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22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799402      Online Users : 8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81


    Title: 1950年代國民黨「復興基地」的型塑─以「中影」、「中廣」為探討中心
    The Shaping of ";Fuxing jidi";by Kuomintang in the 1950s Taiwan: Focusing on the Propaganda of ";Central Motion Picture Corporation";and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
    Authors: 林佳樺
    Lin, Chia-Hua
    Contributors: 邵銘煌
    薛化元

    Shao, Ming-Huang
    Xue, Hua-Yuan

    林佳樺
    Lin, Chia-Hua
    Keywords: 國民黨
    復興基地
    建設臺灣
    中央電影公司
    中國廣播公司
    Kuomintang
    Fuxing Jidi
    State-building
    Central Motion Picture Corporatio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2-12 15:46:15 (UTC+8)
    Abstract: 政府遷臺以來,為強化並向一般民眾傳達將建設臺灣為「復興基地」的理念,雖當時政府經費大多花費在軍事上,但對於民眾宣傳的推動還是盡力支持,在宣傳媒介上,電影和廣播尤其深受國民黨的重視。透過電影和廣播寓教於樂的宣傳方式,使黨在「宣傳政策與推行政令」方面,深入群眾,達到教化的目的,進而堅定共同建設臺灣為「復興基地」的理想目標。因此,本文將運用現存史料,從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環境的型塑,研析國民黨從黨中央到區域性的組織動員,如何重新建構其宣傳系統,並透過黨營文化機構中的「中央電影公司」與「中國廣播公司」,如何配合黨的中心思想與國策,以電影和廣播做為宣傳媒介,來進行「復興基地」的宣傳,依序從宣傳體系的建立、對民眾宣傳的管道、宣傳內容及宣傳工具等方向進行考察,以釐清在對民眾進行「建設臺灣為復興基地」的宣傳及其成效。

    尤其,文化戰的精神宣傳中,相當強調精神動員的部分,藉由中影及中廣這兩種宣傳媒介(電影及廣播),直接提供民眾視覺與聽覺的吸引力,如中影以軟性題材從中教化人心,讓電影成為教育宣傳的一環,配合國家文化建設、社會教育政策的推行。而中廣在配合中央指示下,對黨中央的重要決策及措施加強報導,讓聽眾在點滴故事中融入社會革新觀念、民族大義的精神、反共意識的強化,逐漸型塑民眾對「復興基地」的想像。本文希冀透過點、線、到面的研究,逐步釐清1950年代在建設臺灣的同時,如何運用現代的技術,來強化對民眾的對國家政策的認識與順從,如何型塑民眾對「復興基地」的想像。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Kuomintang (the Nationalist Party, KMT) rebuilt its propaganda system in the 1950s after its relocation in Taiwan. Apart from spending heavily on national defense, KMT also devoted to promote mass propaganda, especially by taking advantage of cinema and radio broadcasting, which we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mediums of propaganda at that time. By educating Taiwanese people through these two types of mass entertainment according with party-centered ideologies and national policies, KMT shaped and strengthened its policy promotion of “Fuxing Jidi” (Base for Recovery of the Mainland), thereby positioning Taiwan as the ideal stronghold against Communist China. Starti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paganda system through KMT`s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from both central and regional committees of the part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urses, contents and tools of KMT`s propaganda,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party-owned cultural institutions such as “Central Motion Picture Corporation” (CMPC) and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 (BCC),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achievements on the promotion of “Building Taiwan as the Fuxing Jidi for Anti-Communism” via cinema and radio broadcasting.

    Since propaganda of cultural wars puts much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esprit de corps, KMT offered visual and auditory attractions to the masses directly via cinema and radio broadcasting, represented respectively by CMPC and BCC. For example, CMPC often used cinema of non-political themes as means of educational propaganda to influence its audience, facilit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KMT`s soci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olicies.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s of KMT`s central authorities, BCC also strengthened its reportage on those important decisions made by the authorities, indoctrinating the audience with social reformism, patriotism and anti-communist ideology, thus shaping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Fuxing Jidi.” Step by step, this study will reveal how KMT obtained its legitimacy consolidation in the 1950s Taiwan by using modern technology to shape and strengthen people’s obedience and knowledge towards its national policies.
