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561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89368      在线人数 : 10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561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617


    题名: 林爾嘉的政經世界與身後形象(1875-2019)
    Politics, Economy, and Image:A Study of Er-Jia Lin(1875-2019)
    作者: 趙羿巽
    Chao, Yi-Hsun
    贡献者: 藍適齊
    Lan, Shi-Chi
    趙羿巽
    Chao, Yi-Hsun
    关键词: 林爾嘉
    板橋林家
    家族
    政治
    經濟
    形象
    日期: 2019
    上传时间: 2019-09-05 16:03:04 (UTC+8)
    摘要: 本文以板橋林家的林爾嘉(1875-1951)為研究對象,以政治、經濟與身後形象三個主題,分析林爾嘉於家族史、政治史、經濟史與形象變化四個層面所產生的問題。

    於家族史的議題上,本文給予林爾嘉在板橋林家中新的定位。1905年林爾嘉於日本政府的扶持下,接續林維源成為板橋林家的領導人。雖然林爾嘉領導家族僅有5年的時間,但他不與日本政府交惡,盡量維持良好關係,使得家族於政權轉換之際不至陷入更大的危機,是其對家族的貢獻所在。此一論述也為板橋林家各時期之代表人提出新的分期;再者由國籍問題觀之,林爾嘉是家族中少數不入日本籍的特例,他的政經活動因而有著異於日籍成員的發展。兩者最主要的不同,便是林爾嘉的政經活動主要受影響於中國的政治環境,是板橋林家研究中相當獨特的個案。

    於政治的議題上,本文以林爾嘉於不同政治脈絡中產生的身分,分析林爾嘉與政治的互動關係。本文指出,林爾嘉一生經歷數次政權轉換,導致身分不斷變化;這也意味著其政治發展隨著身分的變化而更迭。在面對不同政權時,林爾嘉採不輕易交惡的態度;縱使是相衝突的政治實體,他亦保持等距的關係。但因20世紀前半葉中國的政局更迭過於快速,導致林爾嘉無法與單一統治者建立穩定且長久的關係,因此逐漸退出政治舞台。

    於經濟議題上,本文補足了過去對林爾嘉經濟研究的空缺,並為林爾嘉走向中落提供解釋。本文指出,林爾嘉經濟世界的基礎為繼承自家族的產業,以及家族過去建立的商業網絡與事業體系。於上述的基礎中,林爾嘉建立了跨國境的商業網絡,並將事業往近代化跨足。投資的產業包括銀行、保險等近代金融業,農業、土地建業、運輸業與機電產業等;事業範圍及共同投資者,則以廈門為中心,東連臺灣、北連京滬、南連南洋,涵蓋東北亞與南洋,建構了跨區域的商業與人際網絡;而林爾嘉的聯姻對象則橫跨政商兩界,為南洋華商及中國政治界人士。然而,20世紀前半葉的外在環境(特別是中國)過於動盪,導致林爾嘉經營的事業紛紛倒閉,亦無法經營良好的政商關係,家道因而中落。

    最後於形象變化上,本文以1951年林爾嘉去世後,臺灣與中國的政治脈絡為軸分析其形象的改變。本文指出,林爾嘉橫跨兩岸(臺灣與中國)的生命經驗因臺灣與中國的政治需求不斷遭挪用,因而讓他產生許多不同的形象。於林爾嘉不斷再生的今日,我們應當不斷思考他何以再生,背後反映的會是何種政治意涵。
    參考文獻: 一、 檔案
    〈1. 厦門ニ於テ林維源銀行設立計画一件〉,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戰前期外務省紀錄》,檔號3-3-3-25。
    〈17. 廈門〉,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戰前期外務省紀錄》,檔號B-3-10-3-25_1_001。
    〈2. 參考〉,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戰前期外務省紀錄》,檔號3-3-3-25。
    〈41. 厦門居留地ニ於ケル電灯事業ニ関スル件 大正五年九月〉,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電気燈及瓦斯燈関係雑件 第一ノ二巻》,檔號B-3-13-5-4¬¬_001¬_002。
    〈8. 廈門支那銀行〉,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戰前期外務省紀錄》,檔號3-3-3-11_001。
    〈支那南北軍衝突ニヨル邦人被害雑件 第二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戰前期外務省紀錄》,檔號5-3-2-0-144¬_002。
    〈林崇智(林肖莊)〉,國史館藏,《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檔案》,檔號129000111859A。
    〈廈門東亞書院設立ニ關シ內務大臣稟請ノ件〉,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檔案》,檔號00000427004。
    〈廈門商會總理林爾嘉等電稱商民因常關例外苛擾罷市請達總稅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門檔案》,檔號02-13-002-01-019。
    二、研究古籍
    千草默仙,《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上)》,臺北:成文,2010。
    大園市藏,《板橋と林本源家》,臺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0。
    小林小太郎、古川松舟,《蕃界平定紀念臺灣開發誌》,臺北:小林小太郎發行,1915。
    山下江村,〈清國革命の臺灣に及ぼせし影響〉,《臺灣》,13期(不詳,1911.06),頁2-5。
    不詳,〈雜纂〉,《實業之臺灣》,27期(臺北,1911),頁39-40。
    中西利八編,《滿州紳士錄》,不詳:滿蒙資料協會,1940。
    中國徵信所編,《上海工商人名錄》,未載:未載,1936。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
    天海謙三郎,《中華民國實業名鑑》,東京:東亞同文會研究部,1934。
    外務省情報部,《現代中華民國滿州帝國人名鑑》,東京:東亞同文會業務部,1937。
