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72301      Online Users : 2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769


    Title: 政府與媒體對能源政策的風險建構與溝通-新深澳電廠案的框架分析
    Understanding risk communic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media: New Shenao Power Plant frame analysis
    Authors: 黃芷庭
    Huang, Chih-Ting
    Contributors: 蘇蘅
    Su, Herng
    黃芷庭
    Huang, Chih-Ting
    Keywords: 風險社會
    風險傳播
    能源政策
    新深澳電廠案
    Risk Society
    Risk Communication
    Energy Policy
    New Shenao Power Plant event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3-02 10:57:3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從風險傳播的觀點,以2018年的「新深澳電廠案」為例,探討政府與平面媒體如何建構與溝通能源政策之風險,其中包括政府與報紙各自關注的新聞主題、新聞或報導立場、強調的風險框架及其異同。本研究採用框架分析結合內容分析法,分析政府相關部門新聞稿與《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等三大報相關報導。研究發現,新深澳案中,政府與媒體兩方對於新深澳案的風險有不同的關注,政府最強調科技風險框架,媒體最重視健康與政治風險框架。此外,新深澳案期間正逢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報紙媒體主題大量聚焦選舉話題,顯現台灣能源政策從核能議題以來,仍然缺乏理性專業對話,本文同時就遭受深度政治化現象的影響進行討論。
    By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in risk communication,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New Shenao Power Plant” event in 2018 as an example to delve into how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media construct and communicate the risks of energy policy. Th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ress releases of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More specifically, this research used major 3 daily newspapers: Liberty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nd Apple Dai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emphasize on technology risks, print media concerns most about public health and political risks. Further more, because the Nine-in-One Elections was held on November 24, 2018, print media covered mostly the elections and did not sufficiently present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risks of “New Shenao Power Plant” event, as the tex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mplications with the increased politicization of energy issues in Taiwan.
    Reference: 中文文獻

    上報(2018年3月7日)。<社評:非核、減碳、保護藻礁 你要哪一個>。取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36422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京明(2017)。<新電業法下能源轉型之風險初探>,《經濟前瞻》,171:86-93。
    王文萱(2013年3月10日)。<309廢核大遊行 全民齊唱「貢寮,你好嗎?」 >,《ETtoday》。取自https://speed.ettoday.net/news/172835
    尹俞歡(2018年3月28日)。<重回那一晚:深澳電廠環差過關,是人禍還是制度缺失?>,《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environment-assessment-and-shenauo-powerplant
    丘采薇、陳熙文、翁禎霞(2018年10月6日)。<選前震撼彈 賴清德突拋有條件停建 用深澳電廠換觀塘案?>。《聯合報》,A1版。
    丘采薇、鄭媁、張文馨(2018年10月12日)。<賴清德救選情 宣布深澳電廠停建、中火燃煤退場>,《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525/3419197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2017年8月21日)。《2017MAA台灣媒體白皮書》。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58sYQC1lFdkRFQxOGQwdWZ6WUk/view
    台電(2018年9月11日)。<環團研究指深澳燃煤電廠殺人 台電:該研究模式非環保署認可 籲勿製造恐慌>。取自https://www.taipower.com.tw/tc/news_info.aspx?mid=17&id=2682&chk=3e160d6c-42a3-4dc3-8a42-fa2327bde03d
