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501/145531 (79%)
Visitors : 53371085      Online Users : 12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965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9653


    Title: 荀韓思想比較新論:以人性論及禮法思想為核心
    Authors: 蔡易修
    Cai, Yi-Xiu
    Contributors: 劉又銘
    Liu, You-Ming
    蔡易修
    Cai, Yi-Xiu
    Keywords: 荀學
    荀子
    韓非子
    人性論

    Date: 2019
    Issue Date: 2020-05-05 11:57:49 (UTC+8)
    Abstract: 荀、韓二人的思想及關係在思想史的研究上,並非一個新穎的議題,但過往的研究成果,多半帶有預設先行的視閾觀點,因此兩人的關係並未有全面的開展。近來,學界對於二人的研究,又有更進一步的推進。因此,筆者認為在這個當下,將二人的思想以及關係重新加以比對、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筆者在文中採用基源問題研究法,從兩人的外部因素以及內緣依歸作為切入的向度,重新省察兩人所欲答覆的根本問題,並且進一步從兩人的人性論及禮、法思想作為主要視角,梳理出兩人的差異性以及相似處,重塑荀、韓兩人的思想承繼或轉化的脈絡,嘗試進一步提出有別於以往預設先行的研究成果。
    Reference: 一、 原典
    〔戰國〕管子著、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戰國〕韓非著、張覺等譯註:《韓非子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中華書局,1998年。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楷:《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王曉波、張純:《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王慶光:《荀子與齊道家的比對》,2014年。
    王雲五:《先秦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牟宗三:《荀學大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說巫史傳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李甦平:《荀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李晨陽:《多元世界中的儒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忠」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何淑靜:《荀子再探》,臺北:學生書局,2014年3月。
    余亞斐:《荀學與西漢儒學之趨向》,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吳秀英:《韓非子研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宋洪兵:《韓非子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洪兵:《循法成德──韓非子真精神的當代詮釋》,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宋洪兵:《韓學源流》,北京:中國法律圖書公司(法律出版社),2017年。
    林緯毅:《法儒兼容──韓非子的歷史考察》,臺北:文津出版,2004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
    東方朔:《等差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學生書局,2012年。
    周熾成:《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群振:《儒學源流溯始──古代儒家的心性思想》,臺北:鵝湖月刊社,2000年。
    周志煌:《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臺北:洪葉出版社,2013年。
    柯雄文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柯雄文著、李彥儀譯:《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桃園:水牛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出局,1997年。
    韋政通:《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姚蒸名:《法家哲學》,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年。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高柏園:《法家的管理哲學》,臺北:漢藝色研,1996年。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張涅:《論韓非與荀子思想承傳關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張覺、陳奇猷:《韓非子》,四川:巴蜀書社,1990年。
    張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張覺:《荀子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素貞:《韓非子》,臺北:時報出版,1987年。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許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北京:銀門出版社,2012年。
    康珮:《《商君書》的理論體系》,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拱:《韓非思想衡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8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陳飛龍:《孔孟荀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4年。
    陳蕙娟:《韓非子哲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昭瑛:《荀子的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陶師承:《荀子研究》,臺北:大東書局,1926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梁濤:《儒家道統說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梁濤:《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山東:齊魯書社,2010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廖名春:《荀子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事業,1997年。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複看晚清思想之嬗變》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楊大膺:《荀子學說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楊義:《韓非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劉桂榮:《論荀輯要》,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鄧小虎著:《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盧瑞鐘:《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臺北:敦繹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1989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3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龍宇純:《荀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三、 期刊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王邦雄:〈韓非之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刊載於《文藝復興》,第67期,1975年,頁14-25。
    王邦雄:〈從儒法之爭談韓非哲學的現代意義〉收錄於《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楷:〈性惡與德性:荀子道德基礎之建立──一種德行倫理學的視角〉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403期,2007年,頁87-103。
    白彤東:〈韓非子與現代性──個綱要性的論述〉,刊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49-57。
    朱弘道:〈對詹康〈韓非論人新說〉的反思〉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6期,2016年,頁113-158。
    赤塚忠:〈荀子研究的若干問題〉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
