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865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33673      Online Users : 4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57


    Title: 考察2018年「問題疫苗事件」的 「媒介抗爭」
    Exploring the “Media-assisted Protest” of the 2018 “Fake Vaccine Event”
    Authors: 戴海波
    Dai, Hai-Bo
    Contributors: 馮建三
    Chien-san Feng
    戴海波
    Dai,Hai-Bo
    Keywords: 媒介抗爭
    行動者
    議程設定
    抗爭政治
    互動
    博弈
    Media-assisted Protest
    Actor
    Agenda setting
    Contentious politics
    Interact
    Game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2-05 18:34:31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在「議程設定理論」和「抗爭政治理論」的關照下,以「場景-行動者」為分析框架,通過「過程-事件」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對2018年「問題疫苗事件」中的調查記者、公眾、知識分子和政府等四類行動者的媒介抗爭過程進行客觀描述和分析。
    研究發現,四類行動者在媒介抗爭中都善於運用新媒體,而他們所屬群體的特徵、角色認知、與其他行動者的關係在他們建構議題、表達訴求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調查記者通過議題的「共鳴」和「溢散」,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議程設定的互動,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推動著事件的進程;知識分子則無法擺脫「精英群體」的固有認知,在「國家」與「社會」之間不斷尋求中間點,以媒介空間作為公共活動的主陣地,其話語和行動始終在「規避政治風險」與「公眾期盼」之間搖擺;無論是作為「消息來源」的公眾,還是作為「線上抗爭」主體的公眾,他們把政府作為「想像的靶子」,這背後反映的是社會心態的失調與錯位、執政者傳播意識與技能的缺乏與兩極化的不信任。而正是這種「認知」,最終決定了公眾議程與政策議程較少「互動」而更多偏移到非理性的「博弈」。
    在中國的政治生態中,基於「互動」與「博弈」邏輯的對話將是中國社會抗爭的常態,「抗爭-回應-調整-再抗爭-再回應-再調整……」也將成為媒介抗爭議程設定的基本模式。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genda Setting Theory and Theory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2018“Fake Vaccine Event”as a case, objectively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media protest through Proess-Ev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 the study, we divide the actors into four categorie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the public, intellectual and the government, and put them in the context of stability politics constructed by the state, society and the media. We use the model of “Scene Actor”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the media-assisted protest.
    The study found that every actor was good at using new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the media-assisted prot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actors, the role cogn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realized the interaction of agenda setting between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through “Resonance” and “Overflow”of topics, and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the 2018“Fake Vaccine Event” by “mutual cooperation”. Intellectuals were often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inherent cognition of“Elite”. They constantly sought the middle point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ir public activities mainly rely on the media as the main space. Their words and actions always swung between “avoiding political risks”and “public expectations”. Whether it was the public as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or as the main body of online protest, they regarded the government as the “target of imagination”, which reflected the maladjustment and dislocation of social mentality,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skills of the ruling people and the distrust of polarization. It is precisely the disloc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that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at the public agenda and policy agenda are less“Interactive”and more irrational“Game”.
    In Chinese political ecology, the dialogue based on“Interact”and “Game” will be the normal state ofsocial resistance in China, and “resistance - response - adjustment - re resistance - re response - re adjustment...” will become the basic mode of agenda setting of the protesters.
    Reference: 中文部分
    書籍
    于建嶸(2010)。《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卡爾.柏格斯(2002)。《知識分子與現代性的危機》,李俊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卡爾.曼海姆(2011)。《重建時代的人與社會:現代社會結構的研究》,張旅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安東尼.吉登斯(2003)。《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田佑中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托克維爾(1992)。《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上海:商務印書館。
    汝信(2004)。《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西德尼.塔羅(2005)。《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鬥爭政治》,吳慶宏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吳忠民(2008)。《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永剛(2009)。《我們的防火牆: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培林(2015)。《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杜維明(2002)。《杜維明文集第五卷》。武漢:武漢出版社。
    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塔卡德(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郭镇之等译,北京:華夏出版社。