    台電(2018年4月18日)<「台電回應綠色和平,深澳對pm2.5的貢獻度最多0.08~0.18%,不知「相當於160萬輛汽車」的推估是從何而來?」>。取自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Query.aspx?menu_id=45&kind=1&news_id=77752
    台電(2018年9月15日)。<深澳電廠模擬誰比較好?請提出原始數據以受公評>。取自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Query.aspx?menu_id=45&kind=9&news_id=80726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18年2月14日)。<2018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調查 民眾對於台灣能源現況理解不足>,《永續新聞網》。取自https://www.sdgs-csr.org/tw/news-tw/254-taiwan_energy_power_survey.html
    朱元鴻(1995)。<風險知識與風險媒介的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195-224。
    江睿智(2018年10月13日)。<深澳電廠不蓋後 能源政策配比修正 電價每度估漲0.03元 2025年燃氣發電將逾五成 燃煤佔比低於三成 再生能源略微提高 能源安全風險升高>。《聯合報》,A1版。
    行政院(2018年5月4日)。<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能源政策專案報告>。
    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AF73D471993DF350/a0bd2700-5dc1-42ce-a5d6-e4453a6d6dc7
    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原書Ulrich Beck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杜文苓、施麗雯、黃廷宜(2007)。<風險溝通與民主參與:以竹科宜蘭基地之設置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5:71-110。
    杜凱琳(2018)。《複合性風險事件之新聞框架對網路社群參與之影響─以815全台大停電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文瑄(2017)。《政治人物的社群媒體對話溝通策略分析》。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伊萱(2018年4月16日)。<接見NGOs代表 小英:不會為開發犧牲一切>。《自由時報》,B4版。
    李明穎(2011)。<科技民主化的風險溝通:從毒奶粉事件看網路公眾對科技風險的理解>,《傳播與社會學刊》,15:161-185。
    李明穎(2014年6月)。《科技議題中公眾的風險感知:以國光石化廠開發案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論文,嘉義:中華傳播學會。
    李淳旭(2017)。《核能知識、信任與民眾核電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風險與利益認知作為中介變項》。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穎(2019年6月5日)<再戰核電!擁核、反核立委有多少勝算?以核養綠公投地圖神預測>,《新新聞》。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347989
    李赫(2018年12月4日)。<再生能源行不行?先從盤點台灣能源現況開始吧!>,《泛科學》。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9904
    宋明哲(2001)。《現代風險管理》。台北:五南。
    宋明哲(2014)。《新風險管理精要》。台北:五南。
    吳立婷(2007)。《政治人物形象與媒體框架研究-以報紙報導謝長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蓁(2005)。《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吳欣憓(2012)。《塑化劑事件利害關係人之風險溝通與溝通風險》。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姿賢(2018年5月17日)。<綠色和平調查 揭露資訊充分 逾七成民眾願漲電價>。《聯合報》,A6版。
    沈侑穎(2016)。《政府風險溝通對水資源工程之探討-以高雄市大樹區伏流水工程開發為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泛科學(2018年9月6日)<能源議題僅僅是科學議題嗎?能源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角色──〈能源政策橋接與溝通論壇〉講座紀錄>。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6638
    祁容玉、翁浩然、魏翊庭(2018年5月17日)。<機車汙染勝深澳?新北反擊陳菊 新北市府指 新北204萬勞動人口 多靠機車上下班 「只有一個台灣 不需分南北 更不要分縣市」>。《聯合報》,A4版。
    周任芸譯(2007)。〈風險社會、不確定性和科學民主化:STS的未來〉,《科技、醫療與社會》,5:15-42(原書Wynne, Brian.[ 2007].“Risk Society, Uncertainty, and Democratising Science: Futures for STS”..)
    周桂田(1998)。<現代性與風險社會>,《台灣社會學刊》,21:89-129。
    周桂田(2003)。<全球在地化風險下之風險溝通與風險評估-以SARS 為Case 分析>。「疾病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1-63。
