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88251      Online Users : 8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59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96


    Title: 召會作為宗教非營利團體的全球化:1922-2017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Local Church as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1922-2017
    Authors: 范俊銘
    Fan, Chun-Ming
    Contributors: 謝世維
    Hsieh, Shu-Wei
    范俊銘
    Fan, Chun-Ming
    Keywords: 召會
    宗教非營利團體
    全球化
    The Local Church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Globalization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05:42 (UTC+8)
    Abstract: 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疆域的傳統概念,使疆域的界線不再是「遙不可及」;跨國的空間現象逐漸興起,「跨疆域化」所帶來的複雜性,將漸漸成為全球化的認同。宗教的擴張和流通,在全球擴散,構建了宗教對疆域的想像定義,不同於政治定義的疆界。
    透過西方基督教的宣教策略、歐美傳教士在中國大陸的傳播接觸、中國本土基督徒的興起等配合,華人區域的基督教會,藉由文字傳播(聖經翻譯)和集體移民(信眾移民),在本土和往全球發展;召會在中國大陸發起,歷經華人區域的傳播而至全球。召會作為一跨國性的團體,以普世的性質擴展規模,突破族群的界線、不附著於某一特定的族群、亦無特殊的地緣關係(如異地的華人關聯)等;其擴展的模式,達到全球化佈點的規模,構建「跨疆域化」的宗教空間。
    召會的成員由華人開始,擴展到全球,特別是突破華人傳統的「安居重遷」等思維;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多元文化、共融、融合是全球社會的趨勢,移民運動也會因全球化而產生巨變並轉向。召會的移民運動,不侷限於華人區域,亦往非華人的區域移動,其移民運動可以看出,因宗教傳播而跨疆域化的面向。
    The globalization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territory to a certain extent that the boundary of the territory is no longer unreachable. The transnational spatial phenomenon is gradually emerging. The phenomenon of cross-border has brought the complexity which will become the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gradually. The expansion and circulation of religion spread across the globe which constructs a religious definition of the territory. That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e boundaries of political definition.
    The spread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native Christian through the 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y strategy, the Christian churches in the Chinese region spread to the local and Glob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text communication (the Biblical translation) and the collective immigration (the immigrants of believers). The local church was launched in China and spread to the world through the spread of the Chinese region. The local church expands its scale universality and breaks through the boundaries of ethnic groups as a multinational group. It does not attach to a specific ethnic group and has no special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such as Chinese connections in different places). Its extending model is to achieve the scale of globalization and builds a religious space of cross-border.
    The members of the local church began by the Chinese and expanded to the whole world, especi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f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The multiculturalism,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the trends of global society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The immigration movements will also change dramatically due to globalization. The immigration movement of the local church expands from the Chinese region to the non-Chinese areas. The immigration movement could be seen as a cross-broader orientation due to the religious communication.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按作者的筆畫順序)
    一、翻譯書籍
    大前研一著,李宛容譯,《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臺北:立緒圖書
    公司,1996)。
    大衛‧赫爾德(David Held)等著,楊雪冬等譯,《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尤思德(Jost Oliver Zetzsche)著,蔡錦圖譯,《和合本與中文聖經翻譯》(香港:中國聖經協會,2002)。
    史文森(Allen J. Swanson)著,盧權珠譯,《臺灣教會面面觀:1980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臺灣教會增長促進會,1981)。
    尼克拉斯‧盧克曼(Niklas Luhmann)著,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布魯斯‧雪萊(Bruce Shelley)著,劉平譯,《基督教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吉莉恩‧楊斯(Gillian Youngs)著,黃競娟等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臺北:韋伯圖書公司,2001)。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張家銘等譯,《社會學》(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王建光譯,《神聖與世俗》(臺北:華夏圖書公司,2003)。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谷勒本(Lars P. Qualben)著,李少蘭譯,《教會歷史》(香港:道聲出版社,1965)。
    沃爾特‧鮑爾(Walter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臺中:浸宣出版社,2003)。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著,高師寧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著,周文祥和慕心譯,《巨變時代的管理》(新北:中天圖書公司,1998)。
    祁伯爾(B. K. Kuiper)著,李林靜芝譯,《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臺北:校園出版社,1986)。
    阿利斯特‧麥格拉斯(Alister E. McGrath)著,蔡錦圖等譯,《宗教改革運動思潮》(香港:基道出版社,2006)。