    貝克(2008)。《媒體、市場與民主》,馮建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憲(2000)。《德佈雷與中國知識分子問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拉夫爾•達倫多夫(2000)。《現代社會衝突》,林榮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語堂(2008)。《中國新聞輿論史》,劉小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波斯納(2002)。〈為什麼關注公共知識分子?〉,見:波斯納著,徐昕譯《公共知識分子衰落之研究》,頁:引言,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查爾斯.蒂利(2008)。《身份、邊界與社會聯繫》,謝嶽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查爾斯.蒂利(2010)。《抗爭政治》,李義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查爾斯.蒂利(2012)。《政權與鬥爭劇碼》,胡位鈞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
    查爾斯.霍頓.庫利(1999)。《人類本性和社會秩序》,包凡一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胡百精(2008)。《公共關係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胡泳(2008)。《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夏倩芳、黃月琴(2010)。<社會衝突性議題的媒介建構與話語政治——以國內系列反「PX」事件為例>,《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徐昕(2007)。〈為權利而自殺: 轉型期中國農民工的「以死抗爭」〉,載吳毅主編《鄉村中國評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格裡德爾(2010)。《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單正平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克斯威爾著(2007)。《質的研究設計:一種互動的取向》,朱光明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張意(2005)。《文化與符號權力:布林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曼紐爾.卡斯特(2003)。《信息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與文化》。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紀霖(2002)。《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許紀霖(2003)。〈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可能〉,見: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頁:3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許鑫(2015)。《網絡時代的媒介公共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向明(2009)。《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來(2003)。〈儒家思想傳統與公共知識分子一一兼論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性與專業性〉,見:許紀霖《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頁: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陳衛星(2007)。〈社會調解的話語光斑(代序)〉見《椿樺.輿論尖刀》,頁:1。廣州:花城出版社。
    陸學藝(2012)。《社會藍皮書:201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麥斯威爾.麥庫姆斯(2018)。《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斯坦利.巴蘭、鄧尼斯•大衛斯(2008)。《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第三版),曹書樂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湯瑪斯.索維爾(2013)。《知識分子與社會》,張亞月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雅各比(2002)。《最後的知識分子》,洪潔譯,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馮仕政(2013)。《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馮建三(2015)。《傳媒公共性與市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平(2005)。〈知識分子:在漂泊中尋求歸宿〉,見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頁:1-12,北京:新星出版社。
    愛德華.W.薩義德(2002)。《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楊國斌(2013)。《連線力: 中國網民在行動》,鄧燕華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詹姆斯.莫瑞斯(2015)。《普利策傳——一代新聞大亨的傳奇人生》,粟志敏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道格.麥克亞當(2006)。《鬥爭動力》,李義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趙鼎新(2006)。《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鼎新(2012)。《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第二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海龍(2008)。《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歐文.戈夫曼(2016)。《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鄧正來(2008)。《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戴伊(2005)。《理解公共政策》,彭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謝耕耘(2013)。《新媒體與社會第七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茨施耐德(2000)。《半主權的人民: 一個現實主義者眼中的美國民主》,任軍鋒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謝嶽(2010)。《抗爭政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薩伊德(2002)。《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上海:三聯書店。
    羅伯特.A.海科特(2011)。《媒介重構:公共傳播的民主化運動》,李異平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于建嶸(2004)。〈當前農民維權活動的一個解釋框架〉,《社會學研究》,2:49-55。
    于君博(2013)。<中國網絡公共事件的議程互動模式——基於社會公平正義相關事件的經驗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3-20。
    王世雄(2014)。〈共識驅動的網絡輿論與社會輿論互動傳播研究〉,《情報雜誌》,12:146-153。
    王洪偉(2010)。〈當代中國底層社會「以身抗爭」的效度和限度分析: 一個「艾滋村民」的抗爭維權的啟示〉,《社會》,2:215-234。
    王郅強(2017)。〈底線或策略: 「身體抗爭」的行為邏輯——基於政策議程設定的視角〉,《南京社會科學》,1:78-86。
    王國華(2015)。<議程設定理論視域下熱點事件網民輿論「反轉」現象研究——基於「成都女司機變道遭毆打」事件的內容分析>,《情報雜誌》,9:111-117。
    王紹光(2006)。<中國公共政策議程設定的模式>,《中國社會科學》,5:86-99。
    王斌(2014)。〈新媒體與基層社會的傳播動員機制——「江門反核行動」個案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30-139。
    王斌(2016)。〈媒介傳播與社會抗爭的關係模式:基於中國情境的分析〉,《江淮論壇》,3:147-152。
    王毓莉(2012)。〈馴服v.s. 抗拒:中國政治權力控制下的新聞專業抗爭策略〉,《新聞學研究》,110:43-83。
    王寧(2002)。〈代表性還是典型性?——個案的屬性與個案研究方法的邏輯基礎〉,《社會學研究》,5:123-125。
    任孟山(2015)。〈媒體人加速離職與新聞專業主義隱憂〉,《青年記者》,4:18-19。
    朱力(2009)。〈中國社會風險解析: 群體性事件的社會衝突性質〉,《學海》, 1 : 69-78。
    何豔玲(2012)。〈「政府」在中國:一個比較與反思〉,《開放時代》,6:83-97。
    余紅(2017)。〈社交媒體語境下風險議題的建構與轉向———以山東問題疫苗事件為例〉,《情報科學》,3:79-85。
    吳曉林(2016)。<新媒體情境下衝突議題傳播的「雙重結構因素」——基於臨武瓜農事件的分析>,《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0-108。
    呂德文(2012)。<媒介動員、釘子戶與抗爭政治——宜黃事件再分析>,《社會》,3:129-170。
    折曉葉(2008)。〈合作與非對抗性抵制———弱者的韌武器〉,《社會學研究》,3:1-28。
