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20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4/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18751      在线人数 : 10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2087


    题名: 調查局當代中國大陸研究之主題分析: 從《共黨問題研究》月刊到《展望與探索》月刊(1975-2019)
    A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Contemporary China by Ministry of Justice Investigation Bureau : from《COMMUNIST PROBLEMS STUDIES》to《PROSPECT & EXPLORATION》1975-2019
    作者: 黃錦昇
    Huang, Chin-Sheng
    贡献者: 蔡國裕
    黃錦昇
    Huang, Chin-Sheng
    关键词: 中國大陸研究
    匪情研究
    共黨問題研究
    展望與探索
    日期: 2020
    上传时间: 2020-10-05 15:19:26 (UTC+8)
    摘要: 調查局的中國大陸研究別於其他政策或學術單位的中國大陸研究,有其特殊的脈絡建構與歷史軌跡。事實上,在整個中國大陸知識體系建構過程中,研究者的自我身分認同及臺灣整體的中國大陸研究之性質與功能轉換,形塑了調查局中國大陸研究的特色。調查局對共黨研究早於中共建黨後未久的大陸時期即展開,一直到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初期,因相關研究資源仍多掌握在政府單位,研究者身分的差異也對於共黨/中國大陸知識的詮釋存在分殊性;隨著中國大陸研究課程進入大學院校,中國大陸研究脫離「獨家之言」,開始進入學術研究範疇而深受學術典範變遷所影響。影響所及,《共黨問題研究》月刊及《展望與探索》月刊的研究主題亦呈現政府的政策立場以及學術界的研究走向痕跡。
    本研究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出發,基於兩個經驗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月刊及《展望與探索》月刊的主題分析,以及對兩份月刊編輯、管理人員的訪談。耙梳調查局的當代中國大陸研究的歷史沿革,以及觀察兩岸內部結構與外部情勢對研究議題與知識生產的關聯。透過社會科學統計探索性資料分析步驟,對兩份月刊的「主題分布」、「主題類別差異及關聯性」進行功能性分析,本研究嘗試深入探討調查局在各時期中國大陸研究的特性與變化,建立具統計意義的主題分析前提,這也有助於釐清中國大陸研究之研究人員身處在不同位置與身分,其知識產出與對中國大陸理解的差異。
    研究發現,《共黨問題研究》月刊及《展望與探索》月刊的核心研究主題隨著中國大陸各時期領導人的執政重點而有所變動;另一方面,隨著時勢變遷與學術典範的挑戰,在研究途徑與議題選擇上,相當程度的引用相關的社會科學理論基礎與實證經驗,並與理論進一步對話,呈現政策與學術的相互參照。當代調查局的中國大陸研究,已脫離早期意識形態的對抗,亦與學術機構出自追求普遍法則的理論興趣或知識使命不盡相同,而是為了強化臺灣發展的實用性研究。其月刊所生產的「社會知識」,亦充分標識調查局在臺灣的中國大陸研究社群中的位置,並具有促進「政學合用」的潛能。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丁渝洲回憶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國共產黨之視透(臺北:文興書店,1962年)。
    王保進,英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王信賢主編,從一所看一學科:政大東亞所與臺灣的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2019年)。
    王思誠,瞻園憶舊(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年)。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新北:巨流,2011年)。
    史景遷著,溫恰溢、孟令偉、陳榮彬譯,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臺北:時報出版,2019年,三版)。
    朱雲漢、王紹光、趙全勝編著,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桂冠,2002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汪學文,論析中共教育改革與四化建設之關係(臺北:正中書局,1986)。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臺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吳玉山、林繼文、冷則剛主編,蕭高彥等著,政治學的回顧與前瞻(臺北:五南,2013年)。
    吳明隆,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2008年)。
    李世傑,調查局研究(臺北:小書書報社,1988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李英明,中國研究:理論與實際(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李英明,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臺北:生智,2006年)。
    李英明,中國研究方法論(臺北:揚智,1996年)。
    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2007年)。
    周曉虹主編、南京大學社會系編,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邱皓政,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2002年)。
    邵軒磊,戰後日本之中國研究系譜(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9年)。
    姜新立,分析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理論典範的反思(臺北:五南,1997年)。
    施哲雄等著,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
    胡嘉明著,廖彥喬、童祁譯,延安尋真:晚期社會主義的文化政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
    徐恩曾等,細說中統軍統(臺北:傳記文學,1992年)。
    徐斯儉主編,習近平大棋局—後極權轉型的極限(臺北:左岸文化,2016年)。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 (臺北:商周文化,1995年)。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編,臺灣地區漢學資源選介(臺北:國家圖書館,1988年)。
    張文等,特工總部-中統(無出版時地)。
    張朋園,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張炎憲、許瑞浩訪問;許瑞浩、王峙萍記錄整理,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錄(新北:國史館,2009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書林攬勝:臺灣與美國存藏中國典籍文獻概況(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共四冊)(臺北:政大東亞所及國研中心,1973年)。
    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6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臺北:聯經,2001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陳新豐,量化資料分析(臺北:五南,2015年)。
    森山裕子,愛知大學中國學程沿革:對日本文明教育的反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5年)。
    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
    萬亞剛,國共鬥爭的見聞(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年)。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從知識管理進入研究工作的遊戲規則(臺北:五南,2008)。
    褚填正,當代中國學在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肇基與嬗遞(1968-201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7年)。
    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 臺北:晶典,2005年)。
    趙春山主編,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臺北:三民書局,2017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2014年)。
    鄭學稼,「再版序」,中共興亡史(1)(臺北:學術出版社,1980年)。
    關永中,謝勒與知識社會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著,潘明宏、陳志瑋譯,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北:韋伯文化,2003年)。
    Earl Babbie著,林秀雲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雙葉書廊,2016年)。
    Elizabeth C. Economy著,譚天譯,習近平與新中國-中國第三次革命的機會與挑戰(臺北:天下文化,2019年)。
    Klaus Krippendorff著,曹永強譯,內容分析:方法學入門(臺北:五南,2014年)。