    Reference: (一) 檔案
    1.「7屆中常會第142次會議紀錄」(1954年9月15日),《會議紀錄》,黨史館藏。
    2.「7屆中常會第351次會議紀錄」(1957年4月17日),《會議紀錄》,黨史館藏。
    3.「一般資料—民國三十九年(三)」(1950/07/24),〈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一般資料/〉,《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342-015。
    4.「中央財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三十二案」(1953年04月24日),《大溪檔案黨務類》,大黨024/016,黨史館藏。
    5.「中央財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三十二案」(1953年04月24日),《大溪檔案黨務類》,大黨024/016,黨史館藏。
    6.「中國廣播公司與政府續約會談紀錄」(1959年12月4日),《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總裁批簽 48/0225,黨史館藏。
    7.「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一次會議紀錄」(1953/08/05),〈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會議紀錄彙編〉,《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1002-00005-051。
    8.「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一次會議紀錄」(1953/08/05),〈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會議紀錄彙編〉,《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1002-00005-051。
    9.「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一次會議紀錄」(1953/08/05),〈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會議紀錄彙編〉,《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1002-00005-051。
    10.「台(48)央秘字第309號唐縱、徐柏園呈」(1959年12月18日),《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總裁批簽 48/0225,黨史館藏。
    11.「臺(42)中秘室字第0144號程天放、陳雪屏、沈昌煥、張其昀、唐縱、連震東、蔣經國呈」(1953年04月24日),《總裁批簽》,黨史館藏。
    12.「臺(42)中秘室字第0015號張其昀、沈昌煥呈」(1953年1月17日),《總裁批簽》,黨史館藏。
    13.「臺(41)改秘室字第0382號張其昀、沈昌煥呈」(1952年9月12日),《總裁批簽》,黨史館藏。
    14.「臺(41)改秘室字第0053號張其昀、沈昌煥呈」(1952年12月13日),《總裁批簽》,黨史館藏。
    15.七屆中常會第三次會議紀錄(7.3/1.2)附行政院42年度施政計畫綱要1冊。
    16.七屆中常會第一四五次會議紀錄(7.3/12)附中委會各處組會43年度下半年度工作計畫及經費預算表及上半年工作審查報告。
    17.七屆中常會及工作會議紀錄彙編第一輯(7.4/473)。
    18. 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各組49年6-9月分工作簡報(00.12/23.3)。
    19.中改會第57次工作會議紀錄(6.43/57)1951/11附總裁指示工作實施成果報告表。
    20.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三十九年度工作報告》,1951年1月。
    21.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四十一四十二年度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彙編》,1954年1月。
    22.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上篇)》。臺北,未載明出版年。
    23.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下篇)》。臺北,未載明出版年。
    24.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彙編》。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年。
    25.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紀錄》。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3年5月。
    26.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紀錄黨務報告》。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3年5月。
    27.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紀錄》。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3年12月。
    28.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紀錄黨務報告》。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年8月。
    29.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紀錄》。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7年。
    30.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記錄彙編》。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年6月。
    31.中央常務委員提案,〈修正通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綱要〉,(第9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通過),《中國現代史料叢編(8)》,1966年12月28日。
    3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央委員會四十三年年終工作檢討報告》,1954年。
    33.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24))。臺北,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1999年。
    3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下)》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28)。臺北: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2001年。
    35.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九冊)》。臺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年12月。
    36.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十冊)》。臺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年12月。
    37.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七至九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匯編(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出版:近代中國發行,1991年。
    38.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七屆至九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1年。
    39.邵銘煌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下)》。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10月。
    40.俞鴻鈞,《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行政工作報告》。未載明出版社,1947年3月4日。
    41.葉健青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82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11月。
    42.鍾改之編,《七全大會中要文獻》。臺北:鍾改之印,1943年1月。
    43.劉光漢編,《八全大會中要文獻》。臺北:劉光漢印,1947年11月。
    44.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77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二)專書
    1.Pratkanis, Anthony R. Age of Propaganda.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5.
    2.Easton, David.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1965.
    3.Jowett, Garth S.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Londen: Sage Publication, Inc, 2004.
    4.Han, Lih-Wu. Taiwan Today. Taipei: Cheng-chung, 1984.
    5.Jackall, Robert. Propagand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5.
