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90723      Online Users : 8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956


    Title: 一顆異類社工的尋夢之旅
    Self-narrative study - A journey of “Dream Seeking” by a special social worker
    Authors: 李志成
    Lee, Chi-Shing Edward
    Contributors: 王增勇
    Wang, Tsen-Yung Frank
    李志成
    Lee, Chi-Shing Edward
    Keywords: 自我敘事
    自我認同
    社工路
    初衷
    Self-narrativ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Self-affirmation
    Original aspiration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9-08-07 16:52:08 (UTC+8)
    Abstract: 中文摘要
    由我開始思索、選擇什麼方式、理論、形式,已是頭腦昏亂,沒有什麼頭緒,不知如何著手時,接觸了「自我敘事」,便深思、考慮用此為研究方法, 因過去一直大多學習量化研究典範,甚少接觸質性研究, 故相信這個用自我敘事為論文的研究方法, 不只是一個挑戰, 也是一個學習, 這也是來台灣唸書的目的之一。

    走出了舒適圈( 即不以過去認識的量化研究方法),我需要思索以什麼或誰為研究目標、對象,經過一個思考歷程,最終以「我」的故事及「我是社工」作為研究,從「我為何會選擇當社工」、「如何走進這社工路」(一個青少年服務社工)、以及「什麼機遇走上從政路」(90年代的區議員),最後「如何尋夢與圓夢」(一個成績普通的農家出身的小伙子),在多重自我,反覆問自己、思考「我」有什麼特點及不同,故不斷反覆思考,從而再發掘自己,如何自覺自已是一個「異類」或部份眼中的「異類」,自我充滿了衝突與矛盾,從而對自我的剖析和解說。

    當我書寫自我敘述的故事時,依著我的生命軌跡,把我不同時候、階段的盒子打開,猶如穿越了過去的空間,以多重視角看回我的自己,還縱貫了自我意識、社會/時代的情境、脈絡、社會體制之間的互動、相互影響,也由此發掘自己生命的斷裂經驗,如一方面是自己為主體(如一個農家兒子、中小學生)在當時傳統鄉村家庭體制、教育體制的壓迫、壓制; 另一方面是主體如何在與高等教育體制/規則、社會工作專業規範之間輾轉、掙扎,再是因應社會歷史發展、脈絡走進了角色轉化(社工議員)、多重角色,也反映了絕大部份人需依循社會體制或社會工作體系的經歷,不自覺地在這規範中被服從或被洗禮,可能很容易跌進了專業的迷失、忘掉了初心。

    最後,我書寫我的故事,在自我發掘、反思的過程,可讓自己更了解「我」,而且尋回了「我」,尋找到自我認同,更認識、認同了過去的自己、歷史、經歷和經驗,再不會迷失,自己的初衷。 另也讓我明白專業社工的模樣, 可以有多樣化、不同形態的社工,在社會體系內實踐社工專業。 再者,我肯定自已的經歷、角色,不再輾轉在過去不愉快、痛苦的經驗、內心的衝突、掙扎,走出了自我矛盾的困局, 已找到了自我認同,不再沒自信、感到被少看、因應他人而思考、行為, 重拾了自信、肯定,重新做回真實的自己,在這充滿著矛盾、苦難的現實社會中,我更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的人(天生是幫助別人、解難者),擔當什麼的角色(專業社工/助人者),堅持自己的理念、初衷,繼續走我的社工路。
    Abstract
    I am in a mess while considering to adopt what type of concept, style or methodology to draft this paper before the acknowledgment of self-narrative . I have understandings in quantitative survey in the studies of social science; however, it is new experience concerning the qualitative survey method.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a challenge to adopt the self-narrative as the paper’s methodology,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of learning which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my post-graduate studies in Taiwan.