    周桂田(2005a)。<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周桂田(2005b)。<爭議性科技之風險溝通—以基因改造工程為思考點>。《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取自http://seed.agron.ntu.edu.tw/cbdcourse/10%20%AA%A7%C4%B3%A9%CA%AC%EC%A7%DE%A4%A7%AD%B7%C0I%B7%BE%B3q%20-%20%A5H%B0%F2%A6%5D%A7%EF%B3y%A4u%B5%7B%AC%B0%AB%E4%A6%D2%C2I.pdf
    周桂田(2007)。<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芻議>,《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179–233。
    周桂田(2014)。《風險社會典範轉移》。台北:遠流。
    邱柏勝(2014)。《食品安全風險議題的媒體再現與框架分析:以瘦肉精美牛爭議新聞報導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玉蟬、游絲涵(2016)。<食品安全事件的風險建構與溝通: 新聞媒體VS. 政府>,《中華傳播學刊》,30:179-220。
    邱一庭(2018年3月5日)。<國際綠能低碳推動現況與趨勢>,《科技大觀園》。取自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gXm.htm
    邱怡萱(2018年8月9日)。<台灣慘陷缺電危機 產業大老示警:恐重創半導體>,《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809001496-260410
    易佳玲(2011),《政府風險溝通、新聞發布與媒體報導之研究-以新流感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良昇、施曉光、劉力仁、賴筱桐(2018年3月21日)。<賴揆:不建電廠 未來北部會缺電>。《自由時報》,A8版。
    林菁樺(2018年3月15日)。<深澳電廠 曾是東南亞最大電廠>,《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9年2月17日,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184059
    林良昇、施曉光、劉力仁、賴筱桐(2018年3月21日)。<賴揆:不建電廠 未來北部會缺電>,《自由時報》。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185766
    林靜怡(2018年5月7日)。<最新能源民調顯示 86%民眾支持國家發展再生能源>,《台灣英文新聞》。取自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424254
    胡湘玲(1995)。《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臺北:前衛。
    姜采蘋(2009)。《新聞報導和公關稿之主題框架及風險訊息差異:以腸病毒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安怡(2018年3月15日)。<環保鬥士 變燃煤推手!深澳電廠 1票過關>,《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315000544-260114
    施采綺(2012)。《我國反對興建核能電廠抗爭運動及政府回應之研究》。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鴻基(2018年5月10日)。<新北擬祭3招 全力阻深澳電廠 1.打行政訴訟 2.不核發生煤許可 3.發動公民連署 將以最嚴格標準行政監督台電所有電廠>。《聯合報》,A5版。
    施鴻基(2018年7月18日)。<「詹順貴對抗詹順貴!」 新北反深澳燃煤電廠今提訴願>,《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258810
    風傳媒(2018年11月6日)。<風評:反空污、反以核養綠,然後呢?>。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599492
    侯俐安<(2018年4月10日)。<煤輪航道影響漁船 台電擬另蓋防波堤 但卡到保育區… 深澳電廠保育未解環差怎先過>。《聯合報》,A3版。
    侯俐安、吳姿賢、吳淑君(2018年10月13日)。<深澳政策急轉彎 環委批太政治「證明環評玩假的」>,《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419121
    俞肇福(2018年7月9日)。<象鼻岩海域發現 珊瑚神秘花園 10個籃球場大>,《自由時報》,A10版。
    張忠良、洪穎怡、潘晴(2011)。<百年來電力工程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科學發展月刊》,457:56-60。
    張寧、黃崑峰(2015)。<嫌惡性設施的風險知覺>,《中國行政評論》,21(3):21-47。
    孫中英(2018年8月8日)。<中華信評:下半年產業有9大風險 能源政策是主要風險>,《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297325
    高詩琴、吳馥馨(2018年3月22日)。<深澳電廠蓋不蓋 詹順貴重砲轟 經長親上火線 詹:台電不說清楚 不會讓深澳案生效 沈榮津:不蓋的話 北部區域供電失衡恐更嚴重>。《聯合報》,A5版。
    袁國寧(2017)。<現代社會風險倫理之探析-台灣颱風、洪水災害風險管理觀點>,《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0(2):47-48。
    常如梅(2011)。《政府公關稿與媒體新聞報導之框架差異研究-以H1N1新流感疫情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周林毅(2015)。《風險評估與決策管理》。台北:五南。
    陳亭儒(2012)。《從食品風險議題探討政府風險溝通與媒體報導─以塑化劑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碩士論文。
    陳憶寧(2011)。<當科學家與記者相遇:探討兩種專業對於科學新聞的看法差異>,《中華傳播學刊》,19:147-187。
    陳憶寧(2014)。<福島危機中台灣民眾對核能的風險感知與態度:政黨傾向、核能知識、信任與科學傳播的角色>,《中華傳播學刊》,26:223-265。
