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298
|
Title: | 看見犯「輟」的世界─中輟生合作式中途班經驗的解釋性互動論研究 To explore the world of dropouts-an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dropouts in collaboration transition school |
Authors: | 連芬蘭 Lian, Fen-Lan |
Contributors: | 王增勇 Wang, Tsen-Yung 連芬蘭 Lian, Fen-Lan |
Keywords: | 中輟生 解釋性互動論 合作式中途班 復學 質性研究 義務教育 Dropouts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Collaboration transition school Dropout rehabilit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Compulsory education |
Date: | 2018 |
Issue Date: | 2018-10-01 12:17:36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起源於研究者個人在學校及合作式中途班的實習及教學經驗,試圖以青少年主體經驗為出發點,將解釋性互動論作為研究方法,深度訪談三位在合作式中途班就讀並畢業的中輟生。 透過三位青少年個人的生命故事出發,了解青少年如何成為中輟生,而進入到合作式中途班,並梳理他們各自在合作式中途班中的學習經驗,彙整出合作式中途班所帶給中輟青少年的學習場域樣貌,最後將中輟青少年的經驗放回義務教育體制中檢視,以查驗現行教育體制回應中輟生現象時的限制。 研究發現,現行義務教育下青少年生命中的個人苦惱無法被看見,也難以在現行教育場域中被解決,而強迫教育下的強迫學習也難以回應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致使青少年對教育場域的抗拒,再者現行教育場域難以促成關係的建立,與青少年生活世界產生斷裂,若然能讓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在教育事業中並行經營,則有可能成為義務教育的新出路,是以,中輟生的產生雖然是義務教育下必然的結果,但是有問題的並非義務教育本身,而是義務教育實踐的過程,若能發展以青少年需求為主體的教育現場,興許能成為義務教育的新出路。 This study originated from the researcher`s internship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school and collaboration transition school.Try to take the teenagers’ exper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akes the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as a research metho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ree dropout students who enrolled in a collaboration transition school. Research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ree teenagers life story, then find out how teenagers become dropouts,and transfer into the collaboration transition school.And then sort out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collaboration transition school to understand what unique learning field is collaboration transition school try to creat to dropouts. Finally, the experience of dropouts should be put back into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to examine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dealing with dropouts. The study foun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personal distress in teenagers lives can not be seen, nor can it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field. And Compulsive learning under compulsive education system is also difficult to respond to the learning need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which leads to the resistance of teenagers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education field is difficult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ions, which is broken with the teenagers life world. If it allows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and other professions to run in parallel in education system, it may become a new way out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refore, although the emergence of dropout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ut the problem is no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tself, but the proces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ractice. If we can develop the educational field with teenagers’ demand as the main subject,it may become a new way ou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
Reference: | 參考文獻 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 (2005). 傅柯與社會工作(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譯).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Denzin, Norman K & Lincoln, Yvonna S. (1994).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DenzinK.Norman. (1989/2000). 解釋性互動論(張君玫譯). 台北: 弘智. IllichIvan. (1971/1994). 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 台北縣: 桂冠. 方炎明. (1988). 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年. 台北市: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王文科. (1986). 教育改革與通才教育. 台北: 文景出版社. 王文科. (2000). 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 於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 (頁 1-23). 高雄: 麗文文化出版. 王美懿. (2009). 身為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的「加害人」----一個解釋性互動論的研究. 高雄: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立法院. (1976). 少年事件處理法. 擷取自 全國法規資料庫. 何信助. (1973). 