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45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01695      Online Users : 9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450


    Title: 法院發言人之研究-以判決資訊之取得、轉譯與傳遞為中心
    Research on court press spokespersons: Focus on the Information Access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Court Judgements
    Authors: 汪怡君
    Wang, i-chun
    Contributors: 陳百齡
    汪怡君
    Wang,i-chun
    Keywords: 發言人
    配置智能
    社會資本
    組織跨界人
    公共關係
    制度信任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1:36:09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對於發言人判決新聞發布工作的實務現場進行分析,以發言人為中心,觀察發言人判決新聞發布工作的情境,盤點發言人與新聞發布工作有關的資源,並爬梳發言人與承辦法官間、與媒體記者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找出影響上述關係的因素。分析的結果,發言人在新聞發布工作時所運用到的資源,構成了一張網,這張網是以發言人為中心,鑲嵌在發言人判決新聞發布的工作情境中,發言人以配置智能,一方面與工作情境互動,另一方面則提取各項資源,也建立維護與法官、媒體記者間的互動關係,以便從中提取豐富的資源來因應新聞發布工作的各種狀況。在本研究中,我們看到法院發言人在法院組織邊界上穿梭於內外的身影,關鍵因素是記者與承辦法官對發言人的信任,發言人與記者、承辦法官間所建立、維持的互動關係,展現於判決新聞發布的工作現場的,正是一種對發言人能夠忠實傳達判決訊息,正直處理新聞素材的肯定,一位忠於職責的法院發言人,以司法與社會大眾的良善溝通為己任,這樣的特質,最能得到承辦法官與記者的共同肯定,而產生信任,使得判決新聞發布工作的各個環節的運作兼顧品質與效率。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pokesperson’s judgment press release work, centered on the spokesperson, observes the context of the spokesperson’s judgment press release work, counts the spokesperson’s 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press release work, and sor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kesperson and the judge , interaction with media reporters, and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ove-mentioned relationship. As a result of the analysis, the resources used by the spokesperson in the press release work constitute a net. This net is centered on the spokesperson and embedded in the working context of the spokesperson’s judgment of the news release. The spokesperson is equipped with intelligence, On the one hand, it interacts with the work situ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extracts various resources. It also establishes and maintain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judges and media reporters in order to extract rich resources from it to respond to various situations of news release work. In this research, we have seen court spokespersons shuttl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oundary of the court organization. The key factor is the trust of the reporter and the judge,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between the spokesperson and the reporter and the judge. Displayed at the work site of the judgment news release, is precisely the affirmation that the spokesperson can faithfully convey the judgment message and handle the news materials with integrity. A court spokesperson who is loyal to his duties takes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judiciary and the public as its own duty. Such characteristics can best be affirmed by the officials and the reporters, and generate trust, which makes the operation of all aspects of the judgment news release work to take into account quality and efficiency.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王宏恩(2011)。《資訊提供與立法院政治信任》,〈台灣民主季刊〉[8-3:166-167]。
    王泰升(2007)。《台灣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中研院法學期刊〉[1:111-136]。
    王曉丹(2010)。《法社會性的失落與追尋-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115:1-46]。
    王韻菁(2011)。《政治傳播中政府發言人功能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為例(2006-201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事務與管理在職進修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呂啟元(2012年7月20日)。〈從庶民眼光看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國政評論電子報》。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11061。
    李建良(2019上)。《司法人員於媒體發言之分際與司法公信力之維護—法官言論自由與審判獨立(上)》。〈司法周刊〉。[1938:2-3]。
    李建良(2019下)。《司法人員於媒體發言之分際與司法公信力之維護—法官言論自由與審判獨立(下)》。〈司法周刊〉。[1939:2-3]
    吳台瑾(2013)。《互動裝置創作過程中轉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宜蓁(2000)。《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效能之模式建構—關於腸病毒風暴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62:1-34]。
    吳宜蓁(2004)。《SARS風暴的危機溝通與現階段宣導策略檢視:以臺灣政府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5[4]:107-139]。
    吳重禮(2008)。《司法與公共支持:台灣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比較評價》。〈臺灣政治學刊〉。[12(2):15-66]。
    汪怡君(2014年6月)。〈論新聞稿在法院判決資訊流動過程中的工具意涵〉,「2014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市。
    汪浩、吳欣憓(2013)。《風險溝通之溝通風險-塑化劑事件中利害關係的動態鑲嵌》。〈生物產業科技管理叢刊〉。[4-1:82-115]。
    汪睿祥、姚惠忠(2010)。《公關策略:定義與範疇》。〈廣告學研究〉。[34:93-114]。
    邱玉嬋、游絲涵(2016)。《食品安全事件的風險建構與溝通:新聞媒體VS.政府》。〈中華傳播學刊〉。[30:179-220]。
    邱聯恭(1992)。〈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周治金、朱新秤譯(2013)。〈社會認知,原著:Ziva Kunda:Social Cognition:Making Sense of People〉。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89-129]。
