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860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02360      線上人數 : 91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04


    題名: 安身在臺灣:一九六〇、七〇年代子敏散文的家庭書寫與人生議論
    Settle in Taiwan: family writing and life discussion in Zi-Min`s prose in the 1960s and 1970s
    作者: 趙弘毅
    Chao, Hung-Yi
    貢獻者: 崔末順
    Choi, Mal-soon
    趙弘毅
    Chao, Hung-Yi
    關鍵詞: 子敏
    家庭書寫
    男性散文
    知性散文
    雜文
    《國語日報》
    文藝體制
    現代化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020-02-05 17:53:31 (UTC+8)
    摘要: 戒嚴時期的臺灣散文,男、女作家各有擅場,並分別發展出風格鮮明的創作系譜。子敏在一九六五年接寫《國語日報・家庭》的茶話專欄,以刻畫家庭生活馳名文壇,同時對現實與人生課題多所議論,不僅兼含女性及男性散文特色,也深受文壇肯定。而無論是抒情散文或知性散文系譜,或者子敏發表散文的《國語日報》,都與國家政策、文藝體制及主流文化關係密切。本論文先從戰後臺灣的語言及文藝政策談起,釐清《國語日報》親官方的媒體性質。接著分別以子敏的《小太陽》和《和諧人生》為主要文本,探討子敏的家庭書寫及人生議論。首先借鏡女性文學研究,分析子敏散文的家屋空間及性別秩序,並納入對親子互動的描寫,統整他在散文中建構的家庭倫理。然後將子敏放進男性知性散文系譜中,藉由回溯雜文與小品文從五四到臺灣的繼承、發展和變遷,指出子敏對人生現實課題的探討中,重集體和諧而少社會批判的妥協性格。最後回到一九六〇、七〇年代臺灣的現實情境中,透過《國語日報》親官方及教育專業的媒體屬性,將文學、政治與社會聯繫起來,從而詮釋子敏散文和威權統治,以及受政治及現代化影響之主流文化的關係。
    參考文獻: 一、文本

    子敏,《小太陽》,純文學初版(臺北:純文學,1972年)
    子敏,《小太陽》,麥田初版(臺北:麥田,2003年)
    子敏,《認識自己》(臺北:幼獅,1977年)
    子敏,〈全家福〉,《國語日報》,2016年6月27日,第十二版
    林良,《淺語的藝術》,修訂二版(臺北:國語日報,2011年)
    林良,《小太陽》,麥田五版(臺北:麥田,2015年)
    林良,《和諧人生》,麥田二版(臺北:麥田,2015年)
    林良,《月光下織錦》,麥田二版(臺北:麥田,2015年)
    林良,《陌生的引力》,麥田二版(臺北:麥田,2015年)
    洪炎秋、何凡、子敏合著,《茶話》1至10集(臺北:國語日報,1966年、1967年、1967年、1968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0年、1971年、1971年)

    二、單篇文章

    (一)專書文章
    李歐梵,〈閱讀吳魯芹〉,收錄於吳魯芹,《雞尾酒會及其他》(臺北:九歌,2007年),頁209-211
    林耀德,〈「鳥瞰」文學副刊〉,收錄於林燿德、孟樊主編,《流行天下:論述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臺北:時報,1992年),頁369-402
    周作人,〈雜文的路〉,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9(1944-1949)》(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9年),頁422-426
    范宜如,〈編織與重繪台灣圖像——現代台灣報導文學與散文〉,收錄於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您認識台灣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頁89-102
    夏承楹,〈我的太太林海音〉,收錄於林海音,《冬青樹》(臺北:遊牧族,2000年),頁17-21
    黃崇憲,〈「現代性」的多義性/多重向度〉,收錄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2010年),頁23-61
    齊邦媛,〈前言〉,收錄於齊邦媛主編,《吳魯芹散文選》(臺北:洪範,2006年),頁1-10

    (二)報章雜誌
    向陽,〈重返與跨越——台灣當代散文的未竟之路〉,《新地文學》第23期(2013年3月),頁38-46
    朱星鶴,〈豐收——國軍文藝金像獎二十年〉,《文訊月刊》第14期(1984年10月),頁251-272
    孟東籬,〈生活裡的水晶玻璃——《小太陽》賞析〉,《聯合文學》第7卷第9期(總81期)(1991年7月),頁80-81
    林海音,〈補足「三缺一」〉,《國語日報》,1965年11月22日
    亮軒,〈深入淺語〉,《書評書目》第23期(1975年3月),頁25-26
    張健,〈六十年代的散文〉,《文訊月刊》第13期(1984年8月),頁68-81
    黃忠武,〈文學領域的拓寬者——子敏散文試論〉,《散文季刊》第3期(1984年7月),頁8-21
    項青(應鳳凰),〈「織錦」——談子敏的散文〉,《書評書目》第18期(1974年10月),頁52-54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月刊》第9期(1984年3月),頁54-82
    簡宛,〈「小太陽」裡愛的世界〉,《書評書目》第9期(1974年1月),頁102-105