    外務省情報部,《現代支那人名鑑》,東京: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1928。
    田原禎次郎,《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不詳:中國研究會,1918。
    名倉喜作編,《臺灣銀行四十年誌》,東京:名倉喜作發行,1939。
    旭瀛書院編,《大禮記念事業》,廈門:旭瀛書院,1925。
    朱博能,〈廈門錢莊業的研究〉,《香港華商總會月刊》,1卷7期(香港,1935),頁(甲)43-48。
    杉浦和,《昭和八年六月刊行臺灣銀行會社錄第十五次》,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33。
    杉浦和,《昭和十一年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成文,2010。
    杉浦和,《昭和十二年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成文,2010。
    杉浦和,《昭和十三年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成文,2010。
    杉浦和,《昭和十五年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成文,2010。
    杉浦和,《昭和十六年臺灣諸銀行會社錄》,臺北:成文,2010。
    杉浦和,《昭和十四年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成文,2010。
    杉浦和,《第七版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26。
    杉浦和,《第十二次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30。
    杉浦和,《第十三次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31。
    杉浦和,《第十六次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34。
    杉浦和,《第十四次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32。
    杉浦和,《第十版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29。
    杉浦和,《第三版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23。
    杉浦和,《第五版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24。
    杉浦和,《第貳版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北實業興信所,1922。
    杉浦和,《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1912。
    李鴻章撰,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一百六十六卷v.3》,臺北:文海,1962。
    宓汝成編,《近代中國鐵路史資料(下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宮川次郎,《廈門 AMOY》,臺北:樁木義一發行,1923。
    許晚成編,《上海人名錄》,上海:龍文書店,1941。
    廈門臺灣居留民會編,《廈門臺灣居留民會報:參拾週年紀念特刊》,廈門:廈門臺灣居留民會,1936。
    廈門總商會編,《廈門總商會特刊》,收入《民國珍稀專刊特刊增刊紀念號匯編》,特刊卷7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
    臺灣居留民會三十五週年誌編輯委員,《臺灣居留民會創立三十五週年紀念誌》,廈門:臺灣居留民會,1942。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臺灣銀行編,《漢譯臺灣銀行十年誌》,臺北:臺灣銀行,1913。
    遠藤寫真館編,《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館,1921。
    樊蔭南,《當代中國名人錄》,上海:上海良友圖書,1931。
    橋本白水,《評論臺灣の官民》,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24。
    三、史料集、口述史料與志書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1冊,北京、廈門:九州、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2冊,北京、廈門:九州、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3冊,北京、廈門:九州、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4冊,北京、廈門:九州、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5冊,北京、廈門:九州、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上海金融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金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民國廈門市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王柏林著,江柏煒、簡吟芳譯,江柏煒校對、註釋及圖說,〈金門山后鄉王家三代記:一個移民神戶華僑家族的傳記〉,收入李金振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4),頁31-39。
    李瑞宗、蔡思薇,《風景的想像力─板橋林本源園邸的園林》,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林本源園邸,2010。
