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0600
|
Title: | 競逐性別平等的法律動員:教育現場的常識型道德悲劇困境 Legal Mobilization of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Tragedy of Commonsense Morality in Schools |
Authors: | 林為國 Lin, Wei-Kuo |
Contributors: | 王曉丹 Wang, Hsiao-Tan 林為國 Lin, Wei-Kuo |
Keywords: | 法律框架 政治機會結構 性別平等教育 道德政策 道德政治 |
Date: | 2020 |
Issue Date: | 2020-07-01 13:52:24 (UTC+8) |
Abstract: | 臺灣婦運團體因應國際性別主流化的潮流,在不同的政治機會結構及法律框架下,進行一連串多元的法律動員以促進性別平等。研究文獻指出,在特定條件被滿足後,法律能夠帶來社會變遷,透過法律動員也能將權利意識傳遞參與者。然而,臺灣中小學校園的性平教育推動現況卻顯示,法律動員反而使得性平意識在正反兩方間產生拉扯,造成性平政策產生變形,減緩或抵消性平運動所欲達成的社會變遷。本研究考察性平運動歷史,以「政治機會結構」與「法律動員」理論來解釋婦運如何倡議以推動性別平等;並以「道德雙重程序」與「道德政策」理論出發,探討道德對型塑性平意識變遷的想像與限制。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研究取徑,透過對縣內性平教育承辦人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及爬梳《性平法》立法與修法的相關文獻,闡明校園性文化難以被撼動的原因。本研究發現,性道德有效率地對社會大眾啟動道德雙重程序造成障礙,引發反同團體對性平議題發動法律反動員,造成正反雙方在性別議題上的不可對話困境。同時,也迫使中小學校園忽視同志教育及強調《性平法》通報、調查、懲處等機制,《性平法》的教育意義也隨之減少。本研究對法律動員理論進行補充,並主張涉及特定道德議題的法律規範應進行權利辭彙轉譯,才能有效藉由法律實踐造成社會變遷。 |
Reference: | 書籍 J. W. Creswell and C. N. Poth(著),李政賢(譯)(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台北市:五南出版。 J. D. Greene(著),高忠義(譯)(2019),《道德部落》,台北市:商業出版。 A. Johnson(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聆(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市:群學。 內政部(編)(2012),《戶政百年回顧》,台北市:內政部。 吉洛德.羅森伯格(著),高忠義(譯)(2003),《落空的期望:最高法院與社會改革》,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安雲鳳(2002),《性倫理學新論》,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呂秀蓮(1974),《新女性主義》,台北市:幼獅月刊社。 阿爾弗雷德.金西(著),潘綏銘(譯)(1989),《金西報告──人類男性性行為》,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 洪詠善(編)(2019),《十二年國教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議題融入說明手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徐珊慧(編)(2012),《性別平等教育家長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編)(2013),《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教育部(編)(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專書論文 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收於:《性屬關係》,頁1-26,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從概念到實踐,從專家到常民〉,收於:《法文化硏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頁70-98,台北市:元照出版社。 王曉丹(2014),〈法律的日常建構:一個方法論的提出〉,收於:《法律的經驗研究:方法與應用》,頁129-147,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史英(2018),〈校園裡的掌控和征服〉,收於:池谷孝司(著),陳令嫻(譯),《被隱匿的校園性犯罪:老師叫我不要說,這都是為我好》,頁2-11,新北市:光現出版。 吳志光(2007),〈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防治之困境與挑戰〉,收於:《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c-乙-45-48,台北市:教育部。 張靜倫(2000),〈台灣的婦運議題與國家的性別政策:訴求與回應〉,收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367-388,台北市:巨流。 游美惠(2016),〈性別教育與臺灣社會〉,游美惠(編),收於:《性別教育》,頁3-21,台北市:華都文化。 黃丞儀(2011),〈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收於:《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頁1043-108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黃宗智(2008),〈中國法律的現代性〉,收於:《法律與人類學:中國讀本》,頁43-44,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丁仁傑(2007),〈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產?--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為焦點〉,《台灣社會學刊》,38期,頁1-55。 王金壽(2014),〈台灣環境運動的法律動員:從三件環境相關判決談起〉,《台灣政治學刊》,18卷1期,頁1-72。 王曉丹(2007),〈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律學報》,19卷1期,頁51-78。 王曉丹(2010),〈聆聽「失語」的被害人:從女性主義法學的角度看熟識者強暴司法審判中的性道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期,頁155-206。 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69-88。 王曉丹(2014),〈性暴力法制的歷史交織:一個性別批判的觀點〉,《軍法專刊》,60卷2期,頁1-20。 王曉丹(2017),〈司法意識與司法信賴──權威、感知與正義觀〉,《檢察新論》,21期,頁3-13。 王曉丹(2018),〈法意識探索:關係自我的情感衡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7期,頁103-159。 