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67393      Online Users : 6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05


    Title: 獨孤授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Du Gu Shou
    Authors: 吳怡靜
    Wu, Yi-Ching
    Contributors: 陳成文
    Chen, Cheng-Wen
    吳怡靜
    Wu, Yi-Ching
    Keywords: 唐代律賦
    賦題出典
    題下限韻
    律賦句式
    獨孤授
    Date: 2019
    Issue Date: 2020-02-05 17:57:32 (UTC+8)
    Abstract: 唐代科舉試賦採用律體,律賦數量高居唐賦之冠,是唐代誕生的新體賦。律賦囿於於程式規範,僅被視為一種科考應制的產物而棄置不論。但若從賦的文體演變和唐代文學整體發展來看,藉由國家考試制度的推動,律賦在唐代躋身文學「典律」,堪為一代文學代表,值得深入探究,填補唐代文學研究之闕如。擇取律賦典律的代表作家進行研究,將有助於瞭解唐人所認可的律賦範式。大曆獨孤授以賦進士,其賦作正提供觀察唐代律賦典律的基點,因此本論文以獨孤授為代表賦家,透過研究獨孤授律賦,以釐清律賦典律內涵。
    本論文的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論文依循發展的角度觀察,意在瞭解律賦命題內容,探究律賦「獨特的文類結構」,重新審視律賦的文學價值。首章確立研究範圍,以獨孤授題下有限韻的二十二篇律賦為考察範圍。在研究方法上,按律賦題材內容、押韻、句式、構篇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此章亦回顧前人研究成果,以了解當前律賦研究發展的概況。
    第二章探析獨孤授律賦賦題與內容,首先將賦篇依賦題取材來源,分為時事、古事、景物、事理四類進行探討,考察律賦命題及其出典,參照題下限韻字提示,分析賦文內容結構和題旨大意,以瞭解各類律賦的內容。接著進行題源考究分析,統整命題及出典,分析典源分布。最後歸結律賦中內容訴求,廓清賦家創作的思想。
    第三章析論獨孤授律賦用韻,探究律賦「限韻」的形式特點,首先探討押官韻,分為符合《廣韻》:獨用與同用、逾越《廣韻》:異部合用與四聲通押兩種情形,以了解押官韻是否在律賦創作獲得實踐。其次探討押韻的形式,從韻數、依次為韻、賦韻平仄分布、平仄次用韻等條件分析獨孤授律賦,以了解獨孤授律賦的用韻表現,並藉以檢視唐代律賦限韻形式的發展情形。同時,對於獨孤授律賦中犯韻、落韻、解鐙韻的特殊用韻情形予以說明,並統計獨孤授押韻頻率,掌握賦家用韻的特色。
    第四章析論獨孤授律賦句式,首先依照《賦譜》所列舉:壯、緊、長、隔、漫、發、送等句式,分析獨孤授律賦,以明瞭獨孤授律賦句式的使用情形。在探討長句時,特別留意長句的語法結構,掌握虛詞在長句中規律出現位置,據此虛詞的語法功能,辨別長句與疏隔、平隔,作為分辨句式的準則。另也歸納出「者」字為主語的長句、仿擬楚辭騷體「兮」字對偶長句,細加討論,進一步說明獨孤授長句使用的特色。其次參照《賦譜》對律賦構段句式的說明,分析獨孤授律賦構段的句式組合。最後將句式數量及使用頻率、篇章字數、構段句式組合,量化統計的結果進行分析說明,解析獨孤授律賦句式和構篇的形式表現,具體化呈顯律賦的文類結構。
    第五章結論總述律賦賦題與內容探析、用韻分析、句式分析的研究結果。依據研究所得,科舉試賦的命題取向決定了律賦書寫的內容,士人在律賦中表述對國家治道的關懷,亦記錄天子祭祀、巡狩、納貢等政治活動,顯揚帝國鴻業。獨孤授律賦書寫雖以論述國家治道為大宗,其中有幾篇賦作書寫唐代道家和道教思想之作,反映唐代政治崇道的氛圍,與唐代道教外丹術的風行。此類作品反映當時政治和社會風氣,具有時代的意義,若能深入探討將可開拓律賦題材的研究。至於律賦的形式體製雖有程式規範,但也富有巧變多姿的特點。可以見到賦家在遵循官韻規範下,同時也講究用韻次序和韻字平仄的安排,展現對音韻和諧的重視,是賦家在限制下仍力圖展現律賦形式變化所作的努力。而善用壯、緊、長、隔、發、漫、送各種句式交錯梭織,亦使律賦篇章體製上呈顯錯綜多變的姿彩。律賦此種新體的誕生,其內容書寫的時代意義和形式體製的新變,在賦史或唐代文學上都是值得重視的,具有一定文學價值。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戰國]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
    社,2002年。
    [周]莊周著,[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7年。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第二冊,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王充撰,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2000年。
    [漢]班固撰:斷句本二十五史《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5年。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v.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魏伯陽著,五代後蜀彭曉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參見周
    全彬、盛克琦編校:《參同集注 : 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注解
    集成》第一冊,北京:宗教文化,2012年。
    [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參見周全彬、盛克琦編校:《參同集
    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注解集成》第三冊,北京:宗教文
    化,2012年。
    [漢]劉歆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西京雜記》[電子資
    源],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佚名:《尚書考靈曜》,參見參見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
    緯書集成》第二卷,東京:明德出版社,1978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孝
    經、爾雅、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
    易、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補正第十三冊:穀梁傳
    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書局,2009年。
    [梁]沈約撰,[清]萬承蒼等考證:《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
    [唐]蘇鄂:《杜陽雜編》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佚名撰,張伯偉校考:《賦譜》,參見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
    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唐]李延壽撰,[清]錢大昕考異:斷句二十五史《南史》,臺北:新
    文豐出版,1975年。
    [唐]長孫無忌等著:《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宋紹興刋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1年。
    [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
    局,2000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宋嘉祐刋本)》,臺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
    文書局,1998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
    北市:世界書局,2012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王應麟撰,武秀成,趙庶洋校證:《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
    出版社,2013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
    出版社,2012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出
    版社,2012年。
    [宋]王若欽:《冊府元龜・貢舉部・考試》卷六百四十三,南京:鳳凰
    出版社,2006年。
    [明]吳訥:《文章辯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徐 松:《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 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
    彙編》中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
    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參見孫福軒、韓泉欣編輯校點:《歷代
    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李調元:《賦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
    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董 誥:《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李雨村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
