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504/145531 (79%)
Visitors : 53500617      Online Users : 13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18


    Title: 趙汝楳易學研究
    A Study on Zhao RuMei’s Yi Theory
    Authors: 顏思榛
    Yen, Shih-Chen
    Contributors: 陳睿宏
    Chen, Rui-Hong
    顏思榛
    Yen, Shih-Chen
    Keywords: 趙汝楳
    《周易輯聞》
    《易雅》
    《筮宗》
    大衍筮法
    心筮之妙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10:14 (UTC+8)
    Abstract: 南宋易學大家趙汝楳(?—?),宗室子弟,本於家學,治易作著,成《易敘叢書》三冊:《周易輯聞》、《易雅》及《筮宗》。趙氏比輯父教,重定《周易》次第,首重卦變,兼綜象數與義理以釋經傳,在程朱學盛行之時,不盡用其說,獲《四庫》「宋人《易》説之中猶為明白篤實」美譽。《易雅》畧如《爾雅》釋《詩》,是現存最早《周易》專書分類辭典;《筮宗》列筮法宗譜,匯說筮者四十餘家,稽考大衍異說,開綱目彙整《易》筮先河。本文旨在探討趙汝楳以「《周易》筮法」視角闡發易理,而言「繫辭之情」(《易雅‧情釋第四》)、「心筮之妙」(《筮宗‧原序》),力將原始卜筮色彩納入道德修養之事,呈現「理學」中傾向「心學」一系之時代融合意義。然如今趙氏研究屈指可數,含攝多元、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亟待豐足。

    本文的主軸為象數與義理兩大面向,細索趙汝楳「《易》者,道德性命之書」(《易雅‧象辭變占總釋》)的基本理念,並大規模梳理趙氏大衍筮法及易圖考辨內容,以期完整其易學地圖,接續起趙汝楳強調以象數為本解《易》,又不失以讖緯專言災異之弊,始終重視《易》之為經的義理蘊涵與使命。在象數思想方面,他批駁漢《易緯》重於言陰陽災變,筮《易》之辭,取玄體與術家卦氣、五行、飛伏諸說附益之,是淫流蔓茹,是捨本逐末;他亦不認同宋儒援圖釋《易》,而僅就〈易傳〉之易理發揮,辨覈卦象與算數本原,言近旨遠,文簡意明。可知趙汝楳取象,著重以「卦象」、「陰陽爻象」為範疇,實屬傳統漢末至三國間鄭玄、荀爽、虞翻為代表之「卦象派」,用之質樸簡單,不穿鑿附會,不過度推衍。在義理思想方面,他由程、朱建構的周敦頤「無極而太極」說法,發展出「吾心猶大極」之心性論,結合其特殊的占筮觀,一路往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趨向邁進,始終以《易》為筮書的本質,導向人事義理正途之用,充分展示易學安身立合之道。綜觀趙汝楳易學價值,主要在豐碩的大衍數說和揲蓍筮法考證成果,收輯史料,不世之功。
    Reference: 一、古籍《易》著(含點校本)
    1. 丁易東《易象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2. 丁易東《大衍索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6冊,1983年6月初版。
    3.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5冊,1983年6月初版。
    4. 王弼、韓康伯註、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6月初版。
    5.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初版3刷。
    6. 王陽明《王文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5冊,1983年6月初版。
    7.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4冊,1983年6月初版。
    8.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3冊,1983年6月初版。
    9. 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4冊,1983年6月初版。
    10. 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6月初版。
    11.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初版7刷。
    12.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13. 列禦寇撰、張湛注《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5冊,1983年6月初版。
    14. 朱熹《原本周易本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15. 朱熹《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2刷。
    16. 朱熹撰、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初版。
    17. 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5冊,1983年6月初版。
    18. 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19. 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3年6月初版。
    20. 朱震《漢上易傳》,臺北:廣文書局易學叢書續編本,1974年9月初版。
    21. 朱震著,王婷、王心田編輯點校《朱震集》,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10月。
    22. 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18冊,1983年6月初版。
    23. 朱彝尊《經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677冊,1983年6月初版。
    24.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5冊,1983年6月初版。
    25. 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6月初版。
    26. 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初版。
    27. 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冊,1983年6月初版。
    28.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初版5刷。
    29. 呂南公《灌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123冊,1983年6月初版。
    30. 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2冊,1983年6月初版。
    31. 林至《易裨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5冊,1983年6月初版。
    32.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6月初版。
    33. 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6月初版。
    34. 孟喜《孟氏章句》,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3冊,19765年初版。
    35. 京房《京氏易傳》,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98冊。
    36.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6月初版。
    37. 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初版。
    38. 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6月初版。
    39. 周敦頤《太極圖說》,引自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0年5月初版。
    40. 胡廣等奉敕撰《性理大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0冊,1983年6月初版。
    41. 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單冊,1983年6月初版。
    42. 俞琰《讀易舉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43. 俞琰《周易集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44. 范曄撰、司馬彪撰志、李賢注、劉昭注志《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52冊,1983年6月初版。
    45. 胡渭撰、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初版。
    46. 胡瑗《周易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6月初版。
    47. 胡居仁《易像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1冊,1983年6月初版。
    48. 荀況撰、楊倞註《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5冊。
    49. 班固撰、顏師古注《前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9冊,1983年6月初版。
    50. 袁桷《清容居士集》,引自楊訥編輯:《元史研究資料彙編》第34冊,據元刊本(《四部叢刊》)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初版。
    51. 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初版。
    52. 郭象注《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6冊,1983年6月初版。
    53. 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初版3刷。
    54.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55. 清高宗敕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本第7冊,1986-1988年初版。
    56. 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3冊,1983年6月初版。
    57. 脫脫等纂《宋史.宗室世系表》,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本第134冊,1986-1988年初版。
    58. 脫脫等纂《宋史.趙善湘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7冊,1983年6月初版。