    威廉‧纽曼(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和潘中道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圖書公司,2013)。
    約翰‧甘乃迪(John Kennedy)著,劉志雄編譯,《見證的火炬:二千年教會的屬靈歷史》(香港:提比哩亞出版社,1997)。
    約翰‧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
    約翰‧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和陳慧慈譯,《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臺北:韋伯圖書公司,2007)。
    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臺北:商務書局,1999)。
    秦家懿和孔漢思著,吳華譯,《中國宗教與基督教》 (北京:三聯書店,1990)。
    馬克‧特納(Mark Turner)&戴维‧修姆(David Hulmer)著,倪達仁、席代麟和王怡文譯,《政府再造與發展行政》(臺北:韋伯圖書公司,2001)。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楊富斌譯,《社會學科學方法論》(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馬禮遜夫人編,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梅爾敦(John Gorden Melton)著,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譯,《一封公開的信:關於地方教會、李常受與《神人》的爭論》(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5)。
    連曦著,何開松和雷阿勇譯,《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2011)。
    麥格夫(Alister E. McGrath)著,陳佐人譯,《宗教改革運動思潮》(香港:基道出版社,1991)。
    提姆‧陶理(Tim Dowley)著,李伯明和林牧野合譯,《基督教兩千年史》(香港:海天書樓,2001)。
    亨利‧閔茲伯格(Henry Mintzberg)著,上官譯,《閔茲伯格談管理:探索組織世界的奧秘》(臺北:中天圖書公司,2000)。
    亨利‧格萊特曼(Henry Gleitman)著,洪蘭譯,《心理學》(臺北:遠流圖書公司,1997)。
    塔瑪拉‧科恩(Tamara Cohn Eskenaz)著,周宏毅譯,《婦女聖經註釋:舊約》(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3)。
    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圖書公司,2000)。
    維柯(GiambattistaVico)著,朱光潛譯,《新科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臺北:群學圖書公司,2003)。
    諾曼‧古德曼(Norman Goodman)著,盧嵐蘭譯,《社會學導論》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
    羅伯托‧希普里阿尼(Roberto Cipriani)著,高師寧譯,《宗教社會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羅納德‧L‧約翰斯通(Ronald L. Johnstone)著,尹今黎和張磊譯,《社會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
    羅德尼‧斯達克(Rodney Stark)&羅傑爾‧芬尼(Roger Finke)著,楊鳳崗譯,《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蘭吉特‧庫馬爾(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圖書公司,2000)。
    澤農‧科西多夫斯基(Zenon Kosidovski)著,張會森譯(1992),《新約的傳說》(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二、專書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
    聯經圖書公司,2004)。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圖書
    公司,2009)。
    人民出版社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內政部編,《宗教法令彙編》(臺北:內政部,2013)。
    水流職事站編輯部編,《為著召會生活培育下一代》(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11)。
    水流職事站編輯部編,《聖經恢復譯本》(Anaheim: Living Stream Ministry,2007)。
    王正中,《聖經原文字典》(臺中:浸宣出版社,1996)。
    王甫昌,《當代臺灣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圖書公司,2003)。
    王岳川編,《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叢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59)。
    王政文,《天路歷程:清末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9)。
    王美秀,《基督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學生書局,1992)。
    王順民,《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臺北:洪葉圖書公
    司,2001)。
    史伯誠,《倪柝聲殉道史》(California: Testimony Publication,1995)。
    司徒達賢,《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遠見圖書公司,1999)。
    任鍾祥,《上海基督徒聚會處簡史》(上海: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1996)。
    伊慶春,《基督信仰在臺灣:2012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臺北:二十一
    世紀智庫協會,2014.9)。
    吕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老子,《老子》(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朱三才編,《2009年臺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臺中:基督教資料中心,2010)。
    朱三才編,《2011年臺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臺中:基督教資料中心,2012)。
    朱三才編,《2013年臺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臺中:基督教資料中心,2014.10)。
    朱三才編,《2015年臺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臺中:基督教資料中心,2016.9)。
    朱三才編,《2017年臺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臺中:基督教資料中心,2018.9)。
    朱岑樓,《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三民圖書公司,1981)。
    朱柔若,《全球化與臺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臺北:三民圖書公
    司,2008)。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杜小安,《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北京:中華書局,2010)。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圖書公司,1998)。
    江明修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圖書公司,2000)。
    江明修編,《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圖書公司,2002)。
    吳光遠,《讀懂榮格》(臺北:海鴿圖書公司,2017)。
    吳秀良,《破殼飛騰:倪柝聲的被囚與蛻變》(波士頓:比遜河出版社,2004)。
    李佳玲,《臺港澳宗教現況》(臺北:東方出版社,1996)。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臺北:生智圖書公司,2003)。
    李常受,《話語職事》第1期(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51)。
    李常受,《認識教會》(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72) 。
    李常受,《世界局勢與神的行動》(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1)。
    李常受,《教會的見證與立場》(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4)。