王曉丹、韓宜臻(2018),〈新時代的情感教育-建構思辨主體,揮灑愛戀空間〉,《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5期,頁68-77。 王駿原(2018),〈從二元到多元:《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同志教育」的浮現〉,《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9期,頁93-127。 王儷靜(2013),〈「真愛大解密:真愛聯盟訴訟案始末說明座談會」紀實〉,《婦研縱橫》,98期,頁104-117。 王儷靜(2017),〈性別平等教育教材爭議事件簿〉,《婦研縱橫》,107期,頁94-107。 王儷靜、林以加(2014),〈《性別平等教育法》十年:一個民間團體的觀察〉,《婦研縱橫》,101期,頁31-39。 江玉林(2011),〈《性事的歷史.卷一:求知的意志》導讀──傅柯的權力分析與對現代法學的權力批判〉,《臺灣法學雜誌》,207期,頁114-129。 吳志光(2014),〈法入校園《性別平等教育法》處理校園性別事件之回顧與展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7期,頁41-46。 吳宗憲(2012),〈「道德政策」是「不可治理」的嗎?──道德政策理論的介紹與反思〉,《政策與人力管理》,3卷1期,頁123-162。 李岱霖(2019),〈公務體系性別平等教育現況〉,《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期,頁43-46。 李昀修(2017),〈<重讀性平教育法>與蘇芊玲老師的訪談(上)〉,《人本教育札記》,336期,頁22-24。 卓耕宇(2019),〈從有沒有,到夠不夠的反思:性平法走過15年的高中職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期,頁23-26。 官曉薇(2019),〈婚姻平權與法律動員──釋字第 748 號解釋前之立法與訴訟行動〉,《臺灣民主季刊》,16卷1期,頁1-44。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編輯群、廖浩翔、張盈堃(2019),〈性平教育推動的重要螺絲釘──央團教師座談會紀實〉,《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期,頁128-131。 林芳玫(1997),〈由新社會運動的觀點看媒體與台灣婦運〉,《中外文學》,26卷2期,頁75-97。 林芳玫(2002),〈性別主流化──進入性別發展新紀元〉,《婦女新知通訊》,245期,頁4-7。 林芳玫(2008),〈政府與婦女團體的關係及其轉變:以台灣爲例探討婦女運動與性別主流化〉,《國家與社會》,5期,頁159-203。 林碧雲(2008),〈全球化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臺灣的啟示〉,《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卷3期,頁31-57。 胡藹若(2004),〈就驅力論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特質的蛻變(1949~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學報》,3期,頁1-56。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期,頁133-193。 唐文慧(1999),〈國家、婦女運動與婦女福利: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卷2期,頁143-179。 翁麗淑(2019),〈踉蹌前行的校園性別教育──2014~2019國小校園的性別平等教育觀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期,頁16-20。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1999),〈1999台灣女權報告〉,《婦女新知》,209期,頁1-6。 張明旭(2019),〈性別平等教育面對的困境:第一線的回饋與觀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期,頁35-38。 許雅斐(2007),〈性/別規範與仇恨犯罪:性工作的政策管制〉,《文化研究》,4期,頁41-81。 郭明惠(2018),〈所思所感口難言──身體界線與性暴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期,頁29-34。 陳昭如(2012),〈改寫男人的憲法:從平等條款、婦女憲章到釋憲運動的婦運憲法動員〉,《政治科學論叢》,52期,頁43-88。 陳昭如(2014),〈反制運動作為契機──《性別平等教育法》十週年的新出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9期,頁63-71。 陳昭如(2014),〈父姓的常規,母姓的權利:子女姓氏修法改革的法社會學考察〉,《臺大法學論叢》,43卷2期,頁271-380。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卷1期,頁21-32。 游美惠(2006),〈反霸凌與性別平等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32期,頁2-6。 游美惠(2014),〈情感教育:仍待積極開展的研究領域與教學實踐〉,《婦研縱橫》,101期,頁40-44。 焦興鎧(2007),〈我國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之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條文之剖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2期,頁41-90。 楊幸真;游美惠(2014),〈臺灣性別與情感教育研究之回顧分析:知識生產的挑戰與展望〉,《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4卷2期,頁109-163。 楊昌裕(2019),〈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四次修正內容及歷次修正的觀察〉,《學生事務與輔導》,57卷4期,頁76-83。 楊婉瑩(2004),〈婦權會到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轉變:一個國家女性主義的比較觀點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1期,頁117-147。 楊婉瑩(2006),〈台灣性別法案推法歷程的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9期,頁49-81。 楊嘉宏(2014),〈性別平等不只是法治教育:一個國中基層教師的觀察筆記〉,《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7期,頁25-29。 廖珮如(2018),〈形構同性婚姻的道德政策符碼:以基督教數位新聞媒體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7期,頁69-114。 廖珮如(2018),〈親密關係民主化中的男性情感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期,頁49-54。 