的形成及其演變〉,收入氏著:《誤入與謫降》,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5月1版,頁215-246。
    林仁昱:〈敦煌變文的英雄唱述探究〉,收入《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頁 163-188。
    林仁昱:〈論敦煌「征婦」歌辭的設想與反思之情〉,《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頁123-138。
    林思綺:〈從伍子胥故事的演變看歷史知識的通俗化(上)〉,《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學通訊》,第5卷第5期(1995年2月),頁172-185。
    林黛琿:〈敦煌俗賦〈齖䶗書〉與宋元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之比較研究〉,《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10),頁37-55。
    祁志祥:〈佛教美學:在反美學中建構美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112-117。
    邱子維:〈敦煌文獻中醜女書寫之探討〉,收入鄭炳林、鄭阿財編《港臺敦煌學文庫》第三十七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頁33-55。
    金榮華:〈讀敦煌變文雜記〉,《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頁573-581。
    侯紀萍:〈佛經「魔女惑佛」與〈破魔變文〉之比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3期(2006), 頁99-118。
    施愛東:〈顧頡剛故事學範式回顧與檢討──以「孟姜女故事研究」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26-39。
    段小強:〈敦煌文書所反映的古代喪禮〉,《敦煌學輯刊》,1996年第2期(總第30期),頁43-45。
    孫楷第:〈唐代俗講軌範與其本之體裁〉,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頁71-127。
    徐少錦:〈中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特殊形式──唐代家法初探〉,《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40。
    柴非凡:〈從目連救母變文看儒家孝道的佛教化〉,《靜宜人文學報》,第11期(1999年7月),頁63-76。
    馬高強:〈敦煌變文中醜婦形象成因初探〉,《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總第99期,2007年第5期,頁55-56。
    高啟安:〈唐宋時期敦煌人名探析〉,《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頁121-128。
    張紅霞:〈秋胡妻形象演變初探〉,《藝術百家》,2003年第1期,頁40。
    張高評:〈王昭君和親故事與宋詩之創造思維〉,《國文學報》,第50期(2011),頁245-273。
    張國剛:〈「立家之道,閨室為重」──論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關係〉,《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頁46-62。
    張國剛:〈唐代家庭型態的複合型特徵〉,《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5,頁91-92。
    張國剛:〈唐代寡居婦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卷3期 (2007),頁323。
    張紫晨:〈孟姜女與秦始皇〉,收入顧頡剛等著:《名家談孟姜女哭長城》,北京:新華書局,2006。
    張逸品:〈敦煌文學民間觀點之醜女主題述評〉,《國文天地》,第22卷第8期(2007年1月),頁4-11。
    張澤洪:〈唐代社會儒釋道三教與多元文化──以長安爲中心的討論〉,《道家文化研究》第32輯(2018),頁82。
    張鴻勳:〈神聖與世俗:〈舜子變〉的敘事學解讀──兼論敦煌變文與口承故事的關係〉,《敦煌學》第25 輯(2004),頁377-394。
    張艷雲:〈從敦煌《放妻書》看唐代婚姻中的和離制度〉,《敦煌研究》,1999年2期,頁72-76。
    敖依昌、譚小華:〈〈王昭君變文〉原型及主題探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年01期,頁72-76。
    梁麗玲:〈《撰集百緣經˙餓鬼品》研究〉,收入《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2003,頁307-321。
    梁麗玲:〈敦煌寫本《雜藏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敦煌學》,第27輯(2008),頁187-202。
    郭鐵娜:〈漢代民間愛情故事的「韓朋模式」研究〉,《瀋陽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63-66。
    陳大為:〈敦煌龍興寺與普通信眾的關係〉,《敦煌學》第28輯(2010),頁41-60。
    陳寅恪:〈〈有相夫人生天因緣曲〉跋〉,收入《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頁477。
    陳翠英:〈抗拒性對話──試析《快嘴李翠蓮記》的女性意識〉,《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頁241-263。
    陳曉薇:〈金、元時期詠昭君詩研究〉,《雲漢學刊》,第十二期(2005年6月),頁116。