    李常受,《話語職事》(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4)。
    李常受,《新路實行的異象與具體步驟》(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6)。
    李常受,《長老訓練》第7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6)。
    李常受,《長老訓練》第8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6)。
    李常受,《主恢復當前的進展》(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9)。
    李常受,《主恢復的簡說》(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1)。
    李常受,《同心合意為著主的行動》(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3)。
    李常受,《正常教會生活的恢復》(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3)。
    李常受,《新約總論》第7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4.11)。
    李常受,《住在主裏面,享受主生命》(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4)。
    李常受,《新約生命讀經使徒行傳(一)》(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6)。
    李常受,《馬太福音生命讀經(二)》(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7)。
    李常受,《歌羅西書生命讀經(三)》(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7)。
    李常受,《真理課程一级卷一》(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8)。
    李常受,《作主合用的器皿》(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8)。
    李常受,《神的啟示和異象》(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9)。
    李常受,《倪柝聲:今時代神聖啟示的先見》(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9)。
    李常受,《結常存的果子》(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00)。
    李常受,《忠信慇勤的傳揚真理:關於文字服事》(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03)。
    李常受,《主恢復中劃時代的帶領》第5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05)。
    李常受,《召會與地方召會的歷史》(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11)。
    李常受,《歷史與啟示》(上、下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11)。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1999)。
    邢福增和梁家麟,《中國祭祖問題:基督教與中國祖先崇拜》(香港:建道神學
    院,1997)。
    邢福增和梁家麟,《中國祭祖問題》(香港:建道神學院,2002)。
    卓新平,《基督教思想評論》第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卓新平等編,《基督宗教研究》第7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卓遵宏和周秀環訪問,《李常受先生行誼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0)。
    官有垣編,《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臺灣本土的個案分析》(臺北:亞太圖書公
    司,2001)。
    林四皓和周復初編,《2011近現代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橄欖校園書房,2012)。
    林治平,《基督教與臺灣》(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1996)。
    林金水編,《臺灣基督教史》(臺北:九州圖書公司,2003)。
    林淑馨,《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三民圖書公司,2008)。
    林榮洪,《屬靈神學》(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85)。
    金澤和邱永輝編,《中國宗教報告2010》(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
    金隄,《等效翻譯探索》(臺北:書林圖書公司,1998)。
    思果,《翻譯新究》(臺北:大地圖書公司,2001)。
    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出版社,1983)。
    洪泉湖,《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
    洪鐮德,《人文主義與人文科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9)。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69)。
    香港聖公會港澳教區編印,《公禱書》(香港:聖公會港澳教區,1957)。
    倪柝聲,《教會的正統》(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84)。
    倪柝聲,《倪柝聲著述全集》第6集(香港:天糧出版社,1992.3)。
    倪柝聲,《倪柝聲著述全集》第8集(香港:天糧出版社,1992.7) 。
    倪柝聲,《倪柝聲文集》第3輯第5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3.6)。
    倪柝聲,《倪柝聲文集》第3輯第11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3.6)。
    倪柝聲,《倪柝聲文集》第3輯第14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3.6)。
    孫本初,《公共管理》(臺北:智勝圖書公司,2005)。
    孫煒,《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公司,2007)。
    徐以驊編,《宗教與美國社會:美國宗教的「路線圖」》第1輯(北京:時事出
    版社,2004)。
    徐以驊編,《宗教與美國社會:多元一體的美國宗教》(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4)。
    徐以驊編,《宗教與美國社會》第4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
    徐以驊等編,《宗教與美國社會:當代傳教運動》第6輯(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9)。
    徐以驊等著,《宗教與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16)。
    徐松石,《中國本色教會的建立》(香港:香港浸信會,1975)。
    馬克堯,《西方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張亦鏡,《真光叢刊‧辯道文》(上海:中華浸會書局,1928)。
    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圖書公司,1993)。
    張培基等編,《英漢翻譯教程》(臺北:書林圖書公司,2004)。
    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編,《基督徒與敬祖:敬祖研討會彙編》(臺北:中國與
    福音出版社,1995)。
    梁元生,《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
    章力生,《本土神學批判》(香港:基道書樓,1984)。
    許烺光,《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臺北:南天書局,2001)。
    馮達甫撰,《老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郭承天和周復初編,《認識耶穌,贏得基督: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新
    北:聖經資源中心,2016)。
    郭昱瑩,《非營利組織預算過程與預算課責之研究:以基金會為例》(臺北:智勝
    圖書公司,2008)。
    陳定銘,《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臺北:智勝圖書公司,2007)。
    陳則信,《倪柝聲弟兄簡史》(香港:香港福音書房,1973)。
    陳郁夫,《人類的終極關懷:宗教世界概說》(臺北:幼獅圖書公司,1994)。
    陳終道,《我的舅父倪柝聲》(香港:金燈臺出版社,2007)。
