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422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93046      線上人數 : 10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224


    題名: 優勢觀點運用於陸軍適應不良類型軍官之探討
    Applying Strengths-Based Practice to Maladaptive Behavior in Armed Forces Personnel
    作者: 吳嘉蓉
    Wu, Chia-Jung
    貢獻者: 宋麗玉
    吳嘉蓉
    Wu, Chia-Jung
    關鍵詞: 優勢觀點
    軍隊社會工作
    適應
    Strengths-perspective
    Military social work practice
    Adaptation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019-07-01 11:05:23 (UTC+8)
    摘要: 優勢觀點在國外發展迄今逾三十年,國內自2003年末開始推行,在社會工作各領域均有諸多研究與實務成果,然而在軍隊中卻尚未被廣泛運用。本研究旨在將該觀點之理念、原則與實務技巧嘗試運用於軍隊個案工作當中,透過研究探索該觀點運用於軍隊適應不良類型當事人之可行性與潛在優勢,作為未來心理衛生(輔導)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兼採質化和量化方法,以立意抽樣選取4位未能適應軍隊環境而有情緒議題產生之陸軍男性軍官,觀察並紀錄與他們的工作過程及期間的言行變化情形,並使用量表測量研究期間的分數變化趨勢,輔以深度訪談,了解受訪者對於優勢觀點的看法,以及想法或行為的改變狀況,以呈現該觀點之運用成效。經整理,本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1、經優勢觀點處遇,受訪者的權能狀態與適應情形有所改變;且受訪者在想法與行為上皆有明顯正向改變,對於該觀點之運用亦有正向回饋。
    2、優勢觀點運用於軍隊的特色、限制與潛在優勢:
    (1)首先,軍隊絕對權威性的階級結構對於建立關係有所限制,卻可透過全控制度將所有人管制在生活各個層面且朝夕相處的特性,藉由人與人之間更多的互動時機,獲得調和甚至創造優勢。
    (2)其次,優勢觀點強調,縱然環境可能是個人困擾的來源,但同時也是提供照顧及支持的來源,相信所有環境皆擁有豐沛資源。軍隊環境亦然,除了提供安穩的環境、工作機會與能力認可之外,全控特質影響所及,也使得軍隊擁有強而有力的同袍支持網絡,加以長官決策權力的善用,都可以成為當事人適應的重要資源;進一步也鼓勵軍隊,未來可以透過更多的外展機會,進入到當事人的家庭生態中,透過與家屬的雙向溝通與互動,發掘更多的優勢與資源。
    (3)最後,工作者之自主性在軍隊組織中雖然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但事實證明,只要工作者有願力且肯為行動負責,過程中仍能運用巧思,包含在最小傷害範圍內透露當事人資訊、透過輔導紀錄真實呈現當事人狀態、或者運用向上回報的正向力量等爭取長官協助,克服軍隊體制帶來的兩難與困境,展現自由意志。
    3、本研究將優勢觀點對於人所抱持的正向信念、強調人的主體性以及平權的夥伴關係等理念與原則實踐於研究過程中,透過對於「全人」之關注,發現去除標籤化的負面效應對於適應不良類型當事人之重要性,而工作者若能善加運用該觀點之理念原則,除了有助於當事人之復元外,亦有助於跳脫仰賴醫療體系工作模式之困境,真正落實三級防處機制;此外,也期待軍隊組織能進一步正常化就醫議題,只要當事人願意且有心繼續服務,亦能提供適當之支持與協助。
    4、軍隊已經全面轉型為募兵制為主之型態,所屬人員必須重新思考傳統的領導統御方式並轉換思維,將每一位進入軍隊服務的軍人視為珍貴的人力資本並好好投資。透過優勢觀點之理念與原則在軍隊中各層面實踐與推行,除了能有效預防適應議題之產生外,亦有助於凝聚部隊向心,提高部隊戰力。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pplied in Taiwan since 2003 and has shown its pragmatic value in several fields of social work, but not in the military context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outlook and advantages in implementing strengths-based case work for armed forces. These purposes also took into account that strengths-based practice will be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near future.