    59.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254冊,1983年6月初版。
    60. 張栻《南軒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61.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初版。
    62. 程大昌《易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3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63. 揚雄撰、范望注:《太玄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6月初版。
    64. 惠棟《周易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2冊,1983年6月初版。
    65. 黃宗炎《周易象辭》,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1983年10月初版。
    66. 黃宗炎《易圖辨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1983年10月初版。
    67.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6月初版。
    68. 黃宗羲撰、全祖望修定《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69. 《黃帝內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33冊,1983年6月初版。
    70. 程頤《伊川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冊, 1983年10月初版。
    71. 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2版6刷。
    72. 焦循《易通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冊,1983年10月初版。
    73. 焦循《易圖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冊,1983年10月初版。
    74. 董守瑜《卦變考略》,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冊,1983年6月初版。
    75. 管仲撰、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29冊,1983年6月初版。
    76. 趙汝楳《周易輯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7. 趙汝楳《易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8. 趙汝楳《筮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9. 趙善湘《洪範統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冊,1983年6月初版。
    80.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鴻烈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8冊,1983年6月初版。
    81. 劉牧《易數鈎隱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本第4冊,1988年12月再版。
    82. 蔡淵《周易卦爻經傳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冊,1983年6月初版。
    83.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冊,1983年6月初版。
    84. 鄭玄註《周易乾鑿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3冊,1983年6月初版。
    85. 潘士藻《讀易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冊,1983年6月初版。
    86. 墨翟《墨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8冊,1983年6月初版。
    87.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0、702冊,1983年6月初版。
    88. 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2刷。
    89.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1版。
    90. 釋志磐《佛祖統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2002年初版。

    二、當代《易》著
    1. 丁維杰《周易哲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4月初版。
    2. 王瓊珊《易學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
    3. 王居恭《周易旁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4.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
    5.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6. 王博《易傳通論》,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7.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初版。
    8. 孔繁詩《易經繫辭傳研究》,臺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再版。
    9.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10.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初版3刷。
    11. 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初版。
    12.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13. 向世陵《理學與易學》,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
    14.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臺北:學易齋,2000年12月。
    15.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2刷。
    16.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17.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18.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19. 汪忠長《讀易劄記》,臺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6月台初版。
    20.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初版。
    21. 汪顯超《古易筮法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6月初版。
    22. 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
    23.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24.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25.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2版1刷。
    26. 李周龍《易學窺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27.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28. 李申、郭彧《周易圖說總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29.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30.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31.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32.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33.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34.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5月初版。
    35.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36. 林耕年《易學通論》,臺北:大溢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37.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初版。
    38.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39.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40. 吳康《邵子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2刷。
    41.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42.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初版8刷。
    43.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修定版10刷。
    44.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第2版。
    45.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第3版。
    46.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初版。
    47.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48.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作者自印,1978年6月初版1988年7月再版。
    49.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6月第3版。