廖珮如(2019),〈媒介化反婚姻平權聖戰:網路民族誌初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3卷2期,頁1-25。 劉宏恩(2003),〈[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 與 [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94期,頁336-341。 劉育豪(2016),〈挫敗後,繼續往前──從性平教育相關公聽會的參與經驗談起〉,《台灣人權學刊》,3卷3期,頁121-133。 賴鈺麟(2003),〈台灣同志運動的機構化:以同志諮詢熱線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期,頁79-114。 謝小芩(2019),〈性別平等教育的新功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期,頁26-29。 魏方丹(2017),〈儒家「禮治」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影響──從漢代「以禮入法」思考〉,《信陽農林學院學報》,1期,頁11-13。 譚永(2011),〈論我國傳統性道德中女性的地位〉,《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4期,頁377-380。 蘇芊玲(2014),〈《性別平等教育法》:我的認識、思考與想像〉,《婦研縱橫》,101期,頁24-30。 博碩士論文 付長江(2005),《中國傳統性道德的現代嬗變》,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呂欣怡(2018),《以遊戲帶入性別融入之教學設計》,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博寰(2019),《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公民教材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洪慧玲(2007),《性別平等教育法形成之論述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莊亞璇(2016),《國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成效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莊佳穎(2015),《應用電視節目於國小高年級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設計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曾佳雯(2016),《校園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湯詠煊(2013),《一個強暴,各自表述?──從框架觀點省視戰後婦運的強暴法律改革(1971-1999)》,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黃巧如(2017),《桃園市國小教師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知能及其知覺落實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廖昱維(2018),《國小學生性別意識的形塑、轉化與斷裂:性別議題融入教學的學習經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報紙及立法院公報 立法院(2004),〈立法院公報〉,93卷29期,頁1-275。 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100卷47期,頁487-534。 聯合報(2013/12/01),〈反多元成家 王建煊:破壞華人家庭機制〉,A5版。 聯合報(2016/12/05),〈教部:性平教學立場不變〉,B4版。 聯合報(2013/11/29),〈下一代幸福聯盟:一夫一妻 才是健康兩性〉,A8版。 聯合報(2016/12/05),〈課綱委員表態 「保留多元性別」 護家盟:尊重不同性別氣質 反對將性傾向納入教學〉,B4版。 聯合報(2011/05/05),〈性平課綱 還要討論 小學生學用保險套? 再等等〉,A11版。
網路資源 CIA(2018),〈The World Factbook-Taiwan〉檢自: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tw.html。 meiying,(2015),〈20151117【新聞稿】性別平等教育要前行 下屆委員別再鬼打牆〉,檢自:https://hotline.org.tw/news/749。 人本教育基金會秘書處(2018),〈「又不是只有我!」 請政府全面調查宜蘭體操環境,別讓選手繼續受害記者會〉,檢自:http://hefpressreleases.blogspot.com/2018/09/20180920.html。 下一代幸福聯盟(2017),〈下一代幸福聯盟正式提出 同性婚姻、同志教育訴諸公投〉,檢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8449。 下一代幸福聯盟(2017),〈【新聞稿】性平教育教什麼?幸福盟回應2017年同志大遊行主題「澀澀性平打開開,多元教慾跟上來」〉,檢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9492。 下一代幸福聯盟(2017),〈驚!辦過多P和約炮講座的團體居然入班教學!!!〉,檢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7wFW1glzGc。 中央社(2016),〈性平教育爭議 學者:兩邊都不瞭解對方〉,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312002681-260405?chdtv。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8),〈中選會發布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7案至第16案投票結果公告〉,檢自:https://web.cec.gov.tw/central/cms/107news/29588。 王良博(2019),〈【性平教育交鋒】反同施壓立委冷淡 神恢復的跨虹者將踩場〉,檢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3966。 台灣同志熱線諮詢協會(2011),〈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出席教育部國教司召開之「研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部分內容會議」〉,檢自:https://hotline.org.tw/news/232。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1),〈1000801【公告】反對立院延宕性平教育 揭發真愛空殼真相記者會資料〉,檢自:https://hotline.org.tw/news/220。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性平教育刻不容緩:針對真愛聯盟誹謗與公然侮辱告訴案之公開聲明〉,檢自:https://www.tgeea.org.tw/issue/6484/。