    The study combin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ur military officers were selected, all male, with emotional issues. Changes in their thoughts and behaviors were understood through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trend of their scores for empowerment and adaptation were measured using scales, and their perceptions and opinions during participation were further understoo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After applying strengths-based practic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participant’s empowerment, adaptation,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lso, they all had positive feedback regarding the participation.
    2、The characteristics, restrictions, and advantages of introducing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the military may b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Firstly, a strictly hierarchic status have negative influence on workers’ ability to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client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total institution determining people’s everyday activities may moderate this condition by creating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even creating new advantages.
    b.Secondly, while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emphasizes that the environment might cause a personal disturbance, it also recognizes that the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support and care. Military contexts present a wealth of resources, including work opportunities, stability of lifestyle, rewards for achievement, and a strong social network. Moreover, with leaders executing their authority to good effect, it will be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people’s adaptation; more outreach within armed forces is encouraged.
    c.Finally, although the social workers’ autonomy were limited in military contexts, they may yet overcome the dilemma and show their autonomy if they can maintain faith along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3、The perspective emphasizes faith in people’s potential as well as their subjectivity, and builds partnerships between workers and clients. In this study, we grasped the importance of de-labeling our clients while focusing on their whole personal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approach was helpful for clients’ recovery, and also for the social workers as they reached beyond the mode of relying on medical systems. It destigmatized mental health issues while providing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or people in need.
    4、Because of transformations in recruitment, military leaders should rethink and challenge traditional forms of leadership while treating subordinates as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Implementing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the daily life of armed forces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behaving maladaptively, thereby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and coherence of military personnel.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華((2011)。美國與我國軍隊社會工作的發展。載於朱美珍、丁華(主編),我國軍隊社會工作實務及應用(頁41-53)。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千文(2008)。官僚體制中「服從」與「自主」矛盾現象之探討-韋伯觀點的詮釋。中國行政,80,101-127。
    王孟愉(2007)。高風險家庭因應壓力之適應歷程-以優勢觀點為取向。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東南亞移民女性在台生活的優勢觀點分析。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3,93-135。
    王松玲(2015)。運用優勢觀點在社會工作處遇策略之經驗-從服務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社會工作者觀點出發。玄奘大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王瑞欣(2006)。把愛傳出去-運用優點個案管理工作模式在就業服務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朱美珍(2012)。迷彩服下的助人工作-談軍隊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37,199-207。
    朱元發(1990)。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江委螗(2010)。鷹架上的悲歌─營造業職災勞工及家屬生活適應與社會工作介入之探討。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江茂坤(2003)。國軍駐防外島地區士官兵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阮大年(2000)。生命與生活。收錄於現代教育論第六集-生命教育(頁627)。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余安邦、曾麗娟(2000)。國軍基層幹部壓力來源與因應方法之研究。台北:政戰學院。
