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907
|
Title: | 從劉自然事件到八二三炮戰:1950年代臺美關係的奠定 From the Taipei Riot to the 1958 Taiwan Strait Cri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iwan-U.S. Relations in the 1950s |
Authors: | 朱韻珊 Chu, Yun-Shan |
Contributors: | 陳儀深 Chen, Yi-Shen 朱韻珊 Chu, Yun-Shan |
Keywords: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劉自然事件 八二三炮戰 蔣杜聯合公報 臺美關係 Taipei Riot 1958 Taiwan Strait Crisis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Chiang-Dulles Joint Communique Taiwan-U.S. Relations |
Date: | 2019 |
Issue Date: | 2019-08-07 16:42:22 (UTC+8) |
Abstract: |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至今已四十年,但時至今日,臺灣在各方面仍受美國很大影響。1950年代,臺灣歷經韓戰後美國對臺政策的轉變,中共挑起兩次臺海危機的威脅,使臺灣面臨軍事與政治危機,而其間美國透過美援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介入協防,雖然保護了臺灣的安全,同時卻也壓抑了國民黨政府積極對抗的計畫,臺美間的矛盾情感在劉自然事件中以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1957年,美軍的判決結果引發臺灣人民不滿,進而發生搗毀美國大使館的群眾運動,是為劉自然事件,此事件顯現臺美間的矛盾與緊張。但當隔年八二三炮戰爆發時,面對中共強烈的武力攻勢,美國仍立刻給予護航補給、甚至提供武器上的支援。國際間的互動關係相當複雜,無法以單一事件斷言之,因此本論文將透過此兩事件的對照與連結,試圖勾勒出較為完整的臺美關係圖像,更顯示臺灣與美國之間雖然看似堅實,但實際上也隱含著猜忌與矛盾的關係。 The United States had cut diplomatic ties with Taiwan for 40 years, but today, Taiwan is still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1950s, Taiwan had experienced the policy chang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Korean War, and PRC provoked a threat of the two Taiwan Straits crises, which caused Taiwan to face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risis. In the meantime, the United States intervened defense through the Aid to China and 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 Although it had guarded Taiwan, it had also suppressed KMT government’s plan-“Counterattack against the mainland”. The contradictory emo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manifested by the Taipei Riot conflict. Taiwan-U.S. Relations had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dramatic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is era. In 1957, the judgement of the US military triggered the dissatisfaction of the Taiwan people. As a result, it occurred a mass movement the smashed the US embassy, which is called Taipei Riot. The incident showed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when the 1958 Taiwan Strait Crisis broke out in the next year,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provided convoy support to against the PRC’s offensive immediately. Th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is quite complicated and can not be asserted by a single event.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try to outline a more complete image of Taiwan-U.S. Relation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link between the Taipei Riot and the 1958 Taiwan Strait Crisis. On the face of it, the Taiwan-U.S. Relations seems solid, but it may imply suspicion and contradiction. |
Reference: | 一、 中文部份 (一) 檔案 1. 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五二四事件有關機構報告》(1957/05-1957/08),檔號:425.2/0004。 《五二四事件與駐美各館來往文電》(1957/05-1957/08),檔號:425.2/0028。 《五二四事件美使館報告》(1957/05-1957/06),檔號:425.2/0010。 《五二四事件各方來函》(1957/05-1957/08),檔號:425.2/0003。 《美軍地位協定案資料》(1955/01-1963/12),檔號:426.1/0026。 《五二四事件剪報及一般資料》(1957/05-1957/06),檔號:425.2/0011。 《蔣中正總統文告(劉自然)案》(1957/06-1957/06),檔號:700.1/0016。 《美軍顧問團地位參考資料》(1959/01-1968/09),檔號:426.1/0070。 《劉自然被殺》(1957/03-1957/04),檔號:425.2/0032。 《島案》(1958/08-1958/09),檔號:426.2/0007。 《島案》(1958/08-1958/09),檔號:426.2/0008。 《美國解除台灣中立化政策》(1953/01-1958/08),檔號:412.7/0011。 2. 中華民國國防部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五二四事件處理案》(1957/5/15-1958/10/17),檔號:A305000000C/0046/0552.5/1010。 