    50.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12月初版。
    51.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52. 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臺北:作者自印,1987年3月初版。
    53.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54. 徐芹庭《易圖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初版。
    55. 徐芹庭《易經詳解》,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初版2刷。
    56. 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2015年 4月初版。
    57. 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初版。
    58. 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註闡微》,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12月初版。
    5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初版。
    6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校訂版。
    6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62. 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63. 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研究論集》,臺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4月初版。
    64. 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65.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
    66. 張立文《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初版。
    67. 張立文、〔日〕福田殖《走向世界的陸象山心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68. 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年 11 月初版。
    69. 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以周易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法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初版。
    70.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
    71.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5月初版。
    72. 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73.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頂淵圖書公司,2006年2月初版。
    74.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3刷。
    75. 常秉義《周易與歷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1月2版3刷。
    76. 陳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3刷。
    77.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2月初版。
    78. 陳超塵《研究方法論》,臺北:陳超塵出版,2009年11月初版。
    79.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
    80. 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10月再版。
    81. 陳睿宏(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82.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83. 陳睿宏(伯适):《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8月初版。
    84. 陳睿宏(伯适)《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3月初版。
    85. 曾亦、郭曉東《宋明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
    86. 馮友蘭《古史辨》第六冊,收錄於《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年12月初版。
    87.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香港:三聯書局,2005年1月初版。
    88.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臺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第3版。
    89. 黃信二《陸象山哲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11月初版。
    90.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91.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再版。
    92. 傅隸樸《周易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初版7刷。
    93.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94. 楊吉德《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1月初版。
    95. 楊柱才《道學宗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96. 楊錦銓《易經古義解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4月初版。
    97.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98. 熊十力《讀經示要.略說六經大義》,臺北:廣文書局,2017年6月第3版。
    99.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100.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5月第2版1刷。
    101.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再版。
    102.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第3刷。
    103. 潘雨廷著、張文江編《潘雨廷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
    104. 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105.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106.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2月初版。
    107. 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1月初版。
    108. 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初版。
    109. 鄭萬耕《易學源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110.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2月修訂4版1刷。
    111. 錢穆《錢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1月初版。
    112.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2月初版。
    113.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114.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2刷。
    115. 劉大鈞《象數精解》,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初版。
    116.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初版。
    117.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118.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冊,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初版。
    119.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初版。
    120.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121.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初版。
    122. 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2月第7版。
    123. 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初版。
    124.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
    125. 鍾泰德《易經研究》,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126.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127. 嚴佐之、戴揚本、劉永翔主編《歷代朱陸異同典籍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初版。
    128.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三、論文期刊
    (一)學位論文