    李振群編,《廈門市郵電志》,廈門:方志出版社,2003。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5。
    林木土、林衡道對談,〈戰前的臺灣‧廈門〉,《臺灣風物》,17卷6期(臺北,1967.12),頁36-43。
    林爾嘉撰,沈驥編校,《林菽莊先生詩稿》,臺北:龍文,1992。
    施景琛著,黃育智譯,《鯤瀛日記:1912年臺灣考察遊記》,網路:南港山文史工作室,2017。
    海蒂,〈我的丈夫─林克恭〉,收入黃朝謨作,《臺灣美術全集16卷─林克恭》,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張炳南監修,李汝和主修,盛清沂整修,《臺灣省通志‧卷七人物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張福英著、葉欣譯,《娘惹回憶錄》,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
    許雪姬、丘慧君,〈林櫻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12),頁71-94。
    許雪姬,《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頂厝篇)》,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5。
    陳三井、許雪姬訪問,楊明哲紀錄,《林衡道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陳小沖主編,《廈臺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陳梏頭、林衡道對談,〈五十年前的臺灣風俗〉,《臺灣風物》,17卷4期(臺北,1967.12),頁3-10。
    廈門市檔案局、廈門市檔案館編,《近代廈門經濟檔案資料》,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
    廈門城市建設志編撰委員會,《廈門城市建設志》,北京:中國統計,2000。
    廈門檔案局、廈門市檔案館編,《近代廈門教育檔案資料》,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
    廈門總商會、廈門市檔案館編,《廈門商會檔案史料選編》,廈門:鸞江出版社,1993。
    四、報紙
    《臺灣協會會報》(1899)
    《臺灣日日新報》(1902-1925)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1911)
    《華商聯合報》(1909)
    《商務官報》(1907)
    《海西晨報》(2013)
    《旺報》(2017)
    《申報》(1905-1931)
    五、專書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鄉,200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鼓浪嶼區委員會編,《鼓浪嶼文史資料第一輯》,廈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鼓浪嶼區委員會,1995。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二版)》,臺北:聯經,2014。
    王泰升、阿部由理香、吳俊瑩,《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臺北:五南,2015。
    王國璠,《板橋林氏家傳》,臺北:祭祀公業林本源,1975。
    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祭祀公業林本源,1984。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
    吳漢民編,《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第4輯商業貿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10。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一九一二─一九四九)》,臺北:國史館,1997。
    李培德編,《近代中國的商會網絡及社會功能》,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9。
    周子峰,《近代廈門城市發展史研究(1900-1937)》,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林寬裕編,《板橋林家的生活》,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4。
    洪卜仁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廈門市委員會編,《廈門史地叢談》,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徐中約著,許秋楓、朱慶葆譯,茅家琦、錢乘旦校,《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下的台灣》,臺北:人間,1991。
    梁華璜著,《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臺北:稻鄉,2001。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臺中:臺灣省文獻會,2000。
    許雪姬,《樓臺重起:林本源家族與庭園歷史》,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8。
    陳娟英,《板橋林家與閩臺詩人林爾嘉》,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9。
    馮筱才,《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修訂版】》,臺北:麥田,2017。
    楊建成編,《荷屬東印度華僑商人》,臺北:中華學術南洋研究所,1984。