    陳心瑜(2018年3月19日)。<1套防污如不夠 賴揆︰深澳用2套 不讓空污成為北部民眾最擔心的問題>。《自由時報》,A3版。
    陳柏宇(2017年12月16日)。<寫在反空汙前夕,一篇落落長的數據文>,《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662
    陳佩君(2019.11.13)。<讓缺電恐懼、口罩人生完全消失!韓國瑜重申重啟核四條件>,《新頭殼》。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11-13/326224
    張素美(2018年1月24日)。<法國將於2021年關閉所有的燃煤電廠-若到2030年關閉歐洲所有的燃煤電廠將可避免220億歐元的損失>,《能源知識庫》。取自https://km.twenergy.org.tw/Data/share?pckF/pPEhedQ1rIChzowuw
    彭宣雅、董俞佳(2018年09月12日)。<學者:深澳電廠 15年恐致576死 提健康風險評估報告 呼籲政府應立即撤案>。《聯合報》,A2版。
    彭杏珠(2018年4月30日)。<史上最大缺電潮來襲 2025年電力成本恐漲45>,《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4033
    游明煌、張曼蘋、侯俐安(2018年4月11日)。<鳥會搶救象鼻岩 申請提報為「自然紀念物」>。《聯合報》,A2版。
    單驥(2018年11月28日)。<台灣的選擇-核能:務實的真民意與政黨純理想間的掙扎>,《工商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128000348-260202
    黃浩榮(2003)。<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發展研究》,3(1):99-147。
    黃佩君(2018年3月22日。<北部若無深澳電廠 經長:區域電力將失衡>,《自由時報》。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186059
    黃佩君(2018年4月24日)。<經長︰南電北送達134億度 只要電不要電廠?>。《自由時報》,A2版。
    黃懿慧(1994a)。《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臺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五南。
    黃懿慧(1994b)。<科技風險的認知與溝通問題>,《民意研究季刊》,春季號:95-129。
    黃懿慧(2011)。<風險社會與危機傳播>,《傳播與社會學刊》,15:27-32。
    黃德源(2002)。《臺灣地區核能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德正(2018年5月11日)。<新聞透視-環保署打假球 民眾不是笨蛋>,《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1000535-260118
    臺錦屏(1991)。《政府發布的新聞稿與新聞報導相關性之研究--以行政院新聞局,台北市政府發布的新聞稿為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楊國樞等
    (編),台北:東華書局,809-831。
    楊韶彧(1993)。《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任徵(2004)。<近半世紀台灣發電能源結構演變及發展特性分析>,《台電工程月刊》,674:82-94。
    楊意菁(2017)。<風險溝通、媒體關注與框架分析:以新聞再現企業環境相關議題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7(1):71-106。
    楊孟立、楊佳穎、張理國、廖德修(2018年10月13日)。<深澳電廠停建 中火4燃煤喊退場 拚翻轉選情 賴揆清理空汙戰場>。《中國時報》,A1版。
    董俞佳(2018年3月19日)。<環團:燃煤不是乾淨能源 不能「比爛」>,《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897/3038666
    董俞佳(2018年10月10日)。<11月選舉月 環團周周上街頭 深澳案以來不滿政府漠視空汙 首場11月3日上凱道 向蔡政府抗議>。《聯合報》,A1版。
    董俞佳、許政榆(2018年8月12日。<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中油拚翻案 環團憂:循深澳模式過關>。《聯合報》,A6版。
    賴郁薇(2018年8月14日)。<喜見遊隼深澳繁殖 鳥會憂:電廠毀家>。《聯合報》,B01版。
    賴怡君(2018年10月13日)。<選前45天宣布停建 賴清德拿「藻礁」換「深澳」的政治盤算..>,《信傳媒》。取自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2264
    董俞佳、彭宣雅(2018年4月19日)。<綠色和平:乾淨的煤 誤導民眾 「蓋1座深澳電廠 等於160萬輛汽車空汙」>。《聯合報》,A06版。
    董俞佳、林河名、鄒秀明(2018年10月9日)。<官方代表優勢表決 環團痛批最黑暗一天 觀塘過了深澳重評?>。《聯合報》,A1版。
    董俞佳、林河名、鄒秀明(2018年10月9日)。<「環評史上最黑暗一天」 觀塘過了 深澳重評?>,《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411321
    趙于萱(2015)。《風險爭議下的能源新聞框架分析 以遠見和聯合報的專題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朝陽、王敏旭、魏翊庭。(2018年3月16日)。<反對燃煤電廠!環團怒喊發動大遊行>。《聯合報》,A3版。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體權:台灣的經驗>,《新聞學研究》,45:39-56。
    鄭燦堂(2007)。《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鄭安授(2019)。<福島事件後台灣核能議題的媒體再現>,《問題與研究》,58(2):29-89。
    廖豈汶(2018)。《臺灣主流報紙的氣候變遷新聞框架分析(2012-2016年)》。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