    陳惠馨,《宗教團體與法律:非營利組織觀點》(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3)。
    陳嘉琳,《臺灣文化概論》(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09)。
    傅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黃伯和等著,《基督徒與祭祖》(臺北:雅歌出版社,1994)。
    黃勇,《全球化時代的宗教》(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趙雅博等編,《白話老子》(臺北:星光出版社,1982)。
    趙維本,《譯經溯源:現代五大中文聖經翻譯史》(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3)。
    楊克勤,《祭祖迷思:修辭與跨文化詮釋的回應》(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96)。
    楊克勤,《夏娃、大地與上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楊國樞、文崇一和吳聰賢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文化公司,
    1989)。
    楊雪冬,《全球化》(臺北:揚智圖書公司,2003)。
    楊熙楠和雷保德編,《翻譯與吸納:大公神學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書社,
    2004)。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3.8)。
    葉至誠和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公司,2004)。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臺北:正
    中書局,1991)。
    董芳苑,《宗教與文化:『祖先崇拜問題』商榷》(臺北:人光出版社,1989)。
    臺北國際華語特會大會服事組製作,《2018臺灣眾召會簡介》(臺北:臺灣福音
    書房,2018)。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臺
    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1996臺灣區眾地方召會相調大會專輯》(臺北:臺灣福
    音書房,1996)。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李常受弟兄紀念專輯》(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97)。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二千年教會歷史巡禮》(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04)。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講經記錄》卷2(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04)。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臺灣福音書房60年:豐滿走過一甲子》(臺北:臺灣
    福音書房,2010)。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聖經恢復本推介》(臺北:臺灣福音書房,2013)。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回應中國反邪教協會之不實指控》(臺北:臺灣福音書
    房,2014)。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吳有成弟兄追念聚會手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2020.3)。
    劉阿榮,《社會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威仕曼文化公司,2006)。
    劉美慧,《多元文化取向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99)。
    蔡凌云和區應毓,《異端與邪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臺灣基督教:臺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臺南:人光圖書公
    司,2005)。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1卷(臺北:中華大道文化公司,2001)。
    鄭志明,《臺灣宗教組織與行政》(臺北:文津圖書公司,2010)。
    鄭國勝,《非營利組織評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魯炳炎,《公益的價格:非營利行銷的理論與案例》(臺北:韋伯圖書公司,2012)。
    蕭新煌等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7)。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
    瞿海源和王振寰等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辯護與證實專案(DCP),《地方召會:“真正的信徒與基督身體裏同作肢體”》(CA:DCP Press,2008.11)。
    辯護與證實專案(DCP),《證實福音:關於眾地方召會和水流職事站的教導》(CA:DCP Press,2009.2)。
    盧秀菊,《西洋人文學參考資料選目及提要》(臺北:秀威資訊,2013)。

    三、期刊論文
    丁仁傑,〈在啟示中看見經典:以一貫道的經典運用為例與原教旨主義概念相對
    話〉,《臺灣社會學》,14(2007),頁1-49。
    王志成,〈全球化與宗教對話〉,《中國宗教》,11(2009),頁23-26。
    王政文,〈改宗所引起的家庭與人際衝突:以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為例〉,《臺
    灣文獻》,63:4(2012),頁3-31。
    王曉朝,〈論基督教的本土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1998),頁
    105-111。
    付林鵬和江婷婷,〈敬天法祖觀念的演進及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天中學
    刊》,1(2009),頁31-34。
    朱峰,〈基督宗教對海外華人移民活動的影響:近代福建地區的三次集體移民活
    動述評〉,《宗教學研究》,3(2008.9),頁100-106。
    江明修,〈公共行政的新典範: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服務觀〉,《人事管理》,35:11(1999.11),頁4-8。
    江柏煒,〈人口遷徙、性別結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從僑鄉到戰地的金門〉,《人
    口學刊》,46(2013),頁47-86。
    余潔麟,〈肯定與否定發刊的緣起〉,《肯定與否定》,1:1(1998.3),頁2-3。
    米勒‧艾略特(Elliot Miller),〈結論:我們錯了〉,《基督教研究院期刊》,32:6(2009),頁55-56。
    米勒‧艾略特(Elliot Miller),〈類似邪教、偏激、抑或(異於傳統的)正統?:重新評估"地方教會"運動〉,《基督教研究院期刊華文版》,32:6(2009),頁4-5。
    克里斯托弗‧M‧森特那(Christopher M. Centner)著,耿耿譯,〈恐怖主義與邪教的異同〉,《科學與無神論》,5(2011),頁53-58。
    任東升,〈聖經翻譯研究的基本問題和方法〉,《聖經文學研究》,8(2014),頁78-89。
    吳彥明,〈橘逾淮為枳?從新聞╱傳播學科論文化研究在臺灣〉,《思想》,
    15(2010),頁103-128。
    吳限紅,〈論公共領域中信仰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的特徵與類型〉,《華東理工大
    學學報》,1(2015.6),頁8-12。
    吳培儷和陸宛蘋,〈臺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
    4(2002.6),頁159-211。
    吳智勳,〈神學本土化的原則〉,《神思》,47(2000),頁4-11。
    呂朝賢和郭俊巖,〈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1(2003.12),頁143-187。
    李少明,〈對基督徒聚會處若干問題的考證和考察〉,《宗教學研究》,2(2006),頁96-102。
    李月娥、滿小歐和李真等,〈美國宗教非營利組織參與慈善事業的優勢評析〉,《學會》,5(2012.7),頁8-12。
    李春玲,〈城鄉移民與社會流動〉,《江蘇社會科學》,2(2007.7),頁88-94。
    李俸儒,〈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50(1996),頁30-41。
    李愛慧,〈當代美國華人基督徒的構成〉,《世界民族》,4(2009.8),頁71-78。
    阮煒,〈翻譯與基督教的興起〉,《浙江大學學報》,37:2(2007),頁158-165。
    肖雁,〈儒學與以“天”“祖”崇拜為核心的中國人宗教信仰系統的發展〉,《世界宗教研究》,5(2010),頁165-170。
    邢福增,〈三自運動六十年的再思〉,《信息Message》,301(2011),頁2-4。
