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239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58998      線上人數 : 9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394


    題名: 後鄉土小說的再現形式變異(1999年-2011年)
    Difference and Change in Representation of Post-Regional Literature(1999-2011)
    作者: 莊淳閔
    Chuang, Chun-Min
    貢獻者: 范銘如
    莊淳閔
    Chuang, Chun-Min
    關鍵詞: 後鄉土
    再現形式
    語言
    敘事技巧
    時空型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019-03-04 21:19:17 (UTC+8)
    摘要: 本文針對臺灣90年代以降一批新型態鄉土小說,在「後鄉土」脈絡中進行形式研究,透過語言、敘事技巧、時空型態三種分析角度,分析來自袁哲生、甘耀明、吳明益、陳淑瑤、童偉格、伊格言等作家的文本,論述這批1999年至2011間的作品,於再現形式上呈現何種有別於前代鄉土作品的形式特色與變異。  
    首先由與文學形式互為表裡的語言著手,將重點置於「方言」的差異使用,以70與90兩個時代為定位點,分別比較閩南語系統,及客語、原住民語等語言異體雜用系統,並以黃春明-袁哲生、王禎和-甘耀明這兩組作家作為具體分析對象。其次則透過對書寫技巧及其意圖的分析,探討後鄉土小說中「寫實性的模糊」與「地方性的加強」兩種特質,是如何透過敘事技巧加以接合,並存於同一文本中,從而反應作者所欲傳達的鄉土意義。其文本探討的重點為伊格言的文類拼貼、童偉格的後設角,以及甘耀明的魔幻寫實。最後則是依文本所涉及的地點提出時空型態具體的建構模式,以巴赫汀的時空型理論為前提,進入到袁哲生的村巷、吳明益的橋樑以及陳淑遙的島嶼之中,看見他們從時空形態透露的建構策略,以及該策略背後所意圖達成的目的。
    透過三個角度的形式研究解析,本論文期以詳細的文本探討,透過實際例子呈現1999年至2011年十年間的後鄉土小說,其形式「差異之處」何在,並梳理出可供其後研究者參用的基礎輪廓。
    參考文獻: 一、文本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臺北:皇冠文化,1993
    黃春明:《放生》,臺北:聯合文學,2009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臺北:洪範出版,1984
    王禎和:《夏日嫁妝一牛車》,臺北:洪範出版,1993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臺北:聯合文學,1999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臺北:聯合文學,2000
    袁哲生:《羅漢池》,臺北:寶瓶文化,2003
    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臺北:寶瓶文化,2004
    甘耀明:《神秘列車》,臺北:寶瓶文化,2003
    甘耀明:《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臺北:寶瓶文化,2005
    甘耀明:《殺鬼》,臺北:寶瓶文化,2009
    甘耀明:《喪禮上的故事》,臺北:寶瓶文化,2010
    甘耀明:《邦查女孩》,臺北:寶瓶文化,2015
    伊格言:《甕中人》,臺北:印刻出版,2003
    童偉格:《王考》,臺北:印刻出版,2002
    童偉格:《無傷時刻》,臺北:印刻出版,2005
    童偉格:《西北雨》,臺北:印刻出版,2010
    吳明益:《本日公休》,臺北:九歌出版,1997
    吳明益:《虎爺》,臺北,九歌出版,2003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臺北,夏日出版,2011
    陳淑瑤:《海事》,臺北:聯合文學,1999
    陳淑瑤:《地老》,臺北:聯合文學,2004
    陳淑瑤:《流水帳》,臺北:印刻出版,2009

