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52
|
Title: | 當代丹道養生與康復醫療— 以黃啟文中醫師醫養團體為例 The Body Cultivation of Inner Alchemy and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se Studies of CMD Huang Qiwen Cultivation Group |
Authors: | 黃啟文 Huang, Chi-Wen |
Contributors: | 謝世維 Hsieh, Shu-Wei 黃啟文 Huang, Chi-Wen |
Keywords: | 丹道養生 康復醫療 多系統萎縮MSA 中醫 康復養生操 Inner Alchemy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multi-system atrophy MSA Chinese medicine body cultivation exercise |
Date: | 2019 |
Issue Date: | 2020-03-02 11:11:55 (UTC+8) |
Abstract: | 「黃啟文中醫師醫養團體」是筆者於2015年1月27日開始建置,並持續運營至今的團體。其理念是結合東西方醫學的優勢,並將丹道養生文化的身體實踐,落實於現代康復醫學檢驗之中,檢證其有效性。將近五年的研究觀察過程中,丹道仙學理論的繼承、創新與應用,透過「康復醫療方案」的設計與落實,得以充分表現於實際的臨床治療與團體的養生活動之中。
研究期間,臨床觀察到的具體療效—如「多系統萎縮MSA」以及「頸椎退化性關節炎」等疑難重症的改善成果持續呈現,使得本研究主張—「有效性」理念得以落實。進而可以觀察後續的變化,例如從實體「醫養團體」營隊的運營模式,漸次增加了工作坊、講座、小團體團練以及後續的住院型康復醫療方案,其間實體社群之所以得以發展,進而成為當前的五種運營型態,與「有效性」的理念有直接關係。同時,本醫養團體運營的方式,在維持現場教學的規律之外,更同時以虛擬網路社群的方式,透過微信朋友圈的方式,讓每一個學員不論時空的差異性,都可以在這個虛擬的網路社群裡,相互分享、互相砥礪,為了自身的健康長壽,繼續精進。觀察顯示,本醫養社群得以持續發展,正是實體場域社群與虛擬網路社群的良性互動結果。
本研究在檢驗丹道養生與康復醫療的兩個領域會通的同時,亦關注本醫養團體得以持續運營的理念建構及其內涵。該理念為團體成員所熏習而實踐,而其所日用體現的內涵,所涉及的文化脈絡與思想動力,乃是現代社會人群對於自身健康長壽追求的一種新生活型態。每個個體參與了醫養社群,因為在其中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理念以及共同的生活實踐,進而形成了新型態的社會群體。此研究成果當可視做為丹道養生當代化的創新體現。 "Huang Qiwen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Medical Care Group" is a group that the author started to construct on January 27, 2015, and has continued to operate to this day. Its philosophy is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o implement the physical practice of Inner Alchemy health culture in modern rehabilitation medical examination to verify its effectiveness.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process of nearly five years,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ner Alchemy theory, through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al plan", can be fully reflected in the actual clinical treatment and group health activities.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clinically observed specific curative effects—such as “multi-system atrophy MSA” and “cervical degenerative arthritis” —have continued to show improvement results, making this research proposition— "effectiveness" concept implemented. Furthermore, we can observe the subsequent changes. For example, from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physical "medical care group" battalion, workshops, lectures, small group exercises and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medical programs have been gradually added. During this time, the physical community has developed. Furthermore, i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five types of operation,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ness".