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11),〈排除同志教育,就不是性別平等教育〉,檢自:https://www.tgeea.org.tw/issue/2384/。 台灣真相聯盟(2013),〈看見1130凱道活動背後的謊言與真相(1130全民上凱道!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檢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T7McbL9oI。 史倩玲(2011),〈真愛扭曲性平教材 作者提告〉,檢自:https://tw.news.yahoo.com/%E7%9C%9F%E6%84%9B%E6%89%AD%E6%9B%B2%E6%80%A7%E5%B9%B3%E6%95%99%E6%9D%90-%E4%BD%9C%E8%80%85%E6%8F%90%E5%91%8A-160000719.html。 林志成、朱芳瑤(2011),〈國中小性平教材 教部:修改不當內容〉,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10727001354-260102?chdtv。 政治中心(2018),〈體操教練長期性騷擾學生 監委疑羅東國中包庇狼師〉,檢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1015/1281598.htm。 財團法人白曉燕文教基金會,〈白曉燕案影響〉,檢自:http://www.swallow.org.tw/index.php/about/impact。 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民法親屬編多項修法,實現婚姻家庭內的性別平權〉,檢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achievement?page=1。 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消除性別歧視,培訓師資人才〉,檢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achievement。 得勝者教育協會,〈得勝者計畫〉,檢自:https://champ.org.tw/?page_id=91。 教育部(2015),〈教育部第 6 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名單〉,檢自:https://www.gender.edu.tw/web/upload/AllOtherFile/%E6%95%99%E8%82%B2%E9%83%A8%E7%AC%AC6%E5%B1%86%E6%80%A7%E5%88%A5%E5%B9%B3%E7%AD%89%E6%95%99%E8%82%B2%E5%A7%94%E5%93%A1%E6%9C%83%E5%A7%94%E5%93%A1%E5%90%8D%E5%86%8A1041208%E6%9B%B4%E6%96%B0.pdf。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2018),〈【消除歧視、尊重多元的性別平等教育】教育部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說明(新聞稿)〉,檢自: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1/m1_03_01?sid=424。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2017),〈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檢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0A95D1021CCA80AE。 許芳菊(2011),〈面對危險「性」時代,怎麼辦?〉,檢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19908-%E9%9D%A2%E5%B0%8D%E5%8D%B1%E9%9A%AA%E3%80%8C%E6%80%A7%E3%80%8D%E6%99%82%E4%BB%A3%EF%BC%8C%E6%80%8E%E9%BA%BC%E8%BE%A6%EF%BC%9F/?page=1&c=28。 許維寧(2018),〈那年我被反同團體提告 專訪性平教師劉育豪〉,檢自:https://sight.nownews.com/20180321-3536。 陳怡靜(2019),〈【性平教育15年3】家長同意保險套教學 老師卻被特定團體告妨礙風化〉,檢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726pol004/。 陳奕安(2019),〈球隊教練涉性侵7學生、性騷擾逾20人還不當體罰,校方卻未通報!監察院糾正桃園青溪國中〉,檢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717357。 陳復(2012),〈我們能這樣教「性別」嗎?〉,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20627000555-260109?chdtv。 陳逸婷(2012),〈性道德防線劇烈拉扯 反多元成家 擠爆凱道〉,檢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6525。 曾獻瑩,〈大安曾獻瑩 主要政見:家庭主流化政策〉,檢自:https://politicsfromfamily.com/issue-views/#1446189333793-b3db6ffb-f155。 黃旭磊.(2018),〈老師教小三生戴保險套 高雄家長聯盟抗議〉,檢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12294。 新天新地(2017),〈真愛守門員之(三)真愛列車〉,《UDN部落格》,檢自:http://blog.udn.com/mobile/celinenhne618/108763593。 監察院(2013),〈教育部性別平等教材內容不當 監察院糾正〉,檢自: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sms=8912&s=6824。 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2007),〈緣起及歷次改組歷程〉,檢自:https://www.oge.gov.taipei/cp.aspx?n=04185BA237310113。 臺北市政府(2017),〈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用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學資源實施要點〉,檢自:http://class.jnps.tp.edu.tw/ezblog/72/blog/show_write.asp?blog_id=120&id=12。 戴伯芬(2016),〈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教育〉,檢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11/15/taipofen-6/。 簡惠茹(2020),〈指揮中心全體戴粉紅色口罩 陳時中:粉紅色也不錯〉,檢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32084。