    亞當‧波斯薩邁(Adam Posamay)和布萊恩‧特納(Brian Turner)著,張坤和張大川譯,〈網路空間裡的權威與流動性宗教:宗教傳播的新疆域〉,《國際社
    會科學雜誌:中文版》,2(2015),頁62-73。
    卓新平,〈全球化與當代中國宗教〉,《當代中國史研究》,16:6(2009),頁94-100。
    卓新平,〈全球化與當代宗教〉,《世界宗教研究》,3(2002.3),頁1-15。
    周青青,〈生態博物館如何面對文化資產保存與振興地方觀光的課題:以「新北
    市立黃金博物館」為例〉,《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學刊》,7(2013),頁37-44。
    官有垣,〈非營利組織在臺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
    《中國行政評論》,10:1(2000.12),頁75-110。
    官有垣和杜承嶸,〈臺灣非營利部門自1950年代迄今的發展特質、轉型與挑
    戰〉,《社區發展季刊》,133(2011.3),頁69-80。
    林江亮、郭弘卿和張秋桂,〈宗教團體租稅優惠之探討(上)〉,《稅務旬刊》,
    1974(2006.7),頁41-43。
    林承緯,〈民俗學與無形文化資產:從學科理論到保存實務的考察〉,《文化資產
    保存學刊》,20(2012),頁69-88。
    林淑馨,〈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夥伴關係之析探:以日本為例〉,《公共事務評論》,6:1(2005.6),頁25-49。
    林雪鈴,〈論女神對原始生命觀的演述及其詩學意義〉,《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6(2012.9),頁65-77。
    洪泉湖,〈多元文化教育與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1998),頁125-135。
    范大明,〈上帝與祖先的對話:張亦鏡的祭祖觀〉,《基督教研究》,1(2014),頁218-224。
    范俊銘,〈國際性非政府組織的創新管理:以新北市召會為探討(2011-2014)〉,《亞東學報》,34(2015.6),頁159-167。
    范俊銘,〈無形文化資產的本土化發展:以臨水夫人信仰為探討〉,《民俗藝術與
    文化資產集刊》,4(2017.5),頁161-172。
    范俊銘,〈基督教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以教會學校發展為啟思〉,《中國基
    督教研究》,8(2017.6),頁114-124。
    范俊銘,〈跨界藝術傳達的潛在心理認知:以張大千居士與夏荊山居士之高仕圖
    (1961年)為分析〉,《夏荊山藝術論衡》,6(2018.9),頁89-102。
    范俊銘,〈早期教會法的歷史視角:以宗教淵源為分析〉,《中國基督教研究》,
    11(2018.12),頁289-299。
    范俊銘,〈聖與俗的象徵建構:以夏荊山居士的〈竹林七賢圖〉為分析〉,《夏荊
    山藝術論衡》,9(2020.3),頁59-76。
    范俊銘,〈孫學中族群與文化之相關論述:以臺灣為分析對象〉,《孫學研究》,
    28(2020.5),頁87-109。
    唐書禮,〈翻譯的神學:語言、直譯與翻譯策略觀念的改變〉,《華神期刊》,
    2(2009),頁11-37。
    孫治本,〈全球地方化、民族認同與文明衝突〉,《思與言》,38:1(2000.3),頁147-184。
    徐以驊,〈21世紀以來宗教與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國際政治研究》,6(2017.4),頁146-160。
    徐以驊,〈宗教與當代國際關係〉,《國際問題研究》,2(2010.3),頁43-72。
    徐以驊,〈當代國際傳教運動研究的“四個跨越”〉,《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6(2010.7),頁61-66。
    徐以驊,〈全球化時代的宗教與國際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9(2011.9),頁4-19。
    涂怡超,〈全球化處境下的基督教福音派跨國公民參與〉,《世界宗教研究》,
    2(2009.6),頁128-140。
    涂怡超,〈當代基督宗教傳教運動與認同政治〉,《世界經濟與政治》,9(2011),頁36-51。
    施貞同,〈徜徉於「文理串珠新舊約聖書」:《委辦譯本》之風韻〉,《聖經年刊》,2(2013.12),頁42-48。
    高虹,〈佛教慈善事業與社會福利問題研究:以上海佛教信仰實踐為例〉,《甘肅
    社會科學》,3(2010.7),頁156-158。
    基督教研究院(Christian Research Institute)編,〈地方教會:其運動與爭議的緣由〉,《基督教研究院期刊華文版》,32:6(2009),頁6-11。
    張英陣,〈社區型宗教組織之社會服務〉,《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2015.4),頁35-83。
    張培新,〈宗教類非營利事業經營管理之研究:以佛光山為例〉,《玄奘學報》,
    5(2002.7),頁258-292。
    張培新,〈公民社會中宗教慈善福利的輸送體系之研究:以天主教博愛基金會為
    例〉,《輔仁學誌》,37(2003.6),頁125-156。
    張梅,〈基督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嬗變:對全球化背景下基督教發展趨勢的考察〉,
    《哲學研究》,148(2006.7),頁32-35。
    張奉箴,〈利瑪竇的前驅羅明堅〉,《神學論集》,7(1971),頁123-140。
    張錦華、黃浩榮和洪佩民,〈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
    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2003),頁129-153。
    張優德,〈臺灣地區宗教的歷史與現狀及其對策研究〉,《宗教學研究》,1(2001),頁92-96。
    習五一,〈警惕打著基督教旗幟的邪教組織:兼論當代中國邪教發展的趨勢與特
    徵〉,《公安大學學報》,5(2015),頁130-136。
    莊富源,〈孫中山社會發展理念與臺灣公民社會的建構〉,《孫學研究》,
    5(2008),頁121-154。
    許世雨,〈非營利部門與公共行政〉,《中國行政》,8(1995.8),頁61-85。
    陳金貴,〈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19(2002.9),頁39-51。
    陳衍昌,〈三自精神超越三自運動〉,《信息Message》,301(2011),頁5。
    陳清秀,〈宗教團體法草案之評析〉,《人權會訊》,119(2016.1),頁25-30。
    陳惠馨,〈我國宗教法規的現在與未來〉,《中國行政》,66(1999.8),頁23-25。
    陳瑞貴,〈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性的可能〉,《國際論壇》,2(2001),頁93-108。
    萊昂內爾·奧巴迪亞(Lionel Obadiah)著,黃覺譯,〈全球化與新的宗教地理:崇拜和信仰移動、流布與疆域性的新體制〉,《國際社會科學雜誌》,2(2015.2),頁11-21。
    黃平,〈歐洲穆斯林移民的認同焦慮與宗教依賴:基於奧利維耶·羅伊的“新原教
    旨主義”視角〉,《國際政治研究》,5(2017),頁40-62。
    黃陵渝,〈猶太教典籍-《塔木德》〉,《世界宗教文化》,4(2002),頁41-42。
    黃懷秋,〈經典‧詮釋:有關基督宗教聖經詮釋的一些問題〉,《真理大學人文
    學報》,7(2009),頁189-202。
    葉香秀,〈基督教在六堆地區之傳播與發展〉,《大仁學報》,34(2009.3),頁
    51-68。
    道格拉斯‧勒布朗(Douglas Le Blanc),〈地方教會在前批評者中贏得盟友〉,《基督教研究院期刊華文版》,30:3(2007),頁1-44。
    漢尼葛夫‧漢克(Hank Hanegraaff),〈院長前言〉,《基督教研究院期刊華文版》,32:6(2009),頁1-3。
    劉平君,〈文化研究的「翻譯」:從英國到臺灣〉,《新聞學研究》,64(2000),頁33-71。
    劉芳,〈中國宗教性公益組織發展模式芻議〉,《世界宗教文化》,2(2012.7),頁49-54。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闡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2(1997),頁1-40。
    劉珠利,〈由多元文化主義探討靈性照顧社會工作在臺灣可行模式〉,《社區發展
    季刊》,127(2009.9),頁172-185。
    蔡維民,〈全球化趨勢下臺灣佛教之回應〉,《新世紀宗教研究》,1:2(2002),頁29-65。
    蔣駿,〈宗教性非營利組織實踐中山先生大同思想之初探:以佛教慈濟基金會為
    例〉,《國父紀念館館刊》,8(2001.11),頁45-49。
    鄭怡世和張英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服
    務輸送型組織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7(2001.3),頁1-36。
    鄭振滿,〈國際化與地方化:近代閩南僑鄉的社會文化變遷〉,《近代史研究》,
    2(2010),頁63-75。
    盧薇喬和吳連賞,〈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和城鄉發展關係:以臺南市北門
    區為例〉,《城市學學刊》,7:2(2016),頁25-55。
    顏方明,〈翻譯中的異域經典重構:傳教士《聖經》漢譯的經典化策略研究〉,
    《中南大學學報》,20:4(2014),頁259-263。
