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802
|
Title: | 社會工作人員與志工關係之探討: 以慈濟基金會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A Case Study of Tzu Chi Foundation |
Authors: | 彭棋隆 Peng, Qi-Long |
Contributors: | 呂寶靜 游美貴 彭棋隆 Peng, Qi-Long |
Keywords: | 社會工作 志工管理 夥伴關係 慈濟基金會 Social work Volunteer management Partnership Tzu Chi |
Date: | 2020 |
Issue Date: | 2020-09-02 12:49:22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旨在了解慈濟基金會的社工如何與志工工作的經驗。故研究目的為:(1)試圖探究社工在工作過程中有志工加入的情況下,對於社工角色和功能的設定;(2)瞭解社工與志工建立關係的過程與關係互動情形;(3)探討社工如何對於志工服務的促進和激勵,以提升對案主的服務品質;(4)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建議,作為精進社工與志工互動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了解社工與志工之關係,經慈濟基金會同意研究進行後,依照性別、過去工作經歷與在慈濟工作的年資作為選樣標準,共訪談12位社工。並針對社工和志工共同工作情形、社工與志工的關係、建立關係的過程、社工如何激勵志工、社工在關係中需要的能力及遭遇的困境等主題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社工在個案工作與方案工作陪伴志工、提供志工需要的協助,彼此是合作的夥伴關係,社工透過提升志工個人成長激勵志工,同時,慈濟的組織文化更是志工重要的內在激勵。由於多數受訪者進入慈濟前並未有和志工工作的經驗,故多是在實務中學習與志工工作,在工作過程雖會遭遇與志工的相處困境,社工仍選擇以溫和方式回應,而不與志工發生衝突。 最後,建議社工未來與志工工作時,應保持自身能力的精進,並協助志工對服務案主群有更多認識。另,慈濟基金會可多促進慈發處與宗教處合作,協助社工處理與志工的相處困境,也共思激勵志工之方針;此外,可增加社工人力,以降低社工的個案量,俾使社工有更多心力深化服務。雖然各志工用人單位之組織文化不同,但信任感是社工與志工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因素,而即便是重視夥伴關係,志工仍應接受適當管理,組織也應重視社工與志工的相處困境。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how social workers of Tzu Chi Foundation work with volunteers.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1) Try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social workers when volunteers join in the work process. (2) Understand how social workers build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 with volunteers. (3) Discuss how social workers promote volunteer servic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to clients. (4)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social workers and organizations. This 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agreed by Tzu Chi Foundation, total 12 social workers were interviewed based on gender, past work experience and seniority of experience at Tzu Chi.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social workers can accompany volunteers and provide assistance needed in social case work and project work. They are a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Social workers also motivate volunteers by enhancing their personal growth. Since most participants didn’t have experience working with volunteers before joining Tzu Chi, they mainly learned how to work with volunteers from practical work. Although social workers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with volunteers during the work process, social workers still chose to respond in a gentle way instead of having direct conflict with volunteers.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Social work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own abilities to work with volunteers, and help volunte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ent group. (2)Tzu Chi Foundation sh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ocial workers, so that social workers have sufficient efforts (both mental and physical) to deepen their services. (3) For other organizations, trus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stablishing partnership with volunteers. However, volunteers should still get well managed, and organization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lemma that social workers have when they work with volunteers.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 丁居倫(2018)。中高齡退休者的服務學習經驗之探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1),55-71。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5-113)。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王順民(2017)。人間、社工、浮世繪:兼論非營利組織的批判性思考。台北市:洪葉。 王翊涵(2018)。與姐妹志工一起工作: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支持性志願服務初探。社區發展季刊,22(2),49-94。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市:巨流。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台北市:智勝。 任芳滿(2014)。志工參與動機、幸福感對其持續涉入之影響-以靈性安適為調節變項。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林易沁(2008)。小型養護機構社工員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雨潔(2014)。回首來時路,願做點燈人─失能老人照顧者擔任電話關懷問安志工之經驗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財丁、林瑞發(譯)(2006)。組織行為(原作者:S. P. Robbins)。台中市:滄海。