    廖羿雯2018年月22日)。<深澳燃煤電廠》環評通過半年,攻防戰到底吵什麼?帶你回顧深澳議題4大爭議>,《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501798
    廖羿雯(2018年12月5日)。<「民眾很關心卻誤解深」台大風險中心調查:44%民眾以為目前主要發電方式是核能>,《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681893
    廖德修、劉宗龍(2018年9月11日)。<用肺發電代價驚人!環團:深澳電廠啟用 15年將害死576人>,《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911002273-260405
    潘忠黨(2006)。<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傳播與社會學刊》,1:17-46。
    潘惠伶(2007)。《臺灣反核四運動歷程之政治分析》。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力仁、林菁樺(2018年10月24日)。<深澳環評 最快今公告廢止>。《自由時報》,第A11版。
    劉小玲(2019年1月9日)。<今夏供電 台電信心滿滿>,《台灣新生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4%BB%8A%E5%A4%8F%E4%BE%9B%E9%9B%BB-%E5%8F%B0%E9%9B%BB%E4%BF%A1%E5%BF%83%E6%BB%BF%E6%BB%BF-160000272.html
    劉湘瑤、李麗菁、蔡今中(2007)。<科學認識觀與社會性科學議題抉擇判斷之相關性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3):335-356。
    蔡璦琦(2014)。《運用社群媒體民意改進政府施政品質-以Facebook政府粉絲專頁及個人留言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萍(2018年4月6日)。<電廠回來了…深澳的明天 只能與汙染共存?>。《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981/3072852
    蔡惠萍、游明煌(2018年4月7日)。<對街蓋廠「連知的權利都沒有」 腹地狹小 離住家最近的發電廠 質疑黑箱 居民批評資訊不對等>。《聯合報》。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3072822
    蔡惠萍、游明煌、吳淑君(2018年4月7日)。<電廠就業「少年免一世人討海」 漁村蕭條 居民「優先求活下去」 活絡經濟 要求台電用人在地化>。《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072823
    賴正能(2017)。<能源議題於媒體與公共領域現況與再現之研究>,《社會研究學報》,3(1):27~52。
    賴郁薇(2018年8月14日)。<喜見遊隼深澳繁殖 鳥會憂:電廠毀家>。《聯合報》,B01版。
    賴怡君(2018年10月13日)。<選前45天宣布停建 賴清德拿「藻礁」換「深澳」的政治盤算..>,《信傳媒》。取自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2264
    謝青宏(2004)。《政府危機傳播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SARS危機傳播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孟哲(2011)。《媒體如何框架氣候談判爭議:哥本哈根峰會之跨國新聞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君蔚、徐美苓(2011)。<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演變:以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143-179。
    魏翊庭(2018年3月14日)。<打臉台電!深澳電廠污染模擬與學者差3倍 宜桃最嚴重>,《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031070
    魏翊庭(2018年3月15日)。<深澳電廠若商轉 宜桃空汙 恐比新北嚴重 學者模擬汙染值 是台電3倍「北台空品維護成果將破功」>。《聯合報》,A3版。
    聯合報(2018年3月16日)。<深澳電廠 環評過關 北部6縣市全反彈>。《聯合報》,A01版。
    聯合報社論(2018年3月17日)。<難道要放棄摩托車來支持深澳電廠>。《聯合報》,A2版。
    聯合新聞網(2018年10月19日。<環評史上最黑暗!一分鐘看觀塘環評案到底在吵什麼?>,《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blog.udn.com/Taillywang/117506667
    簡沛婕(2017)。《高齡化社會的風險溝通與媒體框架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蘇蘅(2019)。《傳播研究方法新論》。台北:雙葉。
    蘇蘅、陳憶寧(2010)。<公共衛生危機中政府與媒體如何共舞:檢視產生不實新聞的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33:1-38。
    羅倩宜(2018年10月9日)。<工商界︰穩供電信心 能源轉型跨前一步>。《自由時報》,A3版。
    蘋果日報(2018年3月12日)<「心已累」廢核遊行 史上最冷清>,《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312/37954963/
    顧忠華(1999)。<風險、社會與倫理>,《政大哲學學報》,5:19-38。
    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顧忠華(2003)。<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 事件的啟示>,《當代》,194:54-61。

    英文文獻

    Adams,WC. (1992). The Role of Media Relations in Risk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37.(4),28–31.
