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296350      Online Users : 7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58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88


    Title: 越南阮朝明正禪師思想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Minh Chanh Zen’Thought in Nguyen Dynasty of Vietnam
    Authors: 釋麗竺
    PHAM, THI KIM ANH
    Contributors: 耿晴
    釋麗竺
    PHAM,THI KIM ANH
    Keywords: 明正禪師
    般若直解
    眼根圓通
    法華提綱
    Master Minh Chanh
    Eye Faculty
    Pan Ruo Zhijie
    Outline of Lotus Sutra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03:52 (UTC+8)
    Abstract: 佛教傳入越南已達兩千年左右。長期陪伴與同行於國家起伏的歷史,由圓融的思想、慈悲與智慧,佛教思想已成為民眾可靠的精神。佛教本身與諸位高僧對國家的建設、安危也有付出一定的貢獻,因此佛教曾得各代封建政權運用作為治安的政策。
    越南禪宗曾經在李陳朝(1009-1400)達到鼎盛的時期。李陳朝的禪宗特色是 「帝王禪」以及「入世精神」的觀念。竹林禪主張 「禪教雙行」、解經、律以及語錄,特別是樹立一個統一和堅固的佛教組織。至鄭阮紛爭時期(1600-1778),南、北河佛教又受漢傳臨濟與曹洞禪的影響而安子竹林禪派再度復興及發展。至阮朝早期(1802-1858),為越南古代發展的頂峰。阮朝早期很重視教育方法,積極推動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方式使漢語文學迅速發展,已培養出很多博學多才的人士。
    越南佛教禪學思想從來以般若學與佛性論的融合為發展的主流,可以《法華經》與《心經》為代表性。從17-18世紀起,越南佛教才有了語錄、短文、民間 佛學文學作品之類的發展。明正禪師為北越曹洞禪派第37代傳人,繼承越南禪學的思想並受明代交光禪師禪學思想而撰《法華提綱》與《般若直解》的作品。《起信論》與《楞嚴經》是明正禪師禪學思想的理論依據,至於其他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心經》等,是用來互相強化思想論證。
    《般若直解》以《起信論》一心二門的體系為禪理的基礎。《法華提綱》主要的內容為《法華經》與《楞嚴正脈》有共同的宗旨,即是前者要開示悟入「佛知見」,而後者是開示悟入「真心常住」,因此引《楞嚴正脈》的定學融合於《法華經》的架構中,就是重視具體禪修的方法。明正禪師沿著「頓悟漸修」與「開示時,從眼根而開。修入時,從耳根而入」的途徑,而展開自己的禪法。需發信心邁入大乘道,從聞思修入三摩提以破除五蘊,人法二執的對待,一念頓空聞性而入耳根圓通法門。先是自利,後發菩提心利他,才圓滿修道之路線。
    明正禪師的作品具有教相門(學解)與觀心門(實踐)兩門組成,也就是說開悟之路必須同時具足正確的智慧(教),並透過正確的實修而得到的真理的經驗(觀),將體悟禪境深奧的經驗分享,貢獻給後人。透過此論文,筆者想指出明正禪師的作品對於越南佛教、文化、文學、禪宗思想的演變與發展過程的影響。試圖將中國曹洞宗與越南佛教融合與發展的禪學思想過程,以及中國禪宗和文化找出其中的特色與差別點做為論文研究的亮點,同時也顯出越南北越禪宗的其中一項特色。
    Buddhism has been introduced to Vietnam for almost two milleniums. It has witnessed the highs and lows of the country, accompanying Vietnamese people with compassionate ideology, kindness and wisdom, which made Buddhism indispensable in the people’s daily life. The religion itself and its monks also made certain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Therefore, Buddhism has been used by various generations of feudal regime as a means of public order.
    Zen in Vietnam reached its peak in Lý and Trần dynasties (1009-1400). During this period, Zen displayed characteristics of “Emperor Zen” and “Entrance to the World.” The Bamboo Forest Zen School (Thiền phái Trúc Lâm) advocates "dual practice of Ze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riptures, laws, and quotations, especi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and solid Buddhist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Trịnh–Nguyễn Civil War (1600-1778), the Buddhism of Bắc Hà and Nam Hà were influenced by Linji and Cao Dong Zen from China, and the Yen Tu Bamboo Forest Zen School (Thiền phái Trúc Lâm Yên Tử) revived and developed again. Until the early Nguyễn Dynasty (1802-1858), it was the pinnacle of ancient Vietnamese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Nguyễn Dynasty, great importance was attached to pedagogical method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actively promoted to rapidly develop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any talented people were trained.