    鍾國發,〈從宗教類型學看破壞性膜拜團體〉,《弘道》,2(2016),頁34-42。
    羅朝秀,〈美國人篤信宗教的根源探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8:9(2008),頁53-54。
    譚清華,〈論儒家敬天法祖重賢的倫理意義〉,《廣西社會科學》,3(2017),頁56-59。
    釋了意和魏澤民,〈全球治理: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宗教發展圖像〉,《新世紀宗教
    研究》,1:2(2002.12),頁1-28。
    顧忠華,〈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新世紀智庫論壇》,
    11(2000.9),頁17-24。

    四、學位論文
    李佳福,「倪柝聲與中國「地方教會」運動(1903-197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李宜蓁,「日月神教重出江湖:邵族災後重建與族群認同的相互辯證」(臺北:臺
    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李純櫻,「宗教組織領導者領導風格之策略性比較研究」(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頁34-36。
    李銘倫,「臺灣『地方召會』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3)。
    范俊銘,「宗教非營利組織的國際化發展:以地方召會在臺灣及東南亞開展為探
    討」(臺北: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7)。
    張勝為,「比較東正教與加爾文之拯救論:『與神合一』或『悔改重生』?兼論地
    方教會之『神人調和』」(臺北:臺灣神學院碩士論文,2015)。
    陳秀玲,「宗教性非營利組織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為例」(臺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頁21-22。
    陳美莉,「從社會資本談基督教會對海外臺灣移民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臺
    北市立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論文,2013)。
    彭蔚榕,《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分析比較》(花蓮:東華大
    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湯昌文,《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
    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曉蓉,「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高雄:中山大
    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五、專書篇章
    王政文,〈是誰選擇誰:十九世紀來臺傳教士與信徒改宗的社會脈絡〉,《基督教
    與中國社會文化:第四屆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
    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10),頁451-475。
    王振耀,〈善經濟時代來臨與慈善組織的新使命〉,《2014國際慈善組織的理念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慈濟大學,2014.11),頁16-17。
    李向平,〈倪柝聲「地方教會」職事與中國教會的社會構成〉,《2011近現代中國基督教神學職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聖經資源中心,2012),頁75-92。
    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基督教在華本色化國際研
    討會論文集》(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頁1-34。
    范俊銘,〈聖經漢譯的本土文化融合、分合與分立:以道與話為分析〉,《認識耶
    穌、贏得基督: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新北:聖經資源中心,
    2016.9),頁36-52。
    范俊銘,〈宗教衝突與民主整合:以緬甸為探討〉,《2016亞太區域的文化地
    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6.10),頁1-12。
    范俊銘,〈基督學的各宗表述:《博伽梵歌》與《新約聖經》之對比〉,《2016第9屆天主教研究青年學術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
    2016.12),頁353-369。
    范俊銘,〈非營利部門社會關懷的策略分析:以財團法人召會為探究〉,《2017非營利部門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元智大學,2017.1),頁
    309-318。
    范俊銘,〈女性神祉信仰的論述比較:以早期基督宗教女性宗教師與臨水夫人為
    探索〉,《2017有鳳來儀:臨水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
    2017.1),頁31-45。
    范俊銘,〈宗教神聖性與國族世俗性:以地方召會的本土神學全球化現象為分
    析〉,《2017臺灣本土神學:後現代狀況與本土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南:長榮大學,2017.9),頁1-16。
    范俊銘,〈通識教育的多元課程分析:以倪柝聲之生命觀與生命教育作關聯探
    討〉,《2017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大學,2017.11),頁
    163-170。
    范俊銘,〈華僑華人社團的發展趨勢:以召會國際化移民為探究〉,《2017海外華人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長崎:長崎大學,2017.11),頁11-24。
    范俊銘,〈幼托公共化之民間協力機制:以宗教非營利組織為視野發展〉,《2018幼托公共化創新與實踐交流研討會論文集》(新北: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2018.7),頁129-130。
    范俊銘,〈生命教育民主化之跨領域:輔以生死學為宗旨探討〉。《2018年生死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生死學會,2018.11),頁77-86。
    范俊銘,〈宗教文化資產之活化與保存:以主恢復展覽館為分析〉,《2019應用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2019.5),頁53-72。
    范俊銘,〈宗教視野的跨疆域化:以召會的全球化開展為探討〉,《2019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中國神學的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政治大學,2019.5),頁341-366。
    范俊銘,〈法祖或祭祖的傳統建構:以基督教的對話模式為比較〉,《2019敬天法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9.11),頁37-51(1-2C)。
    范俊銘,〈第三部門與公民參與的實踐分析:以財團法人召會為案例探討〉,《2019社會暨公共事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大學,2019.11),頁519-536。
    范俊銘,〈全球化面向之美感素養:以李常受之性格論為教材探討〉,《2019橘色善念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輔仁大學,2019.11),頁415-427。
    范俊銘,〈生死學於表達性諮商之實踐:以李常受的三一論為探討〉,《2019表達性治療運用於社區實務及高齡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大
    學,2019.11),頁39-42。
    范俊銘,〈全球脈絡下的群聚生態:猶太宗教恢復運動分析之於客家「東方猶太
    人」認同的啟示〉,《2019客家與全球脈絡下的地方與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桃園:中原大學,2019.12),頁1-14。
    范俊銘,〈神人調化或神人調和:以趙鼎山和李常受的論述為比較〉,《2019大巡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抱川:大真大學,2020.1),頁137-139。
    范俊銘,〈東亞信仰圈的神人關係:以大巡真理會和召會的論述為比較〉,《2020新世代韓國學研究者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福華文教會館,2020.6),頁169-175。
    范俊銘,〈神聖和世俗的然與非然:以召會的開展(1949-2017)為分析〉。《2020政大宗教研究生論壇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2020.6),頁163-188。