    二、期刊論文
    「發刊詞」,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一期(2003年),頁2。
    王信賢,「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2000年8月),頁44-45。
    王信賢、趙春山,「尋求學術研究與政策分析平衡的中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的志業」,東亞研究,第49卷第2期(2018年12月),頁94-95。
    朱蓓蕾,「中國大陸的制度轉型與社會變遷面臨之問題」,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三期,(2000年7月),頁79-109。
    吳介民,陳志柔,陳明祺,「跨海峽新社會研究:臺灣之中國研究典範更新與新興領域」,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 9 期(2008年),頁 12-33。
    吳玉山,「紀念中國大陸研究的創建者、東亞所創所所長吳俊才先生」,東亞研究,第48卷第1期(2017年),頁100-103。
    吳玉山、褚填正,「東亞所的創建與中國大陸研究」,東亞研究,第49卷第2期(2018年12月),頁4-5。
    沈有忠,「21 世紀國際政治變遷下臺灣的『中國大陸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六十期(2017年),頁33-50。
    陳至潔,「建構相互主觀的想像體:剖析冷戰起源時期的國際關係研究所及其中國研究(1953–19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8卷第1期(2016年3月),頁61–104。
    陳良駒、傅振華、楊誌瑋,「詞彙共現分析在中國大陸信息作戰領域發展之實證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2010年),頁111-145。
    陳明來 ,「主題分析在圖書資訊組織之角色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第42 期(2002年8月),頁70。
    陳德昇,「一九九三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0期(1993年),頁19。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8月),頁5-42。
    黃文德,「法務部調查局特種資料典藏概況」,漢學研究通訊,第37卷第3期(2018年8月),頁18-22。
    楊宏宇、王慈慧,「建築物火災分析特性之研究―以新北市住宅火災為例」,物業管理學報,第七卷第一期(2016年春),頁16。
    楊開煌,「台灣『中國大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東吳政治學報,第11期(2000年),頁75-90。
    劉惠林,「論『中共研究』的途徑及中西方在研究上的分歧」,東亞季刊,第7卷第4期(1976年),頁53-55。
    劉惠林,「論『中共研究』的途徑及中西方在研究上的分歧」,東亞季刊,第7卷第4期(1976年),頁53-55。
    劉曉鵬,「敵前養士:『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傳,1937-197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2003年12月),頁145-174。
    劉勝驥,「鄧小平教育政策的持續與變遷」,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三期(2000年7月),頁51-55。
    蔡文軒、寇健文,「揉合於區域研究與學科導向的中國研究:以當代東亞所學術社群的英文著作為例」,東亞研究,第49卷第2期(2018年12月),頁66-68。
    鍾延麟,「故紙堆中作新文章:檔案研究與中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58卷第2期(2015年),頁1-21。