    豐,1993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清]陳元龍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
    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國纓:《中國文學史新講》(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任法融著:《周易參同契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法高:《中國語文叢論》,臺北市:正中書局,1981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正體:《楚辭新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1年。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電子資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秀宏:《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陶 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萬 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
    鈴木虎雄撰,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參見王冠輯:《賦話廣聚》第六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6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蔡宗陽著:《詩經纂箋》[電子資源],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13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 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 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 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亞飛:《唐代軍旅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7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
    呂海波:《中唐試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邱顯鎮:《文學與事功──唐代中興名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段永升:《唐代詩人對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宗軍:《《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鄧偉月:《唐代詩歌引黃金臺典故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出版年排序)
    周法高:〈中國語的詞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本,1950年,頁303—322。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唐代文學論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又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入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入《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110-118。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67-72。
    王勛成:〈獨孤授名、字及登科年月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1995年,頁114-119。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889-905。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簡宗梧:〈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1999年,頁69-91。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1年。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入《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四期,2003年,頁105-112。。
    洛保生、孫進柱:〈黃金臺考〉,《河北學刊》第23卷第1期,2003年1月。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簡宗梧:〈賦體典律因子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頁1—28。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期,2004年4月,頁165-170。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4-39。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3期,2004年5月,頁146-149。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徵的無規範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5年,頁27-32。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2005年3月,頁75-89。
    吳儀鳳:〈唐賦的帝國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頁67-111。
    孫福軒:〈唐宋賦學論議〉,《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2007 年,頁38-44。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簡宗梧:〈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5月19日、20日,後收錄於謝海平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頁1—9。
    李冰:〈《賦譜》探微〉,《安徽文學》第11期,2008年,頁189-190。
    姜子龍、詹杭倫:〈唐代律賦的「雅」與「麗」〉,《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69期),2009年1月,頁200-204。
    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 月1日,頁195-229。
    劉怡君:〈《唐律疏議‧名例律》「天」與「刑」關係之探析──兼論經學與律學的交涉〉,《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頁153—178。
    何新文、彭安湘:〈論《見星廬賦話》對清代律賦藝術的評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78-84。
    劉宗棠:〈論孟子對孔子仕文化理念的繼承與發展〉,《廣西社會科學》第04期,2010年,頁135—138。
    張靜:《從唐詩看唐代外丹術的發展狀況》,《大眾文藝》21期,2010年,頁154。
    朱保安:〈孔子仕思想論〉,《殷都學刊》第01期,2011年,頁145—149。
    趙俊波:〈唐代試賦的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系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7-131。
    何易展:〈論初唐四傑賦之「祖騷」〉(《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卷3期,2011年5月,頁163—170。
    黄水雲:〈唐賦節日活動書寫──以《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為主的考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95—105。
    張興田:〈隋唐科舉試賦制度的歷史考察〉,《國學》2013年6月,頁9-10。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239—275。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2000──2014)〉,《成都師范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6年,頁127-160。
    程維:〈從律賦格到文章學〉,《中國韻文學刊》第31卷第1期,2017年1月,頁104-111。
    許結:〈論唐代帝國圖式中的賦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7年,頁117-16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2912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1200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006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601.pdf4949KbAdobe PDF27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