    Leaving the comfort zone denote I have to consider that who and what to be the objective and target of the studies. Via the thinking process I finally adopt “my” story and “I am a social worker” as the studies, starting from “why do I select social worker as my career” to “how to be a children and youth social worker”, then “what is the encount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lastly “ how to seek for my dream and make dream comes true”. Experiencing repeatedly thinking my life span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am I under the framework of whether my self-awareness as being an “alien” in the eyes of my peers, I am released from the self-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When I am writing the self-narrative of my life, I am also opening the boxes of different time, difference space as to transcend the history and observe myself in multi-perspective. Penetrating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effect among self-conscious, social context, social institutions is the factual of my life. Once “I” as the subject to be oppressed in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 and the tradition Chinese farmer family; again, “I” as the subject to be struggled in the territory education institu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code of social work. Entirely, follow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 to be a multi-role social work with the political role as a councilor. It is not difficulty to be lost in the regim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forget to remain the true and original aspiration of being a social worker via obedience and baptism in the institution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Finally, I write my story so as to understand, to seek and to explore my true self and the true and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achieve the self-affirmation as a result of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models of social work service as at the social institutions. I may be release for the unpleasure and painful experience with struggling in both my mind and behavior. I have to obtain crystal understanding to the nature of myself and the role play in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by the way to affirm my value to be a social worker.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陳元春(民國93) , 思考風格之自我覺察探討 ─以高職程式語言設計課程為
    例,台北: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資訊學院資訊學程 碩士論文

    2. 庫里(Cooley, Charles Horton)著,王湲、包凡一譯(1992),人類本性與
    社會秩序,台北: 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 康雲山(2012),從自我心理學談自我 ,台南:南台通識電子報 2012年2月15
    日出版

    4. 王永慈(2009),有關係就沒關係?論鄉村地區社會工作的專業界限,社區發展
    季刊, 124:141-151

    5. 甘炳江(2017),社工不只是一份工作:服務使用者眼中的社工質素,香港城市
    大學出版社

    6.王梅君(2000),青春期、成年期及壯年期之心理發展, 台北:台北市政府衛生
    局網頁https://health.gov.taipei/Portals/0/文宣出版品/手
    冊/200582911422.

    7.楊貴雯 (民國97),一位明星高中的成績低落的學生-自我認同的敘事研究,台
    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與心理輔導組

    8. 宋美慧 (民國97) , 教顧對會課後照國小單親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 台北:
    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9. 何薇玲編著(2017),兒童發展與輔導, 第1篇‧第4章:兒童「道德及社會」發
    展與輔導,台北:高點出版社

    10. 張利中(2017), 發展道德學家對道德的看法 講義 ,台北:東海大學宗教研
    究所 web.thu.edu.tw/ikechang/www/95classes/develope/mornal.ppt

    11. 周子峰 (2012), 圖解香港史(1949-2012), 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

    12. 余汝信(2012),香港、1967: 文化大革命漩渦中的香港,香港:天地圖書有
    限公司出版
    13. 楊森(1984),社會政策與社會行動, 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14. 李永年(2002),香港青少年問題廿一世紀初的現象、剖析與對策,香港:香港
    大學出版社

    15. 劉杰、易珊如(2013),校規內涵及正當性之探討─從近期學生校園人權新聞
    事件談起 , 台南:國立台南二中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3/03/2013031923121481.pdf

    16.林佳範(2005),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朝向法治國行政的校規制訂與運作,
    台北:台灣師大公領系

    17.元照,王贊榮(2013),從法律規範性到法理學方法論, 台北:元照出版專書

    18.呂大樂(2007), 四代香港人, 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19.周永新(1990) , 目睹香港四十年, 香港:明報出版社

    20. 梁祖彬(1994),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第四章: 社區工作的歷史源流及發
    展, 香港社區工作教育工作者聯席會議編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1.周永新(1993), 社會福利12講, 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22.戴志璁 (2012),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對福利社區化滿意之探討 - 以彰
    化市忠權社區為例, 高雄:正修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23.甘炳光、莫慶聯(1994), 第一章- 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香港社區工作教
    育工作者聯席會議編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4.甘炳光、莫慶聯, 1994, 香港社區工作教育工作者聯席會議編著, 社區工作
    - 理論與實踐,第一章- 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 中文大學出版社