    二、專書與專文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1987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2011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出版,2002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2005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出版,2015
    巴赫金:《小說理論》,《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白春仁、曉河譯,錢中文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1995
    塞杜:《塞杜文選》,林心如 譯,苗栗:桂冠圖書出版,2008
    塞杜:《日常生活實踐》,方琳琳 黃春柳 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9
    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地方與空間》,潘桂成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2014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〇與八〇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1988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出版,1986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臺灣》,臺北:生活人文出版,2007
    湯臨森(John Tomlinson)《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陳蕙慈 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7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臺北:麗文文化,2011
    吳守禮:《閩臺方言研究集》,臺北:南天出版,1998
    中島利郎主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2004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出版,1979
    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1998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印刻出版,2007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出版,2010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8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
    劉春城:《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臺北:圓神出版,1987,
    徐立功、井迎瑞、黃建業總編:《電影辭典》,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1999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8
    陳芳明:〈新世代的迎新與懷舊──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印象記〉,《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
    陳培豐:〈漢文「混成語」化的想像和界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2013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論同》,張京媛編,臺北:麥田出版,1995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呂正惠:〈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1988
    陳眾議:〈論魔幻現實主義的民族淵源〉,《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柳鳴九主編,臺北:淑馨出版,1990
    蔡煌源:《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出版,2009
    葛瑞格里.阿默(Gregory L.Ulmer):〈後批評的客體〉,《反美學:後現代論集》,賀爾‧福斯特主編,呂健忠翻譯,臺北:立緒,2013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 | Readmoo):《後設小說》,錢競、劉雁濱譯,高雄:駱駝出版,1995,
    黃武忠:〈小說的方言使用──兼談:楊青矗《工廠人》、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用語之比較〉《南瀛文學選‧評論卷(二)》,臺南:臺南文化中心出版
    陳國偉:〈借火攻火──黃春明小說中現代主義與民主主義的位移〉,《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
    三、期刊論文
    葉石濤:〈評「人生歌王」〉,《文訊》,第30期,1987年6月
    張誦聖:〈現代主義、臺灣文學、和全球化趨勢對文學體制的衝擊〉,《中外文學》35: 4,2006年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臺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
    李育霖:〈翻譯與地方文學生產:以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中外文學》35:4期,2006
    王拓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仙人掌雜誌》,1977
    邱貴芬:〈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第6期,2007,頁87至頁103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產──從臺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辨證〉,《重寫臺灣文學史》,黃錦樹、張錦忠編,臺北:麥田,2007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230期,2004
    李瑞騰:〈新世紀、新世代、新鄉土〉,《聯合文學》,第229期,2009
    廖咸浩:〈方言的文學角色:三種後結構的視角〉,《中外文學》第二期第九十卷,1990
    廖咸浩:〈南方文化的覺醒──光復以來臺灣方言的文字化與文學化〉,《中國論壇》第338期,1989
    姚榮松:〈閩南話書面語的漢字規範〉,《教學與研究》第十二期,1990
    于文正:〈消失的臺北地景──中華商場拾遺〉《臺北文獻》第161期,2007
    翁嘉禧:〈戰後臺灣經濟發展路向的解析〉,《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2004
    賀淑瑋:〈拼貼後現代:小說〉,《中外文學》第275期,1995
    范銘如:〈長篇的年代,豪華的打線〉,《聯合文學》第302期,2009
    劉乃慈:〈非常的日常──《流水帳》的抒情鄉土與敘事〉,《臺灣文學學報》第二十期,2012
    石曉楓:〈陳淑謠《流水帳》中的離島/鄉土成長記憶〉,《師大學報》61:1期,2016
    陳惠齡:〈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東海中文學報》第 27 期,2014
    四、學位論文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2
    林昭吟:《臺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宏信:《觀察1990年代後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象》,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葉姿吟:《臺灣地方文學獎考察──以南瀛文學獎為主要觀察對象》,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莊雅雯:《六、七〇年代臺灣鄉土小說話語碼轉換之研究──以黃春明、王禎和小說為範圍》,2016,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陳國偉:《解嚴以來(1987~)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6

    五、報章訪談
    羅利娜:〈童偉格:以魔幻風格梳理對臺灣鄉土的困惑〉,《時代週報》,2011.03.03
    黃春明:〈羅東來的文學青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1994.01.06
    徐秀慧:〈去政治、去歷史與背離父祖──重尋價值的新生代小說家袁哲生、黃國峻〉《中央日報》,2000.11.21
    李奭學:〈〈伯公討妾〉酣暢淋漓中喜感翩然〉,《聯合報》,2002.10.28
    陳雅莉:〈取材原鄉表現手法多元:客籍作家甘耀明宛如千面寫手〉,《客家文化季刊》12期,頁49
    張耀仁:〈虛構的謎中之謎──童偉格談新作《童話故事》〉,《自由時報》,2014.02.19
    蔡逸君:〈陳淑瑤───寫在流水上的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11月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1159003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9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TAILIT.003.2019.A08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3101.pdf2190KbAdobe PDF2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