(原著出版年:2005) 林珊如、李珮漪(2013)。銀髮族參與公共圖書館志願服務:動機、影響因素與招募策略。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1(1),34-51。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市:五南。 林曉君(2008)。非營利組織領導者領導歷程與轉化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朱曉潔(2012)。探討非營利組織動員能力的根源:以慈濟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影響虛擬團隊成員知識分享行為因素。資訊管理學報,13(1),193-219。 吳嘉苓(2012)。訪談法。載於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33-60)。台北市:東華。 何慧卿(2010)。志願服務與管理。台北市:華都。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原作者:Robert K. Yin)。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11) 李淑珺(2000)。志工實務手冊。台北市:張老師。 李淑卿(2013)。慈濟居家關懷與長期照顧訪視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2),49-86。 呂寶靜(2014)。老人志工服務經驗與福祉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呂寶靜(2015)。性別、老年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49,230-241。 沈慶鴻(2015)。社會工作者的去權及增強權能督導策略之研究:以婚暴社工督導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1),139-185。 邱定彬(2000)。慈濟的組織運作模式:歷史階段與模式類型的分析。載於官有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372-405)。台北市:亞太圖書。 吳庭葦(2019)。我是誰、我在哪:資深醫務社工專業承諾的追尋與堅持。國立臺灣示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明瑞(1999)。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II)-志工參與非營利機構共同生產導向對其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4)。台北市:東大。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83)。台北市:三民。 馬慧君(1996)。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郭瑋芸(2002)。女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以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9-53)。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彭懷真(2012)。人力組合與志工管理,社工管理學(114-140)。台北市:雙葉。 陳佳伶(2012)。慈濟基金會志工動員之研究:資源動員之觀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志明(2018)。佛教非營利組織訪視志工傳承之研究─以佛教慈濟基金會為例。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怡君(2007)。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志工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新北市:揚智。 陳俊佑(2004)。老人諮詢志工角色與功能。護理雜誌,51(3),19-23。 游美惠(2010)。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跟研究新手談「訪談法」技巧。載於周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113-145)。台北市:巨流。 曾雅蘭(2016)。從莫拉克風災看志願服務者的災後成長-以慈濟基金會屏東志工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新北市:桂冠。 翁令珍、廖鳳池(2009)。督導介入對受督導者之衝擊-以區辨模式爲架構之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241-261。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新北市:揚智。 黃一峰、何慧卿(2003)。志工之績效管理。載於江明修(主編),志工管理(173-189)。台北市:智勝。 黃源協(2012)。從「巧語」到「現實」-伙伴關係與專業團隊運作模式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源協(2013)。社會工作管理。台北市:雙葉。 黃郁雯(2011)。醫院志工業務承辦人角色勝任能力、人際關係與續職意向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淑惠(2009)。影響志工參與原因-以福智佛教團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瓊恩(2015)。以人力資源觀點論運動志工之管理模式。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246-254。 張培新(2006)。台灣宗教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1),125-163。 張婉貞(2009)。志願服務管理者專業管理技巧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張雅怡(2013)。從志工管理議題探討都會公共圖書館志工之管理。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菡容(2014)。醫院志工督導所面臨之人情困境與因應模式。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鄭家欣(2005)。志工管理者管理工作現況之探討─以花蓮地區為例。慈濟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鄭麗珍(2012)。增強權能觀點。載於宋麗玉(主編),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427-455),台北市:洪葉。 廖見文(2012)。非營利組織志工的組織認同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6(2),1-21。 廖真緻(2009)。慈濟志工訪視關懷之社工專業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蔡依倫(2001)。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作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蔡旻真(2010)。永不止助!五位老人醫院志工之生命故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進雄(2006)。社會資源的運用-桃竹苗地區國民中學學校志工管理之研究,教師之友,47(5),102-113。 蔡佳雯(2002)。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黎蓉暄(2009)。願力化為行動─三位志工管理者之生命敘說。靜宜大學社會工作學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賴玫凰(2003)。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蕭茲涵(2011)。志工管理者之工作與不符期待志工相處經驗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蕭麗華(2008)。社會福利機構對高齡志工運用模式~以苗栗縣為例。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劉弘煌(2008)。志願服務者之參與特質─以北部五縣市參與志願服務基礎訓練之學員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2,112-135。 謝依倫(2011)。一個社工員看社區志工管理的自我對話–我在「不老協會」之經驗與反思。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謝秀芬(2010)。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市:雙葉。 謝聖哲(2018)。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到巷弄長照站:挑戰與困境。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1),1-34。 顏君玲(2004)。老人福利服務志工運用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弘道志工協會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蘇文彬(2010)。志工離場機制之探討。長榮大學學報,14(2),79-91。
