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60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592065      在线人数 : 7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602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02


    题名: 人傀:李時珍對怪異身體的認知與想像
    Rengui:Li Shizhen’s Perception and Imagination of Anomaly
    作者: 賴姮伃
    Lai, Heng-Yu
    贡献者: 陳秀芬
    賴姮伃
    Lai, Heng-Yu
    关键词: 人傀
    人痾
    人部
    怪異身體
    本草綱目
    李時珍
    Human Anomaly (Rengui)
    Human Disorder (Ren’e)
    Human
    Systematic Materia Medica
    Li Shizhen
    Human
    Anomaly
    Abnormal body
    日期: 2020
    上传时间: 2020-09-02 12:07:03 (UTC+8)
    摘要: 明代本草學家李時珍(1518-1593)歷時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寫成《本草綱目》一書,其末卷〈人部〉附有〈人傀〉一文,記載怪異的人,內容涵蓋產孕不正常、男女第二性徵怪異、男性變成女性、女性化成男性、人轉為物、物化為人、人生出蟲獸、獸產出人,以及身體殘缺、怪異等現象。這些記載都是與人體有關的現象,標誌著李時珍對於常與異的認知與構想。
    本研究以李時珍所記之〈人傀〉為核心,藉由對氣、性別、產育、人與物等面向之分析,細究李時珍所談論的常理以及與之相對的異常現象,並探討其他文本如何看待這些異常身體。在〈人傀〉一文中,儘管李氏多以詰問的方式進行論述,並無明確的答案,卻處處可見李時珍以「氣」的觀念來理解這些超出常理的身體。〈人傀〉所談論的怪異身體,呈現出性別、產育的不確定性,以及人與物的界線模糊。在此不確定性與界限模糊的性質之下,本文有助於思索這些被歸類為異常的身體是如何被貼上標籤的,而這樣的分類與框架又如何凸顯其存在的價值。
    Li Shizhen (1518-1593), a herbalist, naturalist, pharmacologist, physician of the Ming Dynasty, read more than 800 books in thirty years and wrote into a book, named Systematic Materia Medica (Bencao gangmu 本草綱目). In this book, he wrote an essay called “Human Anomaly” (Rengui人傀) which stands as the last chapter of Systematic Materia Medica. This essay recorded anomaly, and the content covers the birth of abnormal, the male who could breast-feeding, the female who grew a beard, abnormal reproduction and sex, the human who became animal, the animals that became human, malformation, etc. These records are related to the human body, which symbolizes Li Shizen’s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ion of the normal and abnormal.
    This MA thesis is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Li Shizen’s “Human Anomaly”. By analyzing the aspects of qi, gender, reproduction, human and creature, I study the normal and the abnormal phenomena that Li Shizhen discoursed, and explore how other texts view these abnormal bodies. As a natural philosopher, Li was working with the harmony of natural patterns. Although he was uncertain about these anomaly events, he understood them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qi, which displayed his cosmology. The anomaly discussed in “Human Anomaly” shows the uncertainty of gender, reproduction, and the blurring boundary between human and creatur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uncertainty and blurring boundaries,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for thinking about how these anomalies were labeled, and how such a classification and framework did highlight the value of its exist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周)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收入《正統道藏》,臺北:藝文出版社,1977,第36冊。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不著撰人;(漢)鄭玄注,《乾坤鑿度》,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53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冊。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東漢)劉珍等撰,《東漢觀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370冊。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7冊。
    (西晉)王叔和,《脈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晉)干寶,《搜神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1042冊。
    (晉)張華;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
    (晉)郭璞注,《山海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1042冊。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221冊。
    (後秦)弗若多羅與鳩摩羅什合譯,《十誦律》,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第23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第9冊。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南齊)褚澄,《褚氏遺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34冊。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34冊。
    (隋)釋吉藏,《法華義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第34冊。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33冊。
    (唐)王冰注,《靈樞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33冊。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35冊。
    (南唐)譚峭,《化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849冊。
    (宋)朱熹撰;(清)李光地、熊賜履等奉敕編,《御纂朱子全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21冊。
    (宋)宋慈,《宋提刑洗冤集錄》,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北京: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宋)宋徽宗敕編,《聖濟經》,收入(清)陸心源輯,《十萬卷樓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宋)張載著,《張子全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697冊。
    (宋)從義,《法華經三大部補注》,收入《卍續藏》,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
    (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收入盛維忠主編,《陳自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宋)褚泳,《袪疑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865冊。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金)李杲,《蘭室秘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45冊。
    (元)朱震亨,《格致餘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46冊。
    (元)李鵬飛,《三元延壽贊書》,收入《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第31冊。
    (元)汪大淵,《島夷誌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594冊。
    (元)戴啓宗撰,《脈訣刊誤》,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46冊。
    (明)陳汝錡,《甘露園短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子部87冊。
    (明)王士性,《廣志繹》,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226冊。
    (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北京:中華書局,1996。
    (明)王九思等編,《難經集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明)王同軌,《耳談類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子部1268冊。
    (明)王圻,《明萬曆續文獻通考》,收入《元明史料叢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女科》,收入陸拯主編,《王肯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朱橚,《普濟方》,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51冊。
    (明)江瓘,《名醫類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明)余繼登撰,《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時珍,《瀕湖脈學》,收入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收入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李維楨纂修,《(萬曆)山西通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2。