    李北方(2012)。〈公知與偽士〉,《南風窗》,第12期。
    李欣(2010)。<從「議程設定」角度看民族地區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10-115。
    李欣(2015)。〈公共性、知識生產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媒介化在場」〉,《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4-29。
    李春雷(2014)。<風險社會視域下底層群體信息剝奪心理的傳媒疏解研究——基於「什邡事件」的實地調研>,《新聞大學》,1:90-99。
    李鋒(2016)。〈策略性政治互動:網民政治話語運用與政府回應模式〉,《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9:119-129。
    李黎丹(2013)。<從征地拆遷、環境污染事件看新媒體情境中的議程設定>,《現代傳播》,6:128-131。
    李豔紅(2006)。〈大眾傳媒、社會表達與商議民主——兩個個案比較分析〉,《開放時代》, 6:5-21。
    杜智濤(2014)。<社會化媒體對議程設定的助推與創新>,《傳媒》,1:49-51。
    杜駿飛(2009)。<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國際新聞界》,7:76-80。
    周葆華(2010)。<突發事件中的輿論生態及其影響: 新媒體事件的視角>,《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3:16-20。
    周裕瓊(2014)。〈QQ群聊會讓人更相信謠言嗎?關於四則奧運謠言的控制實驗〉,《新聞與傳播研究》,2:76-87。
    周裕瓊(2017)。<中國社會抗爭的媒介策略:基於環保與徵地事件的綜合比較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1:169-201。
    孟天廣、季程遠(2016)。<重訪數字民主:互聯網介入與網絡政治參與——基於列舉實驗的發現>,《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3-54。
    季程遠(2016)。<中國網民的政治價值觀與網絡抗爭行為的限度>,《社會》,5:64-87。
    林芬(2008)。<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傳播與社會學刊》,6:93–119。
    邱林川、陳韜文(2009)。<邁向新媒體事件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9:19–37。
    邵培仁(2014)。〈轉向「關係」的視角:線上抗爭的擴散結構分析〉,《浙江學刊》,6:199-207。
    邵鵬(2017)。〈傳統媒體微信公眾號現狀及思考〉,《傳媒評論》,4:58-60。
    胡百精(2013)。〈風險社會、對話主義與重建現代性: 「非典」以來中國公共關係發展的語境與路徑〉,《國際新聞界》,5:6-15。
    胡定平(2007)。〈輿論導向對公民意識的影響〉,《新聞前哨》,10:97–98。
    胡泳(2017)。〈輿情:本土概念與本土實踐〉,《傳播與社會學刊》,40:33–74。
    倪明勝(2017)。〈公民網絡抗爭動員的演化過程及其內在機理——基於近年來典型網絡抗爭性行動為例的經驗研究〉,《理論探討》,3:18-23。
    唐利平(2005)。<國家與社會:當代中國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廣西社會科學》,2:170-172。
    夏倩芳(2008)。<「公共領域」理論與中國傳媒研究的檢討:探尋一種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傳媒研究進路>,《新聞與傳播研究》,5:38-47。
    夏倩芳(2012)。〈「風險規避」邏輯下的新聞報導常規——對國內媒體社會衝突性議題採編流程的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4:33-45
    夏倩芳(2014)。〈「國家」的分化、控制網絡與衝突性議題傳播的機會結構》,《開放時代》, 1:190-208。
    孫立平(2000)。<「過程—事件」分析與當代中國國家—農民關係的實踐形態>,《清華社會學評論》,1:1-14。
    孫立平(2002)。<實踐社會學與市場轉型過程分析>,《中國社會科學》,5:83-96。
    孫峰(2017)。〈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定研究的範式革新〉,《求實》,9:43-55。
    宮賀(2019)。〈多元歸因與信任重建: 危機傳播情境理論的中國情境——以2018 年問題疫苗事件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6:16-35。
    徐友漁(2004)。《當代中國公共知識分子的生成》,《當代中國研究》,4:4
    徐桂權(2009)。《社會生產、媒介呈現與言論表達:當前中國大陸公共議題建構的一種考察路徑》,《新聞學研究》,100:221-252。
    徐彪(2016)。〈公共危機事件後公眾對政府責任感知的形成機制研究〉,《公共行政評論》,6:144-163。
    徐彪(2019)。〈負面事件後政府信任危機的形成機制研究:一個准實驗研究〉,《學海》,2:113-125。
    徐賁(2006)。〈「公民新聞」和新聞的公共政治意義〉,《中國傳媒報告》,2:63-75。
    徐蕊(2016)。〈基於媒體傳播特徵變遷的「公知」群體話語建構研究〉,《學理論》,3:162-164。
    捕風(2003)。〈像布林迪厄一樣透視傳媒〉,《新週刊》,第153期。
    袁瀟(2016)。<數位時代中議程設定理論的嬗變與革新——專訪議程設定奠基人之一唐納德.肖教授>,《國際新聞界》,4:64-78。
    高恩新(2009)。〈互聯網公共事件的議題建構與共意動員——以幾起網絡公共事件為例〉,《公共管理學報》,4:96-104。
    高憲春(2013)。〈微議程、媒體議程與公眾議程——論新媒介環境下議程設定理論研究重點的轉向〉,《南京社會科學》,1:100-112。
    張存儉(2019)。〈規避「塔西佗陷阱」:新時代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經驗借鑒與路徑選擇〉,《山東行政學院學報》,4:1-6。
    張志安(2008)。〈深度報導從業者的職業意識特徵研究〉,《現代傳播》,5:50-53。
    張志安(2011)。〈中國調查記者生態調查〉,《現代傳播》,10:51-55。
    張志安(2017)。《新媒體環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現代傳播》,11:27-33。
    張欽朋(2013)。〈網絡謠言的傳播機理及其治理路徑:基於傳播心理的分析〉,《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87-96。
    張曉鋒(2010)。<論媒介化社會形成的三重邏輯>,《現代傳播》,7:15-18。
    許紀霖(2010)。〈「少數人的責任」: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士大夫意識〉,《近代史研究》, 3:73-90。
    許鑫(2011)。〈傳媒公共性:概念的解析與應用〉,《國際新聞界》,5:63-70。
    許鑫(2016)。〈淺析媒體知識分子及其公共性的重建〉,《東南傳播》,1:41-43。
    陳力丹(2003)。〈人民的知情權和社會穩定——由非典疫情的信息披露說開去〉,《新聞知識》,7:16-17。
    陳天祥(2013)。<「媒介化抗爭」: 一種非制度性維權的解釋框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5: 90-96。
    陳旭(2010)。〈公共知識分子的網絡意見領袖作用〉,《新聞愛好者》,9:83。
    陳姣娥(2013)。〈網絡時代政策議程設定機制研究〉,《中國行政管理》,1:28-33。
    陳國營(2012)。〈網絡媒體對政策議程設定的影響研究——基於壓力模式的視角〉,《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117-124。
    陳雲松(2013)。<互聯網使用是否擴大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社會》,5:118-143。
    陳鵬(2010)。〈當代中國城市業主的法權抗爭——關於業主維權活動的一個分析框架〉,《社會學研究》,1:34-63。
    陸鬥細(2013)。〈圍觀式政治參與:一種新的政治參與形式〉,《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109-114。
    喻國明(2009)。<傳媒責任:時代的發展與內涵的轉變>,《新聞與傳播研究》,6:11-13。
    喻國明(2010)〈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的特徵及統計分析〉,《人民論壇》,2010(4):25-26。
    喻國明(2011)<網絡事件中元信息文本的議題建構與微觀修辭研究>,《現代傳播》, 11:29-33。
    彭斌(2017)。〈社會抗爭的解釋模式再思考〉,《社會科學戰線》,3:174-181。
    曾慶香(2011)。<解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傳播框架>,《當代傳播》,1:48-51。
    曾慶香(2012)。〈論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中政府與傳統媒體的博弈〉,《現代傳播》,5:43-46+52。
    曾慶香(2014)。《論廣播電視對發洩型群體事件報導的框架》,《現代傳播》,2:36-39。
    曾潤喜(2013)。〈「依網抗爭」: 社會轉型期的互聯網與抗爭政治〉,《電子政務》,4:25-30。
    曾潤喜,(2016)。〈政策議程互動過程中的公民網絡參與及合作解〉,《國際新聞界》,6:110-128。
    曾繁旭(2013)。<傳統媒體作為調停者框架整合與政策回應>,《新聞與傳播研究》, 1:37-50。
    曾繁旭(2013)。<運動企業家的虛擬組織:互聯網與當代中國社會抗爭的新模式>,《開放時代》,3:169-187。
    曾繁旭(2014)。〈框架爭奪、共鳴與擴散:PM2.5議題的媒介報導分析〉,《科技傳播》, 2:173-178.
