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21317      Online Users : 88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428


    Title: 江紹原學思歷程及其民俗論述(1920-1932)─以報刊場域為核心的展開
    Jiang Shao-Yuan`s Intellectual Evolution and Folklore Discourse─An Exploration Focused on the Newspaper Field
    Authors: 蔡孟倩
    Tsai, Meng-Chien
    Contributors: 周志煌
    Chou, Chih-Huang
    蔡孟倩
    Tsai, Meng-Chien
    Keywords: 江紹原
    民俗論述
    報刊場域
    五四新文化運動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1-01-04 11:08:03 (UTC+8)
    Abstract: 江紹原於二十世紀20至30年代報刊場域發表逾八百篇小品文論,內蘊鎔鑄多元學科與中西文化思想之民俗論述前瞻觀點,能超越社會階級與整合學科藩籬,於當時的報刊場域帶動輿論的效應。鑒於這些小品文的論據內容多著重於觀念的啟發與引導,且多游移於主流與非主流學術論述間,因而更能顯示江紹原治學之多元趨向與撰述風格之兼容並蓄,至今仍深具學術研究價值。綜觀江紹原的研究歷程與報刊的關係密切,報刊場域的動態,即是江紹原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亦是其學術研究連結生活的寫照,故本論文即從報刊場域的動態中,勾勒出江紹原之學思歷程與民俗論述開展的軌跡。首先從已出版的專書成果,析論江氏民俗論述之論據內涵;其次是從報刊的文章發表動態中,捕捉江氏研究議題的發端點、汲取知識的軌跡、活用報刊網絡的策略,凡此皆可視為江紹原動態之思想內蘊開展的歷程。細查江紹原於報刊場域,能適時地變換成作者、讀者、編者,並能活用報刊網絡運作的屬性───「即時性傳播」、「跨域性效應」、「延續性互動」,而帶動報刊場域中知識社群互動交流之效應,孕育具匡正輿論之理性思維意識的新文化人。揆諸江氏研究民俗等議題的發展困境,諸如研究材料的短缺、研究方法與詮釋的分析未能形塑成更周延的理論與原則等,因而造成許多希冀完成的研究計畫,會伴隨著政局的動盪或個人際遇的波折而中止。但其於研究議題中所拋出的問題意識,如同眾多待發芽的研究種子,隱微蘊藏而成為各學科發展相關知識話語的契機。
    Reference: 一、民初學者著述及相關史料
    (一)江紹原部分
    江小蕙編:《江紹原藏近代名人手札》,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江紹原:《喬答摩底死》,上海:中華書局,1920年。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側重其法術的和宗教的方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江紹原著,王文寶整理:《中國禮俗迷信》,天津:渤海灣出版公司,1989年。
    江紹原著,王文寶、江小蕙編:《古俗今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江紹原著,王文寶、江小蕙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江紹原著,陳泳超整理:《民俗與迷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江紹原著,北京魯迅博物館編,江小蕙、劉思源選:《苦雨齋文叢:江紹原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
    (英)瑞愛德(Arthur Robertson Wright)著,江紹原編譯:《現代英吉利謠俗及謠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英)邁格文(William Montgomery Mcgovern)著,江紹原譯述:《佛家哲學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於1975年11月重新排印版。
    (英)邁格文(William Montgomery Mcgovern)著,江紹原譯述:《佛家哲學通論》,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美)摩耳(George Foot Moore)著,江紹原譯述:《宗教的出生與長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德)杜里舒(Hans Driesch)著,江紹原譯述:《實生論大旨》,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年。

    (二)其他學人部分
    1. 專書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彙編:《蔡元培紀念集》,杭州:浙江敎育出版社,1998年。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
    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該書為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二編13」。
    林語堂著,劉小磊譯:《中國新聞輿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71年。
    胡適,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婁子匡、朱介凡編:《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趙景深:《民間故事研究》,上海:復旦書店,1928年。
    趙景深:《民間文學叢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鍾敬文:《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鍾敬文:《鍾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
    鍾敬文:《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民間文學集》,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鍾敬文:《中國民間文學演講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葉聖陶著,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編:《葉聖陶集》二十五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