    余香靜(2010)。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以優勢觀點為基礎的家庭處遇專業實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文、葉光輝(2011)。雙元自主性的共存與範疇優勢性運作機制:以訊息區辨表現降低共同方法變異。中華心理學刊,53(1),59-77。
    吳俊德(2012)。國軍自我傷害行為外顯徵兆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吳美萱(2014)。康復之家住民的家庭支持對其生活適應的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市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啟森(2002)。從醫療團隊人員對軍職病患社會心理問題的認知探討軍隊醫務社會工作。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吳婉淑(2014)。以生態系統觀點探討進入早期療育發展遲緩兒童之主要照顧者的適應歷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呂彥萱(2016)。器官捐贈者父母受助經驗與生活適應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呂薏琳(2014)。慢性精神障礙者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聯性探討-以桃園縣康復之家住民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宋家瑋(2017)。高屏地區安置機構青少年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宋曉蕊(2016)。肝臟移植病人及其家庭面對疾病與生活適應歷程之探討。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 (2),50-86。
    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2006)。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介紹與運用於受暴婦女之評估結果。社區發展季刊,113,146-160。
    宋麗玉、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紅葉文化。
    宋麗玉、施教裕(2010)。復元與優勢觀點之理論內涵與實踐成效:臺灣經驗之呈現。社會科學論叢,4(2),2-34。
    宋麗玉、施教裕、徐淑婷(2015)。優勢觀點與精神障礙者之復元-駱駝進帳與螺旋上升。台北:洪葉。
    宋麗玉(2015)。復元之促進因素與限制。載於宋麗裕、施教裕、徐淑婷著,優勢觀點與精神障礙者之復元-駱駝進帳與螺旋上升(頁317-356)。台北:洪葉。
    社團法人台灣復元優勢觀點社會工作學會、宋麗玉編(2018)。優勢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邁向復元之路。台北:洪葉。
    宋麗玉(2018a)。精神障礙者邁向復原之路-優勢觀點之運用。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復元優勢觀點社會工作學會、宋麗玉編,優勢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邁向復元之路(頁51-78)。台北:洪葉。
    宋麗玉(2018a)。雙向復元的真諦。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復元優勢觀點社會工作學會、宋麗玉編,優勢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邁向復元之路(頁15-49)。台北:洪葉。
    宋麗玉(2018b)。優點個案管理模式基礎訓練課程講義。未出版手稿。
    李琪(2000)。日間照顧服務社會工作員工作適應之初探。政治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
    李增祿 (主編)(2009)。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杜青芬(1996)。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之壓力源,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沈天勇(2009)。以優勢觀點探討隔代教養青少年家庭之祖孫互動-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發忠(2014)。國軍志願役軍、士官身心狀況評量表之研發:國軍心理健康量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103年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邱發忠、林辰光(2014)。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志願役版)指導手冊。未出版。
    周子溱(2011)。陸軍基層政戰女性初官的工作經驗與壓力調適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周子溱、朱美珍(2011)。陸軍基層政戰女性初官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復興崗學報,101,235-262。
    周倩儀(2018)。運用優勢觀點於青少年衛生工作:香港經驗。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復元優勢觀點社會工作學會、宋麗玉編,優勢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邁向復元之路(頁187-208)。台北:洪葉。
    林文婷(2008)。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之貧窮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冠馨(2007)。優勢觀點運用於高風險家庭青少年情緒及行為問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慶驊、朱美珍(2011)。軍隊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載於朱美珍、丁華主編,我國軍隊社會工作實務及應用(頁149-188)。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林宇銘(2005)。國軍心理輔導人員專業工作推行與專業倫理決策過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悅貞(2014)。優勢觀點於精神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運用-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姜依雲(2017)。從優勢觀點談女性單親新住民在台生活經驗。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
    胡正申(2008)。國軍輔導與處理官兵問題的專業模式:個案管理。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2,13-40。
    胡正申(2011)。軍隊社會工作的意義、範圍與哲理。載於朱美珍、丁華(主編),我國軍隊社會工作實務及應用(頁11-39)。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胡中宜(2014)。離院青年自立生活之優勢經驗:社會工作者的觀點。台大社會工作學刊,30,45-9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孟菁(2013)。優勢觀點為基礎之社會工作者與情感性精神疾病個案雙向復元歷程之探討—穿越生命隧道之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柯明君(2009)。老年安養及長期照顧機構之社會工作者面對院民死亡之適應狀況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柯芝叡(2011)。國軍心輔人員運用社會資源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洪志良(2017)。國軍部隊助人工作者專業耗竭與自我照顧。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洪培馨(2018)。思覺失調症青少年之生活適應 ─以一個復元觀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