    湯志偉(2016)。<媒介化抗爭視閾下中國鄰避運動的定性比較分析>,《廣東行政學院學報》,6:48-57。
    童志鋒(2013)。〈政治機會結構變遷與農村集體行動的生成——基於環境抗爭的研究〉,《理論月刊》,3:161-165。
    馮仕政(2003)。<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現狀與範式>,《國外社會科學》,5:66-70。
    馮仕政(2015)。<社會衝突、國家治理與「群體性事件」概念的演生>,《社會學研究》,5:63-89。
    黃月琴(2015)。〈「弱者」與新媒介賦權研究——基於關係維度的述評〉,《新聞記者》,7:28-35。
    黃冬婭(2011)。〈國家如何塑造抗爭政治———關於社會抗爭中國家角色的研究評述〉,《社會學研究》,2:217-241。
    黃振輝(2011)。<表演式抗爭: 景觀、挑戰與發生機制——基於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開放時代》,2:71-84。
    黃欽(2017)。<網絡抗爭: 一個亟待研究的領域>,《情報雜誌》,1:113-119。
    黃瑚(2001)。<「議題融合論」:傳播理論的一個新假設>,《新聞大學》,夏:29-32。
    黃榮貴(2015)。<多渠道強幹預、框架與抗爭結果——對40個拆遷抗爭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社會學研究》,5:90-114。
    黃毅峰(2010)。〈謠言傳播與社會衝突的內在邏輯探析——從甕安「6•28」群體性事件中的謠言說起〉,《理論與現代化》,5:86-92。
    塗光晉(2013)。<「非典」十年來中國政府危機特點的變化與反思>,《國際新聞界》, 5:16-25。
    楊海平(2006)。〈近代中國公共領域與知識分子〉,《新聞界》,5:68-70。
    楊逍(2014)。<「鬧大」現象與議程設定>,《傳媒觀察》,11:14-16。
    萬旋傲(2015)。<網絡社群對新聞媒體的議程設定力研究——基於2010-2013 年1232 起重大公共事件的實證分析>,《新聞記者》,3:65-71。
    董天策(2006)。〈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議程互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7:134-138。
    董海軍(2008)。〈「作為武器的弱者身份」: 農民維權抗爭的底層政治〉,《社會》,4:34-58。
    賈哲敏(2014)。<網絡政治傳播中的議題建構與互動——基於4個時政性事件的框架分析>,《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36-142。
    道格拉斯.凱爾納(2004)。〈技術政治、新技術與公共領域〉,《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1:299-313。
    雷蔚真(2008)。〈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輿論監督的話語變遷: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線索〉,《傳播與社會學刊》,6:143-166。
    翟秀鳳(2017)。〈網絡民生輿情的傳播現狀、話語特徵和治理啟示〉,《經濟導刊》, 11:82-87。
    裴宜理(2008)。〈底層社會與抗爭性政治〉,閻小駿譯,《東南學術》,3:4-9
    趙建國(2007)。〈公共知識分子與媒介知識分子〉,《新聞界》,1:45-46。
    趙鼎新(2005)。<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發展之述評——站在中國的角度思考>,《社會學研究》,1:168-202。
    劉能(2008)。〈當代中國群體性集體行動的幾點理論思考——建立在經驗案例之上的觀察〉,《開放時代》,3:122-123。
    劉能(2009)。〈當代中國轉型社會中的集體行動:對過去三十年間三次集體行動浪潮的一個回顧〉,《學海》,4:146–152。
    劉偉(2012)。〈論我國政策議程設定模式的演進與優化〉,《江蘇行政學院學報》,5:106-112。
    劉濤(2017)。<身體抗爭: 表演式抗爭的劇場政治與身體敘事>,《現代傳播》,1:62-67。
    潘忠黨(2014)。〈「玩轉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討新傳媒技術應用中的「仲介化」和「馴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53-162。
    潘毅(2005)。〈階級的失語和發聲——中國打工妹研究的一種理論視角〉,《開放時代》,2:95-106。
    范明獻(2010)。<傳統媒體對網絡事件傳播的輿論引導——基於議程設定理論的分析>,《當代傳播》,4:53-55。
    蔡之國(2014)。〈圍觀式政治參與:對話的新形式〉,《網絡傳播》,7:12-14。
    蔣忠波(2011)。<網絡議程設定的實證研究——以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為視閾>,《新聞與傳播研究》,3:100-105。
    鄭素俠(2017)。〈從「良心的守護者」到「被監控者」:新媒體時代美國調查記者的生存困境〉,《編輯之友》,2:88-93。
    鄭傑滔(2019)。〈長春長生疫苗事件與山東疫苗事件網絡輿情比較分析〉,《中國公共衛生管理》,6:321-324。
    鄭雯(2015)。<中國抗爭行動的「文化框架」——基於拆遷抗爭案例的類型學分析(2003—2012)>,《新聞與傳播研究》,2:5-26。
    鄭滿寧(2013)。〈「戲謔化」:社會化媒體中草根話語方式的嬗變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5:18-23。
    盧暉臨(2004)。<邁向敘述的社會學>,《開放時代》,1:115-125。
    應星(2009)。〈「氣場」與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兩個個案的比較〉,《社會學研究》,6:105-121。
    謝嶽、曹開雄(2009)。〈集體行動理論化系譜:從社會運動理論到抗爭政治理論〉,《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20
    謝耘耕(2010)。<「議程設定」模式下的危機傳播與應對>,《新聞與寫作》,11:25-27。
    韓志明(2012)。〈利益表達、資源動員與議程設定——對於「鬧大」現象的描述性分析〉,《公共管理學報》,2:52-66。
    鄺豔華(2015)。〈政策議程與媒體議程關係研究———基於1982至2006年農業政策和媒體報導的實證分析〉,《公共管理學報》,4:39-46。
    羅興佐(2013)。〈有動員無組織:熟人社會中的集體行動—對一起農村群體事件的分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71:66–72。
    蘇力(2003)。〈中國當代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建構〉,《社會學研究》,2:101-113。
    蘇力(2004)。〈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建構〉,《天涯》,第5期。
    鐘智錦(2017)。〈集體記憶中的新媒體事件(2002–2014):情緒分析的視角〉,《傳播與社會學刊》,1:105-134。
    蘭斯.班尼特、亞力山卓.賽格柏格(2013)。〈「聯結性行動」的邏輯: 數位媒體和個人化的抗爭性政治〉,史安斌,楊雲康譯.《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6:211-245。