    魯迅著,吳平、邱明一編:《周作人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錢玄同著,楊天石整理:《錢玄同日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報刊、專書論文
    S Y:〈小品2:今日張仲毅和袞雪〉,《晨報副鐫》第1415號,1926年7月12日。
    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新潮》第1卷第5期,1919年5月,頁10-24。
    丟克:〈小品3:今日丟克(Duke)〉,《晨報副鐫》第1417號,1926年7月14日。
    汪馥泉:〈民俗學底對象任務及方法〉,《民俗學集鎸》第1輯,1931年7月,頁104-105。收入於婁子匡編:《東方文叢》的「景印中國期刊五十種」第7種,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年。
    沈啟無:〈附錄四:沈啟無自述〉,收入於黃開發:《周作人研究九十年》,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5年,頁374-419。
    周作人:〈歌謠周刊發刊詞》,《歌謠》第1期,1922年12月。
    周作人:〈答伏園論「語絲的文體」〉,《語絲》第54期,1925年11月23日。
    周作人:〈鄉村與道教思想〉,《語絲》第100期,1926年10月9日。
    林語堂(署名東君):〈一個研究文學史的人對於貴推該怎樣想呢〉,《晨報副鐫》,1924年6月16日。
    林語堂:〈吃牛肉茶的泰戈爾〉,《晨報副鐫》,1924年6月27日。
    林語堂:〈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語絲》第57期,1925年12月14日。
    俞平伯:〈小品1:今日俞平伯〉,《晨報副鐫》第1415號,1926年7月10日。
    某君:〈小品5:齊國的社鼠和殷朝的血室〉,《晨報副鐫》第1420號,1926年7月21日。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新青年》第7卷第1期,1919年12月1日,頁12-19。
    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第1卷第1期,1923年1月,頁1-16。
    胡適:〈說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卷第3期,1934年12月。
    奚若:〈副刊殃〉,《晨報副鐫》,1925年10月5日,第6頁。
    孫伏園:〈江紹原先生的禮部文件解題〉,《京報副刊》第382期,1926年,頁2
    婁子匡:〈回教徒怎麽不吃猪底肉〉,《南華文藝》第1卷第14期,1932年9月,頁59-63。
    婁子匡:〈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編校後記〉收入於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婁子匡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26冊,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許地山:〈編纂「野蠻生活史」緣起和徵求同工〉,《大公報》天津版(現代思潮副刊)第45期第2張第8版,1932年7月30日。
    張友松:〈關於「新俄學生日記」中譯本的幾句聲明〉,《春潮(上海)》第1卷第8期,1929年,頁119-122。
    張清水:〈小品296:「小品補遺──給江紹原先生」一、白芨補肺的實驗(小品二九六)〉《文學週報》第8卷第9-13期,1929年,頁71-72。
    張清水:〈「小品補遺──給江紹原先生」二、移病移過(小品一七七)〉《文學週報》第8卷第9-13期,1929年,頁72-73。
    張蘊忠:〈答反對中西醫學融化論〉,《大公報》天津版,1928年10月3日。
    張蘊忠:〈答反對中西醫學融化論〉,《大公報》天津版,1930年1月28-29日、2月1-3日。
    陳德徵:〈短簡致江紹原先生〉,上海《民國日報》(覺悟欄),1928年3月29日。
    猷先:〈寫在西醫張蘊忠的中西醫學融化論之後〉,《大公報》天津版,1929年12月7、14日。
    猷先:〈為「中西醫學融化論」致張蘊忠之君書〉,《大公報》天津版,1930年2月15、22日、3月1、8、22日、4月12日。
    葉聖陶:〈閒談:三江紹原君的工作〉,《文學週報》第4卷,1926年12月27日,頁108-109。
    漢:〈談譯二〉,《大公報》天津版第9版(小公園),1932年5月26日。
    趙景深:〈髮鬚爪〉,《文學週報》第7卷,1929年。
    樊縯:〈讀「從中醫說到『梁任公』的病」〉,《大公報》天津版,1930年8月28日。
    鄭振鐸:〈湯禱篇:《古史新辨》之一〉,《東方雜誌》第30期第1號,1933年,頁122-137。
    魯迅:〈這個與那個〉,北京《國民新報副刊》,1925年12月10、12、22日。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現代》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1日。
    歐陽竟無講,王恩洋筆記,〈佛法非宗教非哲學〉(1923),《歐陽大師遺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頁3457-3473。
    樸念仁:〈「太戈爾與耶穌」〉,《晨報副鐫》第4期,1924年6月30日。
    鍾敬文:〈關於「民俗」〉,《民俗週刊》第85期,1929。
    懷汀:〈吃素與吃牛肉茶〉,《政治生活周報》,1924年7月13日。
    羅繩武:〈民俗學上之社會史的研究〉,《禮俗》第1期,1931年4月1日,頁1-5;第3期,1931年5月1日,頁1-7。收入於婁子匡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197冊,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釋太虛:〈海潮音社啟事〉,《海潮音》第1卷第9期,1920年,頁數不詳。
    釋太虛:〈評佛家哲學通論〉,《海潮音》第8卷第11-12期合刊,1927年,頁數不詳。
    鐵公爵、S Y:〈小品6:今日「黑炭」〉,《晨報副鐫》第1421號,1926年7月24日。
    作者不詳:〈小品4:今日S.Y.和 Duke〉,《晨報副鐫》第1417號,1926年7月17日。
    作者不詳:〈調查學齡兒童傳單〉,《熱河教育月刊》第3期,1929年,頁142。
    川島:〈狗尾巴〉,《語絲》第42期,1925年8月31日,頁6。

    二、當代著述
    (一)專書
    1. 中文著作