    洪莉娟(2014)。兒童及少年社會工作者的社會支持對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施教裕(2009)。導論。載於宋麗玉、施教裕著,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頁3-39)。台北:紅葉文化。
    施教裕(2009)。復元的理念和模型。載於宋麗玉、施教裕著,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頁71-133)。台北:紅葉文化。
    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的知識論依據和假定。載於宋麗玉、施教裕著,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頁151-228)。台北:紅葉文化。
    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的邏輯辯證和語言運用。載於宋麗玉、施教裕著,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頁229-258)。台北:紅葉文化。
    施教裕(2009)。優點工作原則的實踐和做法。載於宋麗玉、施教裕著,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頁261-339)。台北:紅葉文化。
    施智翔(2014)。信任與專業關係:陸軍基層連對士兵對輔導長心理衛生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范瑞玲(201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孫敏華(1999)。役男軍中適應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編印。
    孫敏華(2000)。役男部隊適應-理論模式、工具編制及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大航家出版社。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長安、劉寶村、陶軍、尚偉(2009)。軍事文化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徐瑞霙(2013)。以優勢觀點探討新住民女性之社區參與與培力歷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徐筱茜(2016)。運用優勢觀點為基礎之團體於青少年家暴相對人之適用性與成效:親子關係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馬家德(2016)。基層連隊輔導長角色實踐經驗之探討。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國防部(2008)。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教則(第二版)。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16)。自101年迄今因病驗退或停役之官士兵統計數據。未出版手稿。
    國防部(2017)。國防部2016年統計資料。未出版手稿。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張德勝(1986)。社會學原理。台北:巨流。
    張令臻(2008)。單親婦女培力團體之初探-以優勢觀點介入。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沛文(2016)。陸軍基層輔導長輔導工作方法、困境與因應。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張秀玉(2006)。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優勢類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5,113-154。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菁(2016)。初探母斑天使社會適應歷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雅筑(2016)。中年腦中風患者疾病適應歷程之研究。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莊翔宇(2012)。從優勢觀點探討離院青少年自立生活經驗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許文耀(1997)。自殺危險性生模式之驗證。內政部委託研究案。台北。
    許絢雯(2007)。探討杜威的「適應」概念—教育面向的思考。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許維素、鄭惠君(2006)。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基本技巧的奧妙。諮商與輔導,247,15-23。
    郭貴蘭(2007)。苗栗縣客家籍受虐婦女復元之初探--優勢觀點團體工作之運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奕成(2017)。來不及說的再見-同袍自殺遺族悲傷調適之述說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陳佳君(2003)。躁鬱症患者配偶的照顧經驗及因應歷程--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欣愉(2010)。優勢觀點運用於遭受性侵害青少女之復元歷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智慧(2012)。單親青少年喪親後生活適應歷程-2個高中生的生命故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陳姿廷(2013)。運用優勢觀點於家屬團體之經驗分享-以北部某醫院精神科日間病房為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9(4),27-44。
    陳依翔(2016)。是「控制」還是「支持」?從「科層體制」觀點探討軍隊社會工作者的倫理困境。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7,131-172。
    陳依翔(2018)。「優勢觀點團體」對軍校新生增強權能成效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12,191-219。
    彭筱筠(1996)。外派人員在台家庭適應歷程之研究---以赴大陸工作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曾月娥(2007)。優勢觀點團體工作運用於暴力循環中婦女復元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曾仁杰、王鈺菱(2010)。優勢助人觀點水平思考的實務運用-以高風險家庭酒癮父親的處遇為例。嘉南學報,36,422-434。
    曾麗娟、朱美珍(2011)。軍隊社會個案工作。載於朱美珍、丁華(主編),我國軍隊社會工作實務及應用(頁59-79)。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項慶武(2016)。社會工作者工作適應關聯因素之研究-以雙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工作者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芬鈴(2017)。新移民女性生活與就業適應之研究 —以台中市海線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勝為(2005)。軍隊社會工作倫理兩難問題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黃睿瑛(2017)。國軍政戰志願役專業預備軍官停役歷程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黃霈(1998)。認知與部隊生活-作個快樂的大兵。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2,41-82。