書籍 S. E. Barkan. (2008). Law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Pearson. P. Ewick and S. Silbey. (1998). The Common Place of Law: Stories from Everyday Life (1 Ed.): Chicago Series in Law and Society. B. Fleury-Steiner and L. B. Nielsen. (2006). The new civil rights research: A constitutive approach: Ashgate Publishing, Ltd. J. B. Gould. (2005). Speak No Evil: The Triumph of Hate Speech Regul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 J. Klarman. (2006). From Jim Crow to Civil Rights: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Equality (1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 W. McCann. (1994). Rights at Work: Pay Equity Reform and the Politics of Legal Mobilization: Univ of Chicago Pr. S. E. Merry. (1990). 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 : 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 E. Merry. (2009).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Violence: Translating International Law into Local Justi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 Tannahill. (1992). Sex in History: Scarborough Publishers. L. Vanhala. (2010). Making Rights a Reality?: Disability Rights Activists and Legal Mobi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期刊論文 P. Burstein. (1991). Legal Mobilization as a Social Movement Tactic: The Struggle for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6(5), 1201-1225. D. Chambers*, J. V. Loon and E. Tincknell. (2004). Teachers` views of teenage sexual moral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5(5), 563-576. M. Galanter. (1974). Why the “Haves” Come Out Ahead: Speculations on the Limits of Legal Change. Law & Society Review, 9(1), 95-160. M. McCann. (1991). Legal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reform movements: Notes 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Studies in Law, Politics, and Society, 11, 225-254. C. Z. Mooney. (1999). The politics of morality policy: Symposium editor`s introduction.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7(4), 675-680. G. Mucciaroni. (2011). Are debates about “morality policy” really about morality? Framing opposition to gay and lesbian right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9(2), 187-216. A. Nayak and M. J. Kehily. (1996). Playing it straight: Masculinities, homophobias and schooling.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5(2), 211-230. L. B. Nielsen. (2000). Situating Legal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of Ordinary Citizens about Law and Street Harassment. Law & Society Review, 34(4), 36. N. Pedriana. (2006). From Protective to Equal Treatment: Legal Framing Process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men’s Movement in the 1960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1(6), 44. T. R. Tyler and J. M. Darley. (2000). Building a Law-Abiding Society: Taking Public Views About Morality and the Legitimacy of Legal Authorities into Account When Formulating Substantive Law. Hofstra Law Review, 28(3), 707-739. H.-T. Wang. (2019). Justice, Emotion, and Belonging: Legal Consciousness in a Taiwanese Family Conflic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53(3), 764-790. F. K. Zemans. (1983). Legal Mobilization: The Neglected Role of the Law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3), 690-703.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59610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61001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000645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0101.pdf | | 5565Kb | Adobe PDF2 | 43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