    溫廣益編,《廣東籍華僑名人傳》,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
    六、論文
    方豪,〈林爾嘉先生小傳〉,收入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1995。
    方豪教授遺稿,〈林菽莊先生小傳〉,《臺灣風物》,31卷1期(臺北,1981.03),1-2。
    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臺灣文獻》,38卷4期(臺北,1987.12),頁35-58。
    江柏煒,〈晚清時期的華僑家族及其僑資聚落:福建金門山后王氏中保之案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卷1期(臺北,2003.03),頁1-57。
    余美玲,〈烏衣國、詩社與「遺民」─林爾嘉生平與文學活動探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臺南,2007.10),頁79-140。
    吳格,〈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聚散考略〉,《書目季刊》,37卷4期(臺北,2004.03),頁17-44。
    李達嘉,〈上海商會領導層更迭問題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9期(臺北,2005.09),頁41-92。
    李達嘉,〈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臺北,2013.12),頁1-53。
    卓克華、王啟明,〈板橋迪毅堂的田調與歷史研究〉,《臺北文獻》,198期(臺北,2016.12),頁39-110。
    林美清,〈臺灣古典文學中的放逐書寫:以林爾嘉父子詩作的「原鄉」意象為例〉,《長庚人文社會》,7卷2期(臺北,2014.10),頁255-293。
    竺迪,〈臺灣板橋林家花園與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園林特色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7。
    柯榮三,〈《林爾嘉日記》及其日常生活析論〉,《臺灣文學評論》,7卷2期(臺南,2007.04),頁5-18。
    柯榮三,〈林爾嘉的一天─從『林爾嘉日記』窺其日常生活〉,《臺灣研究集刊》,第95期(廈門,2007.03),頁38-44。
    馬長偉,〈近代中國私營銀行公司治理模式與難題─以僑資中南銀行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8年1期(福建,2018),頁47-57。
    張泉,〈1930年鼓浪嶼鹿礁路林氏府「大樓」〉,《臺灣風物》,67卷1期(臺北,2017.03),11-14。
    張泉,〈板橋林本源家族記事——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林慰楨〉,《傳記文學》,第108卷第2期(臺北,2016.03),頁93-109。
    張泉,〈板橋林本源家族記事——記林鼎禮及其子女〉,《傳記文學》,第108卷第3期(臺北,2016.02),頁93-100。
    張泉,〈板橋林本源家族記事——記高瑞珠、林景仁〉,《傳記文學》,第108卷第1期(臺北,2016.01),頁15-31。
    張泉,〈林本源後人林爾嘉子孫群芬譜〉,《臺灣文獻》,68卷2期(南投,2017.06),頁197-266。
    張泉,〈暮春歸夢杜鵑魂〉,《文學臺灣》,第99期(高雄,2016.07),頁280-321。
    張泉,〈遺宅旋悲竹馬居─林爾嘉在廈門鼓浪嶼的老宅易主〉,《臺灣風物》,67卷1期(臺北,2017.03),頁71-98。
    張家綸,〈草屯社會發展與地方菁英(1751-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06。
    張淵盛,〈林爾嘉《菽莊詩稿》試析──以生命歷程為線索的解讀〉,《臺北文獻》,159期(臺北,2007.03),頁61-104。
    張淵盛,〈林爾嘉及其文學活動探析〉,《臺灣風物》,56卷3期(臺北,2006.09),頁61-104。
    張淵盛,《林爾嘉及其作品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莊景雅,〈一個家族三個世代:里港藍家的政經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對「閩報」及「全閩新日報」的操縱策略〉,《臺灣風物》,31卷3期(臺北,1981.09),1-30。
    莊怡文,〈近現代閩臺關係下的林本源家族古典文學及其相關活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許峰源,〈1908年中日二辰丸案交涉始末〉,《東吳歷史學報》,第22期(臺北,2009.12),頁131-167。
    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許雪姬,〈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3-4期合刊本(高雄,1980.06),頁35-168。
    許雪姬,〈林熊祥先生事蹟考─日治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三〉,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8。
    許雪姬,〈臺灣中華會館成立前的「臺灣華僑」,1895~19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期(臺北,1991.06),頁99-129。
    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臺北,1994.06),頁53-88。
    連克,〈從代理店到保險會社─臺灣商人的損害保險經營(1862~1947)〉,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連克,〈經營理念與派別之爭:日治時期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經營始末〉,《臺灣史研究》,23卷3期(臺北,2016.09),頁43-84。