    溫惠雯(2006)。新世紀的國軍心輔工作-國軍幹部身心適應模式探討。第九屆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系編印。
    楊洪梅(2016)。國軍軍官精神疾病停役之敘說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楊廣文(2010)。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資源使用經驗之研究--優勢觀點。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詹火生(主編)(2003)。我國軍事社會學與軍隊社會工作未來發展方向。台北:政戰學校。
    劉安妮(2012)。團體認同在軍事社會困境中對政戰幹部自利決策行為的影響性。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劉政漢(2014)。以優勢觀點探討頸髓損傷者之復元歷程。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劉鶴群、詹巧盈、房智慧(2015)。困境中生出的力量: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南亞新住民女性對經濟與就業排除之回應。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6,1-2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佑襁(2009)。高風險家庭家庭功能促進-以優勢觀點為取向。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蔡杰伶(2010)。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對感化教育少年增強權能的成效。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均棠、張淑菁(2011)。優勢觀點應用於團體心理治療之初探:以住院酒癮患者為例。臨床心理學刊,5(1),59-59。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逸驊(1999)。兒童與家庭的臨床社會工作之新進人員壓力適應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賴俐均(2015)。婚暴社工運用優勢觀點的復元經驗及促進復元之因素。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賴彥志(2014)。優勢觀點於飛行少年處預知探討。諮商與輔導,339,24-27。
    錢淑芬(2010)。「穿制服的人」與制度化作用:軍人角色模塑的理論性探討。復興崗學報,99,45-80。
    錢淑芬(2012)。軍事社會化的研究與應用。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錢淑芬(2014)。軍事社會化模塑原理與制度設計。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龍采綾(2015)。以優勢觀點探討都市原住民族經濟與就業排除歷程。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人文社會科學與研究倫理審查 執行研究倫理治理架構計畫的考察與反思。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2 (1),10-18。
    韓水法(1998)。韋伯。台北:東大。
    謝明志(2009)。失衡與使能:以增權理論探討國軍心輔官處遇適應不良人員。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謝景雄(2011)。輸贏人生的勞動哀怨 ─ 職業災害勞工生活適應歷程之探討。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鍾明鈞(2000)。國軍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不良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
    顏肇佑(2009)。壓力與調適:國軍連輔導長自我增強權能經驗之探討。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蘇賜銘(2016)。國軍心理輔導官兼任政戰工作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組碩士學位論文。
    龔千逢(2011)。初探情感性精神病患身為疾病照顧者之家庭生活適應歷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
    Crewell, J.W. & Plano Clark, V. L. (2010)。混合方法研究導論(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謝志偉、王慧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7)
    Derlega, V. J., & Janda, L. H. (1991)。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台北:桂冠。
    Marshall, C. & Rossman, B. G.(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第二版)(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李政賢譯)。台北:五南。
    Patton, M. Q.(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濤石。(原著出版年:2002)。
    Reamer, F. G.(2009)。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 (3rd ed.))(包承恩、王永慈譯)。台北:洪葉。
    Berg, K. I. & Dolan Y.(2002)。焦點解決諮商案例精選( Tales of Solutions-A Collection of Hope-Inspiring Stories)(黃漢耀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英文部分
    Aarons, G. A., Fettes, D. L., Sommerfeld D. H., & Palinkas, L.A. (2012). Mixe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and staff turnover in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providing child welfare services. Child Maltreatment, 17(1), 67-79.
    Ayland, L. & West, B. (2006). The good way model: A strengths-based approach for working with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with intellectual difficulties who have sexually abu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Sexual Aggression, 12(2), 189-201.
    Anderson, K. M. (1997). Uncovering survival abilities in children who have been sexually abused. Families in Society, 78 (6), 592-599.
    Bell, H. (2003). Strengths and secondary trauma in family violence work. Social Work, 48 (4), 513-522.
    Creswell, J. W. (2013).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3rd.). Singapore: Sage Publication.
    De Jong, P., & Berg, I. K. (2008). 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s. Belmont: Cole Cengage Learning.