    范俊銘,〈孫學之於轉型正義的進展:以全球化的視角為分析〉,《2020中山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父紀念館,2020.7),頁205-226。
    許木柱著,楊國樞和葉啟政編,〈弱勢族群問題: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探討〉,《臺
    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頁399-428。
    郭榮剛,〈柝聲中國「地方教會」運動的本土化實踐:「建制重構」與「內核回歸」〉,《2011近現代中國基督教神學職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聖經資源中心,2012),頁146-162。
    廖揚,〈明清時期臺灣漢族移民及其族群文化〉,《2004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4),頁156-163。
    劉煥雲,〈二十一世紀臺灣多元文化政策與客家文化產業之發展〉,《中山思想、
    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父紀念館,2008),頁
    235-255。
    劉碧蓉,〈中山思想與臺灣多元文化發展〉,《中山思想、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父紀念館,2008),頁215-234。

    六、研討會論文
    王艾明,〈國家利益與宗教自由權利:地方教會的合法性論證〉,「2013中國本土化基督教神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2013),頁1-25。
    范俊銘,〈女信徒地位的轉換:以早期教會、救世軍、地方召會為分析〉,「2014聖經、科學與教育國際研討會」(南投:中部相調中心,2014.5),頁1-13。
    范俊銘,〈信仰的創新發展:以新北市召會永和區兒童工作為探討〉,「2014創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14.11),頁1-15。
    范俊銘,〈基督新教信仰與公民社會再形構:以地方召會為探討〉,「2014臺灣
    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社會學門成果發表會」(新竹:清華大學,2014.12),頁
    1-16。
    范俊銘,〈從聖經漢譯原則探討新約恢復譯本與新約和合譯本的差異〉,「2016翻譯與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16.3),頁1-14。
    范俊銘,〈文化研究的機制對話:以宗教世俗化為探討〉。「2020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教育大學,2020.5),頁1-15。
    陳俊良、歐陽家立和鄭伊芳,〈臺灣教會社會服務與慈善公益工作之轉型與要點
    探討〉,「2013兩岸基督教論壇」(臺北:王朝飯店,2013.8),頁1-15。

    七、報告書
    李麗芳和陳俊宇,「第七屆海峽兩岸有形文化資產論壇及交流參訪活動報告書」
    (臺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6),頁1-69。
    孫本初,「非營利性組織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登記有案之社會福利慈善事
    業基金會為對象」(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報告,1994),
    頁2-11。

    八、報章雜誌
    卓新平,〈全球化進程與世界宗教〉,《學習時報》,125(2002.3.11),版5。
    周復初,〈召會在120個國家建立當地人的教會〉,「基督教論壇報」,
    3988(2018.2.12),版7。
    徐熊建,〈四川賑災特別交通〉,《高雄市召會週訊》,1288(2008.5),版2。
    財團法人臺北市教會聚會所發行,〈特別報導:網路福音祭司及知性之旅〉,《美
    地季報》,18(2010),頁7-8。
    循理,〈中國神學思想建設反思(一)〉,《中國心》,25(2009),頁6-7。
    葉漢章,〈辯神主論〉,《臺灣府城教會報》,11(1888),頁83-86。
    臺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編,《臺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會刊》,1(2014.5),頁2。
    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編,〈全臺同工聚會記要〉,《教會通問》,27(1959),頁4-6。
    臺灣福音書房壯年成全班編,〈訓練水流報導〉,《臺灣福音工作壯年成全班班
    訊》,18 (2008.6),版16。
    蕭新煌,〈正視臺灣國家認同問題〉,《自由時報》,2004.11.20,版15。

    九、網際網路資訊
    Affirmation & Critique, A Journal of Christian Thought. 網站:
    https://www.affcrit.com/index.html(2020.1.1上網)。
    水深之處,網站:www.luke54.org (2020.1.1上網)。
    召會通訊,網站:https://churchnews99.wordpress.com/church (2020.1.1上網)。
    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020.1.1上網)。
    自由時報編輯部編,〈最大宗教換人當!穆斯林人口35年後可達27.6億人〉,
    《自由時報》,2015.4.3。
    陳俊賢,〈壓傷的蘆葦不折斷:北美眾召會來臺協助災民心靈重建〉,《自由
    時報》,1999.10.19。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佳安老人長照中心,網站:http://jiaan.com.tw/ (2020.1.1上網)。
    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網站:http://www.glory.org.tw
    (2020.1.1上網)。
    時代論壇,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2020.1.1上網)。
    小亮,〈全球化下的宗教爭論及宗教形式〉,《時代論壇》,2008.5.8。
    基督日報,網站: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2020.1.1上網)。
    陳麗斯,〈臺北地方召會反對被大陸打為「呼喊派」〉,《基督日報》,2014.6.25。
    陳麗斯,〈倪柝聲的地方召會爭議不斷 多年平反漸見成效〉,《基督日報》,
    2014.6.26。
    基督教今日報,網站:https://cdn-news.org/news(2020.1.1上網)。
    洪敬義,〈從近代中國的宣教情況探討祭祖與信仰〉,《基督教今日報》,
    2017.6.29。
    洪敬義,〈盡孝是從祭祖開始嗎?認清至大的孝道〉,《基督教今日報》,
    2017.7.28。
    吳佳玲,〈臺灣基督教教牧參訪團訪陸獲高規格接待〉,《基督教今日報》,
    2011.3.28。
    吳佳玲,〈臺灣教牧參訪團訪福州交流互動零距離〉,《基督教今日報》,
    2012.4.6。
    吳佳玲,〈針對異端:臺灣基督教界首度發表聲明聯合聲明〉,《基督教今日
    報》,2013.3.1.
    吳佳玲和張嘉慧,〈陸基督教兩會主席傅先偉訪臺與牧者相見歡〉,《基督
    教今日報》,2011.11.22。
    張嘉慧,〈兩岸基督教交流座談會建立溝通橋樑〉,《基督教今日報》,
    2010.9.20。
    張嘉慧,〈兩岸基督教交流臺灣教者:開眼界、促合一〉,《基督教今日
    報》,2013.5.4。
    基督教論壇報,網站:https://www.ct.org.tw/(2020.1.1上網)。
    基督教論壇報編輯部編,〈召會差宣教士141人、整體仍需努力突破〉,《基
    督教論壇報》,2012.2.1。
    蔡明憲製表,〈各縣市教勢概況(截至2007年12月)〉,《基督教論壇報》,
    3010(2009.1.9)。
    楊育玫,〈2018國際華語特會三萬人南港聚集海外超過6100人報名〉,《基
    督教論壇報》,2018.2.16。
    楊育玫,〈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3萬聖徒齊聚擘餅〉,《基督教論壇報》,
    2018.2.20。
    國度復興報,網站:https://krtnews.tw/chinese-church/local/article(2020.1.1上網)。
    林誠,〈臺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成立〉,《國度復興報》,2014.1.21。
    賴中申,〈教勢報告:3888間教會 基督徒5.44%〉,《國度復興報》,
    531(2012.09.18)。
    臺北市立大理高中,網站:http://www.tlsh.tp.edu.tw/ (2020.1.1上網)
    臺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網站:https://www.cbri.org.tw (2020.1.1上網)。

    貳、英文部分(按作者的英文名字之字母順序)
    Andrew F. Walls,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in Christian History –Stud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Faith (New York: Orbis Books, 2003).