    Vietnamese Buddhist Zen thought has always bee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ajna and Buddhism, and it can be represented by "Lotus Sutra" and "Heart Sutra". From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Vietnamese Buddhism has had developments of quotations, essays, and folk Buddhist literature. Master Minh Chanh was the 37th descendant of the Cao Dong Zen School in North Vietnam. He inherited the ideology of Zen in Vietnam and wrote the works of "Outline of Lotus Sutra" and "Pan Ruo Zhijie" based on the Zen ideology of Master Jiaoguang in Ming Dynasty.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and "Śūraṅgama Sūtra" a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Zen Master Minh Chanh. As for other works, such as "Lotus Sutra", "Avataṃsaka Sūtra" and "Heart Sutra", they are used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rgument.
    "Pan Ruo Zhijie” is based on the one-hearted and two-door system in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Outline of Lotus Sutra" is that the "Lotus Sutra" and "Śūraṅgama Sūtra Zheng Mai" have the same purpose, that is, the former is to reveal enlightenment into "Buddha knowledge", while the latter is to reveal enlightenment into "true heart and permanent residence.” The stipulation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framework of the “Lotus Sutra”, which is a method of emphasizing specific meditation. Along the way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and “while initiation, from the root of the eye; while practicing, from the root of the ear” one’s own Zen method is developed. Confidence is required to enter the Mahayana, from hearing,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to Samādhi to break down the pañca-skandh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human and law, and the idea of whispering and getting to the root of the law. Self-interest first, then Bodhicitta altruism, then the completion of the line of monasticism.
    The works of Master Minh Chanh are composed of two aspects: teaching (study) and minding (practice), which means that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must have both correct wisdom (teaching) and truth through correct practice. Experience (view), share the profound experience of realizing Zen realm, and contribute to future gener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ants to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e of Master Minh Chanh’s work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etnamese Buddhism, culture, literature, and Zen thought. The author also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Zen thought process of Chinese Cao Dongzong and Vietnamese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Zen and culture, as the highlights of the thesis research, and also show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Vietnamese Zen.
    Reference: 一、越南專書:
    1.古代漢語書籍
    金山撰,《禪苑集英》(1337),刻板:1750年。https://issuu.com/nguyenminh/docs/thien-uyen-tap-anh_ban-khac-go-han-van