    De Jong, P., & Miller, S. D. (1995). How to interniew for client strengths. Social Work, 40 (6), 729-736.
    Goffman, E.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Anchor Books.
    Janowitz M., & Little, R. (1965). Sociology and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Kam-shing, Y. (2006).A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working with an adolescent with self-cutting behaviors. Child &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3(2), 134-146.
    Laursen, E. K. (2000). Strength-Based Practice with Children in Trouble.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9 (2), 70-75.
    Lee, M. Y., Uken, A., & Sebold, J. (2004). Accountability for change: Solution-focus treatment with domestic violence offenders. Families in Society, 85 (4), 463-476.
    Lincoln, S. Y., & Guba, G. E.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eung, P., Cheung, K. M., Stevenson, K. M. (1994). A strengths approach to ethnically sensitive practice for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 workers. Child Welfare, 73 (6), 707-721.
    Marquoit, J. & Dobbins, M. (1998). Strength-based treatment for juvenile sexual offenders.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7 (1), 40-43.
    Miewald, R. D. (1970). Weberian bureaucracy and the military mod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0(2), 129-133.
    Miller, W. R., & Rollnick, S. (2002).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Preparing people for change (2nd ed.).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Perkins, k., & Tice, C. (1994) Suicide and older adults: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13(4), 438-454.
    Rapp, C. A. (1998). The strengths model: 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pp, C. A., & Goscha, R. J. (2006). The strengths model: 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2nd ed.).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pp, C. A., & Goscha, R. J. (2012). The strengths model: a recovery-oriented approach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3rd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leebey, D. (1997).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2th ed.).NY: Longman Publishers.
    Saleebey, D. (2009).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5th e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Song, Li-yu & Shih, Chaiw-yi. (2010). Recovery from partner abu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9, 23-32.
    Stanard, R. P. (1999). The Effect of Training in a Strengths Model of Case Management on Client Outcomes in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35 (2), 169-179.
    Thrasher, S. P., Mowbray, C. T. (1995).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homeless women with children. Health & Social Work, 20 (2), 93-110.
    Thomas D. R. (2000).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using a general inductive approach.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Walton, E. J. (2005). The persistence of bureaucracy: A meta-analysis of Weber’s model of bureaucratic control. Organization Studies, 26(4), 569-600.
    Weick, A., Rapp, C., Sullivan, W. P., & Kisthardt, W. (1989).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34, 350-354.
    Whitworth, D. J., Herzog, J., Scott, D. L. (2012).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military social work practice behaviors. Advances in Social Work, 13(1), 112-131.
    Wormer, K. V. & Bednar, S. G. (2002). Working with male batterers: A resptorative-strengths perspective. Families in Society, 83 (5/6), 557-565.
    Yip, K. S. (2005).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working with an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on.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28(4), 362-370.
    網站資訊
    何宗緯(2016年8月30日)。高市鳳山陸軍〇姓士官長 於寢室內上吊自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28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8001
    蕭照平(2016年6月20日)。國軍官兵工作壓力大 國防部允檢討。中央廣播電台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2月20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9C%8B%E8%BB%8D%E5%AE%98%E5%85%B5%E5%B7%A5%E4%BD%9C%E5%A3%93%E5%8A%9B%E5%A4%A7-%E5%9C%8B%E9%98%B2%E9%83%A8%E5%85%81%E6%AA%A2%E8%A8%8E-034900178.html
    楊淳卉(2016年6月20日)。「壓力好大.......」輕生女軍官日記曝光。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28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35258
    呂昭隆(2016年6月20日)。奇!近5年國軍軍官停役 近80%都因心理疾病。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28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511003083-260401
    阮大年(無日期)。生命與生活。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5月4日。網址:http://principal.naer.edu.tw/edu_pdr/html/data/relatedresource/symposium/vol6/6-13-2.pdf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42645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64502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DIS.NCCU.GISW.003.2019.F04
    顯示於類別:[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450201.pdf4871KbAdobe PDF2110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