    王仁宇整理:《民國學者論馮友蘭》第二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柴念東編注:《柴德賡來往書信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施愛東:《中國現代民俗學的鼓吹與經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8年。
    施愛東:《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張新民:《期刊類型與中國現代文學生產(1917-193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張天星:《報刊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張邦彥:《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張挺,江小蕙箋注:《周作人早年佚簡箋注》,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章清:《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下冊)》,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許紀霖主編:《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許紀霖、宋宏編:《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許紀霖:《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一場遊行、一份雜誌、一本書籍》,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3年。
    陳平原、夏曉虹等:《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建國:《分解與重構:清季民初的報界團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2. 翻譯著作
    (英)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美)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二)期刊、專書論文
    方繼孝:〈江紹原與周氏兄弟〉,《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2008年9月,頁94-96。
    王文寶:〈江紹原〉,《民俗研究》第3期,1990年10月,頁114-116。
    王文寶:〈我國民俗學運動中的女民俗學者〉,《民俗研究》第2期,1992年7月,頁94-96。
    王文寶:〈我國民俗學運動的「世紀之星」:鍾敬文〉,《民間文學論壇》第2期,1998年6月,頁15-17。
    王文寶:〈鍾敬文在中國民俗學創建、發展、成熟過程中的作用和貢獻〉,《紀念鍾敬文誕辰一百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頁294-299。
    王文寶:〈解放前北京一些報刊宣傳民俗學的情況〉,《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2005年3月,頁145-150。
    王文寶:〈鮮為人知的婁子匡創辦的《民俗旬刊》〉,《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2005年12月,頁169-171。
    王文寶:〈關於創建全國性民俗學組織的情況〉,《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2005年9月,頁92-97。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運動組織建設的杰出領袖〉,《民間文化的忠誠守望者——鍾敬文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6月,頁23-33。
    王焰安:〈片言只語總關情——張清水與江紹原來往信箋拾零〉,《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2月,頁22-24。
    王德剛:〈中國旅遊學研究探源——兼述《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0卷第1期,1999年2月,頁8-9。
    安文軍:〈承繼、變異和消沉——魯迅編輯時期《語絲》的考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期,2009年12月,頁71-76。
    朱和雙:〈論中國現代民俗學先驅者的性人類學研究〉,《廣西民族研究》第4期,2007年12月。
    朱壽桐:〈論中國現代文學社團的研究方法〉,《文藝理論研究》第3期,2005年。
    江小蕙:〈雄文蜚四海民魂映千秋——江紹原憶魯迅先生〉,《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1998年8月,頁48-58。
    江小蕙:〈從一封新發現的魯迅書信引出來的話〉,《魯迅研究動態》第3期,1988年10月,頁4-8。
    江小蕙:〈我的父親江紹原〉,《中國民俗學網》,2014年7月27日。
    何昭旭:〈「迷信」一詞的淵源辨析〉,《群文天地》,2012年11月,頁99。
    吳銀玲:〈「迷信」何為?——讀江紹原《民俗與迷信》有感〉,《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5月,頁211-216。
    宋紅娟:〈「迷信」概念在中國現代早期的發生學研究〉,《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誌》第4期,2008年,頁65-75。
    李建民:〈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收入於林富士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頁23-76。
    李建民:〈「陰門陣」新論——明清身體的文化小史〉,《東華人文學報》第21期,2012年7月,頁45-76。
    李仁淵:〈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出版業〉,收入於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頁3-49。
    李京珮:〈《語絲》的文學史意義〉,收入於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編:《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大學,2008年,頁75-80。
    李金蓮:〈試論《語絲》時期江紹原的「天癸觀」研究〉,《貴州文史叢刊》第3期,2011年8月,頁73-78。