    真源比丘校刊、清慈禪師越譯,《見性成佛》(1698),胡志明: 洪德出版社,2018年。
    如山沙門撰,《禪苑繼燈錄》(1734),胡志明:洪德出版社,2015年。
    明正禪師撰,《法華提綱》(1820),河內:北圻佛教總會發行,1943年。
    明正禪師撰,《般若直解》(1843),胡志明:漢喃翻譯中心,2015年。
    敕賜道原僧統清浪比丘寬翌緝,《曹洞宗南傳祖師語錄》(1812),河內: 洪德出版社,2015年。
    黎文休、潘浮仙、吳士蓮、範功著、黎熙著,《大越史記全集》,(1697)。
    頼玉璦奉寫,《正派曹洞宗—供祖科》(1952),河內洪福寺內手冊。
    李金花參考與編輯,《阮朝朱版—歷經143年從嘉隆1802年至保大1945年之佛教資料》,河內: 文化通信出版社,2003年。
    2.越語書籍
    正智梅受傳,《般若直解越譯》(Bát nhã trực giải Việt dịch) ,胡志明: 宗教出版社,2011年4月。
    正智梅受傳,《法華玄義》(Pháp Hoa huyền nghĩa),河內:宗教出版社,2006年。
    阮郎,《越南佛教史論》(Phật giáo Việt Nam sử luận),河內:文學出版社,1979年。
    阮賢德,《越南佛教歷史鄭阮分爭時,卷1》(Lịch sử Phật giáo Việt Nam thời Trịnh Nguyễn phân tranh),胡志明: 胡志明綜合出版社,2006年。
    黎猛托,《越南佛教歷史》(Lịch sử Phật giáo Việt Nam),順化: 順化出版社,1999。
    釋清慈,《香海禪師語錄講解》(Hương Hải thiền sư ngữ lục giảng giải ) (1685),胡志明: 胡志明綜合出版社,2005年10月。
    釋清慈,《禪宗本行講解》(Thiền tông bản hạnh giảng giải),
    釋清慈,《清慈全集》(Thanh Từ toàn tập),胡志明: 宗教出版社,2014年。
    釋清慈,《越南禪師》(Thiền sư Việt Nam),胡志明: 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年。
    釋清慈,《中華禪師》(Thiền sư Trung Hoa),胡志明: 胡志明市出版社,1995年。
    釋清慈,《課虛錄講解》(Khóa hư lục giảng giải),胡志明: 胡志明市出版社,1996年。
    釋清慈,《禪宗路線》(Trên con đường thiền tông),胡志明: 宗教出版社,2012年。
    釋清慈,《竹林三祖講解》(Trúc Lâm tam tổ giảng giải),胡志明: 胡志明市出版社,1997年。
    釋密體,《越南佛教史略》(Lược sử Phật giáo Việt Nam),胡志明: 宗教出版社,2004。
    釋覺果越譯《大乗起信論》,順化:順化,2012。
    3.越語學位論文
    范文鳳,〈越南北部的曹洞禪派〉,河內: 科學社會與人文大學碩士宗教學論文,2017年。(PHẠM VĂN PHƯỢNG《THIỀN PHÁI TÀO ĐỘNG Ở MIỀN BẮC VIỆT NAM》, trường đại học xã hội và nhân văn Hà Nội luận văn thạc sĩ tôn giáo học, năm 2017)。
    4.網站
    丁光美,《竹林禪》(Thiền Trúc Lâm),https://hoavouu.com/images/file/CgM5MmAx0QgQAClJ/thientruclam.pdf
    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釋日光,《法華提綱越譯》(Pháp Hoa đề cương Việt dịch),https://hoavouu.com/images/file/hXKLhmAx0QgQAO1h/phap-hoa-de-cuong-ht-thich-thanh-tu.pdf 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釋如淨,《臨濟祝聖禪派傳承歷史》(Lịch sử truyền thừa thiền phái Lâm Tế Chúc Thánh)。http://hoavouu.com/images/file/9xUXfvQW0wgQALtq/lich-su-truyen-thua-thien-phai-chuc-thanh-thich-nhu-tinh.pdf 。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釋清慈,《般若直解講解》(Bát nhã trực giải giảng giải),https://hoavouu.com/images/file/Mjr1hWAx0QgQABYI/bat-nha-truc-giai-ht-thich-thanh-tu.pdf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釋清慈, 《禪宗本行講解》(Thiền tông bản hạnh giảng giải),https://hoavouu.com/images/file/5ZOxhmAx0QgQAI8Y/thien-tong-ban-hanh-giang-giai-ht-thich-thanh-tu.pdf 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釋清慈, 《越南禪宗20世紀末》(Thiền tông Việt Nam cuối thế kỷ 20),
    https://hoavouu.com/images/file/Z1m2hmAx0QgQALos/thien-tong-vn-cuoi-xx-ht-thich-thanh-tu.pdf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釋清慈,《法華經講解》(Pháp Hoa kinh giảng giải),https://hoavouu.com/images/file/MxMNhmAx0QgQANUT/kinh-phap-hoa-giang-giai-htthich-thanh-tu.pdf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釋慈通,《法華經深義提鋼》(Pháp Hoa kinh thâm nghĩa đề cương),https://hoavouu.com/images/file/5qN0OmAx0QgQAKI5/kinhphaphoathamnghia-htthichtuthong.pdf 資料擷取時間: 2018.12.01。