    6.菅野敦志,《台湾の国家と文化「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東京:勁草書房,2011年。
    7.菅野敦志,《台湾の言語と文字「国語」‧「方言」‧「文字改革」》。東京:勁草書房,2012年。
    8.中央改造委員會,《總裁對於本黨改造之訓示》。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1950年10月。
    9.中央改造委員會,《中國國民黨現況》。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2年。
    10.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編,《本黨經營各事業概況》。臺北: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1954年7月。
    11.中央委員會第四組印,《宣傳技術之研究》。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7年12月。
    12.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本黨九全大會國內與論輯要》。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4年元月。
    13.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新聞自由與責任》。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8年6月。
    14.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心戰與新聞問題》。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9年6月。
    15.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台南市高雄縣六縣市民意調查報告(一)》。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0年9月。
    16.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總裁關於心理建設之訓示輯要》。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6年6月。
    17.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鞏固領導中心開創國家新運》。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72年4月。
    18.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本黨經營各事業概況》。臺北: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1954年7月。
    1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宣傳工作手冊》。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9年6月24日。
    20.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小組長訓練教材》。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3年4月。
    21.中央總動員運動會報社會組,《社會改造運動》。臺北:中央總動員運動會報社,1954年4月。
    2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第四組工作概況暨統計圖表》。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3年。
    2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總裁重要號召及有關宣傳問題訓示集要》。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3年10月31日。
    2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
    2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中國廣播公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
    2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主編,《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之四文化建設》。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 1984年。
    27.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文化運動委員會編,《三民主義的文化運動》(文化運動叢書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文化運動委員會,1941年。
    2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中央文藝工作研討會實錄》。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71年。
    2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社會新聞改進之路》。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1年12月。
    30.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社會新聞研究論集》。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2年3月。
    3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光復大陸政治行動》。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9年8月。
    3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期望與建議──「二中全會」評論專輯續集》。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70年4月。
    33.〈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和部份重要會議簡況(1931-1948)〉,《文史資料選輯》。1989年5月(第19輯‧總119輯)。
    3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編輯,《中央委員會各單位十屆二中全會以來重要工作概況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72年。
    3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華民國復興基地:臺灣現況問答》。臺北:改造出版社,1957年9月。
    36.中華民國廣播年鑑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廣播年鑑》。臺北:中國廣播事業協會,1969年3月。
    37. 中國廣播公司,《中廣五十年》。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78年,8月。
    38.中國廣播公司,《中廣五十年紀念集》。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78年8月。
    39.中國廣播公司,《中國廣播公司大事記》。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78年8月。
    40.中國廣播公司,《中廣六十年》。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88年,8月。
    41.中國廣播公司,《中華民國廣播事業的回顧與前瞻》。臺北:空中雜誌社,1981年3月。
    42. 文化事業編纂委員會,《中央通訊社》。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43.文化事業編纂委員會,《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44.文化事業編纂委員會,《中央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45.文化事業編纂委員會,《中華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46.文化事業編纂委員會,《香港時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47.文化事業編纂委員會,《中國廣播公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48.文化事業編纂委員會,《正中書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49.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6年。