    李金蓮、朱和雙:〈中國現代民俗學者的月經禁忌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2012年2月,頁142-147。
    李偉峰:〈試論江紹原的民俗學研究思想:基于《髮鬚爪》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2008年2月,頁150-154。
    李歐梵:〈批評空間〉的開創──從《申報》「自由談」談起〉,《二十一世紀》19期,1993年10月,頁39-51。
    李輝:〈《新青年》「隨感錄」研究〉,《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8期,2007年,頁102-105。
    李憲瑜:〈「公共論壇」與「自己的園地」──〈新青年〉雜誌「通信」欄〉,收入於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頁266-281。
    沈梅麗:〈民國時期外國民俗學理論譯介與現代民俗學構建〉,《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2015年2月,頁189-198。
    沈潔:〈「反迷信」話語及其現代起源〉,《史林》第2期,2006年,頁30-42。
    金傳勝:〈張清水與周作人〉,《書屋》,2017年6月,頁14-16。
    星客:〈江绍原不再缄默〉,《消息(上海)》第13期,1946年,頁204。
    倪玲穎:〈「語絲派」與中國民俗學的興起〉,《文藝報》,2014年1月。
    姬蕾:〈五四精神的另一種堅守——論《語絲》的民俗學研究〉,《文藝爭鳴》,2008年5月,頁170-173。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和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257-314。
    孫宜學:〈「泰戈爾與耶穌」〉,《書屋》,2012年6月,頁84-88。
    孫郁:〈中斷的鏈條〉,《讀書》,2002年1月,頁31-36。
    孫郁:〈關於苦雨齋群落〉,《群言》,2009年4月,頁41-43。
    時征:〈新版《魯迅全集》「致江紹原」信校勘〉,《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5月,頁47。
    萍庵:〈讀江紹原札記二則〉,《中華讀書報》第15版,2012年2月1日。
    許紀霖:〈都市空間視野中的知識份子研究〉,《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2004年。
    高桂芬:〈一、周易研究論文索引〉,《周易研究》第1期,1989年4月,頁103-107。
    崔銀河:〈《晨報副刊》與魯迅〉,《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5年7月。
    崔銀河:〈《晨報副刊》與周作人〉,《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3月。
    崔銀河:〈《晨報》副刊與中國現代文學〉,《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1月。
    張雪潔:〈孫伏園主持下的《晨報副刊》編輯特色淺析〉,《出版發行研究》第2期,2012年2月。
    崔燕:〈魯迅與《晨報副刊》始末〉,《魯迅研究月刊》,2018年5月,頁57-64。
    張挺:〈滄海遺珠喜獲雙——再次發現魯迅佚信兩封〉,《魯迅研究動態》,1989年10月,頁8-11。
    張挺:〈寸楮零箋留爪痕——新發現的胡適六封佚信〉,《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12月,頁31-34。
    張挺:〈雪泥復見飛鴻爪——胡適又六封佚信箋注〉,《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1993年8月,頁24-29。
    張群:〈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新探〉,《旅遊論壇》第6卷第1期,2013年1月,頁96-101。
    郭建榮:〈北大學人之二:江紹原與迷信研究〉,《文史精華》,2000年4月,頁25-28。
    陳有昇:〈中國民俗學界的雙星座〉,頁7-16。收入於陳益源主編:《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泳超:〈關於迷信的科學研究——《民俗與迷信》導言〉,《民俗研究》,2003年6月,頁3-17。
    陳泳超:〈江紹原及其民俗小品〉,《民俗與迷信》,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頁3-17
    陳建華:〈1920年代「新」、「舊」文學之與文學公共空間的轉型—以文學雜誌「通信」與「談話會」欄目為例〉,收入於氏著:《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71-202。
    陳紅玲:〈試論江紹原《髮鬚爪》的研究方法——兼略與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方法相提〉,《民族論壇》第2期,2014年2月,頁73-76。
    陳樹萍:〈在文學與學術之間——論《語絲》對「民間」的找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7月,頁69-73。
    散木:〈周作人的兩個學生和弟子〉,《文史精華》第9期,2002年,頁數不詳。
    散木:〈研究「小問題」的江紹原先生〉,《滄桑》,2002年6月,頁30。
    彭小妍:〈「人生觀」與歐亞後啟蒙論述〉,收入於彭小妍主編:《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頁223。
    彭小妍:〈《創化論》的翻譯:科學理性與「心」的辯證〉,收入於彭小妍主編:《跨文化流動的弔詭:晚清到民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頁293。
    舒瑜:〈髮鬚爪中的「迷信」與「道德」——讀《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2009年5月,頁193-204。
    黃克武:〈民國初年上海的靈學研究:以「上海靈學會」為例〉,《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2007年3月,頁99-136。
    黃克武:〈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民初知識分子對科學、宗教與迷信的再思考〉,《思想史》第2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頁121-196。
    黃克武:〈迷信觀念的起源與演變:五四科學觀的再反省〉,《東亞觀念史集刊》第9期,2015年12月,頁153-226。