    三、學位論文
    徐韻婷,「臺灣與中國大陸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之主題分析研究-以1997-2006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007年)。
    張澤民,「中共問題資料分類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問題研究班論文(1974年)。
    褚填正,「中國學在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肇基與嬗遞(1968-2015)」,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四、調查局藏書
    中共七七五週年紀念宣言之表裡(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24.103/842,登錄號:008982,1942年)。
    中共問題之剖析(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00.5/842,登錄號:010003,1940年)。
    中共現勢及其策略之分析(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24.03/842,登錄號:009782,1941年)。
    中共與少數民族(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00.9/842,登錄號:009426,1942年)。
    共匪領導問題(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24.31/17,登錄號:010184,1948年)。
    倪寶坤,資料整編工作紀實(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023/322,1953年)。
    徐恩曾,我和共產黨鬥爭底回憶(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776.07/3777,1953年)。
    陜北見聞錄(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575.29/937,登錄號:005985,1938年)。
    新四軍叛變後之中國共產黨(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00.9/842,登錄號:008979,1941年)。
    新四軍叛變後之中國共產黨(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24.03/842,登錄號:008978,1941年)。
    關於共黨問題之解答(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00.62/842,登錄號:008806,1940年)。
    關於野百合花及其他(法務部調查局藏,書號:256.1/812,登錄號:009418,1942年)。

    五、網頁
    唐欣偉、詹雅伊整理,「專訪中國事務專家姜新立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
    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中國學研究的知識社群-訪談與資訊」》,
    http://www.china-studies.taipei/act02.php。
    「東亞所的歷史沿革」,《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https://eastasia.nccu.edu.tw/
    intro/pages.php?ID=intro1。
    「統計分析法」,《MBA智庫百科》,https://wiki.mbalib.com/zh-tw/%E7%BB%9F%
    E8%AE%A1%E5%88%86%E6%9E%90%E6%B3%95。
    「歷史沿革」,《法務部調查局網站》,https://www.mjib.gov.tw/EditPage/?PageID=
    08d9a71a-4c64-4b36-bcba-659b71d90591。

    六、報紙
    「百二十三次中央常會」,中央日報(南京),1928年3月23日,第1版。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北京),2014年11月30日,第一版。


    英文部份:
    Harry Harding,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ontemporary China,” in David L. Shambaugh ed., 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NY: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1993).
    Harry Hard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 ,” World Politic, Vol. xxxvi , No2(1984), pp.284-307.
    Kenneth G. Lieberthal, “Reflec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a Field in Political Science,” in A. Carlson, E. Gallagher, K. G. Lieberthal, M. Manion eds.,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New Sources, Methods, and Field Strategie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10).
    Kevin J. O`Brien, “Studying Chinese Politics in an Age of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20(July, 2011), pp.535-541.
    Klaus Krippendorff,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Washington D.C. : SAGE Publications, 2012).
    Kou, Chien-Wen,“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aiwan`s China Studies: Trajectories and Dynamics,”Issues & Studies, Vol. 50, No. 1(March, 2014), pp. 9-53.
    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s Rise and the Fate of America’s Global Posi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40, No.3 (Winter 2015/16), pp.7-53.
    Peter Donovan, Carl E. Dorris, and Lawrence R. Sullivan, Chinese Communist Materials at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rchives, Taiwan(MI: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6260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60017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720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