    明正禪師,法華提綱http://book.kongfz.com/158465/841914482/資料擷取時間:2020.01.22。
    佛陀十大弟子傳 -6- 阿那律 - 天眼第一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02/sddj/sddj-6.htm資料擷取時間:2020.06.05。
    二、漢文專書:
    1. CBETA經典文獻
    十牛圖頌,CBETA,X64,No. 1269。
    大乘止觀法門,CBETA,T46,No.1924。
    大乘起信論,CBETA,T32,No.166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CBETA,T19,No.0945。
    天台智者大師禪們口訣,CBETA,T46,No.1919。
    六妙法們,CBETA,T46,No.1917。
    六度集經,CBETA,T3,No.0152。
    元曉撰《法華宗要》,CBETA,T34,No.1725,(0870c10~0875b22)。
    五燈全書,CBETA,X81,No.1570。
    五燈會元。南嶽懷讓禪師者,CBETA,X80,No.1565,T.3。
    古尊宿語錄,CBETA,X68,No.1315,T.1。
    法華經論述記,CBETA,X46,No.0790。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九(之二),CBETA,T39,No.1799。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CBETA,T46,No.1915。
    妙法蓮華經,CBETA,T9,No. 0262。
    信心銘,CBETA,T48,No.2010。
    般若心經註解,CBETA,D14,No.8842。
    說象頭精舍經,CBETA,T14,No.0466。
    湛然述《法華經大意》,CBETA,X27,No.0583。
    湛然圓澄禪師語錄,CBETA,T72,No.1444。
    楞嚴經正脈疏懸示,CBETA,X12,No.0274。
    楞嚴經正脈疏,CBETA,X12,No.0275。
    禪門要略,CBETA,T46,No.1908。
    觀心論,CBETA,T85,No.2833。
    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CBETA,T46,No.1922。
    2.現代漢語書籍
    王焰安,《南禪宗海外傳播史》,廣州: 暨南大學,2013年12月。
    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民89.10。
    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台北:佛光,1998。
    林中治,《心經與觀心法門》,台北: 大圓,民88.03。
    李治華,《楞嚴經新詮》,台北: 法鼓文化,2018 。
    洪啟嵩,《禪宗的傳承與參禪方法》,台北: 全佛文化,2005.06。
    郭明,《明清佛教》,福建: 福建人民,1982.12。
    陸凌霄,《越南漢文歷史小說研究》,廣西: 民族,2007。
    陳英善,《天台性具思想》,台北: 東大,民86。
    張曼濤,《般若思想研究》,台北: 大乗文化,民68.08。
    張曼濤,《禪學論文集》,台北: 大乗文化,民65.10。
    新田雅章著;凃玉譯,《天台哲學入門》,東大,2003。
    董群,《禪宗倫理》,台北: 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3。
    劉貴傑,《禪宗哲學》,台北: 台灣商務,2013.09。
    羅時憲,《心經導讀》,台北: 全佛文化,1999。
    釋界隆,《弁山龍華禪寺歷代住持和名僧》,香港: 天馬,2014.08。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 法鼓文化,1999。
    釋聖嚴,《禪鑰》,台北: 法鼓文化,1999。
    釋聖嚴,《禪的世界》,台北: 法鼓文化,1999。
    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台北: 法鼓文化,1999。
    釋聖嚴,《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台北: 法鼓文化,2010。
    釋夢參,《妙法蓮花經導讀》,台北: 方廣文化,2018.11。
    寯釋譯,《佛性論》,台北: 佛光,1998。

    3. 學報、期刊
    (台)永本法師,〈《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人向佛教》學報.藝文,第四期,頁66~95。
    左營全,〈從越南竹林禪派的判教立宗看其興衰之緣由〉,《世界宗教文化》,第5期,2014年,頁32-35。
    年軍凱,〈18世紀越南的三教寺和三教思想〉,《東南亞南亞研究》, 0.13848/j.cnki.dnynybjb.2013.02.004。
    孫少飛,〈石濂大汕赴越南弘法深析—基於《海外記事》的考察〉,《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2017年,頁28-34。
    何孝榮,〈明代的中越文化交流〉,《歷史教學》,第10期,1998年,頁14-17。
    何孝榮,〈清代的中越文化交流〉,《歷史教學—中國古代史研究》,第11期,2001年,頁10-12。
    (台)李玉珍,〈法華信仰的物質性傳播: 《弘贊法華傳》的經本崇拜〉,《台灣宗教研究》,第13卷1期,頁5-28。
    (台)李治華,〈《楞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第二期,民87年,頁207~229。
    (台)李治華,〈從《楞嚴經》論禪悟方法及其原理〉,《新世界宗教研究》,第三卷第一期,頁134-229。
    (台)李燕,〈論《楞嚴經》在觀音信仰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華人文化研究》,第六卷第二期,2018年12月,頁165-175。
    (越)阮氏秋月,〈越南初期的地理位置與初期佛教〉,《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專刊,頁39-41。
    (越)阮才書,〈20世紀初越南 “佛教振興運動”中的唯識宗地位〉,《佛學研究》,1999年,頁297-299。