    25. 葉文娟(2014), 2014年「社工日」演詞, 香港:社會福利署

    26.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12), 自我敘說研究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
    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 應用心理學研究, 第56期, 2012冬,19-53頁

    27.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 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 台北:秀威資訊
    出版社

    28. 彭佳宣(民國93年)『不成長就會被淘汰』:一位幼師生命運轉之敘說分析,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

    29.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 台北:輔導季刊,36卷,4
    期,27-34頁

    30.倪鳴香 譯(2004), Endruweit,G.& Trommsdorff,G.
    (1989).Wörterbuch der Soziologie (社會學辭典)。

    31.何縕琪(2008),《敘事探究:質的研究中的經驗和故事》 導讀與評論,
    台北:新書評論課程研究, 3卷2期 2008年3月, 頁117-122

    32. 倪鳴香(2004), 童年的蛻變: 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 教育研究集
    刊, 第五十輯第四期, 2004年12月,頁17-44

    33.楊貴雯(民國97), 一個明星高中的成績低落的學生 - 自我認同歷程的敘事
    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

    34.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第56期,2012
    冬,15-132頁

    35. 蔡旻真(民國100),永不止助!五位老人醫院的志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工
    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NormanK.Denzin著,張君玫譯(2000),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37. 蔡培元(民國97),我僅存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社會 工作研究所

    38: 魏劍凜(民國103),與權威共舞-我的社會工作實踐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 究所

    39.郭志南(民國102), 從一個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逆寫社會工作專業帝國,
    台北:國立政治 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40.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41. 周子峰編著(2012),圖解香港史1949至2012年,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
    公司出版

    42. 王卓聖(2002),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研究,1950-1997,台北:國立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43. 莫漢輝(1997),香港殖民主義下的青年政策,《思》神學雙月刊,第48
    期,1997年3月

    44. 林昭寰、周永新(1988), 政府與民間-回顧二次大戰後1970年代香港社會
    福利理念的發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88年12月,二卷二期,頁3-17

    45.招志強(2002), 探討一九九七後香港政治與經濟的改變,南華大學 亞洲
    太平洋研究所

    46.王卓祺,2010,香港90年代-社會福利的黃金歲月,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
    60週年紀念 特刊,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47.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 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之兼論自我
    敘說之品質參照標準, 應用心理研究,第56期2012冬,19-53頁

    48. 高洪源(2013), 歷史思潮- 香港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歷史,北京:北京師范大
    學教育系 http://www.rocidea.com/roc-11672.aspx

    49.鍾宇平(2005), Education Journal《教育學報》,Vol. 33, Nos. 1
    –2, Summer–Winter 2005
    香港: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6,香港學生資計
    劃與高等教育發展

    50. 周永新(1990), 睹香港四十年, 香港:明報出版社

    51. 周永新(1982), 香港社會福利縱橫談,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52. 田秀蘭(2010),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 輔導學系

    53.呂大樂(2007), 香港經驗--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 教育是上向流動的金鑰
    匙? 社會流動策略、競爭與經濟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香港:商務印書館

    54.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教育局(2014),全校參與模式 融合教育運作指
    南,2014年8月(第三版)

    55. 周永新(1990), 目睹香港四十年- 浮游的一代, 香港: 明報出版社

    56. 黃洪(2004), SOWK2230 社區工作,講座- 什麼是社區和社區工作? ,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
    https://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eaching/SOWK2230_L1_What_is_Community_Work.pdf

    57.甘炳光、陳偉道、文錦燕編著(2006) ,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
    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58.李欣愉撰文 (2018), 香港01新聞: 【勒斃六歲孫】照顧者認識不足形成壓
    力, 社工:ADHD並非不正常, 19/3/2018