《美軍雷諾槍殺劉自然》(1957/3/30-1962/6/14),檔號:A305000000C/0047/271.7/8043。 《劉自然遺孀奧特華生活近況情形》(1969/3/7),檔號:A305000000C/0053/1571/4020/3/023。 《劉自然遺孀奧特華言行動態續誌》(1969/5/16),檔號:A305000000C/0053/1571/4020/4/035。 《美軍士雷諾茲槍殺市民劉自然案所引起之「五二四」事件處理經過》(1957/6/5-1958/6/30),檔號:B3750347701/0046/3135067/67。 《劉自然案-五二四事件檢討》(1957/5/17-1957/9/3),檔號:A305450000C/0046/0552/1024。 《外島》(1955/2/1-1958/10/14),檔號:A303000000B/0044/429/26。 《中美聯合公報(蔣介石總統及杜勒斯會談)》(1958/10/24-1958/11/11),檔號:A303000000B/0047/412/16。 《中美會商(紀錄)》(1958/10/19-1958/10/30),檔號:A303000000B/0047/413.1/16。 3. 《蔣介石日記》(加州: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藏) (二) 報紙 《聯合報》,1957年3月23日。 《聯合報》,1957年3月25日。 《聯合報》,1957年5月25日。 《人民日報》,1950年6月29日。 《人民日報》,1954年8月23日。 《人民日報》,1955年4月24日。 《人民日報》,1955年7月30日。 《人民日報》,1958年8月26日。 《人民日報》,1958年9月5日。 《人民日報》,1958年10月26日。 《人民日報》,1962年6月30日。 (三) 專書與專書論文 Bruce A. Elleman著,吳潤璿譯,《看不見的屏障: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臺北:八旗文化,2017年。 Dwight David Eisenhower著,凡迪、靜海等譯,《艾森豪威爾回憶錄(三)(四)》,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Michael Szonyi(宋怡明)著,黃煜文、陳湘陽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Richard C. Bush(卜睿哲)、Michael E. O’Hanolon(歐漢龍)著,林宗憲譯,《不一樣的戰爭》,臺北:博雅書屋,2010年。 Richard C. Bush(卜睿哲)著,林添貴譯,《臺灣的未來》,臺北:遠流出版,2010年。 中華民國年鑑社,《中華民國年鑑》,臺北:中華民國年鑑社,1957年。 中華軍史學會主辦,《紀念八二三臺海戰役四十週年學術座談會》,臺北:中華軍史學會,1998年。 王子冲編著,《八二三砲戰:金門砲戰十週年紀念》,嘉義:台灣志成,1968年。 王文隆,〈蔣中正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署〉,收錄於黃克武主編,《同舟共濟: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4年,頁433-463。 王景弘,《臺灣會生存下去:兩蔣因應美中關係正常化內幕(1969-1979)》,臺北:玉山社,2015年。 吉澤清次郎主編,《戰後日美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吳淑鳳等編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中美協防(二)》,臺北:國史館,2013年。 李元平,《八二三金門砲戰秘錄》,臺中:臺灣日報出版,1988年。 李福井,《八二三砲戰:兩岸人民的生命故事》,臺北:五南,2018年。 沈志華、唐啟華主編,《金門:內戰與冷戰―美、蘇、中檔案解密與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沈衛平,《8/23金門大炮戰 : 1958年台海門大門大戰全解密》,濟南市:黃河出版社,2008年。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2003年。 周琇環、陳中禹編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臺海危機(二)》,臺北:國史館,2014年。 林正義,《1958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林孝庭,〈從中、英文檔案看冷戰初期「敵後反攻」的實與虛(1950-1954)〉,收錄於黃克武主編,《同舟共濟: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4年,頁393-431。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臺北:遠足文化,2017年。 林宏智等文稿撰述,國防部青年日報社編,《見證歷史 和平無價:八二三戰役五十週年紀念專書》,臺北:青年日報社,2008年。 林桶法,〈金門的撤守問題—以蔣日記與蔣檔為中心的探討〉,收錄於沈志華、唐啟華主編,《金門:內戰與冷戰:美、蘇、中檔案解密與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林桶法,〈從劉自然案論述1950年代美軍顧問團的問題〉,收錄於黃克武主編,《同舟共濟: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4年,頁207-262。 姜長斌、羅伯斯・羅斯(Robert S. Ross)主編,《從對峙走向緩和:冷戰時期中美關係再探討》,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施正鋒,〈美國的對臺政策—臺灣民族主義者的觀點〉,收錄於施正鋒,《臺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臺北:前衛,2001年,頁129-158。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李承機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現譯塔克爾)著,林添貴譯,《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密》,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現譯塔克爾)著,徐啟明、續伯雄譯,《中美外交秘辛上冊:對日抗戰勝利—中共文化大革命》,臺北,時英,2002年。 唐淑芬主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烽火歲月:823戰役參加軍官口述歷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 唐興漢編,《八二三砲戰的故事》,臺北:黎明文化,1979年。 孫弘鑫主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烽火歲月:823戰役參加軍官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9年。 秦孝儀,《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郝柏村,《不懼》,臺北:五四書店,1995年。 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國共內戰與中美關係—馬歇爾使華秘密報告》,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八二三砲戰勝利三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88年。 