    1.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2. 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3. 陳志淵《朱震《漢上易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4.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5. 許瑞宜《劉牧易學研究》,臺北: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2005年。
    6. 許毓榆《《左傳》《國語》卜筮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10月。
    7. 孫慶娟《生命注腳視域下的象山易學》,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8.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9. 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臺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0. 游經順《丁易東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
    11. 楊世文《宋代經學懷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3 月。
    12. 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13. 楊雅妃《周濂溪太極圖說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14.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15. 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16. 鍾依穎《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17. 羅淼《趙汝楳易學哲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二)中文期刊(包括研討會論文)
    1. 王樹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維」及其現代意義>,《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
    2. 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50-61。
    3. 李科<北宋二劉牧生平補考及其詩文歸屬考辨>,《新國學》,第10卷,2014年,頁166-168。
    4. 谷繼明<楊時易學探義>,《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18年,頁84-92。
    5. 林忠軍<試析鄭玄易學天道觀>,《中國哲學》,2003年第3期,頁44-52。
    6. 林忠軍<《易緯》宇宙觀與漢代儒道合流趨向>,《中國哲學》,2002年第12期,頁52-56。
    7. 林麗真<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與朱熹對易「象」的不同看法說起>,《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35-41。
    8. 郭彧<卦變說探微>,《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9-20。
    9. 郭彧<北宋兩劉牧再考>,《周易研究》,第1期,2006年,頁27-33。
    10. 李科<北宋二劉牧生平補考及其詩文歸屬考辨>,《新國學》,第10卷,2014年,頁166-167。
    11. 孫勁松<略論朱熹與郭雍的蓍法之辯>,《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7月,頁19-26。
    12. 常秉義<「卦變」說辨析>,《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15-24。
    13. 陳恩林、郭守信<關於《周易》「大衍之數」的問題>,《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3期,頁42-47。
    14. 陳世陔<《周易》「象數」與現代系統學模型>,《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3-14。
    15. 陳睿宏(伯适)<從詮釋學觀點看惠棟易學>,《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83-208。
    16. 陳睿宏(伯适)<虞翻取象表意的易學思維──從歷史性的意義下開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3月,頁43-92。
    17.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中的傳統儒學本色>,「2008第二屆全國經學學術研討會」,臺北: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11月,頁1-33。
    18. 陳睿宏(伯适)<魏晉時期象數易學之發展流變──兼舉爻位觀與互體作說明>,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4月,頁281-308。
    19.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的氣化宇宙觀析探>,《高明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頁150-180。
    20. 陳睿宏(伯适)<《易緯》數論的哲理性意義>,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七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頁1-23。
    21. 陳睿宏(伯适)<郝大通《太古集》的天道觀──以其《易》圖中的宇宙時空圖式為主體>,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經常性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27日,頁1-36。
    22.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的卦變思想析論>,《第二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中心、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0年6月,頁1-40。
    23.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思想中「乾坤」的重要意義>,《東華漢學》,第12期,2010年12月,頁159-188。
    24.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卦主申明卦義之說>,「政大中文系經常性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11月,頁1-21。
    25. 陳睿宏(伯适)<宋代易圖詮述──以朱震太極圖、河圖與洛書、先後天易學圖式為例>,「政大中文系經常性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4月,頁1-26。
    26.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象釋義的卦象主張之重要內涵>,「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4月,頁1-30。
    27.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圖學中的納甲與消息圖式評述>,《第三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1年6月,頁190-220。
    28.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互體取象之說>,《國文學誌》,第22期,臺北: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6月,頁397-432。
    29.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201-218。
    30. 黃黎星<系辭之情,心筮之妙──趙汝楳之《易》理、占筮觀及其思想文化意義>,《周易研究》總第74期(2005年5月),頁64-70。
    31. 黃黎星<宋儒對古筮法的考察及其思想文化意義>,《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2期,頁88-91。
    32. 曾春海<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頁110-115。
    33. 傅榮賢<陸九淵易學的心學建構>,《周易文化研究》,第3期(總第41期)1999年。
    34. 楊月清<易哲學發展史之一嬗變──陸王心學的易哲學思想探析>,《周易研究》,第5期,2005年,頁22-29。
    35. 楊柱才<陸九淵心學的兩個根本觀念>,《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0年,頁15-19。
    36. 楊柱才<陸九淵的易學思想>,《周易文化研究》,2010年 12月,頁 125-130。
    37. 楊新勳<歐陽修懷疑《周易》蠡測>,《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6期,頁4-7。
    38. 趙中偉<易只是一陰一陽──朱熹易學陰陽觀之創造詮釋研究>,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唐宋學術思想論集》,臺北市:萬卷樓,2012年4月初版。
    39. 蔡方鹿<朱熹以圖解《易》的思想>,《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59-64。
    40. 鄭萬耕<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頁62-70。
    41. 鄭吉雄<論宋代易圖之學及其後之發展>,《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1987年5月。
    42.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頁93-184。
    43. 鄭吉雄<周敦頤《太極圖》及其相關的詮釋問題>,臺北:大學追求卓越計劃──「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第七次研討會」, 2001年9月22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991201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18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4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801.pdf7657KbAdobe PDF23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