    Anthony Wallace, Religion: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6).
    Anthony Young, 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1994).
    Arjun Appadurai, Glob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Aslan Reza, How to Win a Cosmic War: God,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War on Terror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9).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 Routledge, 1992).
    Belle,T. J. & Ward, C. R, Multiculturalism and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Schoolsand Societ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Bhikhu Parekh,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 2000).
    Bryan Wilson, Religion in Secular Society: A Sociological Comment (California: Watts & Co., Ltd, 1966).
    Charles Gutzlaff ,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London : Frederick Westly and A. H. Davis, 1834).
    Charles Taylor, Varieties of Religion Toda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atrath Nick, Reaching Muslims: A One-Stop Guide for Christians (Monarch Books, 2011).
    Christine W. Letts, William P. Ryan & Allen Grossman, High Performanc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anaging Upstream for Greater Impac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Cornelius J. Dyck, An Introduction to Mennonite History (Harrisonburg: Herald Press, 1967).
    Dana Roberts, The First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y Movement Between the World Wars,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26: 2(2002), pp.50-67.
    David Greenlee ed, Global Passion: Marking George Verwer`s Contribution to World Mission (Waynesboro: Authentic Lifestyle, 2003).
    Donald E. MacInnis,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Policy and Practice (English) Paperback (Orbis Books, 1989).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Monotheism, Britannica, 15th ed. (Scottish: Edinburgh, 1986).
    Eric Hobsbawm & Terence Ranger,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Fan, Chun-Ming,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Terrorism’s Caus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Aum Shinrikyo as Case Study.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2016 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nference (Taipei: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016), pp.124-134.
    Grace Davie,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A Critical Agenda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3).
    Hall. Thomas D and so on, A World-Systems Reader: New Perspectives on Gender, Urbanism, Culture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Ecolog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 2000).
    Hobsbawm, E. J. & Terence Ranger,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Hung-Chuan Lai, Processes of Judean Identity Formation in Ezra- Nehemiah: A Social-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Taiwan Journal of Theology, 39(2015), pp.1-44.
    J. David Pleins, The social visions of the Hebrew Bible: a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0).
    Jean-Jacques Roussau,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Rousseau Vol.4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4).
    Jerald C Brauer, Reinterpretation in American Church History: Essays in Divinity Volume 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John Hick, 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Key H. Tee, Introduction to Church History (NZ: Auckland Truth Book Room, 2004).
    Kinnear. Angus I, Against the Tide: The Story of Watchman Nee (Washington: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74).
    Klauspeter Blaser, Une église des confessions (Genève: Labor et fides, 1990).
    Kroeber Alfred L, Stimulus diffus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42: 1(1940), pp.1-20.
    Lamin Sanneh, Translating the Message: The Missionary Impact on Culture (Maryknoll: Orbis Books, 1992).
    Leslie Lyall, Three of China`s Mighty Men: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hurch Under Persecution (Scotland: Christian Focus Publications, 2006).
    Mark Juergensmeyer, Global Religion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Massimo Leone, Religious Conversion and Identity: The Semiotic Analysis of Texts (London: Routledge, 2004).
    Michael Jaffarian, The Statistical State of the Missionary Enterprise, Missiology, 30:1(2002), pp.15-32.
    Mircea Eliade. Rosemary Sheed.(trans).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Bison Books, 1996).
    Ninan Koshy, The Present Phase of Globalization, in Quest, 2: 2(2003.9), pp.75-84.
    Peter Berger,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9).
    Peter Berger, Epistemological Modesty: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Berger, Christian Century 114 (Chicago: Christian Century Co, 1997).
    Peter Beyer & Lori Beaman, Relig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Leiden: Brill, 2007).
    Peter L. Berger & Samuel P. Huntington, 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Ronald Knox, Enthusiasm: 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XVII and XVIII Centu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Ruth Abbey &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Sel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Salamon Lester M,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 An Overview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Salamon Lester M,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1999).
    Sargeant Adrian,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Saul M. Olyan, Purity Ideology in Ezra-Nehemiah as a Tool to Reconstitute the Communit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Judaism, 35: 1(2004), pp.1-16.
    Scott M. Thomas,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Relig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Stephen Sharot, A Comparative Sociology of World Religions: Virtuosos, Priests, and Popular Religi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1).
    Steven Engler & Gregory Price Grieve, Historicizing "Tradition"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Walter de Gruyter, 2005).
    Susan J. Ellis & Katherine H. Campbell,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dministration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0).
    Todd M. Johnson & Sandra S. Kim, Describing the Worldwide Christian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29: 2(2005), pp.80-84.
    Vine, W. E, Vine’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Old and New Testament Words (Nasville : Thomas Nelson, 1996).
    Virginia A. Hodgkinson, Richard W Lyman & Associates eds, 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9).
    Walter W. Powell & Richard Steinber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University Press, 2006).
    Whaling Frank, Religion in Today`s World: The Religious Situation of the World from 1945 to the Present Day (T & T Clark, 1987).
    Wilbert R. Shenk, Henry Venn‘s legacy, Occas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1: 2(1977), pp.16-17.
    William R. Estep, The Anabaptist Story (Grand Rapid: William Bernard Eerdmans Publishing, 1963).
    Witness Lee, The Life Study of of 1 & 2 Chronicles, Ezra, Nehemiah, and Esther (Anaheim: Living Stream Ministry, 1995).
    Wolf Thomas, Management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Fireside, 1990).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41565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650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358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50501.pdf8039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