    (明)沈思孝,《晉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94冊。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林堯俞等修,《禮部志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明)林雲程修;沈明臣纂,《(萬曆)通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胡廣等修,《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第59冊。
    (明)郎瑛,《七修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3。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收入韓學杰、張印生主編,《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孫一奎,《醫旨緒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66冊。
    (明)徐學聚編,《國朝典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明)高濂,《遵生八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871冊
    (明)張介賓,《類經附翼》,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76冊
    (明)陸人龍,《型世言》,北京:中華書局,1993。
    (明)陸粲,《庚己編》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88冊。
    (明)焦竑,《老子翼》,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
    (明)程從周,《程茂先醫案》,收入《新安醫籍叢刊》,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明)華壽撰,《難經本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33冊。
    (明)萬全,《痘疹心法》,收入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藥出版社,1999。
    (明)萬全,《廣嗣記要》,收入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藥出版社,1999。
    (明)董穀,《碧里雜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88冊。
    (明)解縉、姚廣孝等奉敕編,《永樂大典》,臺北:大化書局,1985。
    (明)詹景鳳,《詹氏性理小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子部112冊。
    (明)趙統,《驪山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集部101冊。
    (明)薛己,《校注婦人良方》,收入盛維忠主編,《薛立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88冊
    (清)吳任臣注,《山海經廣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1042冊。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魏之琇,《續名醫類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784冊。
    佚名,《金丹節要》,收入蕭天石主編,《道藏經華》,臺北:自由出版社,2000,第四籍之六。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77。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



    二、專書
    Charlotte Furth,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美)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甄橙主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艾爾曼;原祖杰等譯,《科學在中國(1550-199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德)薛鳳著;吳秀杰、白嵐玲譯,《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
    史世勤、賀昌木主編,《李時珍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漢忠文化出版社,1997。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李豐楙,《神話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
    范家偉,《北宋校正醫書局》,香港:中華書局,2014。
    馬大正,《中國婦產科發展史》,山西: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91。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武漢:崇文書局,2010。
    樂衡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三、論文
    吳一立〈鬼胎、假妊娠與中國古典婦科醫學中的不確定性〉,收入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59-188。
    栗山茂久,〈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收入劉士永、王文基主編,《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頁55-76。
    傅大為,〈從文藝復興到新視野──中國宋代的科技與《夢溪筆談》〉,收入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頁271-297。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收入楊儒賓、祝平次主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頁203-246。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09),頁1-85。
    王曉萍,〈《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校讀記〉,《湖北中醫雜誌》,1987年02期,頁44。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12期(2009.06),頁41-59。
    江乾益,〈漢書五行志中之災異說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06),頁1-19。
    衣若蘭,〈醫療、性別與身體:評介費俠莉著《陰盛-中國醫療史之性別研究,960-1665》〉,《史耘》,第5期(1999.09),頁237-250。
    何廣益、張詩晗、李良松,〈《本草綱目》明清版本述要〉,《天津中醫藥》,34:7(2017.07),頁461-463。
    呂妙芬,〈〈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勘刊》,第33期(2008.09),頁141-142。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一)〉,《大陸雜誌》,104:1(2002.01),頁1-14。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二)〉,《大陸雜誌》,104:2(2002.02),頁1-15。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三)〉,《大陸雜誌》,104:3(2002.03),頁1-10。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991.09),頁1-65。
    周景勳,〈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謂之道」的研究〉,《哲學論集》,23期(1989.07),頁93-101。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8期(臺南:成功大學,2010.04),頁35-81。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1(2007.03),頁107-182。
    祝平一,〈醫藥不死病,佛渡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06),頁16-23。
    張哲嘉,〈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08),頁211-222。
    張嘉鳳,〈生化之源與立命之門──金元明醫學中的「命門」試探〉,《新史學》,9:3(1998.09),頁1-48。
    陳秀芬,〈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4(2010.12),頁701-735。
    陳秀芬,〈從人到物──《本草綱目•人部》的人體論述與人藥製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8:3(2017.09),頁589-632。
    黃啟書,〈《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03),頁145-196。
    李載榮,〈《本草綱目》版本流傳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04。
    謝柏暉,〈明清醫學知識的爭議與建構:以太素脈和《王叔和脈訣》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
    顏絃仰,〈明成化年間桑沖「人•妖」案的探討-以他者觀看與回應為焦點〉,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7。
    羅雅玲,〈晚明《山海經》圖像中的異域想像〉,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6。
    李勤璞,〈醫學與佛教:漢醫五不女思想的形成〉,發表於「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辦,2000年06月。
    Charlotte Furth,“ Androgynous Males and Deficient Females:Bi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9:2(1988), pp.1-31.
    Yi-Li Wu, “The Menstruating Womb: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Body and Gender in Hŏ Chun`s Precious Mirror of Eastern Medicine (1613) ”, Asian Medicine ,11(2016), pp.21-60.
    Hsiao-Wen Cheng,“Before Sexual and Normal:Shifting Categories of Sexual Anomaly from Ancient to Yuan China.”, Asia Major, 31:2(2018), pp.1-3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007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538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00701.pdf4808KbAdobe PDF263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