國防部軍務局編,《八二三台海戰役》,臺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張友驊、周之道合著,《砲擊金門實戰隊:八二三與郝柏村》,臺北:新高地,1998年。 張淑雅,〈擴大衝突、操控美國、放棄反攻?從〈蔣介石日記〉看八二三砲戰〉,收錄於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臺北:世界大同出版,2011年,頁633-658。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2011年。 梅孜主編,《美台關係重要資料選編(1948.11-1996.4)》77,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陳中禹等編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臺海危機(一)(二)》,臺北:國史館,2014年。 陳儀深,〈「中國代表權問題」與「台澎地位問題」的關聯─從1971年4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風波談起〉,收錄於張炎憲、許文堂主編,《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3,頁157-180。 陳鴻瑜,〈臺灣法律地位之演變(1943-1955)〉,收錄於薛月順執行編輯,《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年,頁109-176。 陳鴻獻,〈1950年代蔣中正的軍事反攻計畫〉,收錄於黃克武主編,《同舟共濟: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4年,頁293-359。 陶文釗主編,《中美關係史・中卷: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 第二卷:1949-197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4年。 湯晏,《葉公超的兩個世界 : 從艾略特到杜勒斯》,臺北:衛城出版,2015年。 彭歌,《自強之歌》,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曾瓊葉主編,《同舟共濟:八二三戰役60周年紀念冊》,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8年。 馮啟人,《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臺北:五南,1999年。 馮啟人,《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2年。 葛超智(George H. Kerr)著,詹麗茹、柯翠園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2014年。 蔣中正,《「五二四」事件的反省和警覺》,臺北:陽明山莊,1957年。 鄧克雄主編,《美軍顧問團在臺工作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證編譯室,2008年。 鄭傑光,《八二三台海戰役研究》,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戴超武,《敵對與危機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戴獨行,《白色角落》,臺北:人間,1998年。 薛化元編著,《台灣地位關係文書》,臺北:日創社文化,2007年。 薛化元,《戰後台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2010年。 藍欽(Karl L. Rankin)著,徵信新聞報編譯室譯,《藍欽使華回憶錄》,臺北:徵信新聞報,1964年。 關中,《論中美關係》,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 蘇玉珍,《破冰—資深新聞人蘇玉珍的報緣與球緣》,臺北:商智文化,1999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1998年。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縮編》,北京:中華出版,1997年。 (四) 期刊論文 于衡,〈沉痛的五二四事件〉,《傳記文學》25(1),臺北:1974年7月,頁53-57。 王紀五,〈美國通訊・七月五日 雷諾事件在美國〉,《自由中國》17(3),臺北:1957年8月,頁22。 王偉男、周建明,〈地緣政治中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臺灣研究集刊》90,廈門:2005年,頁45-51。 何佐治,〈中美駐軍協定何時訂定〉。《法令月刊》11(5),臺北:1960年5月,頁7-8。 何迪,〈”臺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3,北京:1988年,頁40-65。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近代中國》153,臺北:2003年3月,頁182-205。 李蝶菲,〈戒嚴時期的廣播媒體治理:以中廣公司為例〉,發表於「傳媒與臺灣現代性國際研討會」,臺北: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舍我研究中心主辦,2015年6月12日。 林正峰,〈從國際法觀點論民國46年美軍雷諾殺人事件〉,《政大法學評論》4,臺北:1971年6月,頁223-242。 林正義,〈美國政府對韓戰的策略〉,《近代中國》137,臺北:2000年6月,頁74-81。 林清修,〈中國條約有關外交特權與豁免規定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4,臺北:1971年6月,頁291-304。 林博文,〈從美中檔案回顧五○年代兩次台海危機:九三砲戰與八二三砲戰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257,臺北:2009年6月,頁87-97。 林博文,《歷史的暗流:近代中美關係秘辛》,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 林敬堯,《我國警察機關處理涉及外交特權與豁免人士案件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瑋禾,〈美國冷戰時期的東亞外交策略-以1958年台海危機為例〉,《中興史學》16,臺中:2014年8月,頁107-132。 林興財,《金門民眾自衛隊參與軍事勤務之研究-以八二三戰役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社論,〈今日的問題(六) 美援運用問題〉,《自由中國》17(7),臺北:1957年10月,頁3-5。 社論,〈怎樣挽救當前的危局?〉,《自由中國》16(11),臺北:1957年6月,頁3-5。 社論,〈雷諾判決無罪與臺北騷動事件之檢討〉,《自由中國》16(11),臺北:1957年6月,頁3-4。 查良鑑,〈審理在華美軍人員訴訟程序之研究〉,《法令月刊》19(4),臺北:1968年4月,頁3-7。 孫紹正,2010,《美國政府在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之決策過程》,臺北: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道鄰,〈臺北騷動事件的心理分析〉,《自由中國》16(12),臺北:1957年7月,頁6-8。 