    顧金喜(2017)。〈「微時代」網絡謠言的傳播機制研究——一種基於典型案例的分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93-103。
    報刊
    郝洪(2003)。〈孫志剛案還能走多遠?〉,《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3年05月30日第1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議:聽取關於吉林長春長生公司問題疫苗案件調查及有關問責情況的彙報〉,《人民日報》01版,2018.8.17
    王凱(2018)。〈山東查明長春長生公司百白破疫苗流向〉,《大眾日報》,07-23。
    周裕瓊(2013)。〈「網絡謠言」之學術考察〉,《北京日報》, 2月18日,第20版。
    陳治治(2018)。〈最嚴問責,是懲戒更是警示〉,《中國紀檢監察報》第1版,2018-8-17
    張豐(2018)。〈疫苗之王呼風喚雨,是對公眾的無情嘲諷〉,《新京報》,07-22。
    黃河方(2011)。〈調查記者的光榮與夢想〉,《南方都市報》,2011-06-18。
    學位論文
    卞清(2012)。《民間話語與政府話語的互動與博弈——基於中國媒介生態變遷的研究》,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論文,上海。
    張志安(2006)。《編輯部場域中的新聞生產——〈南方都市報〉個案研究(1995-2005)》,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論文,上海。
    鄭雯(2013)。《「媒介化抗爭」: 變遷、機理與挑戰當代中國拆遷抗爭十年媒介事件的多案例比較研究(2003—2012)》。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論文,上海。
    黃月琴(2010)。《反石化運動的話語政治》。武漢大學新聞學博士論文,武漢。
    張盛(2013)。《網絡群體性事件研究——基於公眾參與和國家治理的視角》,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論文,上海。
    楊佳秋(2014)。〈媒介間議程設定:突發公共事件中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議程互動〉,南京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南京。
    馬思慧(2017)。《市場化背景下「公的逐名現象與污名化研究》,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論文,廣州。
    李艷業(2017)。《衝突與對話:新媒體語境下公共衛生危機傳播研究——以2016年山東疫苗事件為例》,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論文,蘭州。
    網際網路
    《〈疫苗之王〉:國內首例自媒體改變公共政策的經典之作》。上網時間:2018年11月13日,檢自:「媒通社」http://www.sohu.com/a/275112619_99953831。
    《「長生疫苗事件」: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進步》。上網時間:2018年8月13日,檢自:「網智天元」http://www.wiseweb.com.cn/detail/dynamic/247。
    《「長春長生問題疫苗事件」輿情熱點分析》。上網時間:2018年7月30日,檢自:「識微科技」https://www.civiw.com/report/20180730142234。
    《「疫苗事件」輿情解讀》。上網時間:2018年11月14日,檢自:「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bbs1.people.com.cn/post/158/1/2/169851555.html。
    《「疫苗事件」輿情解讀》。上網時間:2018年11月5日,檢自:「博約科技」http://www.boryou.com/?p=2409。
    《2018中國重大社會事件輿情監測分析報告之疫苗事件》,上網時間:2018年7月26日,檢自:「艾媒輿情」http://www.iimedia.cn/61962.html。
    《2018年中國微信登陸人數、微信公眾號數量及微信小程序數量統計》。上網時間:2018年5月30日,檢自:「中國產業信息網」,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5/645403.html。
    《2019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上網時間:2019年5月21日,檢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712/P020180103485975797840.pdf。
    《李克強:疫苗品質安全是不可觸碰的「紅線」》。上網時間:2016年4月13日,檢自:「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6-04/13/content_5063824.htm。
    《李克強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上網時間:2018年7月22日,檢自:「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8-07/22/content_5308436.htm。
    《長生生物女老總高俊芳是高狄女兒是假消息》,上網時間:2018年7月24日,檢自:「觀察者網」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7_24_465460.shtml?s=fwckhfbt。
    《長生疫苗案:員工被下「封口費」早有前科》,上網時間:2018年7月19日,檢自:「ZAKER新聞網」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b4fd0571bc8e06d01000007。
    《疫苗之王輿情奔襲今天我們不再沉默》。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蟻坊軟體」https://www.eefung.com/hot-comment/20180723165518。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違法違規生產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的通告》(2018年第60號),上網時間:2018年7月15日,檢自:「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http://www.nmpa.gov.cn/WS04/CL2138/329592.html。
    《專業條線記者凋零,誰來滿足公眾饑渴的知情權》,上網時間:2018年7月26日,檢自:「全媒派」https://mp.weixin.qq.com/s/PjRyai6DdUPo88OP__kTVw。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上網時間:2019年2月28日,檢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習近平對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作出重要指示》。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23/c_1123166080.htm?baike。
    《網友:為什麼道歉?我對孫志剛案調查結果的質疑》。上網日期:2003年5月15日,檢自:「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83/2181/2977/20030515/992959.html。