    葛兆光:〈中國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顧〉,《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1期,1999年2月,頁41-48
    楊華:〈先秦釁禮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江漢論壇》,2003年1月,頁68-73。
    楊明晨:〈迷信作為「知識」:江紹原的迷信研究與學科話語的跨文化實踐〉,《文化遺產》第6期,2019年,頁69-75。
    趙世瑜:〈江紹原與中國現代民俗學〉,《民俗研究》第1期,1998年2月,頁67-75。
    趙欣、李傳軍:〈江紹原:中國現代民俗學研究的開拓者〉,《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4年12月,頁117-120。
    趙陵江:〈也來替魯迅算賬〉,《書屋》,2004年5月,頁35-37。
    劉玉凱:〈魯迅書信閱讀札記二則〉,《魯迅研究動態》,1988年5月,頁69-72。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民俗學派〉,《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2月,頁25-31。
    劉錫誠:〈1961:一幀老照片的文人故事〉,《民間文化論壇》第5期,2009年10月,頁19-23。
    劉錫誠:〈我和江紹原先生的治學交往〉,《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413期,2018年3月。
    劉廣定:〈介紹一種少人知曉的科普刊物:八十年前出版的《科學月刊》〉,《科學史通訊》第34期,2010年9月,頁1-8。
    編輯撰:〈江紹原先生在京逝世〉,《魯迅研究動態》,1983年8月,頁10-11。
    編輯撰:〈錢玄同致江紹原信〉,《魯迅研究月刊》,1998年1月,頁56。
    蔣明智:〈略論江紹原的迷信研究〉,《民間文化》第11-12期,2000年12月,頁46-50。
    鄭國:〈江紹原姓名迷信研究述論〉,《科學與無神論》第3期,2005年6月,頁31-32。
    鮑雯妍:〈泰勒《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收入於王銘銘主編:《西方人類學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6-28。
    鍾敬文:〈「五四」時期民俗文化學的興起──呈獻於顧頡剛、董作賓諸故人之靈〉,《北京師範大學報》第3期,1989年,頁1-23。
    顏浩:〈《語絲》時期的苦雨齋弟子〉,《魯迅研究月刊》第12期,2001年12月,頁64-81。
    魏韶華:〈魯迅與廣義民俗學〉,《魯迅研究月刊》,2009年12月,頁25-29。
    譚穎:〈歷史中的「遊」——讀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5月,頁205-211。
    顧農:〈也談「撒園荽」〉,《魯迅研究動態》,1988年11月,頁61-62。
    顧農:〈《魯迅大辭典》商榷〉,《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2010年4月,頁59-67。
    (日)小川利康(Ogawa Toshiyasu):〈江紹原と周作人(Ⅰ):「禮部文件」以前〉,《大東文化大學紀要》第33號,1995年3月。
    (日)小川利康:〈江紹原と周作人(Ⅱ):「禮部文件」、その後(上)〉,《大東文化大學紀要》第34號,1996年3月。
    (日)小川利康:〈「禮部文件」における江紹原のスタイル:フレーザー,周作人の影響から〉,《文化論集》第11號,1997年10月。
    (日)子安加余子(Koyasu Kayoko):〈江紹原與Folklore〉,《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2002年,頁41-49。
    (日)子安加余子:〈近代中国と民俗學:周作人・江紹原・顧頡剛〉,《福井大學教育地域科學部紀要》第 Ⅰ 部,2005年。
    (日)子安加余子:〈中國知識人と民俗學に関する一考察:江紹原の迷信研究〉,《お茶の水女子大學中國文學會報》第25號,2006年。

    (三)學位論文
    江小林:《江紹原:民間禮俗迷信研究的先驅——論其在民俗學研究方面的特殊貢獻》,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李春久:《江紹原的民俗學實踐及其當代意義》,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1918~1937)》,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陳以愛:《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早期的發展(1922-1927)兼論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趙欣:《江紹原歷史民俗研究探析》,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謝萬科:《尋找本真性:現代中國的「民」話語(1918-1949)》,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三、報刊資料庫、數據庫;文獻檢索系統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大成故紙堆出版,臺灣超星資訊有限公司代理。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大公報》(1902-1949)》,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臺灣得泓資訊資訊有限公司聯合出版。
    《中國近代中文報紙全文數據庫《小報》(1897-1949)》,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胡適檔案檢索系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胡適紀念館──胡適檔案數位化典藏。
    《政大數位典藏》,國立政治大學出版,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典藏。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7912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201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820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501.pdf11428KbAdobe PDF260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