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99738      Online Users : 10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990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904


    Title: 一貫道祭祖禮儀之研究 ~以寶光崇正道場春季祭祖大典為例
    Research of the Ancestor Worship in I-Kuan Tao: A Case Study of Spring Worship Ceremony in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Authors: 吳幸珍
    Contributors: 李豐楙
    吳幸珍
    Keywords: 一貫道
    寶光崇正
    祭祖
    祭祖儀式
    I-Kuan Tao
    Bao-Guang-Chung-Jeng
    Ancestor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ritual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9-03 15:50:49 (UTC+8)
    Abstract: 祭祀祖先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歷經數千年而延續不斷,此一優良傳統即追念祖先以盡孝道,這種行為表現了「慎終追遠」的精神。一貫道道場乃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本著「真儒復興」的入世精神,故以「禮」教化以期啟發其本性的良知良能。即本著『養生喪死無憾』的禮義,期使有心修行辦道者皆能安心,從而致力推動各項生命禮儀。在此即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調查並證明其歷經近十數年來的努力,如何落實各項生命禮儀使之漸趨完備,終能臻於生順死安、心無掛礙的宗教目標。
    本論文《一貫道祭祖禮儀之研究》乃翔實記錄其祭祖禮儀,並探討其淵源、意義及目的,主要針對儀式參與者、場地結構、儀軌流程及其象徵意涵等,探究每年舉辦祭典的內涵及精神。故以文獻資料配合田野調查,既實地加以觀察記錄,設計問卷廣泛搜集意見;並訪談資深點傳師及工作人員。其關注重點凡四:一、探討舉辦的緣由、發展之契機。二、論述禮儀的特色及其意義。三、根據觀察紀錄論述儀式所傳達的精神,並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四、確定此一活動對外展現文化素養及道場凝聚力,對內則能傳達慎終追遠的孝道理念,藉此緬懷前輩的德澤,並加深道親修辦的信心及向心力。
    Ancestor worship is a distinguished tradition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by the Chines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an act of filial piety and a way for the Chinese to pay their respects to their ancestors. I-Kuan Tao follows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with the ambition to revive true Confucianism, enlighten all beings using li (禮), which encompasses all of the norms of proper social behavior, and bring out their inherent benevolence. They hold the belief that stable lives and proper burials will mean no regrets, hope that all who believe can practice in peace, and are devoted to promoting various life rituals. The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for example, has been actively implementing various life ritual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with the additional objective to allow their adherents to live and die in peace with no concern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ncestor worship rituals practiced at the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to do a full documen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ancestor worship rituals used by I-Kuan Tao.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notations and spirit of worship ceremony that the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holds every year based on origin, meaning, and purpose of ancestor worship, ritual participants, the structure of the ritual venue, the ritual procedure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This study involved literature analysis aid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W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worship ceremony and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 widespread survey of participant opinions. We also hel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enior masters and personnel responsible for various ritual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1.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the worship ceremony at the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2. examine the ancestor worship rituals at the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and analyze their features and meaning, 3. perform a complete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the ancestor worship rituals at the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and discuss the spirit that they wish to conve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ociety, and finally, 4. use the ancestor worship event to display the cultural literacy and cohesion of Tao society to the outside world, promote the ideal of filial piety and paying respects to ancestors to Tao society, remember the kindness and charity given by eld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and solidarity of adherents to practice.
    Reference: 書籍(以著者姓氏筆劃編排)
    一、道場書籍
    林宣槐編,(2002)。《一貫道台灣樞紐陳公文祥紀念集》。臺中市;崇正。
    孟穎集註,(2002)。《新編四書心德~論語全》。臺南市:靝巨書局。
    孟穎集註,(2000)。《新編四書心德~學‧庸》。臺南市:靝巨書局。
    孟穎集註,(1992)。《新編四書心德~孟子全》。臺南市:靝巨書局。
    張天然,(1939)。《暫訂佛規》。崇華堂。
    濟公活佛著,孟穎譯註,(1995)。《性理題譯》。臺南市:靝巨書局。
    (2008)。《萬法歸宗》。臺中市:崇正基金會。
    二、專書
    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2009)。《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
    王祥麟著,(1992)。《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市:臺灣學生。
    王瑞珍,(2000)。《第三隻眼看祭祖》。臺北市:校園書房。
    王景林、徐匋著,(1997)。《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方俊吉撰,(2008)。《認識孔子、孔廟與祭孔》。高雄市:高市文獻會。
    何淑宜著,(2009)。《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李秀娥著,(2015)。《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臺中市:晨星出版。