    《調查記者張慶寧:我親歷的兩次疫苗大案》。上網時間:2018年8月2日,檢自:「一點信息-野馬財經」http://mb.yidianzixun.com/home?id=0JhCek0b&page=article。
    《藥監部門依法從嚴對長春長生公司違法違規生產狂犬病疫苗作出行政處罰》。上網時間:2018年10月16日,檢自:「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http://www.jlfda.gov.cn/zxfw_84842/xwlm/sndt/201810/t20181016_5153643.html。
    《攝影師歷時三年拍《疫苗之殤》,記錄了近百個受害家庭》,上網時間:2018年7月22日,檢自:「騰訊新聞」https://news.qq.com/a/20180722/017172.htm。
    Daniel W.Drezner,《網絡時代的公共知識分子》,吳萬偉譯.上網時間:2008年11月18日,檢自:「科學網-袁軍鵬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445-47310.html。
    huanghuimin1984,《中國「公知」界的十大「帶路模範」》,上網時間:2013年5月19日,檢自:「天涯論壇」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4180363-1.shtml。
    Vista看天下,《鄭淵潔,還是這麼剛:從三聚氰胺到疫苗,他對孩子的問題尤其上心》。上網時間:2019-04-22,檢自:「騰訊網」https://view.inews.qq.com/a/20190422A0JRRH00。
    一葉菩提,《為什麼澡假疫苗的僅僅罰了300多萬,難道人命真如草芥了嗎》,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百度貼吧-泗水吧」http://tieba.baidu.com/p/5806577127?pn=1。
    丁香醫生,《長春長生疫苗事件後,每個人都該知道的 7 個答案》,上網時間:2018年7月22日,檢自:「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gBV5uB9hYBn9L6aRcMpTVQ。
    丁海洋,《疫苗事件:改革是最好的疫苗》,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律贏惠」http://www.51lvh.com/web/article/articleDetail.do?id=1911#。
    毛淑傑,《起底長生百白破疫苗案:9個月前被檢為劣藥,5天前才被處罰》。上網時間:2018年7月22日,檢自:「百度新聞」https://www.baidu.com/link?url=Z2Y1jb5Sin6TAibKT1_3yAO6bhCoxYbgyJTbbyOXvjsKfBtYVXaG_6bEtLsJb_xH_u_JQy8iJ5pSguos7CPKWvZB-ycT09gxpAFfit0BCwO&wd=&eqid=8abbca8a00028f47000000055d8d6270。
    水煮野史,《比《疫苗之王》更恐怖的是新聞已死!》,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簡書」https://www.jianshu.com/p/d97d92736ace。
    王五四,《別讓孩子死在起跑線上,請像對待菜苗一樣對待疫苗》,上網時間:2018年7月31日,檢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7d410240102xiit.html。
    王五四,《請給我來一針歲月靜好疫苗,再來一針愛國疫苗》,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64752426695817。
    王文華,《高俊芳老領導:她膽子太大早晚出事》。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鳳凰網財經」https://finance.ifeng.com/a/20180725/16404676_0.shtml。
    王克勤,《山西疫苗案不了了之,山東及全國必出問題》。上網時間:2016年3月30日,檢自:「鳳凰衛視」網站http://phtv.ifeng.com/a/20160330/41587956_1.shtml。
    王怡,《2003年網絡輿論的價值》,上網日期:2006年3月29日,檢自:「凱迪社區」http://m.kdnet.net/share-1046204.html。
    王維家,《網絡圍觀:期待聚合正能量》,上網時間:2016年2月26日,檢自:「人民論壇網」http://www.rmlt.com.cn/2016/0226/418575.shtml。
    王豔,《江蘇金湖145名兒童口服過期疫苗 負責人被免職》,上網時間:2019年1月10日,檢自:「人民網-江蘇頻道」http://js.people.com.cn/n2/2019/0110/c360306-32515467.html。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讓我們低調而安全地聊聊微信審查這回事兒》。上網時間:2017年3月31日,檢自:「搜狐號」http://www.sohu.com/a/131418940_658046。
    可哥拿金球,《長春長生被罰300多萬,美國強生可能被罰47億美金》,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百度貼吧-尤文圖斯吧」https://tieba.baidu.com/p/5807077941?pn=1。
    未名讀書,《獸爺的真實身份曝光,歷史在曲折地負重前行》,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博客中國」http://baoliao.blogchina.com/689664564.html。
    田興春,《專訪記者陳峰:孫志剛案是如何被報導出來的》。上網日期:2013年6月20日,檢自:「人民網」http://legal.people.com.cn/n/2013/0620/c42510-21905916.html。
    企鵝智庫,《2018新媒體趨勢報告》。上網時間:2018年12月5日,檢自:「互聯網資料信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804544.html。
    江曉川,《疫苗廠的無奈:知道要吃牢飯,卻無力合規變更生產工藝》,上網時間:2018年7月24日,檢自:「和訊網」http://news.hexun.com/2018-07-24/193552317.html。
    艾瑞諮詢,《2016年新聞信息渠道價值研究報告》。上網時間:2016年8月24日,檢自:「互聯網資料信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510419.html。
    余遠環,《獸爺是誰?新聞不死?真相在哪裡?》。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南友圈」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725/16406113_0.shtml。
    宋江雲,《長春長生捲入十余起行賄案:每支72元的狂犬疫苗回扣20元》。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84493。
    李在磊,《公眾號「獸樓處」創始人獸爺:為了更安全地活著》,上網時間:2018年12月27日,檢自:《南方週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43112。
    李菁,《孫志剛之死誰來負責?》。上網時間:2003年6月16日,檢自:「三聯生活週刊」網站http://www.lifeweek.com.cn/2003/0616/5704.shtml。
