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484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84/144471 (79%)
造访人次 : 51401609      在线人数 : 8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42


    题名: 從文學再思香港意識的根源與發展:七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心態
    Rethinking the roots and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consciousness through literature: Hong Kong mentality in the 70s to 90s
    作者: 周寶琳
    Chow, Po-Lam
    贡献者: 曾士榮
    周寶琳
    Chow, Po-Lam
    关键词: 香港意識
    香港心態
    香港文學
    殖民地
    移民
    九七回歸
    Hong Kong consciousness
    Hong Kong mentality
    Hong Kong Literature
    colony
    migrants
    1997 handover
    日期: 2019
    上传时间: 2019-08-07 16:29:55 (UTC+8)
    摘要: 本論文籍著文學文本去探討香港意識根源與發展,討論的時期集中在七十到九十年代,從殖民時期到回歸。香港雖是英國殖民地,可是香港人多年來仍保持華人的文化習俗。同時,中國移民或移民後代雖佔香港人口大多數,可是經歷多年的殖民,香港在歷史、文化、政治發展上不同於中國,香港人也有了自己的共同體。基於香港人沒有可見的外在特徵來辨別自己與其他華人,心態就成了重要的特徵,例如香港人的高效、經濟主導、功利主義、精英主義、高彈性善變通等特徵。本論文討論香港心態在社會中如何發揮作用,如何有助建立香港意識。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consciousness from 70s to 90s, cove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handover, through relevant literature texts. Hong Kong was a British colony but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ustoms have been kept for all these years. Meanwhile, despite Chinese 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being the majority of Hong Kong’s population, Hong Kong’s development on hist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have been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hina,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Hong Kong community. As there is no apparent feature for the Hong Kong people to identify themselves from other Chinese, mentality such as being highly efficient, economy-oriented, utilitarianist, elitist, flexible and adaptable becomes the main feature.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the Hong Kong mentality works in society in relation to building up the Hong Kong consciousness.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香港,牛津,2009年)。

    王宏志、陳清僑合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年)。

    西西:《我城》(台北:洪範,1999年)。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2007年)。

    西西:《飛氈》(香港,素葉,1996年5月)。

    呂大樂:《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香港:洪葉,1997年)。

    呂大樂、王志錚:《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香港:三聯,2003年)。

    辛其氏:《紅格子酒鋪》(香港:素葉,1994年)。

    何福仁編:《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香港:三聯,2008年9月)。

    李維怡:《行路難》(香港:Kubrick,2009年7月)。

    余繩武、劉蜀永:《二十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1995年)。

    冼玉儀:《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年)。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89》(台北:麥田,1997年)。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1997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2004年)。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香港政府:《代議政制白皮書:代議政制在香港的進一步發展》(香港:政府印務局,1984年)。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香港教育剖析——香港教育論文選》(香港:廣角鏡,1991年)。

    袁求實編著:《香港回歸大事記》(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2010年)。

    馬傑偉、吳俊雄、呂大樂編:《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9年)。

    馬傑偉、曾仲堅:《影視香港: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

    馬嶽:《香港政治:發展歷程與核心課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

    陳冠中:《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2012年)。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2007年)。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2009年)。

    陳慧:《拾香紀》(香港:七字頭出版社,2013年)。

    梅子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八十年代)》(香港:天地,1998年)。

    黃仁逵、陳慧、王良和等合著:《年代小說.記住香港》(香港:Kubrick,2016年)。

    黃碧雲:《烈女圖》(香港:天地,1999年)。

    黃碧雲:《溫柔與暴烈》(香港:天地,2004年)。

    黃維樑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馮邦彥:《香港產業結構轉型》(香港:三聯,2014年)。

    馮智翔:《唱衰香港人,探討香港人質素衰敗》(香港:次文化堂,1997年)。

    楊森:《香港政制改革》(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6年)。

    鄧小平:《鄧小平論香港問題》(香港:三聯,1993)。

    鄒文律:《N地之旅》(香港,Kubrick,2010年)。

    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下)》(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劉以鬯:《對倒》(香港:獲益,2000年)。

    劉以鬯:《島與半島》(香港:獲益,1993年)。

    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下)》(香港:三聯,2006年9月)。

    鍾士元:《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羅永生:《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Abbas, Ackbar,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ay, Mark, and Koo, Ramsey, (ed.),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Hong Kong and Macao (Hong Ko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9).

    Chan, Ming K., (ed.), Precarious Balance: Hong Kong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1842-199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re, David, Colonialism and the Hong Kong Mentality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Lam, Kit-chun, Immigration and the econom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8).

    Lau, Siu-kai, et al. (eds.),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1993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1995).

    Lau, Siu-kai,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3).

    Le Goff, Jacques and Nora, Pierre (ed.), Constructing the Past: Essays in Historical Method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Miners, Norman,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ostiglione, Gerard A., (ed.),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Hong Kong: Toward One Country and Two Systems (New York: M. E. Sharpe, 1991).

    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3).

    Skeldon, Ronald, (ed.), Reluctant Exciles? Migration from Hong Kong and the New Overseas Chines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4).

    Sussman, Nan M., Return Migration and Identity: A Global Phenomenon, A Hong Kong Cas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二、期刊論文

    王家琪:〈從八十年代初香港作家的中國遊記論本土的身份認同——以素葉文學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五十期(2015年10月),頁77-106。

    Baker, Hugh D. R., “Life in the Cities: The Emergence of Hong Kong Man”,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95 (1983), pp. 469-479.

    Hills, Peter, and Yeh, Anthony G.O., “New Town Developments in Hong Kong”, Built Environment (1978-) Vol. 9, No. 3/4, New Towns Revisited (1983), pp. 266-277.

    King, Ambrose Y. C.,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in Hong Kong: Emphasis on the Grass Root Level”, Asian Survey, Vol. 15 No. 5 (1975), pp. 422-439.


    三、其他

    王德威:〈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信報》書評版,1998年2月21日。

    馬建波:〈「新香港人」是建設香港的重要力量〉,《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2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4159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9014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393
    显示于类别:[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