    李秀娥著,(2006)。《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李仲祥、張發嶺著,(1994)。《中國古代漢族婚喪風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素英著.(1997)。《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林素英撰.(1997)。《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周何,(1992)。《古禮今談》。臺北市:國文天地發行,鴻泰總經銷。
    明‧吳訥等著,(2016)。《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施美敏等,(2002)。《歲時節慶:親子共學知節氣》。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徐福全,(2008)。《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作者自印。
    徐福全,(1996)。《台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市: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秦照芬,(2003)。《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臺北市:蘭臺出版社。
    許詩莉.戴台馨著,(1995)。《祭天敬祖禮儀的設計與現代化取向》。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黃伯和等著,(1994)。《基督徒與祭祖》。臺南市:出頭天神學工作室。
    張文山,(出版年不明)。《台灣歲年節俗》。臺北,出版社不明。
    張鶴泉著,(1993)。《周代祭祀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郭興文、韓養民著,(1992)。《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臺北:博遠出版。
    喬繼堂、朱瑞平主編,(1998)。《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2000)。《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臺北市:地景。
    葉明翰,(1999)。《祭祖與輪迴》。臺北:大光。
    楊烱山,(1993)。《最新婚喪喜慶禮儀大全》。新竹市:竹林印書局。
    楊志剛,(2000)。《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淑芬手抄,(2004)。《孝經》。臺中市:天熺之友。
    楊淑芬,(2014)。《弟子規》。臺中市:誠敬仁文化事業。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王進祥注音,(1985)。《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劉曄原、鄭惠堅著,(1998)。《中國古代祭祀》。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還月,(1991)。《臺灣的歲節祭祀》。臺北:自立晚報。
    劉還月,(1989)。《台灣歲時小百科》。臺北:臺原。
    劉源,(2004)。《商周祭祖禮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喪葬禮儀範本》,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期刊論文
    王立文、孫長祥,(2005)。〈祭祖儀式意涵之探索〉。《佛學與科學》,頁52-58。
    李豐楙,(2000)。〈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八期,台北,業強出版社。
    李豐楙,(2001)。〈道教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泉南文化》,第四期,頁50-65。
    林衡道,(1984)。〈臺灣的生命禮俗〉。《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頁177-208。
    侯倉龍,(1988)。〈認識與適應台灣民間信仰與禮儀〉。《神學論集》,68-69期,光啟出版社。
    徐福全,(1990)。〈喪祭之禮〉。《第三屆當代中國文化研討會》,頁1-37。
    秦照芬,(2000)。〈論殷周祭祖禮之異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1期,頁269-284。
    梁淑芳,(2007)。〈先秦儒家祭祖之禮中的人文精神〉。《宗教哲學》,第41期,頁79-91。
    鄒濬智,(2008)。〈戰國楚簡所見楚人祭祖禮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40期。
    陳奇祿主編,(1884)。《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
    黃振良,(2005)。〈冬至祭祖在傳統習俗上的意義〉。《金門宗族文化》。第2期,頁29-31。
    黃有志,(2007)。〈清明--生命的傳承〉。《百世教育雜誌》,第188期,頁78-85。
    黃有志,(1988)。 〈中國祖先崇拜的意義探討〉。《實踐學報》,第19期,頁1-24。
    蕭放,(2000)。〈清明─中國人的祭祖節〉。《歷史月刊》,第147期 。
    蘇瑞,(1990)。〈寒食與清明〉。《中央月刊》,第23卷第4期。
    劉怡君,(2006)。〈內盡其誠 外盡其禮 一貫道禮儀的信仰意義〉。《一貫道世界總會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1883)。《孝道與孝行研討會論文集》。文復會。
    (1882)。《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文復會。

    博碩士學位論文
    史柏林(2004)。〈華人基督教會「祭祖」禮儀之文化層面的研究-以台灣聖公會為例〉。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林佳慧(2015)。〈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祭祖儀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邱曉村(2005)。 〈《歲時廣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
    許如宏(2013)。〈一貫道寶光崇正之源流與發展特色-以陳文祥的開拓及數位前人輩的口訪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佳梅(2012)。〈宗教倫理秩序的整合關係──以一貫道寶光崇正奠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廖善慈(2009)。〈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祭祖儀式及其音樂之研究〉。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葉國杏(2004)。〈客家喪祭三獻禮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網際網路
    一貫道世界總會:《一貫道‧道之宗旨》,上網日期107年02月10日,檢自:http://www.with.org/classics_purpose_ch.html。
    〈一貫道全球資訊網〉,上網日期107年06月10日,檢自:http://youto.be/modules/tinyd1/index.php?id=1
    王壽,〈祭祖—玉山寶光聖堂〉,上網日期107年02月27日,檢自:http://holyglorytemple.org/ancestor/。
    李豐楙教授撰寫,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知識/臺灣宗教/祖先祭祀,上網日期107年03月27日,檢自: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45。
    李豐楙教授撰寫,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知識~宗教儀式~三獻禮,上網日期107年04月20日,檢自: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00。
    陳之藩,《在春風裡》,上網日期107年05月18日,檢自:http://proxy.yphs.tp.edu.tw/~ypi/hpclasssample/5learning/5_1/5_1_08a.htm。
    溫英文,〈【從祭祖到敬祖】族群篇,當福音與傳統碰撞——客家族群的突破與創新〉,上網日期107年03月15日,檢自:http://www.shen-guo.org/when-gospel-and-tradition-collide.html。
    楊萬江,〈祭祖禮的禮義和程序〉,上網日期106年11月03日,檢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xv5llmo.html。
    〈【中台市界】—佛法小常識〉,上網日期107年05月03日,檢自:https://www.ctworld.org.tw/buddhism/notes/033.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0156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600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GIRS.006.2018.A03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0601.pdf11085KbAdobe PDF2206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