    (越)阮友賢,〈《壇經》釋介對越南陳朝禪學思想的影響—以陳太宗為例〉,《人文雜誌》,第一期,2017年。
    谷家榮,〈辯證,採借與共和—越南與中國宗教生活狀況研究綜述〉,《世界宗教文化》,第5期,2010年,頁91-93。
    周昌樂,〈禪宗的元語言哲學思想及其意義〉,《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二期,頁81-85。
    (台)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空性」與「佛性」之詮解與貫通〉,《法鼓佛學學報》,2017年第21期,頁131-180。
    (台)吳孟謙,〈晚明清初佛門對儒道世界觀的評判:以《楞嚴經》為核心〉,《成大中文學報》,第65期,2019年6月,頁155-192。
    (台)邱敏捷,〈印順對《法華經》詮釋的觀點一兼與其他重要註釋家的比較〉,《玄奘佛學研究》,2012年3月,頁59-92。
    (台)胡健財,〈《楞嚴經》「捨妄歸真」之身心體認與生命圓滿之追求〉,《生命教育研究》,第三卷第二期,2011年12月,頁49-82。
    (台)耿慧玲,〈論越南李太宗的政治行為—中越文化之比較研究〉,《朝陽學報》,1999年4月,頁305-333。
    (台)耿慧玲,〈越南官制初釋—僧道官與爵秩〉,《朝陽學報》第六期,2001年6月。頁:241-274。
    (台)許文堂,〈當代越南佛教的政治參與〉,《台灣東南亞學刊》,第9卷2期,2012年,頁57-108。
    (台)湯佩津,〈從越南李朝二篇墓誌探討中越文化關係〉,《崇仁學報》,2009年3月,頁85-102。
    張小欣,〈淺談禪宗在越南歷史上的傳播及其文化影響〉,《歷史研究—東南亞》,第2期,2003年,頁53-58。
    郭朝順,〈從智顗對《法華經》神變之詮釋論天台哲學之成立〉,《東吳哲學學報》第十期,2004年8月,頁93-143。
    楊惠南,〈智顗對秦譯《法華經》的判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1997年7月。
    (越中)喬氏雲英,〈從《氏敬觀音傳》看越南佛教文化的特點〉,《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2010年,頁67-69。
    蔡昌雄,〈當代禪宗哲學詮譯體系的辯證發展—以「開悟經驗」的論述為焦點〉,《新世界宗教研究》第六卷第三期,2007年9月,頁1-40。
    鄭幸雅,〈析《般若心經》之空觀〉,《問學集》,(3),1993。
    鄭瑞明,〈越南華僑潘清簡之研究(一七九六~一八六七)〉,《歷史學報》,1984年6月,頁115-140。
    劉貴傑,〈明末清初曹洞禪法的華嚴意涵—以圓澄、慧經、元來、元賢、道霈為列〉,《新世界宗教研究》第八卷第四期,2010年06月,頁01-28。
    澤志詞,〈從越南 “少林寺”看中越文化交流〉,《深圳大學學報》第27卷第四期,2010年7月。
    澤志詞,〈十七、十八世紀岭南與越南的佛教交流〉,《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07年,頁42-52。
    (越)黎文松,〈《愣嚴經》在越南佛教中的傳承與影響〉,《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4年,頁186-189。
    戴可來,〈略論古代中國和越南之間的宗藩關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
    韓風嗚、王曉羽,〈禪宗的日常哲學詮譯〉,《山西師大學報》第37卷第4期,2010年7月,頁30-33。
    韓風嗚,〈禪宗 “直觀本質”的哲學意蘊,《雲南社會學報》第2期,2009年,頁66-69。
    (台)戴愛蓮,〈太虛大師對越南佛教的影響〉,《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7年12月,頁211-248。
    (台)蕭麗華,〈唐朝僧侶往來安南的傳法活動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2011年,頁189-218。
    (越中)釋源德,〈越南的觀音信仰研究〉,《佛學研究》,第1期,2018年,頁201-211。
    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民國83年,頁1-18。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以《大乘起信論講記》為主〉,《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民國89年,頁1-12。
    釋徹入,〈曹洞默照禪質變之關鍵〉,《哲學與文化》,2008年11月,頁105-127。
    釋徹入,〈《法華經》的象徵思想蠡測〉,《哲學與文化》,第卅八卷第十二期,2011年12月,頁69-89。
    (台)蘇磊,〈《楞嚴經》「本覺」教導探微〉,《宗教哲學》季刊,第65-66期,2013年12月,頁345~356。
    權平,〈明代對西北地區實行的僧綱制度〉,《民族歷史研究》,第15卷第3期,2004年7月。
    4.漢文學位論文
    (越台)王文景,《清末中南半島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05年6月。
    (台)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越中)阮氏花,《越南觀世音菩薩信仰之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越中)阮文進,《越南陳朝禪學思想的發展及影響》,武漢大學宗教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越中)阮氏清潤,《六祖慧能禪學與越南陳仁宗竹林禪派》,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越中)阮玉協,《越南陳朝禪宗三書研究—以文獻、文字、詞彙為中心》,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越中)阮科輝,《中國先泰儒家思想對越南阮朝早期的影響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越中)阮登方,《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及其現實意義》,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
