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 一、中文文獻: 文秋芳(2001)。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外語教學與研究,2,105-110。 方麗娜(2003)。交際法在對外華語文教學上的運用研究─以初級綜合課為討論範疇。高雄師大學報,15,309-329。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如音(2008)。不同程度華裔學生之閱讀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 王碧霞(1999)。談閱讀課教學環節規範化。載於王鐘準主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頁428)。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田然(2006)。近十五年對外漢語中高級閱讀教材編寫理念評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4,1-5。 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語研究,1,61-68。 吳平(1995)。淺談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3,6- 12。 吳欣穎(2013)。針對華語中級學習者閱讀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韓國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教學系碩士班,桃園。 吳勇毅(2007)。不同環境下的外國人的漢語學習策略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上海。 吳曉露(1992)。漢語閱讀技能訓練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學報,3,206-219。 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十五)。世界漢語教學學報,2,71-78。 呂佩君(2006)。針對外籍生文言文閱讀策略教學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 李美慧(2017)。真實材料應用於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之實證研究。第十六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29-536。 李黔萍(1998)。對外漢語閱讀課的定位、定量、定法問題。對外漢語論叢(頁64-75)。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莊智象(2008)。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阮全英(2004)。論真實材料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3-66。 周小兵、張世濤(主編)(1999)。中級漢語閱讀教程: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張世濤(主編)(1999)。中級漢語閱讀教程:I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張世濤、甘紅梅(2008)。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 (頁233-251)。臺北:揚智。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洪小雯(2013)。影響對外漢語閱讀測驗難度的因素。2013年加州中文教師學會發表之論文,美國史丹佛大學。 夏春娥(2006)。英語教學中真實語料的選擇與使用。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6,36-39。 秦曉倩(1996)。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5,13-18。 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1,33-36。 郭凌雲(2012)。中高級漢語閱讀教學中的自然閱讀概括訓練。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142-146。 陳析池(2006)。論真實材料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宜賓學院學報,10,105-107。 陳琳(1996)。真實材料興趣自讀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外語界,3,15-20。 陳雅芬(2008)。論真實材料在中文的課堂教學、AP 中文課程與考試中的運用。第八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0。 陳賢純(1998)。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傅彩瓊(2002)。基於語言材料的交際化語法教學模式。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8(4),156-158。 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增訂版析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 杜雯華(1999)。美籍學生中文閱讀過程的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 喬印偉(2001) 。漢語閱讀教學任務及其量化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94-100。 彭玉君(2001)。中級華語學生閱讀策略調查與策略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越南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教學系碩士班,桃園。 彭志平(2007)。漢語閱讀課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黃彥辰(2017)。二語學習策略教學活動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 葛亮亮(2016)。外語教學中運用真實材料進行任務設計。新課程(中學),2,7-8。 廖敏華(2017)。華語繪本教學設計與實施 ─以《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臺北。 廖智宏(2004)。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方法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208-210。 趙金銘主編(2006)。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技能篇。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電芝(2000)。學習策略的實質。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18-20。 劉頌浩(2005)。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五南圖書。 黎氏碧紅(2011)。中級漢語閱讀課語篇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二、英文文獻: A.H. Urquhart, Cyril J. Weir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New York: Longman Barnett, M.A. (1988). Reading through Context: How Real and Perceived Strategy Use Affects L2 Comprehens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2, 2, 150-162. Barnett, M.A. (1988).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How Methodology Affects Language Course Articulation.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21, 109-119. Berardo (2006). The use of authentic materials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The Reading Matrix, 6, 60-69. Block, E. (1986). 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ers. TESOL Quarterly. 20,463-494. Branch, R. M. (2009).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ADDIE Approach. New York: Goodman, K. (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6, 126-135. Guariento & Morley (2001). 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55, 347-353. Hayes, J.R. (1989). The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ark Ellis & Christine Johnson (1994).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An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English for Language Teachers, Trainers, and Course Organiz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shavsky, J.E. (1976-1977). Reading as problem solving: 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e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2(4), 654-674. Oxford, R,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Rumelhart, D.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VI.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allace Catherine (1992) READ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kins, D. (1976). Notional syllabu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D.J. (1993). Processing Strategies of Foreign Language Readers: Authentic and Edited Input.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26:4, 451-468.
三、網站資料: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 (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2019年10月20號,取自PISA國家研究中心官方網站: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1_1205_guide_reading.pdf TOCFL 華語辭彙通 http://huayutools.mtc.ntnu.edu.tw/ts/TextSegmentation.aspx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委員會 https://www.sc-top.org.tw/<AP 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 Retrieved June, 2015, from https://apcentral.collegeboard.org/pdf/ap-chinese-course-description.pdf?course=ap- 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