At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 to maintaining the regularity of on-site teaching, the way the medical care group operates is also a virtual online community. Through the WeChat App , each student can learn and regardles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ime and space. In this virtual online community, we share and strengthen each other,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for their own health and longevity.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and nursing commun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field community and the virtual online community. |
Reference: | 一、 古籍
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台南市:大孚書局,1992。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台北市:大展出版社,2014。 宋˙張伯端,《悟真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黃元吉,《樂育堂語錄》,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清˙黃元吉,《道德經精義》收於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四集之一,台北縣:自由出版社,2009。 清˙劉名瑞,《道源精微歌》,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80。
二、 中文著作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台北: 聯經出版社,2009。 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1月第3版。 戈國龍: ----《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 ----《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新譯樂育堂語錄》,台北:三民書局,2007。 ----《丹道十講》,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李樂俅,《訪道語錄》,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66。 李建民,《發現古脈-中國古典醫學與數術身體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李瑾伯,《呼吸之間—李瑾伯談靜坐與修大道》,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1月第4版。 李豐楙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余安邦主編,《身體、主體性與文化療癒˙跨域的搓揉與交纏》,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 武國忠,《人體通補手冊-丹道醫學中的養命之術》,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林富士,《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林瑋嬪,《媒介宗教— 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金澤,《宗教人類學學說史綱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9 月。 胡海牙總編,武國忠主編: ----《中華仙學養生全書──陳攖寧先生對健康長壽學說做出的獨特貢獻》(上、中、下三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年 2 月,第 1版第 1 刷。 ----《陳攖寧仙學精要》(上、中、下三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年 5 月,第 1 版第 1 刷。 ----《胡海牙仙學養生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 年 2月初版。 胡海牙著,蒲團子編訂:《胡海牙文集──仙學、太極拳、武當劍》,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2012 年 3 月初版。 胡孚琛: ----《丹道法訣十二講》(上、中、下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9 月,第 1 版第 1 刷。 ----《丹道仙術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刷。 ----《丹道實修真傳──三家四派丹法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年 2 月,第 1 版第 1 刷。 胡孚琛、呂席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第 1 版第 1 刷。 南懷瑾: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73。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5。 ----《佛法禪修參行˙神仙道學要旨》,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9。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8。 ----《我說参同契》(上中下三冊),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9。 程樂松,《身體、不死與神秘主義˙道教信仰的觀念史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陳微明著、二水居士校注,《陳微明 太極拳術》,台北:大展出版社。 陳進國主編,《宗教人類學˙第七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梁繁榮,《針灸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張珣主編,《漢人民眾宗教研究˙田野與理論的結合》,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 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新北市:群學出版社,2015。 蒲團子主編,《稀見丹經三編》,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2014。 傅鳳英注譯,《新譯 性命圭旨》,台北:三民書局,2011。 賴慧玲,《二十世紀仙學大師:陳攖寧仙道養生思想研究》,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14。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賴賢宗、蕭進銘,《台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台北市:柏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台北:新文豐,2009。 謝世維主編,《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 黎志添主編,《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三聯書店,2012。 劉國樑、連遙注譯,《新譯 悟真篇》,台北:三民書局,2011。 劉國樑注譯:《新譯周易參同契》,台北:三民書局,199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刷,2014 年 1 月,第 2 版第 5 刷。 劉延剛:《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四川:巴蜀書社,2006 年 12 月。 劉迅(Xun Liu):Daoist Modern: Innovation, Lay Practice, and the Community of Inner Alchemy in Republican Shanghai,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HUP,2009. [瑞士]容格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祕密──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頂文化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第 1 刷。 龔鵬程:《道教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 1 版第 1 刷。
三、譯著
桑高仁著,丁仁傑譯,《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在生產過程中「異化」 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2。 焦大衛著,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宗樹人主編,吳正選譯,《中國人的宗教生活》,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 趙文詞著,黃雄銘譯,《民主妙法˙台灣的宗教復興與政治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肯恩˙威爾伯著,廖世德譯,《萬法簡史》,台北:心靈工坊,2005。 肯恩˙威爾伯著,廖世德譯,《意識光譜》,台中市:一中心,2017。