    傅芸子:〈關於〈破魔變文〉──敦煌足本之發現〉,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頁495。
    喻忠傑:〈唐五代敦煌說唱伎藝的戲劇化轉向探考〉,《吐魯番學研究》,2015年第2期,頁40-51。
    富世平:〈試論轉變藝術的文本化過程〉,《敦煌學》,第28輯(2010),頁61-72。
    曾永義:〈從西施說到梁祝——略論民間故事的基型觸發與孳乳展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3期(1980年3月),頁16。
    程毅中:〈〈舜子變〉與舜子故事的演化〉,收入柳存仁等著:《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頁89-99。
    程毅中:〈敦煌俗賦的淵源及其與變文的關係〉,《文學遺產》,第一期(1989),頁29-30。
    童光俠:〈《佛說盂蘭盆經》與〈目連救母變文〉〉,《敦煌學輯刊》1990年1期(1990年9月),頁100-104。
    買小英:《從祭親方式看佛教的倫理思想——以敦煌亡文為例》,《甘肅理論學刊》2015年第1期,頁108-113。
    項楚:〈從印度走進中國——敦煌變文中的帝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5-9。
    黃樸民:〈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文史哲》1988年第4期,頁17。
    楊秀清:〈道教的大眾化與唐宋時期敦煌大眾的道教思想──以敦煌文獻為中心的研究〉,收入《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頁 487-512。
    楊明璋:〈從講經儀式到說唱伎藝──論古代的唱釋題目〉,《敦煌學》,第31輯(2015),頁65-82。
    楊明璋:〈敦煌講史變文中的祭祀敘述及其與祭祀活動之關係〉,《中國學術年刊》,第36期(2014年3月),頁1-22。
    楊青:〈〈醜女緣起〉變文及其佛經原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月,頁50-52。
    熊鐵基:〈以敦煌資料證傳統家庭〉,《敦煌研究》1993年3期,頁75。
    趙克堯:〈從觀音的變性看佛教的中國文化〉,《漢唐史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頁70-81。
    趙秀林:〈敦煌變文〈舜子變〉中的後母形象解析〉,《衡水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4月),頁36-40。
    劉守華:〈《賢愚經》與中國民間故事〉,《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4月,頁130-138。
    劉守華:〈試論「舜子變」的演變〉,收入《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1,頁571-582。
    劉惠萍:〈在書面與口頭傳統之間──以敦煌本〈舜子變〉的口承故事性為探討對象〉,《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頁60。
    劉增貴:〈漢代婦女的名字〉,《新史學》第7卷第4期(1996),頁34。
    劉潔:〈從《秋胡戲妻》看漢代的女性審美觀〉,《管子學刊》,2013年04期,頁110-112。
    劉樹勝:〈正史˙傳說˙講唱文學──由〈伍子胥變文〉看伍子胥故事的嬗變〉,《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23-26。
    劉靜貞:〈依違於私情與公義之間──孟姜女故事流轉探析〉,收入李貞德、梁其姿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207-229。
    樊錦詩:〈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中華書畫家》2015年03期,頁131-135。
    歐麗娟:〈唐詩中的女兒形象與女性教育觀〉,《清華學報》,新37卷1期,1997年6月,頁227-274。
    潘重規:〈敦煌變文新論〉,《幼獅月刊》第49卷第1期(1979年1月)。
    鄧小南:〈六至八世紀的吐魯番婦女──特別是她們在家庭以外的活動〉,《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鄭阿財、姚孟君:〈《盂蘭盆經》系及其註疏與佛教中國化〉,《普門學報》,第24期(2004),頁1-14。
    鄭阿財:〈《盂蘭盆經疏》與《盂蘭盆經講經文》〉,收入《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2003,頁431-448。
    鄭阿財:〈唐五代道教俗講管窺〉,《敦煌學》,第27輯(2008),頁331-346。
    鄭阿財:〈敦煌寺院文書與唐代佛教文化之探賾──以四月八日佛誕節為例〉,收入《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中文系、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8,頁1-17。
    鄭阿財:〈經典、文學與圖像──十王信仰中「五道轉輪王」來源與形像之考察〉,《敦煌學》第30輯(2013),頁183-200。
    鄭阿財:〈變相與變文關係論爭平議〉,《新國學》,第十二卷(2015),頁1-20。
    鄭炳林、徐曉莉:〈晚唐五代敦煌歸義軍政權的婚姻關係研究〉,《敦煌學》第25輯(2004),頁559-587。
    穆興平、魏鵬:〈唐代命婦及命婦制度探究〉,《乾陵文化研究》,第11輯(2017),頁187-199。
    鍾海波:〈敦煌講唱文學中的佛教文化〉,《唐都學刊》,2004年第3期,頁31-33。
    譚蟬雪:〈敦煌婚嫁詩詞〉,《社科縱橫》1994年第4期。
    關德棟:〈〈醜女緣起〉故事的根據〉,收入白化文、周紹良編:《敦煌變文論文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頁519-521。
    關德棟:〈談變文〉,收入白化文、周紹良編:《敦煌變文論文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頁185。