    59.黃威廉、趙維生、顏文雄合編(1985), 香港社會工作的挑戰, 香港:集賢社
    出版

    60.鄭宇碩(2017),香港政治參與新型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

    6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 環境科學大辭典,2002年2月

    62. 甘炳光、陳偉道、文綿燕(2007), 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第12封
    信:為民請命,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63.甘炳光、陳偉道、文綿燕(2007), 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第7封
    信:實踐與信念兩面體:關偉康,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64.甘炳光、陳偉道、文綿燕(2007), 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第14封
    信: 社工的社會責任 蔡黎仲賢,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65.ETtoday新聞雲(2016):少年獨居3年 議員段緯宇:社工像死人,比殭屍還
    要殭屍(2016.6.25)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525/704333.htm

    66.梁麗清、陳啟芳 編 (2008), 知而行 行而知- 香港社會工作教育的反思與
    探索, 社會政策課程在社會工作教育的位置:以香港情況為例,黃昌榮,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67.黃康顯(民國78), 香港政策透視,第六章--群眾運動應否鼓勵? 台北:淵明印
    刷有限公司

    68. 楊森著(1984), 社會政策與社會運動 ,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69. 黃威廉、趙維生、顏文雄合編(1985),香港社會工作的挑戰:從香港政制轉
    變看「社工參政」的前路, 香港:集賢社出版

    70.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2014), 新聞稿 「維護社工專業操守‧反對社福政治
    化」2014.8.16

    71.黃康顯著(民國78年),香港政策透視,第3章--民主制度已否完善?台北:淵明
    印刷有限公司

    72. 政府新聞公告(2016),第六屆立法會議員的薪津安排2016年3月21日,香港:
    政府新聞網

    73. 談火生(2002), 豈一個「行政吸納政治」了得,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
    關係學院

    74.民政事務局(2003.4)公營架構內的諮詢及法定組織—角色及職能檢討諮詢文


    75.黃湛利著(2015), 香港政府諮詢委員會制度, 香港:中華書局

    76. 彭懷真(2016),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
    視, 臺灣期刊, 社會學,社區發展季刊,201609 (155期) :33-50頁


    其他文獻: 網頁資料

    1.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2017: https://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E5%B0%88%E6%A5%AD%E7%95%8C%E7%B7%9A

    2.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05), 家庭與心理衛生手冊2005

    3.香港: 石籬天主教中學 網頁

    4. 桃園: 元智大學, 健康心理學 講義(http://web2.yzu.edu.tw/yzu/st/psy/health/health7c.htm )

    5.奧秘世界(2015.9.18),北斗七星圖片,北斗七星形狀會發生改變嗎 台北:
    每日頭條網頁:https://kknews.cc/zh-tw/other/gvnym.html

    6. 漢語網: 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109833-420.html

    7.教育百科: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5%B0%E9%A1%9E

    8. 魔鏡歌詞網:「星」 (谷村新司作曲,填詞為鄭國江)

    9.香港城市大學 社會工作課程大綱 (https://www.cityu.edu.hk/ug/201415/course/SS2275.htm)

    10 .維基百科網頁: 社會工作

    11.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課程網頁 (web.ntpu.edu.tw/~gueiru/handout/socialwork932/functionandrole.ppt)

    12. 教育百科網頁-「周哈里窗」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91%A8%E5%93%88%E9%87%8C%E7%AA%97)

    13. 香港房屋委員會網頁

    14. 香港房屋委員會網頁: 2003年出版的《香港公共房屋五十年》

    15. 香港高登論壇 (https://forum.hkgolden.com/view.aspx?message=1606254&page=1)

    16. 維基百科:香港學能測驗

    17.漢語網: 堅持 (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73832-168.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4264016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264016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563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6201.pdf1942KbAdobe PDF272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