    佐藤將之,〈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收入《漢學研究》第 27 卷 第4期,2009年。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上)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94期,1987年,頁81-95。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下)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95期,1987年,頁74-85。
    李效武:〈荀子禮制思想與韓非法制思想之比較〉刊載於《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 第6期,頁103-105。
    李哲賢:〈論荀子思想之矛盾〉刊載於《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頁159-176。
    李哲賢:〈荀子之性惡論析論:從文本談起〉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40卷 第5期,2013年,頁137-153。
    周熾成:〈荀子乃性朴論者,非性惡論者〉刊載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 第4期,2012年,頁24-31。
    周天令:〈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 第4期,1984妍,頁11-16。
    周天令:〈「荀子是儒學的歧出」之商榷〉刊載於《孔孟月刊》第42期 第10期,2004年,頁31-38。
    周德良,〈荀子心偽論之詮釋與重建〉收入《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
    林桂臻:〈荀子性朴的理論結構及其思想價值〉刊載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 第4期,2012年,頁137-153。
    胡可濤:〈「法、術、勢」:從荀子到韓非〉刊載於《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 第3期,2008年,頁75-79。
    東方朔,〈心知與心慮──兼論荀子的道德主體與人的概念〉收錄於《政大哲學學報》第27期,2012年。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韓非哲學之詮釋〉刊載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期 頁23-38,臺北:淡江大學,1999年。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刊載於《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頁57-78。
    柳熙星:〈論孟荀人性論之異同〉刊載於《鵝湖學誌》第36期,2006年,頁185-210。
    凌超煌:〈韓非對荀子思想之承與變〉刊載於《鵝湖月刊》第38卷 第3期,2006年,頁17-26。
    馬世年:〈韓非師從荀卿考論──兼及荀、韓思想之「異」與「同」〉刊載於《河南師範學報》第35期 第6卷,2008年,頁188-192。
    秦茂森:〈荀韓人性思想之比較〉刊載於《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第3期,2007年,頁22-26。
    郭芳如:〈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收錄於《學燈》第30期,2014年。
    郭名浚:〈荀子與韓非的人性觀點之比較分析〉刊載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頁125-141。
    陳弱水:〈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陳世鋒 :〈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得失之辨──兼論科學哲學對哲學史研究方法的啟示〉刊載於《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 第10期)。
    曹美秀:〈論韓非對荀子人性論與治術的繼承與轉化〉,刊載於《諸子學刊》第1期,2007年。
    張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1年,頁175-217。
    張涅:〈論韓非與荀子無思想承傳關係〉刊載於《中州學報》1998年 第1期,1998年,頁54-58。
    閆笑非:〈荀韓思想理論矛盾分歧淺談〉刊載於《臺州學院學報》第28期 第2卷,2006年,頁9-13。
    閆明恕:〈荀子與韓非性惡論之比較〉刊載於《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 第1期,1997年,頁20-22。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解釋〉收錄於《哲學與文化》,第12卷 第6期,1985年。
    黃慧英:〈價值與欲望──孟子大體與小體的現代詮釋〉收錄於蕭振邦主編《儒學的現代反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黃玉順:〈儒學的「社會」觀念──荀子「群學」的解讀〉刊載於《中州學刊》第11期,2015年。
    葉海煙:〈所謂「基源問題」──勞著《中國哲學史》的一項商議〉收於《東吳哲學傳習錄》(1994年),頁1-17。
    楊國榮:〈儒學的衍化與轉向──荀子思想新論〉收錄於《孔孟學報》第66期,1993年。
    楊儒賓,〈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收錄於《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頁185-210。
    曾碧華:〈荀子與韓非子思想的關係〉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 第2期,1997年,頁357-383。
    曾暐傑:〈「性惡」即「本惡」──從「性」的定義探究荀子性惡論的意涵〉刊載於《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0期,2013年,頁47-64。
    曾暐傑:〈荀子思想再定位與儒家體系的重建──反思、批判與方法〉,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548-587。
    詹康:〈韓非論人新說〉刊載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2008年。
    路德斌:〈一言之誤讀與荀學千年之命運──論宋儒對荀子「性惡」說的誤讀與誤解〉,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06-115。
    趙吉惠:〈荀子非儒家辨〉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17卷 第11期,1990年,頁1005-1017。
    鄧小虎:〈荀子:性惡與道德自主〉收錄於劉國英、張燦輝編《求索之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潘小惠:〈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25卷 第6期,1998年。
    鄭良樹:〈韓非與荀卿〉刊載於《學術論文集》第7期,2005年,頁9-27。
    蔡錦昌:〈荀韓關係論:評韋政通和蕭公權的看法〉刊載於《思與言》第26卷 地4期,1988年,頁355-368。
    蔡錦昌:〈「不若」說變成「基於」說──檢討臺灣的荀子研究〉發表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文獻所,2006年。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收錄於《「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0-77,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刊載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頁27-50,臺北:臺北大學,2007年。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收入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2。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收入龐樸主編:《儒林,第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4-13。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刊載於《漢學研究集刊》第 3 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2006年。
    劉桂榮:〈韓非對荀子思想的接受研究〉刊載於《淮北炭煤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年,頁64-68。
    劉雲超:〈性本材樸 禮無善惡──荀子人性論新解〉,收錄於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51-167。
    顏世安:〈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初議〉,刊載於《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頁81-125,南京:南京大學,2012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0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404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501.pdf2048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