    三、專書

    方師鐸,《臺灣話舊》(臺中市:臺中市文化局,2000年)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臺北:國語日報,1969年)
    中國文化協會主編,《文協十年》(臺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尹雪曼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王鈺婷,《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作家群的崛起》(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
    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再版(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李鍌等編撰,《國語運動百年史略》(臺北:國語日報,2012年)
    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林明德、劉龍勳、賴芳伶、簡宗梧主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臺北:長安,1985年)
    沈信宏,《洪炎秋的東亞流動與文化軌跡》(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
    林文賢,《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臺北:萬卷樓,2001年)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臺北:遊目族文化,2000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2001年)
    林瑋,《永遠的小太陽:林良》(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3年)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五南,2005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2015年)
    胡適,《胡適文存》第二集(臺北:遠東,1990年)
    洪文珍,《兒童文學評論集》(臺東:臺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1991年)
    洪炎秋,《教育老兵談教育》(臺北:三民書局,1968年)
    洪炎秋,《國語推行和國語日報》(臺北:國語日報,1975年)
    洪炎秋等,《何容這個人》(臺北:國語日報,1975年)
    祝萍、陳國祥,《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夏祖麗、應鳳凰、張至璋,《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何凡傳》(臺北:天下遠見,2003年)
    張清芳、陳愛強,《臺灣當代散文藝術流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張博宇主編,《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74年)
    張博宇主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年 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新竹市: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87年)
    張博宇主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年 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中)》(新竹市: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88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年)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散文卷(第一冊)》(臺北:九歌,1989年)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散文卷》(臺北:九歌,2003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陳信元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7子敏》(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南十字星,2018年)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臺灣五〇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陳萬益主編,《國民文選・散文卷一》(臺北:玉山社,2004年)
    陳萬益主編,《國民文選・散文卷二》(臺北:玉山社,2004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7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1984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劃》(臺灣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
    管管、菩提、辛鬱、張默、張漢良主編,《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臺北:源成,1977年)
    趙偵宇,《觀念、分類與文類源流:日治時期的臺灣現代散文》(臺北:秀威,2016年)
    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1981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1999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臺北:聯合文學,2004年)
    鍾怡雯,《后土繪測》(臺北:聯經,2016年)
    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臺北:桂冠,2004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2003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2006年)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2005年)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四、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丁肇琴,〈洪炎秋先生年譜〉,《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第二期(1993年10月),頁121-149
    王鈺婷,〈多元敘述、意識型態與異質台灣:以五〇年代女性散文集《漁港書簡》、《我在台北及其他》、《風城畫》、《冷泉心影》為觀察對象〉,《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年4月),頁41-74
    王鈺婷,〈想像臺灣的方法:林海音主編《國語日報・周末周刊》時期之民俗書寫及其現象研究(1949~1954),《成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155-182
    張瑞芬,〈七〇年代顏元叔與吳魯芹的散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年4月),頁95-138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史聯雜誌》第19期(1991年12月),頁89-103
    曾淑滿,〈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年5月),頁41-91

    (二)學位論文
    王鈺婷,〈抒情之繼承,傳統之衍繹——五〇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吳明吉,〈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吳慶輝,〈「光輝十月」——由《國語日報》看戰後台灣國家認同之轉變〉(臺北: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4年)
    洪瑋鴻,〈林良散文修辭研究——以《月光下織錦》、《小太陽》為例〉(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許珮馨,〈五〇年代遷臺女作家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佩芬,〈林良的文學理念與散文創作〉(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俊益,〈跨海的古典、生根的人文:梁實秋文學與文藝思想在台傳播及影響〉(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〇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彭玉萍,〈見證者的散文詩學——省籍作家葉榮鐘與洪炎秋散文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雅炘,〈林良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蕭立馨,〈林良散文研究——以家庭書寫為對象〉(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薛政宏,〈國府遷台前後(1948-1951)《國語日報》內容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三)研討會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兒童文學資深作家作品研討會——林良先生作品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2000年10月
    許珮馨,〈台灣現代散文學位論文的研究現象分析〉,《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2008年),頁257-278
    許達然,〈六〇~七〇年代臺灣社會和文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苦悶與蛻變:六〇、七〇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臺北:文津,2007年),頁1-116
    陳建忠,〈先知的獨白:賴和散文論〉,收錄於郭懿雯編,《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中文系,2003年),頁191-226
    趙弘毅,〈寫家的「大男人」:50、60年代林良家庭散文的瑣碎敘事與性別政治〉,收錄於許素蘭主編,《臺灣文學場域的生成與典律反思——第十二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頁103-121

    五、電子媒體資料庫

    《國語日報》(1948.11-2010.6),全國報紙資訊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臺北:國家圖書館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1159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9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058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9101.pdf3101KbAdobe PDF236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