栗國成,〈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國家發展研究》4(1),臺北:2004年12月,頁151-206。 栗國成,〈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東吳政治學報》20,臺北:2005年3月,頁1-68。 翁台生,〈一場夭亡的「反美運動」?—「五二四事件」的社會心理省思〉,《聯合文學》10(7),臺北:1994年5月,頁114-117。 郝晶瑾,〈八二三戰役:美國對中華民國的角色〉,《歷史月刊》157,臺北:2001年2月,頁67-75。 張加昇,《1950年代美國與臺灣關係之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啟雄,〈美國戰略布局下的臺灣歸屬問題—以中日和約的簽訂過程為焦點〉,《近代中國》148,臺北:2002年4月,頁82-102。 張淑雅,〈中美關係白皮書的影響〉,《歷史月刊》23,臺北:1989年12月,頁81-83。 張淑雅,〈杜魯門與臺灣〉,《歷史月刊》23,臺北:1989年12月,頁75-81。 張淑雅,〈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年12月—1951年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臺北:1990年6月,頁469-486。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臺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臺北:1993年6月,頁61-106。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〇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24(2),臺北:1994年6月,頁51-99。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下),臺北:1994年6月,頁293-330。 張淑雅,1995,〈金馬撤軍?美國應付第一次臺海危機策略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上),臺北:1995年6月,413-472。 張淑雅,〈文攻武嚇下的退縮:美國決定與中共舉行大使級談判的過程分析,1954-195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5,臺北:1996年6月,頁381-424。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1950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28(1),臺北:1998年3月,頁193-262。 張淑雅,〈近二十年來的韓戰研究概況〉,《近代中國》137,臺北:2000年6月,頁101-116。 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臺北:2001年12月,頁235-297。 張淑雅,〈從美國的角度看中日和約的簽訂〉,《近代中國》148,臺北:2002年4月,頁17-27。 張淑雅,〈一九五〇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0,臺北:2003年6月,頁1-53。 張淑雅,〈「主義為前鋒,武力為後盾」:八二三砲戰與「反攻大陸」宣傳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0,臺北:2010年12月,頁1-49。 張淑雅,〈臺灣問題的起源—美國對臺政策的解讀〉,《傳記文學》99(4),臺北:2011年10月,頁130-137。 張淑雅,〈困境重現之因:1958年台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7,臺北:2012年9月,頁17-59。 張瑋倫,《蔣中正先生外離島地區軍事戰略對台海局勢穩定的貢獻 ─以八二三戰役為例》,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習賢德,〈美軍形象在東亞:由台灣「劉自然事件」延伸的探討〉,發表於「數位傳播語境下兩岸三地新聞文化研討會」,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主辦,2008年9月25-28日。 習賢德,〈上海中國新專來臺校友與1957年劉自然事件〉。發表於「傳媒與臺灣現代性國際研討會」,臺北: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舍我研究中心主辦,2015年6月12日。 許雅婷,《冷戰後中美軍事交流及其對臺灣安全之影響》,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恬利,《外交人員特權暨豁免—以我國涉外實務案件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怡如,《行政革新與臺灣財經組織之變遷(民42-47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本鏗、劉世斌,〈美國重返亞太後臺灣戰略的新定位─從”第一島鏈”中軸到”菱形戰略”基點〉,《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7,吉林:2012年7月,頁22-23。 陳相甫,《1969-1974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轉變:以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建宇,〈二次大戰期間的中美關係〉,《史學研究》17,臺北:2003年7月,頁71-98。 陳儀深,〈台灣主體、中國屬島、或其他?─論葛超智《被出賣的台灣》所揭露的美國對台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3,臺北:2014年3月,頁133-156。 陳儀深,〈一九四九變局中的台灣――中華民國與美國政府的認知與台灣菁英認知的比較〉,《台灣史學雜誌》20,臺北:2016年6月,頁87-90。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政工制度的重建〉,《國史館館刊》42,臺北:2007年6月,頁63-87。 黃文娟,〈沒有硝煙的「戰爭」—1958年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台關係〉,《冷戰國際史研究》1,北京:2006年,頁189-211。 傅正,〈劉自然案帶來的血的教訓〉,《自由中國》4(11),臺北:1957年6月,頁9-10。 彭孟濤,《戰後臺美關係與「臺灣地位未定論」(1949-197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彭琳淞,〈評張淑雅著《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灣史料研究》42,臺北:2013年12月,頁139-148。 曾咨翔,〈劉自然事件再探〉,《臺灣文獻》65(2),臺北:2014年6月,頁295-329。 詹恩勝,〈韓戰時期中美關係之研究(1950-1953年)〉,《史學研究》18,臺北:2004年7月,頁215-254。 趙炳坤,〈從劉自然事件說到「治外法權」〉,《憲政論壇》3(11/12),臺北:1957年6月,頁13-14。 劉名峰,〈文明歷程及道德的地緣政治學:在金門個案中對古典理論之西方現代性的反思〉,《國際文化研究》12:2,臺北:2016年12月,頁66-103。 劉宏,〈臺灣地位的地緣政治思考〉,《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1:4,江蘇:2003年,頁47-51。 