    Allan, Stuart (2002). Media, Risk and Scienc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Akiko, Sato (2016).Nuclear Disasters and Risk Communication: Learning from Fukushima. UNU-IAS Policy Brief, 5.
    Arkin, E.B.(1989). Translation of risk 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 Message development. In V.T. Covello, D.B. McCallum and M.T. Pavlovs (eds.),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Plenum Press, New York.
    Benoit, William L., Joseph R. Blaney, and P. M. Pier. (1998). Campaign `96: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cclaiming,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New York: Praeger.
    Choi, J. & Lee, S.(2017). Managing a crisis: A framing analysis of press releases dealing with the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station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016–1024.
    Cohn, Victor (1989). “Reporters as gatekeepers.” In Mike. Moore (Ed) (1989). Health Risks and the Press: Perspectives on Media Coverage of Risk Assessment and Health. Washington: The Media Institure.
    Cordoves-Sáncheza, Minerva & Vallejos-Romerob, Arturo. (2019).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isk in non-conventional renewable energy: Risk perception as a fun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La Araucanía, Chile. Ecological Economics, 159, 261-270.
    Cottle, Simon (1998). Ulrich Beck, `risk society` and the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1), 5-32.
    Djerf-Pierre, M., Cokley, J., & Kuchel, L. J. (2016). “Framing renewable energ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spapers in Australia and Sweden”.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10(5), 634–655.
    Frewer, Lynn (2004). The public and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Toxicology Letters, 149, 391-397.
    Gamson, W. A., Croteau, D., Hoynes, W., & Sasson, T. (1992). 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1), 373–393. doi:10.1146/annurev.so.18.080192.002105
    Giddens, A. (1994). Living in a post-traditional society. In U. Beck, A. Giddens, & S. Lash (Eds.),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pp. 56-109).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 (2000). The third way and its cr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lik, D. C. (2007). Risk communi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nu Rev Public Health, 28, 33-54.
    Gilpin, D.R. (2008). Narr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self: Reframing the role of the news release. Public Relation Review,34, 9-18.
    Hansson, S. O. (2002). Uncertainties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4, 39-46.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I. Arul Aram, G. C. Prem Nivas & G. P. Ramya (2016). Newspaper Framing of the Kudakulam Nuclear Power Project in Tamil, Nadu. Media Asia, 41, 31-42.
    J.C. Stephens, G.M. Rand, L.L. Melnick. (2009). Wind energy in US media: a comparative state-level analysis of a critic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3 (2), 168-190
    Jelle W Boumans, Rens Vliegenthart, and Hajo G Boomgaarden (2016). Nuclear voices in the news: A comparison of source, news agency and newspaper content about nuclear energy over tim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3), 260–282
    Keeplinge, Hans M.& Richard Lemke (2015). “Instrumentalizing Fukushima: Comparing Media Coverage of Fukushima in Germany,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Switzerl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33, 351–373.
    Mason J.O. (1989). The Federal Role in Ris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In: Covello V.T., McCallum D.B., Pavlova M.T. (eds)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Risk Analysis, 4, Springer, Boston, MA.
    Miller, D., & Macintyre, S. (1999). Risk communica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edia, public beliefs and policy-making. In K. Calman, & P. Davies (Eds.), Ris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nika Djerf-Pierre, John Cokley & Louise J. Kuchel (2016) Framing Renewable Energ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spapers in Australia and Sweden.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10(5), 634-65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9). Improving Risk Communi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Robert M. Entman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Sadler, T. D., &Zeidler, D. L. (2004). The morality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 construal and resolu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dilemmas. Science Education, 88(1), 4–27.
    Stallen, P. J. M.(1991).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s about risks of major industrial accidents in the Netherlands. In: Kasperson, R. E. and Stallen, P. J. M. ed. Communicating Risks to the Public-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Taig, T. (1999). Benchmarking in government: case studies and principles. Ris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Wright, W. and Reid, T. 2011. Green dreams or pipe dreams? Media framing of the U.S. biofuels movement. Biomass and Bioenergy, 35(4): 1390–1399.
    Zeidler, D. L., Walker, K. A., Ackett, W. A., & Simmons, M. L. (2002). Tangled up in views: Beliefs 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responses to socioscientific dilemmas. Science Education, 86(3), 343–36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6941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4100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249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301.pdf2127KbAdobe PDF223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