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274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89997      在线人数 : 8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748


    题名: 台灣茶藝微禮茶席的主題化設計之研究
    The thematic design of slight–tea ceremony in Taiwanese tea art
    作者: 葉惠蘭
    Yeh, Huei-Lan
    贡献者: 溫肇東
    葉惠蘭
    Yeh, Huei-Lan
    关键词: 茶藝
    茶席
    茶禮
    清韻和樸
    太極
    體驗經濟
    Tea art
    Tea taste
    Tea spirit
    Qing Yun Ho Pu
    Yang Taiji
    The experience economy
    日期: 2019
    上传时间: 2019-04-01 14:41:38 (UTC+8)
    摘要: 本文自文人化的路徑出發,以席造境、賞器品飲,而主題化的設置,務使發揚人與人間和樂真樸的特質,達到以微禮茶席形塑生活的目的,進而提供人情交流重整的平台,豐富並深化現代人的生活品質,充實現今台灣的文化生活,並企望由是尋覓發展成為現代跨域連結體驗經濟的模式。
    在廓清台茶發展植基的背景內涵後,本文再次貞定台灣「茶藝」名義的允當性,合「清、韻、和、樸」以為台灣茶藝精神之追求;再以「靜」、「澹」、「雅」、「游」嘗試架構其間精神追求之次第關係。其次,並揭櫫微禮茶席主題化設計的模組化核心能力三:一是富韻致的美席,期望達到清境美韻的境地;二是事茶品飲的能力,期使實現事茶者「雅」、品飲者「澹」的能力檢視;三是導引茶禮行進間的內功理法,期達到定靜凝神的情境。
    從「日常」的微禮茶席創造「非常」的品飲經驗,達到深化生活「主題」及發顯茶鄉想像的作用,是筆者對台灣茶藝生活化、產業化的嘗試。主題化設計的實驗執行,別為體制內課程設計及體制外產業模式二面向,分別隨順機緣執行實驗,期許由「微用」而趨「大用」,締造華人茶都茶境的未來想像。
    Tea culture has been selected to be refined and reshaped, and to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of Taiwan today so as to provide a creative way for maintena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 and seek to develop a modern cross-domain connected experience economy. This direction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life" but also the practice of aesthetics of life.
    We aim to study here the validity of a Taiwanese equivalent “Chay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wo topics: first, we discuss the tea culture-related activities in Taiwan, collectively called "tea art”, and determine the validity of Taiwan`s "tea art”.
    Secondly, we consider “Ching, Yun, Ho, Pu” (清, 韻, 和, 樸) to represent the pursuit of Taiwanese tea spirit; we take the “Jing” (quietness靜), “Dull” (dan澹) and “Ya” (elegance雅), and “You” (leisure游),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in diagrams, and construct a relationship sequence with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aiwanese tea ar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tea culture,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etiquette.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traits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in an attempt to achieve the light-living tea life. There are three core competence we organized, the beautiful “set”, the ability to taste tea. Lastly, guide the internal function of the tea ceremon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ttlement”.
    It is the attempt of the author to live and industrialize Taiwanese tea art by creating a “special” tasting experience from “daily” light tea ceremony. Creating the future imagination of the Chinese tea environment – Taiwanese tea culture life.