    嚴耀中:〈佛教戒律與唐代婦女家庭生活〉,《學術月刊》2004年第8期,頁95-101。
    嚴耀中:〈關於敦煌壁畫中來自婆羅門教神祇形象的詮釋〉,《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2期,頁68-76。
    蘇淑貞:〈論敦煌本〈王昭君變文〉之重要性與創作特點〉,《應華學報》,第7期(2011年11月)。
    蘇詩雅:〈敦煌寫本〈孟姜女變文〉敘事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1期(2010年3月)。
    [日]山崎純一:〈關於兩部女訓書《女論語》、《女孝經》的基礎研究〉,收入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158-187。
    [日]荒見泰史:〈從新資料來探討目連變文的演變及其用途──以上圖068、北京8719、北京7707文書為中心探討〉,《敦煌學》,第27輯(2008),頁127-151。
    [日]荒見泰史:〈從舜子變文類寫本的改寫情況來探討五代講唱文學的演化〉,《敦煌學》第26輯(2005),頁93-110。
    [日]金文京:〈王昭君變文考〉,收入《第三屆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項楚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50-254。
    〔日〕荒見泰史:〈敦煌變文研究概述以及新觀點〉,《華林》卷3(2003),頁387-408。
    [韓]白潤:〈唐代變文敘事學例論——兼論變文的小說史意義〉,《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97-103。
    [法]戴密微著,耿昇譯:〈敦煌變文與胡族習俗〉,收入《法國敦煌學精粹》,(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頁517-525。

    五、學位論文
    王貞潔:《禮法與人情──唐代的父女關係》,臺北:臺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石小英:《唐五代宋初敦煌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宋廣玲:《唐五代敦煌生養問題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沙梅真:《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人名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佩儀:《唐五代醜女文學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段王靜:《敦煌變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蘇:揚州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高蜀慧:《從敦煌文獻看唐五代婦女家庭地位》,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家豪:《敦煌講唱文學中的戰爭敘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
    張維恬:《唐代敦煌曲子詞女性情感與民俗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豔:《唐代女性墓誌的書寫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7。
    曹圓:《出土墓誌與唐代夫妻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3。
    陳秀香:《敦煌通俗文學之女性形象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趙波:《敦煌曲子詞的女性書寫》,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
    趙皎君:《敦煌俗賦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承炫:《敦煌講唱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
    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82。
    濮仲遠:《唐宋時期敦煌民間信仰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韓怡:《從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看唐代女性服飾》,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5。
    蘇士梅:《唐墓誌與唐代婦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黨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間佛教信仰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六、網路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漢典》網路版,http://www.zdic.net/。
    《CBETA 電子佛典》https://www.cbeta.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17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156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1701.pdf4097KbAdobe PDF289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