    周桂田(2003)。《在地化風險下之風險溝通與風險評估-以SARS為CASE分析》。〈2003年台灣社會學年會論文〉。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1-63]。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周桂田(2007)。《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芻議》。〈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179-233]。
    周桂田(2014)。〈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台北:遠流。
    胡幼偉(2017年8月9日)。〈我見我思—發言人怎麼做〉,《中國時報》。
    馬自明(2013)。《閱聽人對媒體的信任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俐俐(2000)。《企業論述與公共關係—從語藝的觀點出發》。〈廣告學研究〉。[15:27-48]。
    孫秀蕙(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張文強(2001)。《從資訊操控到社會知識建構:一種觀看公共關係的新方式》。〈廣告學研究〉。[17:45-60]。
    張依依(2007)。〈公共關係理論的發展與變遷〉。台北:五南。
    張苙雲(2000)。《制度信任及行為的信任意涵》。〈臺灣社會學刊〉。[23:179-223]。
    張苙雲、譚康榮(2005)。《制度信任的趨勢與結構:「多重等級評量」的分析策略》。〈臺灣社會學刊〉。[35:75-126]。
    張苙雲、譚康榮(2005)。《制度信任的趨勢與結構:「多重等級評量」的分析策略》。〈臺灣社會學刊〉。[35:75-126]。
    張惠蓉(2000)。《組織傳播與公共關係的共同參考架構—從組織跨界人觀點看公關人員的影響力、角色衝突及溝通模型》。〈廣告學研究〉。[15:49-65]。
    張澤平(2003)。《白話判決書的啟發》。〈律師雜誌〉。[284:2-4]。
    黃浩榮(2004)。《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以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會論文。
    黃懿慧(1999)。《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與典範的競爭與辯論》。〈廣告學研究〉。[12:1-37]。
    彭芸(1984)。《傳播與政治說服》。〈新聞學研究〉。[34:241-264]。
    喻靖媛、臧國仁 (1995)。〈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廣告學研究〉。[9:99-130]。
    臧國仁(2001)。《公共關係研究的內涵與展望—十字路口的觀察》。〈廣告學研究〉。[17:1-19]。
    趙莉容(2016)。《警察機關發言人選任標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雅麗、劉慧娟(1996)。《資訊傳播科技系統設計:一個結構化理論為主的建構模式》。〈新聞學研究〉。[53:231-250]。
    趙雅麗(1999)。《資訊傳播科技系統與傳播溝通功能之關聯研究》。〈新聞學研究〉。[59:91-131]。
    陳一香(200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陳怡心(2018)。《從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探究水資源課程的生成與轉譯過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宇(2013)。《影響台灣民眾司法信任之因素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新民(2018)。《由「法官不語」是否為拉丁法諺的法官守則論法官的言論自由權及界限》。〈臺大法學論叢〉。[47-4:2065-2110]。
    陳憶寧(2014)。《福島危機中台灣民眾核能的風險感知與態度:政黨傾向、核能知識、信任與科學傳播的角色》。〈中華傳播學刊〉。[26:223-265]。
    陳頤華(2011年5月16日)。〈專業媒體人張其強 在歷練中發現終於真實的自我價值〉,《淡江時報》3版。
    監察院(2019年11月13日)。〈108司調0067調查報告〉。台北市:監察院。取自:https://www.cy.gov.tw/CyBsBox.aspx?CSN=1&n=133&_Query=a7b51f20-d562-4066-8866-e30bd1d7998c。
    劉欣飴(2009)。《以社會能供性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認知對合作意願影響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16:89-135]
    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2006)。〈受眾分析,原著:Dennis Mcquail:Audience Analysis,1997〉。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鄭郁萱(2019)。《德英中轉譯過程內的「忠誠」: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文藻外語大學多國語複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宇程(2015年8月31日)。〈交際應酬、當發言人、辦活動...一個資深公關人的感嘆〉。《商業周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3659。
    顏寧、黃詠光、吳欣隆譯(2009)。〈建構扎根理論,原著:Kathy Charmaz :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2006〉。台北:五南。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
    蘇永欽(1985)。《我國人民認知與處理法律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
    蘇永欽(1998)。〈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台北:月旦。
    蘇永欽(1999)。〈從臺灣司法改革的歷史看當前司改的方向〉。《理論與政策》[52]:1-13。
    蘇永欽(2011)。〈為什麼正氣不能凜然,獨立不能昂然-從當前司法困境反司法官的社會責任〉。《司法週刊》[1570]:2-3。
    顧忠華(1993)。〈法治與信任-一個法律社會學的探討〉。《中國比較法學學報》[14]:203-233。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原著:Werner J.Severin,&James W. Tankard,Jr.,Communication Theories,1997〉。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Eu European Network of Councils for the Judiciary (ENCJ). 2011/2012 Project on Judiciary, Society and the Media. Web Sites:
    https://www.encj.eu/images/stories/pdf/GA/Dublin/encj_report_justice_society_media_def.pdf.
    de Rechtspaak . Press Judge Profile.Web Sites:
    https://www.rechtspraak.nl/SiteCollectionDocuments/Press-judge-profile.pdf.
    de Rechtspaak. The Judiciary and the Media in the Netherlands.Web Sites:
    https://www.rechtspraak.nl/SiteCollectionDocuments/The-Judiciary-and-the-Media-in-the-Netherlands.pdf)。
    Hans, Valerie P., "Law and the Media: An Overview and Introduction" (1990).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The Bangalore Principles of Judicial Conduct: ECOSOC Resolution 2006/23. Web Sites:
    https://www.unodc.org/res/ji/import/international_standards/bangalore_principles/bangaloreprinciples.pdf.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2941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4100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289
    Appears in Collections:[EMA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301.pdf5293KbAdobe PDF24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