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中途離校原因之調查研究. 臺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麗華、郭乃文、陳九五、張娟鳳、張瑋文、辛淑萍. (2002年6月). 國中學生輟學傾向篩檢工具之編製初探. 教育研究資訊,10(3), 頁 167-182. 吳芝儀. (2000). 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 嘉義市: 濤石文化. 吳芝儀. (2003). 累犯暴力犯罪者犯罪生涯及自我觀之發展與演變. 犯罪學刊,6(2), 頁 127-176. 吳康寧. (1998). 教育社會學. 高雄: 復文出版社. 李晉梅. (2003). 家長參與教育權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 李園會. (1985). 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 台北: 文景出版社. 周志宏. (2003). 教育法與教育改革. 臺北市: 高等教育出版. 周愫嫻. (2000). 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關係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學苑學報,31, 頁 243-268. 林千瑄. (2008). 中輟生中介教育設施實施情形之研究---以ㄧ所合作式中途班為例. 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林玉体. (2003). 台灣教育史. 台北: 文景出版社. 林玉体. (2005). 西洋教育史. 臺北市: 三民書局. 林萬億. (2004). 被誤解的中途教育. 國語日報國民教育版. 柯秀薇. (2003). 規訓與叛逆:國中中輟生輔導措施之反思. 台北市: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 胡幼慧, & 姚美華. (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 於 胡幼慧,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 141-158). 台北市: 巨流. 徐南號. (1993/2002). 台灣教育史. 台北市: 師大書苑. 張坤鄉. (1998). 原住民國中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教育部訓委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2003). 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與輔導措施:兼論我國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政策過去與未來. 台北市: 教育部. 畢恆達. (1998). 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 於 嚴祥鸞(編), 研究倫理:危險與秘密 (頁 31-91). 台北: 三民. 畢恆達. (2011).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 台北: 小畢空間. 章勝傑. (2003a). 中輟現象的真實與建構-一些討論與反省. 台北市: 心理. 章勝傑. (2003b). 從權力購念理解原住民中輟現象. 原住民教育季刊,30, 頁 5-19. 許育典. (2007). 教育法. 臺北市: 五南圖書. 郭靜晃,曾華源,王順明,賴宏昇,蔡嘉洳,張瓊云. (2001). 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 台北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白汶. (2012). 中輟生輟學經驗與復學歷程之研究. 台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玨君. (1995). 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學校經驗與生活狀況之研究. 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玫伶. (2009). 以琳學園2009方案介紹. 以琳少年學園, 頁 28. 陳柏璋. (2000). 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 於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 (頁 25-49). 高雄市: 麗文文化出版. 陳秋玉. (2006). 國中中輟生預測模式之研究. 台北市: 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婕妤. (2008). 中途輟學現象問題之演進及其防治措施之研究. 粟惇瑋. (2007). 中輟學園帶領中輟生往何處去─論中輟學園的中介教育. 台北市: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向天屏. (1999). 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 訓育研究,38(2), 頁 16-33. 黃韻如. (1999). 尋回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 訓育研究,38(2), 頁 2-15. 黃韻如. (2006). 台灣中輟高風險少年社會工作干預之研究. 南投: 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楊士隆,程敬閏. (2002). 國民中學學生中輟因素、復學型態與再輟學可能之研究. 獨立中輟安置學園經驗交流座談會向陽公益基金會主辦. 溫怡雯. (2000). 臺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復學生之歸因歷程研究. 台東: 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大華. (2004). 邊緣青少年的工作世界:一個解釋性互動論的研究. 台北市: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亞寧. (2000). 中輟生問題輔導. 臺北市: 師大書苑. 齊力. (2003). 質性研究方法概論. 於 齊力、林本炫主編,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頁 1-19). 嘉義: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宏信. (2011). 中介教育措施的「中介」意涵:以合作式中途班「台北善牧學園」為例. 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班博士論文. 潘慧玲. (2003). 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 教育研究資訊,11(1), 頁 115-143. 鄭欣怡. (2009). 義務教育免費制度之研究-以保障學生受教育權為中心. 台北市: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崇趁. (1998). 輔導中輟生的權責與方案. 學生輔導,55, 頁 16-23. 蕭文. (1996). 白毫學園中輟學生輔導成效研究研究報告. 台北市: 台北市教育局. 賴秀玉. (2002). 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 台北市: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謝文中、鄭夙芬、鄭期緯. (2011年12月). 這是「房子」,不是「家屋」:從解釋性互動論探討莫拉克風災後原住民的遷徙與衝擊. 台大社工學刊,24, 頁 135-166. 謝瑞智. (1992). 教育法學. 臺北市: 文笙書局. 簡春安、鄒平儀. (2004). 社會工作研究法. 台北: 巨流. 簡銍宥. (2002). 文化資本運作下的中輟生. 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英霆. (2010). 新竹縣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輔導研究~以93至97學年為例. 新竹: 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026401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264011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THE.NCCU.GISW.004.2018.F04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401101.pdf | 2664Kb | Adobe PDF2 | 584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