    (越中)何文勇,《越南天台宗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越中)沉偉,《越南丁陳時期 “佛教—法律文化”研究》, 華東政治大學法律史碩士論文,2013年4月23日。
    (台)邱炫煌,《中國海洋史專題研究—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裡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6月。
    (越台)武春白楊,《越南陳朝慧忠上士的詩文及其思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1年6月。
    屈風梅,《17一18世紀華僑華人與越南阮氏政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段新龍,《《楞嚴經》如來藏思想研究》,陜西師範大學宗教學博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中)馬曉菲,《明代僧官制度研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10日。
    (台)陳靜芳,《明末曹宗博山無異元來禪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106年7月。
    (台)陳榮波,《曹洞宗的五位宗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6月1日。
    (越中)陳嚴(釋覺如),《越南皇族禪宗思想研究》,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6月。
    郝廷婷,《試論越南阮朝法制的特點》,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史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黃嶺,《越南重刊本中國佛典的文獻學研究》,溫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台)黃琛傑,《《楞嚴經正脈疏》「十番顯見」之研究----兼論與《楞嚴經會解》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民101年6月。
    梁茂華,《越南文字發展史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第三章:漢字在越南的使用及其歷史地位。頁:90~126。
    (台)雷承平,《《楞嚴經正脈疏》與《楞嚴經圓通疏》諍論之研究—以「四決定義」與四不決定義」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學碩士論文,民103年7月。
    (越中)楊進團,《佛教傳入對漢語在越南傳播的影響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7月04日。
    (越中)喬氏雲英,《越南北方佛教女性神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2月。
    (越中)趙氏清,〈越南陳朝竹林禪派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11月。
    (越中)趙氏清,《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華佛教對越南佛教的影響》,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12月。
    (台)趙鐸,《如何使頓悟漸修成為可能:《楞嚴經正脈疏》中的三種禪定、根性與釋經策略》,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106年7月。
    (越台)劉陳石草,《越南會安華人的族群認同 ― 以羅、葉、劉三大家族為例》,台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102年6月。
    (越台)潘友祿,《竹林禪派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5年7月。
    (越中)黎氏垂莊,《越南南河地區十六至十九世紀中國禪宗的傳播和發展及相關文獻的考察》,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4月。
    (越台)黎清海,《《法華經》在越南的翻譯、傳承與其對越南的影響—以華嚴寺為列》,佛光大學佛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106年6月。
    澤志詞,《越南閩南籍僑僧拙公和尚與十七、十八世紀中越佛教交流》,暨南大學歷史學傳門史博士論文,2005年10月。
    鍾珊,《17一19世紀越南南方華人與中越文化交流融合》,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亞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越台)釋明正,《越南阮代《法華國語經》漢喃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100年(2011)。
    (越台)釋圓雅,《越南陳仁宗與竹林禪派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越台)釋廣林(阮玉山),《越南陳朝竹林禪派之研究》,佛光大學:民國96年。
    (越中)釋清決,《越南禪宗史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5月。
    三、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
    漢語大詞典
    漢越辭典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105154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401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709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1501.pdf9982KbAdobe PDF236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