    參考文獻: 丁以壽(1997)。〈日本茶道草創與中日禪宗流派關係〉,《農業考古》2期。
    丁以壽(2008)。《中華茶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丁以壽、蔡榮章(2011)。《中國茶藝》,安徽教育出版社。
    丁以壽主編(2007)。〈中華茶道精神和美學概論〉《中華茶道》,安徽教育出版社。
    千玄室(2003)。《茶之心》,文化藝術出版社。
    千玄室(2004)。《日本茶道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尹炳相(1997)。《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農業考古》2期。
    王 玲(2009)。《中國茶文化》,九州出版社。
    王秋桂(2009)。《飲食文化綜論》,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王鎮華(1998)。〈茶道與空間—道器並重,由藝入道〉,《茶與樂的對話》,林谷
    芳編著,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朱 權(2012)。《茶譜》,中華書局。
    池宗憲(2013)。《茶席曼陀羅》,藝術家出版社。
    西部文淨(1976)。《禪與茶》,淡交涉出版社。
    余舜德(2009)。〈身體修練與文化學習–以學茶為例〉,《臺灣人類學刊》,7(2) 。
    李澤厚(1999)。《華夏美學》,三民書局。
    李曙韻(2011)。《茶味的麁相》,台灣商務印書館。
    周 渝(1999)。〈從自然到個人主體與文化再生的探尋〉,《農業考古》2期。
    周劭馨(1992),《中國審美文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季 野(1987)。季野:茶藝信箱,台灣茶與藝術雜誌出版社。
    季 野(2013)《與絕世的清芬對談‧季野茶文錄》,會心茶道出版社。
    林 韜編(2003)。《董其昌陳繼儒合輯¬–中國書法經萃》,浙江人民美術出版
    社。
    林吳惠姿(2006)。《茶心–林易山先生茶道禮儀藝術之創作》,林吳惠姿發行。
    林谷芳編著(1998)。《茶與樂的對話》,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林易山(1994)。〈茶道藝術〉,《茶文化與生活專刊》。
    林郁迢(2002)。〈從「游於藝」論儒家美學〉,《東華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
    林馥泉(1956)。《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大岡書局印行。
    金玉榮(2009)。〈析中日茶道精神〉,《語文學刊》,第6期。
    侯 軍(2007)。〈韓國的茶禮〉,《品茶悟道》,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姜寧、賴薇主編(2015)。《茶之典‧中華茶文化叢書 》,武漢大學出版社。
    封 演(1983)。《封氏聞見記》,《欽定四庫全書》子部10,新文豐出版公司。
    洪啟嵩(2013)。《飲一杯心茶》,大塊文化出版社。
    范 鷗(2018)。〈從文化意境角度談中日茶道文化的異同〉,《福建茶葉》,第3
    期。
    范增平(1985)。〈探求茶藝的根本精神〉,《台灣茶文化論》,碧山岩出版社。
    范增平(2000)《中華茶藝學》北京:台海出版社。
    范增平(2012)。《茶文化的傳播對台灣社會的影響》,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
    原宗啟(2009)。《圖說茶道》,城邦文化出版社。
    姚國坤等(2000)。《茶文化》,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孫殿玲(2011)。《闡釋與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荷蘭人原著/江樹生譯註(1999–2010)《巴達維亞城日記》即《熱蘭遮城日誌》
    一–四冊,台南市政府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台灣學生書局。
    徐復觀(2013)。《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
    徐曉村(2009)。《茶文化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
    康乃、吳云主編(2015)。《中國茶文化趣談》,中國旅游出般社。
    張 皓(1996)。《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張 源(1595)。《茶錄》、《張伯淵茶錄》,引自鄭培凱朱自振《中國歷代茶書匯
    編》,商務印書館2004。
    張宏庸(1995)。〈當代茶藝精神〉,《茶藝》,幼獅文化出版社。
    張宏庸(2002)《台灣茶藝發展史‧包種茶志》晨星出版社。
    莊晚芳(1990)。〈茶文化淺議〉,《文化交流》,第2期。
    陳 佳(2018)。〈天人合一思想在中日茶文化中的異同分析〉,福建茶葉,第5期。
    陳香白(2002)。《中國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
    陸 羽(2009)。《茶經》,鳳凰出版社。
    陸羽、陸廷燦 (2018)。《茶經‧續茶經》,達觀出版社。
    約瑟夫.派恩(B.Joseph Pine)、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著/夏業良、魯煒、江麗美譯(2013)。《體驗經濟時代》,經濟新潮社。
    傅宏鎮(1940)。《中外茶業藝文志》,文學堂印書局。
    曾昭旭(1993)。〈茶文化的體與用〉,茶藝文化學術研討會。
    曾昭旭(1997)。〈茶藝精神如何與生活結合─舉茶在茶餐中的功能為例〉,《鵝湖
    月刊》,22(11)。
    程啟坤、姚國坤(1990),〈從傳統茶飲風俗談中國茶德〉,《中國茶葉》,第6期。