    50.王玨口述,林德政訪問紀錄整理,《國際明星王玨先生演藝生涯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0年12月。
    51.王大均,《總體戰之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印,1959年11月。
    52.王平陵,《王平陵先生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
    53.石之瑜,《台灣最後一位保守政治家沈昌煥在「復興基地」的見證》。臺北:漢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54.行政院新聞局,《行政院新聞局局史──四十年紀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88年8月。
    55.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1957年6月30日。
    56.行政院新聞局,《全國電影會議實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3年7月。
    57.行政院新聞局,《跨越五十年─行政院新聞局成立五十周年慶祝特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4月)。
    58.宇業熒撰述,《璀璨光影歲月:中央電影公司紀事》。臺北: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9.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60.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錄(一)、(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12月。
    61.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9月。
    62.邵銘煌、薛化元主編,《蔣中正總裁批示檔案目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2005年。
    63.杜雲之,《中國電影七十年》。臺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6年10月。
    64.吳道一,《中廣四十年》。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68年8月。
    65.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66.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67.胡睦臣、魏希文,《中國國民黨與臺灣》。臺北:民間知識半月刊社,1957年7月)。
    68.曾虛白,《談天下事》。臺北:新中國文化出版社,1941年5月。
    69.連震東,《蔣總統與臺灣省的光復重建(上)》。臺北: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獻叢編編纂委員會,1967年10月。
    70.陶晉生,《陶希聖日記(上) 》。臺北:聯經,2014年12月。
    71.道藩文藝中心主編,《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九歌,1999年。
    72.崔小萍,《碎夢集──崔小萍回憶錄》。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73.秦孝儀,《中華民國文化發展史》(全四冊)。臺北:近代中國(黨史會),1981年。
    74.秦孝儀編,《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下)〉(革命文獻77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75.秦孝儀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第4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
    76.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館,1984年。
    77.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78.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年。
    79.張其昀,《總動員概說》。臺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52年。
    80.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
    81.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編,《如何革新我國電影事業之研究》。臺北: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1970年11月。
    82.黃仁,《台灣影評六十年 : 台灣影評史話 = 60 years of film critique in Taiwan》。臺北:亞太圖書,2004年。
    83.黃仁、王唯編著,《臺灣電影百年史話》。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2004年12月。
    84.黃仁,《電影與政治宣傳》。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85.黃仁編撰、袁叢美口述,《袁叢美:從影七十年回憶錄》。臺北:亞太圖書,2002年6月。
    86.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989-2000》。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
    87.楊秀菁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一九四五~一九六○)》。臺北:國史館,2002年12月。
    88.劉心皇,《抗戰時期的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89.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90.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2009年8月。
    91.劉兆田,《光復大陸政治行動》。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9年。
    92.戴高翔、顧傳型,《總體戰研究》。臺北:江崇林印行,1957年。
    93.廖祥雄,《電影導演‧電影官》。臺中:東藝影視,2006年。
    94.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臺北:國史館,2005年。
    95.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下)》。臺北:國史館,2005年。
    96.蔣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
    97.蔣介石,《先總統蔣公言論選集:反共復國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98.蔣介石,《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99.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圖書館複印,1987年。
    100.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101.國史館編,《一九四九: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
    102.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下)》。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年8月。
    103.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建設中的三民主義模範省》。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0年6月。