    郭權,〈臺灣內渡仕紳施士洁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13。
    陳光從,〈板橋百歲老人憶鷺島童年時光〉,《炎黃縱橫》,2期(福建,2004),頁7-9。
    陳光從,〈林爾嘉及其吟社活動〉,《兩岸關係》,5期(北京,2011),頁64-65。
    陳光從,〈閩臺近代愛國詩人林爾嘉及其吟社活動〉,《炎黃縱橫》,11期(福建,2008),頁28-29。
    陳俊宏,〈李春生、李延禧與第一銀行〉,收入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陳娟英,〈廈門博物館藏板橋林家相關資料厘述〉,《臺灣研究集刊》,第4期(廈門,1998.12),頁24-28。
    陳家豪,〈近代臺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陳家豪,〈殖民政府、地方開發與臺人資本:以人力輕便鐵道業為分析對象〉,《臺灣史研究》,22卷3期(臺北,2015.09),頁97-138。
    陳煜,〈吾‧家‧國─林爾嘉與板橋林家的兩座花園〉,《城市與設計學報》,20期(臺北,2008.09),頁101-130。
    陳漢光,〈林菽莊先生事略〉,《臺灣風物》,22卷4期(臺北,1972.12),頁21-25。
    陶木水,〈江浙財閥研究八十年〉,《浙江社會科學》,6期(浙江,2007),頁192-197。
    曾令毅,〈日治時期臺灣航空發展之研究(1906-1945)〉,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朝野嵩史,〈排日問題與中日交涉(1919-1920)〉,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
    黃益中,〈1979年以來中共對臺統一戰線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2卷1期(臺北,1995.06),頁5-50
    黃麗容,〈賈寶玉情痴形象探析〉,《空大人文學報》,20期(新北,2011.12),頁77-108。
    楊文喬,〈選擇下的記憶:台籍日本兵歷史的「國族化」(1945-197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8。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模式看戰後臺灣中國化〉,《臺灣文藝》,138期(臺北,1993.08),頁77-113。
    葉淑媛,〈孫中山的革命友人-日本華僑王敬祥之研究(1872~1922)〉,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鄭麗榕,〈日治臺灣的家族、政治與文化─板橋林家林履信的例子(1899-1954)〉,《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64期(臺北,2010.01),頁2-17。
    鄭麗榕,〈林崇智的臺灣植物研學研究─兼論板橋林家與臺灣研究〉,《臺灣風物》,67卷4期(臺北,2017.12),頁131-166。
    謝濬澤,〈二十世紀初臺灣與福建商人間的國籍選擇與商業糾紛:以林謀昌案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4卷2期(臺北,2017.06),83-114。
    鍾淑敏,〈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廈門的活動及其相關問題(1895-1938)〉,收入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臺灣東華,2004。
    鐘淑敏,〈南方進行曲: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南進政策〉,收入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第五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2。
    七、數位資料庫與網站
    “Navy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日本外交文書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王敬祥關係文書」
    「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後藤新平文書資料庫」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臺灣日記知識庫」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義薄雲天─白玉扁瓶(上)」,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vS1K0PGbQ,瀏覽日期 2019年4月15日。
    「義薄雲天─白玉扁瓶(下)」,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pb6wb3tl4,瀏覽日期2019年4月15日。
    八、法院資料
    士林地院 102年訴字第1202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87年度臺上字第1134號刑事判決
    臺北地方法院 104年度字第26號刑事裁定
    臺灣高等法院 88年度再更(七)字第1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89年度再更(八)字第2號刑事判決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5153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3009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705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00901.pdf3032KbAdobe PDF211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