    黃怡嘉主編(2017)。《台灣茶事》,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楊東甫、楊驥(2011)。《中國古代茶學全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士敏(2016)。《茶科學‧台灣茶》,知音出版社。
    葉惠民(1993)。《茶藝報》,香港茶藝中心。
    葉惠蘭(2013)。〈從《禮記》的禮義紀事談中國禮制精神及其現代價值─以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執行教卓計畫「古儀新創」為例論述〉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四十六之一期。
    葛建琦(2018)。〈探究日本茶道中的神道精神〉,《福建茶葉》,第7期。
    裘紀平(2015)。《中國茶畫》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
    解致璋(2008)。《清香流動–品茶的遊戲》,遠流出版社。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二魚文化出版社。
    廖慶樑(2010)。《台灣茶聖經》,揚智文化出版社。
    廖寶秀(2008)。《歷代茶器與茶事》,故宮出版社。
    廖寶秀(2010)。《茶韻茗事—故宮茶話》,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寶德(2005)。《漢寶德談美》,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漢寶德等著(1987)《中國美學論集》,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趙 佶(2018)。《大觀茶論》,九州出版社。
    劉 勰(1982)。《文心雕龍.聲律篇》,宏業書局。
    劉淑芬(2007)。「《禪院清規》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四分。
    蔡榮章(1989)。《現代茶藝》,台灣中視文化公司。
    蔡榮章(1995)。《現代茶思想集》,台灣玉川出版社。
    錢 穆(2000)。《論語新解》。東大圖書公司。
    駱鴻捷(2007)。〈形塑茶藝:臺茶博覽會之展示建構與想像〉《民俗曲藝》:157
    期。
    魏樹人,藍清雨整理(1996)。《楊氏太極拳述真續》,人民體育出版社。
    關劍平(2001)。《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電子網路
    茶趣:中國茶道精神,日本對茶道的解釋,2018/9/25,
    取自:https://kknews.cc/culture/4mb5j8g.html
    最新茶葉抗癌研究報告,台灣高山烏龍茶居首,東網2018/12/21,
    取自:https://hk.on.cc/tw/bkn/cnt/news/20170105/bkntw-20170105185107533-0105_04011_001.html
    岩茶之岩韻共性與不同,痞客邦,2018/12/21
    取自:http://aliceshiao.pixnet.net/blog/post/280351514-
    中國古典茶文化-茶的故事-品茶,2018/9/25,
    取自:https://kknews.cc/culture/lxqov6b.html
    陳文華。拙風文化網–茶藝·茶道·茶文化
    取自:jameshung2010.pixnet.net/blog/post/36349341 「茶藝文化之茶道精神」,由江南小茶發表於文化,2018/3/25,
    取自:https://kknews.cc/culture/3b4o8yy.html。
    古往今來儒道佛對茶道精神的詮釋–2018/9/25),
    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g2gqrbl.html
    中國網–中華茶藝概念
    取自: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cwh07/2007-
    09/09/content_8845083.htm 新浪博客,丁以壽(2010),中華茶道精神和美學概論,2018/3/24
    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86bc070100iolr.html
    余 悦。「關於茶藝你可能被專家忽悠了30年」,2016/4/28,
    中國普洱茶網m.puercn.com,
    取自:http://www.puercn.com/czs/cywx/103894.html
    說茶網-「中華茶道精神到底是甚麼?」,2018/9/14 ,yp.ishuoha.com
    取自:http://www.lovehhy.net/News/View/1313454
    一條視頻-「台灣茶道不是學日本的……」,2015/8/3,
    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CMSdY7Bos
    姜朝鳳宗族。「茶道/茶藝」,2018/4/30,
    痞客邦,PIXNET
    取自:http://goo.gl/k1byj6
    鄭秉昌、呂怡貞(2012)。《科學人雜誌》「舌尖上的科學」「煞是耐人尋味」,
    2018/12/22,取自:sa.ylib.com
    谷川激三(1977)。《茶道的美學》。缺出版社資料,轉引自「隨意窩」
    中國茶道之道、清、真、淨2017/02/08
    取自:m.xuite.ne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1009320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32093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EMBA.068.2019.F08
    显示于类别:[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9301.pdf1867KbAdobe PDF2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