    104.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年。
    105. 鍾喬主編,《台語片時代(一)》。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10月。
    106.鍾喬主編,《電影歲月縱橫談》。臺北:財團法人電影資料館,1994年6月。
    107.龔稼農,《龔稼農從影回憶錄》(一、二、三冊)。臺北:傳記文學,1969年12月。


    (三)期刊論文
    1.中央改造委員第四組編,《宣傳週報》,第一期至第四十八期(1952年8月1日至1953年6月26日)。
    2.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宣傳週報》,第二卷第一期至第十六卷第十四期(1953年7月3日至1960年9月30日)。
    3.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電影與教育〉,《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2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0年3月1日至1951年6月),頁91。
    4.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新聞工作〉,《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4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頁133。
    5.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村新聞〉,《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6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4年7月1日至1955年6月30日),頁36。
    6.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村新聞〉《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7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5年7月1日至1956年6月30日),頁34。
    7.中國新聞,《中華年報(中華民國四十六年度國內外事情總述)》(臺北:中國新聞出版,1958年),頁67。
    8.中國新聞,《中華年報(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度國內外事情總述)》(臺北:中國新聞出版,1957年),頁68。
    9.何高億,〈電影教育的實施〉,《教育與文化》,187-188期(1958年7月31日),頁3-7。
    10.朱白水〈熱血忠魂一江山〉,《廣播雜誌》,第8卷第5期(1955年3月1日),頁17。
    11.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近代中國》,136期(2000年4月),頁53-80。
    12.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一九四九-一九五二)〉,《近代中國》,87期(1992年2月),頁19-36。
    13.任育德〈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1951-1961)〉,第32期(2009年11月),頁221-262。
    14.任光(筆名前發),〈打回老家去〉,《抗戰歌曲選集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9月,頁1308。
    15.李爽汀,〈由聽眾來信看「好農村」節目對農友的貢獻〉,《廣播雜誌》,第10卷第3期(1956年2月5日),頁19-20。
    16.吳可君,〈談選舉‧論人才〉,《廣播周刊》,第3卷第8期(1953年3月7日),頁1。
    17.林美莉,〈普普蔣介石,潮流與點滴〉,《中央研究院週報》,1244期(2009年10月29日),頁15-16。
    18.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意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14期(臺北:國史館,2007年12月1日),頁184、187。
    19.林盈志,〈健康寫實電影倡議與張道藩文藝主張間的考察〉,《電影欣賞》,第154期(2013年3月),頁35-37。
    20.金劍寒,〈陳果夫與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藝文誌》,第118期(1975年,7月),頁10-13。
    21.寇節,〈談文藝〉,《廣播周刊》,第1卷第8期(1952年5月17日),頁15-16。
    22.陳正茂,〈挫敗下求生:國民黨在臺灣的改造運動〉,《北臺灣通適學報》,第四期(2008年6月),頁78-106。
    23.陳景峯,〈戰後台灣電影教育的推廣〉,《全人教育集刊》,第三期(2016年10月),頁35-53。
    24.駱,〈廣播短劇──可憐陷在沙裡的人〉,《廣播雜誌》,第5卷第12期(1953年12月26日),頁8-11。
    25.張維賢,〈如何提高臺語片的水準〉,《教育與文化》,187-188期(1958年,7月31日),頁13-14。
    26.張瑞玉,〈聯播節目的創辦及沿革〉,《廣播年刊》(1955年3月),頁50-51。
    27.張世瑛,〈1950年代臺灣政治文宣反映下的共產形象─以漫畫為例〉,《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2月),頁426。
    28.黃仁,〈台灣電影史上第一位製片人──李葉從農政創辦中影為台灣電影事業奠基開創新機(上)〉,《世界電影》,329期(1996年5月),頁132-135。
    29.黃仁,〈台灣電影史上第一位製片人──李葉從農政創辦中影為台灣電影事業奠基開創新機(下)〉,《世界電影》,330期(1996年6月),頁116-120。
    30.鄧綏寧,〈一年來的電影〉,《教育與文化》,第10卷第12期(1956年2月16日),頁34-35。
    31.蔣建白,〈電化教育工具在教學上的運用〉,《教育與文化》,第8卷第2期(1955年06月23日),頁5。
    32.劉昌博,〈中國電影今昔(上)〉,《中外雜誌》,第44卷第3期(1988年9月),頁13-18。
    33.劉昌博,〈中國電影今昔(下)〉,《中外雜誌》,第44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33-45。
    34.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聯播節目的創辦及沿革〉,《廣播年刊》,頁50。
    35.廣播雜誌社,〈反攻進行曲〉,《廣播周刊》,第1卷第1期(1952年3月29日),頁16。
    36.廣播雜誌社,〈中國勞工歌〉,《廣播周刊》,第1卷第5期(1952年4月26日),頁17。
    37.廣播雜誌社,〈中國勞工歌〉,《廣播周刊》,第1卷第9期(1952年5月24日),頁16。
    38.廣播雜誌社,〈特別節目〉,《廣播雜誌》,第8卷第3期(1955年2月1日),頁27。
    39.廣播雜誌社,〈元宵廣播猜謎會──記中廣一個新型的迎春節目」〉,《廣播周刊》,第4卷第10期(1953年3月7日),頁10-11。
    40.廣播雜誌社,〈廣播話劇長期徵稿稿約〉,《廣播周刊》,第1卷第3期(1952年4月12日),頁16。
    41.廣播雜誌社,〈重逢──本週話劇介紹〉,《廣播周刊》,第1卷第8期(1952年5月17日),頁5。
    42.廣播雜誌社,〈陳寒波之死──本週聯播話劇介紹〉,《廣播周刊》,第2卷第8期(1952年8月16日),頁3。
    43.廣播雜誌社,〈關于「血濺哈爾濱」〉,《廣播周刊》,第1卷第4期(1952年4月19日),頁4。
    44.廣播雜誌社,〈聽眾信箱〉,《廣播雜誌》,第6卷第2期(1954年1月23日),頁34。
    45.廣播雜誌社,〈聽眾信箱〉,《廣播周刊》,第2卷第4期(1952年7月19日),頁13。
    46.廣播雜誌社,〈介紹中廣公司主辦的:好農村節目〉,《廣播雜誌》,第10卷第1期(1956年1月5日),頁14-15。
    47.廣播雜誌社,〈好農村節目(下)〉,《廣播雜誌》,第10卷第2期(1956年1月20日),頁28。
    48.廣播雜誌社,〈中廣公司節目消息〉,《廣播雜誌》,第10卷第9期(1956年5月5日),頁5
    49.廣播雜誌社,〈好農村節目〉,《廣播雜誌》,第10卷第11期(1956年6月5日),頁6。
    50.廣播雜誌社,〈由「中廣」的「好農村」節目論農業推廣工作(上)〉,《廣播雜誌》,第12卷第8期(1957年8月5日),頁14。
    51.廣播雜誌社,〈由「中廣」的「好農村」節目論農業推廣工作(中)〉,《廣播雜誌》,第12卷第9期(1957年9月5日),頁12。
    52.廣播雜誌社,〈由「中廣」的「好農村」節目論農業推廣工作(下)〉,《廣播雜誌》,第12卷第10期(1957年10月5日),頁14。
    53.廣播雜誌社,〈臺灣台「家庭時間」〉,《廣播雜誌》,第6卷第6期(1954年3月20日),頁20。