英文部分 Allen, R. E., Lucero, M. A., & Van Norman, K.L. (1997).An exam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an employee involvementprogram.Grou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2(1), 117-143. Clarke, V., & Braun, V.(2017).Thematic analysis.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2(3), 297-298. Caduri, A., & Weiss-Gal, I. (2015). Social Workers Who Work With and Without Volunteers: Comparison of Perceptions, Organisational Culture,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5(8), 2458–2475. Douglas, C, & Rollins, R. (2007).Motivations,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of volunteers in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s, 35(1), 79-89. Homans, G.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 63(6), 597-606. Kadushin, A., & Harkness, D. (2002). 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New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ikayi, L.,Fearon, C., Morris, L., &McLaughlin, H. (2012). Volunteer management: anexploratory case study within the British Red Cross. ManagementDecision, 50(3), 349-367. Louis, M. (1980). Surprise and sense making: What newcomers experience in entering unfamiliar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5(2), 226-251. Maguire, M., & Delahunt, B. (2017). Doing a thematic analysis: A practical , step-by-step guid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holars. The All Ireland Journal of Teaching &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9(3), 3351-33514. Munday, B, &Darvill, G. (1984). Volunteers in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London, England: Tavistock Publications. Netting, E., Nelson, W., Borders, K., Huber, R. (2004). Volunteer and Paid Staff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8(3-4), 69-89. Nonaka, I. (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9 (6), 96-104. Nonaka, I., & Konno, N. (1998).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40-54. Omoto, A., Snyder, M., & Martino, S. (2000). Volunteerism and the life course: Investigating age-related agendas for action.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2(3), 181-197. Okun, M. A., & Schultz, A. (2003). Age and motives for volunteering: Testing hypotheses derived from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Psychology and Aging, 18(2), 231-239. Payne, M. (2014).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4th ed.).Basingstoke,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Weinbach, R. W., &Taylor, L. M. (2011).The Social Worker as Manager: APractical Guide to Succes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Unger, L. (1991). Altruism as a motivation to voluntee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2(1), 71-100. Van Maanen, J. (1978). People processing: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alsoci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7(1), 19-36. Van Willigen, M. (2000).Differential benefits of volunteering across the life course.Gerontology, 55(5), 308-318. Wilson, J. (2000). Volunteer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215-240. 網路部分 慈濟基金會(2017a)。106年度收支暨成果報告。 取自http://tw.tzuchi.org/financial/2017financial/pdf/106-1.pdf 慈濟基金會(2017b)。2017慈濟年鑑。326-327。 取自http://www.tzuchi.org.tw/ebook/almanac/2017almanac/326-327/#zoom=z 慈濟基金會(2018)。2016-2017永續報告書。 取自http://tw.tzuchi.org/CSR/ 慈濟基金會(2019)。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沿革。 取自https://reurl.cc/A10W8e 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網(2017)。105年志願服務調查研究報告。 取自https://vol.mohw.gov.tw/vol2/downdata/show/A5PPlv6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626401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64015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001305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401501.pdf | | 1821Kb | Adobe PDF2 | 65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