    周甜,《長生所老員工談高俊芳:她把所裡的人和產品都弄到她那去,就把我們甩了》,上網時間:2018年7月26日,檢自:《中國新聞週刊》網站http://www.zgxwzk.chinanews.com.cn/2/2018-07-26/110.html。
    林愛玥,《疫苗之痛與公知圈之亂》,上網時間:2018年7月27日,檢自:「凱迪社區—貓眼看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879436&boardid=1。
    林愛玥,《借助疫苗輿情公知又滿血復活了》,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四月網」http://www.m4.cn/opinion/2018-07/1344518.shtml。
    林楚方,《人民網文章增加了偵破孫志剛案的決心》。上網日期:2003年6月6日,檢自:「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46/20030606/1010188.html。
    阿文,《疫苗事件背後,誰給孩子一個真相和公平?》,上網時間:2018年7月22日,檢自:「騰訊網」https://new.qq.com/omn/20180722/20180722G1B5XV.html。
    阿琳娜,《陝西核查商洛疫苗事件副市長道歉已對責任人採取措施》,上網時間:2018年8月8日,檢自:「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sh/2018/08-08/8592674.shtml。
    美國志,《疫苗監管可以取經美國,但是不能聽信公知的方案》,上網時間:2018年7月22日,檢自:「觀察者網-風聞社區」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7346&s=fwckhfbt。
    桑玉成,《提升政府公信力,避免掉入「塔西佗陷阱」》,上網時間:2016年9月7日,檢自:「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07/c_129272542.htm。
    祝華新,《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檢自:「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1222/c408999-28969136.html。
    張慶寧,《6年賣了上億支!造假不斷的長生生物假疫苗如何流入市場》。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騰訊新聞《棱鏡》」https://xw.qq.com/cmsid/20180723A08MLZ00?f=dc。
    張豐,《疫苗事件媒體觀察:獸爺之外,誰刨到了乾貨?》。上網時間:2018年7月30日,檢自:「騰訊新聞」https://news.qq.com/a/20180730/027353.htm。
    清博研究院,《2016年度十大群體性輿情事件:權益相爭製造輿情風暴》,上網時間:2016年12月9日,檢自:「清博輿情」https://www.jzwcom.com/jzw/69/15860.html。
    許雯,《中國疾控中心回應國產疫苗安全問題連說三次「請大家放心」》,上網時間:2017年7月25日,檢自:「封面新聞」http://www.thecover.cn/news/379658。
    閆肖鋒,《誰來給疫苗監管打「預防針」》。上網時間:2018年7月22日,檢自:《中國新聞週刊》網站http://www.zgxwzk.chinanews.com.cn/2/2018-07-22/94.html。
    媒通社,《《疫苗之王》:國內首例自媒體改變公共政策的經典之作》。上網時間:2018年11月13日,檢自:「新浪網」http://k.sina.com.cn/article_6198053854_1716ecbde00100bshz.html。
    賀斌,《退市新規出臺後,長生生物或將成為第一個被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上網時間:2018年12月2日,檢自:《中國新聞週刊》網站,http://www.inewsweek.cn/finance/2018-12-02/4483.shtml。
    飯飯的江湖,《當年管三鹿的人 2018年還在管疫苗》,上網時間:2018年7月23日,檢自:「凱迪社區—娛樂八卦」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870980&boardid=7。
    溫平,《溫州張凱案真相》,上網時間:2016年2月25日,檢自:「溫州網」http://news.66wz.com/system/2016/02/25/104739555.shtml。
    葉鵬飛,<貴州大騷亂定性為黑勢力參與群體事件>。上網時間:2008年7月22日,檢自:《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port/politic/cnpol/story20080702-118599。
    廖燦亮,《七個角度看2018年網絡輿情新特點》。上網時間:2019年1月2日,檢自:「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0102/c209043-30499957.html。
    趙文君,《我國擬對疫苗管理單獨立法》。上網時間:2018年12月23日,檢自:「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2/23/c_1123892044.htm。
    趙倩,《「問題疫苗」如何中標?山東省政府採購中心工作人員講述公開招標過程》,上網時間:2018年7月24日,檢自:「紅星深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879105821504048&wfr=spider&for=pc。
    趙新樂,《傳統媒體+V認證身份改變了什麼?》。上網時間:2011年8月18日,檢自:「中國記協網」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1-08/18/c_131052826.htm。
    慕峰,《不要浪費每個公共事件》。上網時間:2018年7月24日,檢自:「微信公眾號—太陽照常升起」https://mp.weixin.qq.com/s/dVzu1mil5_yegpAu0I9mYw。
    談一會,《疫苗事件凸現人際已進入互害模式》,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凱迪社區-貓眼看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874367&boardid=1。
    曉世,《疫苗風暴》,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搜狐」http://www.sohu.com/a/243347998_550949。
    瀋陽,《2011年2季度網絡輿情和微博問政報告》,上網時間:2011年7月27日,檢自:「微博-新媒瀋陽」,https://weibo.com/1652867473/xgF2v16Ex?type=comment#_rnd1552616008846。
    魏武揮,《一文獲賞三十萬的是非》,上網時間:2018年7月25日,檢自:「扯氮集」http://weiwuhui.com/7650.html。
    獸爺,《疫苗之王》。上網時間:2018年7月21日,檢自:「新浪看點」http://k.sina.com.cn/article_1887344341_707e96d502000ctkh.html。
    英文部分
    書籍
    Bernard,C.Cohen.(1964).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ans, H. J.(1979). Deciding what’s news,New York: Vintage Books.
