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140
|
Title: | 以參與式藝術實踐探究社會評價後的失真 — ⟪紙中。人⟫創作論述 Explore the distortions of social evaluation with socially engaged art : the creation of “Resume” |
Authors: | 廖子宏 Liao, Tzu-Hung |
Contributors: | 陳宜秀 廖峻鋒 Chen, Yih-Siu Liao, Chun-Feng 廖子宏 Liao, Tzu-Hung |
Keywords: | 參與式藝術 履歷 評價標籤化 人的本質 失真 紙中人 |
Date: | 2019 |
Issue Date: | 2020-01-03 16:00:45 (UTC+8) |
Abstract: | 當代社會因科學技術的不斷精進而造就經濟活動的自由。但這樣的自由卻不是人性上所需真正的自由。它反而變成一種限制。讓人們因習慣而依賴它,而無法割 捨這樣有效率又便利的社會。使它如空氣一般成為必然的存在,並進而控制住人們 追求事物的價值觀和思想。而履歷就在這樣的社會中,作為一種以功利角度評判人價值的手段,也扮演著人們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角色。它似乎呈現人們各種向度的樣 貌,持續地建構出人們的一生。事實卻是在建構過程中,讓人成為沒有真實自我的人形軀殼。而構成只能由社會評價、標籤轉換後的存在。再者,經過無數次由價值轉換成標籤重構的過程後,人們早已重構不回最初的自己。因為重構過程本身就已嚴重失真。最後,在人性本質原有的多元性失去之後,只剩這些標籤所擁有的價值決定自身的意義。 本次創作以履歷作為核心物件建構出「紙中人」的意象。意欲藉此探討社會評價標籤化的價值與自我生命本質之間的斷裂為何存在。而此斷裂是指人生命本質的理想與現實狀態之間所產生的失真現象。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讓我逐步探究失真現象的源頭、找出原因。也期望能將作品以兩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刺激受眾覺察出自身與紙中人的關聯而有所反思。因此本次創作會依據呈現方式的不同,將分成兩階段進行作品的呈現。第一階段為綜合媒材作品。以參與式藝術中的「協作式參與」為創作方法。以直接對話與合作的方式,與受眾共同創作與傳達紙中人的意涵。而 此階段的目的是以發散的方式,集結眾人的思考,並從多重面向、角度去延伸切入紙中人意涵而完成這次的創作。第二階段為數位互動作品。以參與式藝術中的「創意式參與」為創作方法。而此階段的目的是由我將前階段的2件作品理念,透過參展者的回饋賦予新的脈絡,並以「成為紙中人」作為本階段的核心主題,作一個整體的收斂呈現。透過這個作品,參與者將依序透過3個意象情境,體驗成為紙中人的過程。讓參與者親身走入這個失真的社會系統中,抑或我們早已身在其中、不停地進行著失真與重構。 |
Reference: | 外文文獻 • Marcuse, H. (2013).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Routledge. • Brooks, D. (2015). The road to character: Random House. • Arendt, H. (2013). The human con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Finkelpearl, T. (2014). Participatory art. 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 2. • Helguera, P. (2011). Socially engaged art: New York, NY: Jorge Pinto Books. • Bourriaud.N.(2002).Relational aesthetics.(trans. S. Pleasance & F. Woods).Dijon, France: LesPresse du réel. • Irwin, R., & O`Donoghue, D. (2012).Encountering pedagogy through relational art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31(3), 221-236. • Martin, S. (2007). Critique of relational aesthetics. Third Text, 21(3), 369-386. • Shim,D-S. (2014). A study on the Rirkrit Tiravanija’s artwork: Focused on relational aesthetics and post-colonialism. Master thesis. Sung-shin University. Seoul: South Korea. • Burnett, B., & Evans, D. (2016).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New York City: Random House.
中文文獻 • 泉谷閑示。(2018)。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吳怡文譯 。時報出版。 • 林平。(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9(1)。頁29-37。 • 陳冠瑾。(2016)。論展覽的教育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頁95-100。 • 柯佳佑。 (2014)。歡迎來我家: 以參與式藝術創作探究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實踐。臺北 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137。 • 白載漢。(2016)。藝術作為社會實踐:教育性啟發。國際藝術教育期刊。 • 呂琪昌。(2016)。從實務導向研究的角度探討視覺藝術類 -創作論文的撰寫。doi:10.6622/RAE.2016.31.04 • 鄒淑慧。(2012)。美術館空間藝術與觀眾角色。 • 董維琇。(2017)。合作對話與師生共學的藝術課堂。頁45-58。doi:10.3966/207035892017041001003。 • 董維琇。(2013)。藝術介入社群: 社會參與式的美學與藝術實踐。藝術研究學報, 6(2),頁27-37。 • 呂佩怡。(2015)。轉向「藝術/社會」: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研究。國家文藝基金會。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10646201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64620121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1901289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012101.pdf | 72903Kb | Adobe PDF2 | 189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