    54.廣播雜誌社,〈我們的總統:慶祝總統副總統就職特別節目〉,《廣播雜誌》,第6卷第10期(1954年5月15日),頁3-6。
    55.廣播雜誌社,〈今夜為選民忙〉,《廣播雜誌》,第12卷第5期(1957年5月5日),頁14。
    56.廣播雜誌社,〈聽眾的心理‧廣播的法則」〉,《廣播雜誌》,第6卷第3期(1954年2月6日),頁3。
    57.廣播雜誌社,〈元宵廣播猜謎會-記中廣一個新型的迎春節目」〉,《廣播周刊》,第4卷第10期(1953年3月7日),頁10-11。
    58.廣播雜誌社,〈三七五減租對口曲〉,《廣播雜誌》,第5卷第5期(1953年9月19日),頁30。
    59.廣播雜誌社,〈廣播話劇是怎樣播出的〉,《廣播雜誌》,第5卷第3期(1953年8月22日),頁4。
    60.廣播雜誌社,〈廣播劇徵求聽眾座談〉,《廣播雜誌》,第8卷第4期(1955年2月16日),頁11。
    61.廣播雜誌社,〈「熱血忠魂一江山」感動無數聽眾〉,《廣播雜誌》,第8卷第5期(1955年3月1日),頁16。
    62.廣播雜誌社,〈我聽了「熱血忠魂一江山」〉,《廣播雜誌》,第8卷第5期(1955年3月1日),頁19。
    63.廣播雜誌社,〈聽廣播劇「徒勞往返」」〉,《廣播雜誌》,第8卷第12期(1955年6月16日),頁6。

    (四)學位論文
    1.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2.石佳音,〈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組織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3.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 一九五○~一九五二)──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4. 李功勤,〈一九五○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5.李雅婷,〈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7.李佩昕,〈黨營事業私有化之歷程分析──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8.江曉彥,〈臺灣廣播文學的發展及時代意義──以《中廣七十年大世紀》、《廣播月刊》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6月。
    9.曲忠恕,〈197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抗戰愛國影片的歷史意義:一個民族主義觀點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10.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1.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12.林平,〈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3.封德屏,〈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08年6月。
    14.郭珊珊,〈1970年代中影系列作品的台灣圖像──以文化研究為視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5.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16.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6月。
    17.陳韻文,〈台灣的廣播劇:1930’s-1990’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18.陳璟峰,〈台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49-198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19.袁公瑜,〈國民黨文工職能轉變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20.袁經緯,〈國民黨的民主想像與戰後臺灣統治(1945-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21.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22. 劉現成,〈一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台灣電影事業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23.黃天賜,〈台灣戰後小說場域結構與變遷(1945-1999)〉。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4.鄭雅文,〈戰後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25.鄭玩香〈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26.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7.蕭淑慧,〈遷台後蔣介石的反共論述(1949-1975)〉。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28.蘇致亨〈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15年7月。
    29.楊偉中,〈中央宣傳工作指導委員會與中央廣播電臺的大陸心戰工作(1967年2月至1968年6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30.龔宜君,〈移入政府的滲透能力(1950-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與鞏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五)報紙、政府公報、年報
    1. 《中央日報》。
    2. 《立法院公報》。
    3. 《臺灣省政府公報》。
    4. 《總統府公報》。
    5. 《臺灣省戶籍統計年報》。

    (六)其他
    1.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1953.9.3)
    https://www.phototaiwan.com/Query/PhotoDetails.aspx?IMG_ID=T18640000000&IMG_SUB_ID=T18640000000000300&page=1(2019/1/11點閱)。
    2.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1954.5.22)
    https://www.phototaiwan.com/Query/PhotoDetails.aspx?IMG_ID=T24970000000&IMG_SUB_ID=T24970000000000100&page=1(2018/11/9點閱)
    3.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1954.7.2)
    https://www.phototaiwan.com/Query/PhotoDetails.aspx?IMG_ID=T26130000000&IMG_SUB_ID=T26130000000000100&page=1(2018/11/9點閱)
    4.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1955.9.3)
    https://www.phototaiwan.com/Query/PhotoDetails.aspx?IMG_ID=P09030000000&IMG_SUB_ID=P09030000000000100&page=1(2018/11/9點閱)
    5.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1958.12.24)
    https://www.phototaiwan.com/Query/PhotoDetails.aspx?IMG_ID=19581224008800&IMG_SUB_ID=195812240088000001&page=1(2019/1/11點閱)
    6.臺灣電影資料庫(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1153504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3504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DIS.NCCU.Hist.001.2019.A04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4101.pdf33850KbAdobe PDF221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