四、單篇論文(按姓氏筆劃順序) 李豐楙: -〈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收於《中國文化新論:禮俗篇── 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8 月,初版,1993 年 12 月, 初版第 7 刷。 -〈道教內丹派的丹道氣功〉,刊於《仙道》33 期,1987 年 8 月。 -〈丹道與濟度:道教修行的實踐之道〉,刊於《宗教哲學》6 卷第 2 期,2000 年 6 月。 -〈順與逆:丹道修煉與現代生活〉,收於郭武主編《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8 月,第 1 版第 1 刷。 -〈丹道與科學、政治:戰後台灣丹道的現代化〉,刊於《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 刊》2008 年第 1 期(總 11 期),2008 年 6 月。 -〈仙學獨立與宗教新境──1949 年以前陳攖寧與李玉階的開放之路〉,收在李豐楙、翁太明、龔瑞璋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 刷。 李麗涼: -〈黃元吉的仙道超越思想:以《樂育堂語錄》為主的研究〉,刊於《文與哲》 卷 10,2007 年 6 月。 -〈1949-1990 台灣仙道史──以《仙學》與《仙道》為主的考察〉,收在賴賢宗、 蕭進銘編著:《台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柏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年 8 月,第 1 版第 1 刷。 林文欽:〈道教煉丹養生的困境──以《周易參同契》為例〉,收於高師大國文系、 高雄道德院編《2013 海峽兩岸道家道教與養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昶景 文話事業有限公司,2013 年 10 月,出版。 林富士:〈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刊於《漢學 研究》19 卷第 1 期,2001 年。 莊宏誼: -〈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刊於《輔仁 宗教研究》第 5 期,2002 年 6 月。 -〈道教靈修築基:靜坐原理與方法〉,刊於《輔仁宗教研究》第 6 期,2002 年 12 月。 -〈北宋道士張伯端法脈及其金丹思想〉,刊於《輔仁宗教研究》第 7 期,2003 年 6 月。 -〈道教養生文化〉,收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 年 12 月,初版。 張麗霞:〈胡海牙的道教仙學研究〉,刊於《中華文化論壇》,第12期,2014年12月。頁162-165。 程志立:〈陳攖寧與胡海牙師徒的養生實踐及現代意義〉,刊於《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四屆全國中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10月,頁98-110。 賴慧玲: -〈陳攖寧之「老莊觀」述論〉,收於高師大國文系、高雄道德院編《返樸歸真 ──第二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高雄:昶景文話事業 有限公司,2009 年 12 月,初版。 -〈陳攖寧之「三元丹法」述論〉,收於高師大國文系、高雄道德院編《返樸歸 真──第三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高雄:昶景文話事 業有限公司,2011 年 3 月,初版。 -〈陳攖寧之「女金丹法」述論〉,原收於正修科技大學《2012 宗教生命關懷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2013 年 1 月。 現轉收於李豐楙、翁太明、龔瑞璋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 養生文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 刷。 -〈陳攖寧之「三教觀」述論〉,收於高師大國文系、高雄道德院編《返樸歸真 ──第 5 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高雄:昶景文話事業 有限公司,2013 年 4 月,出版。
五、博碩士論文(按姓氏筆劃順序) (一)博士論文 王粟實:《多系統萎縮非運動症狀量表研製及其證候規律和溫腎健腦方療效觀察》,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5月。 王娜:《原發性帕金森病及多系統萎縮的多模態磁共振研究》,北京:北京中國醫科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3月。 冉維正:《腦髓病的古文獻梳理及滋腎益髓健腦方對腎虛髓虧型腦髓病的療效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5月。 宋春俠:《多系統萎縮中醫證候的初步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 林世奇:《從「內丹」到「內家」的義理詮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論文,2009 年 6 月。 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之開展》,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年。 張國華:《清代《周易參同契》丹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 文,2011 年。 張沛然:《益髓湯治療神經源性直立性低血壓脾腎虧虛證療效觀察及其對多系統萎縮的生存影響》,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5月。 曾金蘭:《宋代丹道南宗發展史研究──以張伯端與白玉蟾為中心》,台南:成功 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6 年。 曾淑芬:《針刺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4月。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 的道論與氣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 6 月。 蕭進銘:《形上之道的探求──老莊及內丹認識論綜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學道 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 3 月。 劉彩芝:《針刺配合正骨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4月。 羅姍:《中西醫理論指導下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5月。 [美]Elena Valussi ” Female Alchemy and Paratext : How to Read Nudan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Asia Major 3.21,2008(博士論文) (二)碩士論文 文煜:《陳攖寧的仙學獨立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0 年 5 月。 王同印:《陳攖寧的仙學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年 5 月。 王儷蓉:《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年。 李翠真:《斬赤龍研究──道教與天地教靜坐修煉之比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12 月。 吳衍慶:《鍾離權的內丹──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臺北:輔 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 年。 范麗君:《陳攖寧女丹修煉思想初探》,太原:山西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2 年 6 月。 徐祥桂:《楊善半月刊》、《仙道月報》及其影響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 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12 月。 張華英:《趙避塵(1806~1942)丹道學》,新竹: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游琇嵐:《成仙思想初探──以鍾呂內丹學為例》,宜蘭: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 碩士輪文,2005 年。 黃進士:《清代黃元吉丹道研究》,新竹:玄 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黃啟文:《從醫、拳、仙的視角來看現代仙學—以胡海牙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簡秀寰:《北宋張伯端內丹思想「精氣神」之探討》,新竹: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 論文,2006 年。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415650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6502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000133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650201.pdf | 2371Kb | Adobe PDF2 | 40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