劉維開,〈蔣中正總統對韓戰及相關問題的看法與政策〉,《近代中國》137,臺北:2000年6月,頁90-100。 劉維開,〈中日和約簽訂經過—以蔣中正總統為中心的探討〉,《近代中國》148,臺北:2002年4月,頁28-39。 鄧公玄,〈由外交豁免權談到雷諾案的法律問題〉,《國魂》145,臺北:1957年6月,頁9-10。 賴怡忠,〈一九七一年以前的美中臺三角關係—美國對臺政策變遷:由「地位未定」、「兩中」到「一中」的轉變〉,收錄於薛月順執行編輯,《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年,頁25-44。 謝志淵,〈重新解讀「八二三戰役」原因及影響〉,《國防雜誌》33(3),臺北:2018年9月,頁75-101。 (五) 網路資料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檢自: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美國在台協會,〈美台關係重要文件〉,檢自:https://www.ait.org.tw/zhtw/our-relationship-zh/policy-history-zh/key-u-s-foreign-policy-documents-region-zh/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新版國家文化資料庫〉,檢自:http://doi.org/10.6681/NTURCDH.DB_NRCH/Collection 二、 英文部份 (一) 檔案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Vol. 6.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7).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 1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 14.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5-1957, Vol. 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5-1957, Vol. 3.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8-1960, Vol. 19.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6). (二) 專書 Craft, Stephen G., American Justice in Taiwan: The 1957 Riots and Cold War Foreign Policy.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5. Eisenhower, Dwight David,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the White House Years. New York: Doubleday, Garden City, 1963. Foot, Rosemary, The Practice of Power: US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49.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Halperin, Morton H., The 1958 Taiwan Straits Crisis: A Documented History. California: RAND, 1975. Lederer, William J., A Nation of Sheep.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61. May, Ernest R.,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in Pacific Passage: East Asian Relations on the Ev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Warren I. Cohen.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375-388. Rankin, Karl L.,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Tucker, Nancy Bernkopf (ed.), China confidential : 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96.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Tucker, Nancy Bernkopf, “Continuing Controversies in the Litera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Since 1945.” in Pacific Passage: East Asian Relations on the Ev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Warren I. Cohen.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213-246. Tucker, Nancy Bernkopf, Strait Talk: 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Tucker, Nancy Bernkopf, Uncertain Friendships: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54-1992.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4. (三) 期刊論文 Hartnett, Stephen J., Avoiding “A Chain Reaction of Disaster”: A Reappraisal of the Eisenhower White House’s Handling of the 1954–1955 Quemoy Crisis. Texas: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8, No. 4, December 2018. pp. 768–803. Jervis, Robert, The Impact of the Korean War on the Cold War. Maryland: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24, No. 4, December 1980. pp. 563-592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1022610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61001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1900358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00101.pdf | 10808Kb | Adobe PDF2 | 264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