    Gitlin, T.(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ramsci, A.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Herman, E. S& Chomsky, N.(2011).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New York: Pantheon.
    Herman,E.S& Chomsky,N.(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A propaganda model,New York: Pantheon.
    James,W.Dearing&Everett,M.Rogers.(1992).Communication Concepts 6 :Agenda-setting,CA:Sage.
    Lang,Kurt& Lang,Gladys Engel.(1959).The mass media and voting in E.Burdick and A.J.Brodbeck,American Voting Behavior , Washington:Free Press.
    Molotch, H. (1979). Media and movements. In M. N. Zald & J. D. McCarthy (Ed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Resource mobilization, social control and tactics (pp. 71–93).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Publishers.
    Norris,Pippa.(2001).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 poverty,and Internet World Wid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Lazarsfeld&R.K.Marton.(1964).Mass Communication,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ation Action,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YANG,G.B.(2009).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期刊論文
    Allport,G.W&Postman,L.(1946).An Analysis of Rumor,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0(4),501-517.
    Bennett, W. L.(1990). Toward a theory of press-state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0(2), 103–125.
    Entamn,R.M.(1991).Framing U.S.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Contrasts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1(4),6-27.
    Entman,R.M.(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 51-58.
    Farrell,Henry.(2012).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Politics,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15(1),35-52.
    Gamson,W.A.& Wolfsfeld,G.(1993).Movements and media as interacting systems,The Annals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14-125.
    John,D.McCarthy&Clark,McPhail.(1996).Images of Protest: Dimensions of Selection Bias in Media Coverage of Washington Demonstr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3),478-499.
    Kapferer,J.N.(1992).How Rumors are born,Society,5,53-60.
    Kelly,Garreet.(2006).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ociety,9(2):202-224.
    Kevin,J.O’Brien.(1996).Rightful Resistance,World Politics,22(1):28-61
    Kevin,J.O’Brien.(2002).Collectivt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The China Journal,48,139.
    Koehler,J.J&Gershoff,A.D.(2003).Betrayal aversion: When Agents of Protection Become Agents of Harm,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2,244-261.
    Li,Lian.jiang.(1996).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 China,22(1),28-61.
    Lincoln,Dahlberg.(2007).Rethinking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Cyberpublic: From Consensus to Contestation,New Media & Society,9(5),827-847.
    Mathes,Rainer&Pfetsch,Barbara.(1991).The Role of the Alternative Press in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Spill-over Effects and Media Opinion Leadership. European J.of Comm. 6, 33-63.
    Maxwell,Mccombs.(1997).Building Consensus: The News Media`s Agenda-Setting Roles,Plotical Communication,14,433-443.
    McKnigh,D.H&Chervany,N.L.(1998).Initial Trust Formation in New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23),473-490.
    Noelle,Neuman.(1987).The“event as event”and the“event as news”: the significance of“consonance”for media effects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4),391-414.
    Rosnow,R.L.(1991),Inside Rumor:A Personal Journey,America Psychologist,5,484-496.
    Schmitt,R.(1989).Organizational interlocks between new social movements and traditional elites:the case of the West German peace movement,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17,583-598.
    Schoorman,F.D.,Mayer,R.C.&Davis,J.H.(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Past,present,and futur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709-734.
    Shaw,D.E&Martin,S.(1992).The Function of Mass Agenda-setting,Journalism Quarterly,68(4):121-133.
    Street,J.(2004). Celebrity Politicians: Popular Culture and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6(4),435-452.
    Vicari,S.(2013).Public reasoning around social contention: A case study of Twitter use in the Italian mobilization for global change,Current Sociology , 61 (4) :474-490.
    Wang,Ching.Hsing.(2016).Government performance,corruption,and political trust in East Asia,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211-231.
    Yany,Grégoire&Robert,J.Fisher.(2008).Customer Betrayal And Retaliation:When Your Best Customers Become Your Worst Enemie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247-261.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博士班
    1034635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46350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030
    Appears in Collections:[PhD of Communi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