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34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2880/143846 (78%)
造訪人次 : 50188361      線上人數 : 4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344


    題名: 毒品罪在監人數對於竊盜犯罪發生數之影響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Drug Inmates and Thefts Committed
    作者: 吳映龍
    Wu, Ying-Long
    貢獻者: 陳鎮洲
    吳映龍
    Wu, Ying-Long
    關鍵詞: 竊盜犯罪
    毒品人口
    矯治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018-08-13 12:36:58 (UTC+8)
    摘要: 毒品人口為滿足毒癮需求,可能會透過財產犯罪來快速獲取金錢來源,而竊盜罪又為最大宗的財產犯罪類型,故本研究旨在了解藉由監獄系統調節潛在犯罪毒品人口數量,是否能達到降低竊盜犯罪發生的效果。本次研究資料涵蓋2002至2010年共9年期間,採計我國十九縣市的追蹤資料,藉由毒品罪在監人口數的變化來實證是否會影響竊盜犯罪發生數量,研究模型採用控制時間效果的最小平方法,並搭配固定效果及隨機效果模型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毒品罪在監人數與竊盜犯罪發生數量呈顯著負相關,表示毒品犯罪者如能有效管制,減少流通在外的毒品人口,對於竊盜犯罪發生機率能達到抑制效果。另外,結果亦指出,警民比、社區防護裝置數量、低收入戶占比及大專畢業占15歲以上人口比例均呈顯著相關,其中僅低收入戶占比與假設方向不一致,推測可能原因在於低收入戶者與其周遭區域內居民生活水平差異性不大,故而降低相對貧窮感,且減少得以作為竊盜犯罪的目標對象。
    有鑑於此,刑事司法體系應強化對於毒品人口的掌控程度,不該只是預期警察單位能發覺或破獲犯罪,而應仔細思考現行矯治處遇方式是否真能降低更生人再犯的機會。本次研究假設透過監獄系統將毒犯隔離,可以達到抑制竊盜犯罪的效果獲得實證支持,故在現況未能透過治療手段有效戒治毒癮的背景下,仍建議考慮增設相關公設獄政機關或透過民間機構中途收容來提高對於整體毒品人口的掌控程度,以降低其對於一般民眾生活的危害。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雪芳(2015)。我國毒品緩起訴戒癮治療效益之探討。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佳熹(2015)。住宅防竊諮詢對竊盜被害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雅琪(2008)。警察執行機車竊盜情境犯罪預防策略之成效評估。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12)。犯罪學(五版)。臺北市: 三民。
    林宇峰(2017)。國內中、低所得對社會經濟影響之研究。義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安倫(2007)。施用毒品與犯罪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林明仁、劉仲偉(2006)。失業真的會導致犯罪嗎?以臺灣 1978 年至 2003 年縣市資料為例。經濟論文叢刊,34(4),445-482.
    林秝楨、楊士隆(2010)。毒品犯犯罪模式之分析--以毒品市場為核心。犯罪學期刊,13(2),1-39。
    林健陽、陳玉書、張智雄、柯雨瑞、呂豐足(2007)。我國當前毒品戒治政策之省思與建議。法務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0,283-323,臺北市。
    林慶福、楊士隆(2013)。毒品犯、暴力犯及竊盜犯智力與情緒商數之比較研究-以法務部矯治署嘉義監獄為例。犯罪學期刊,16(2),1-32。
    邱豐光(2008)。常業住宅竊盜犯罪歷程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姚雅清(2008)。影響犯罪率之社會經濟因素實證分析。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柯義民(1993)。汽車竊盜及偵防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洪誠佑(2013)。警察運用社區民力協勤之研究—以宜蘭縣社區守望相助巡守工作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張平吾(1985)。台灣地區竊盜初犯與累犯社會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平吾、蔡田木(2007)。臺北市社區鄰里監視系統在犯罪預防上成效評估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張伯宏(2006)。提升毒品戒治成效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7,285-308。
    莊忠柱、楊淑芬(2002)。影響台灣普通刑事犯罪率因素的探討。環境與管理研究,3(1),77-98。
    許春金(2007)。犯罪學(五版)。臺北市:三民。
    許春金、陳玉書、王珮玲(1991)。暴力犯罪被害者個人特性與日常活動型態之實證研究。警政學報,23,183-218。
    許福生(1999)。從刑事政策觀點論台灣地區當前犯罪控制對策之研究。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北市。
    許福生(2016)。犯罪學與犯罪預防(二版)。臺北市:元照。
    許福生(2017)。台灣反毒策略之探討。軍法專刊,63(6),1-26。
    陳玉書(2002)。社會治安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陳玉華(2009)。失業率,離婚率,出生率,自殺率以及犯罪率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屹立、張衛國(2010)。懲罰對犯罪的威懾效應:基於中國數據的實證研究。南方經濟,2010(8),41-50。
    陳奕璁(2008)。高等教育與犯罪率--台灣實證研究。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彥錦(2007)。刑罰嚇阻效力之實證研究--以竊盜犯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彭福康(2015)。監視器錄影系統與竊盜犯罪率之時空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費劍平、孫春霞(譯)(2009)。計量經濟學(下)(DamodarN.Gujarati)。臺北市:偉碩。
    黃志祥(2014)。警政單位監視錄影系統建置成效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51,75-100。
    黃富源(1982)。犯罪黑數之研究。警政學報,1,171-189。
    楊士隆(2000)。竊盜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3,267-293。
    楊士隆、何明洲(2015)。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三版)。臺北市:五南。
    楊士隆、蔡德輝、邱煥棠(2014)。刑罰對於竊盜犯罪者之嚇阻效能研究。犯罪、刑罰與矯治研究,中華民國犯罪矯治協會,臺北市。
    楊士隆、戴伸峰、曾淑萍(2011)。台灣成人受刑人入獄前非法藥物使用之盛行率調查,犯罪學期刊,14(2),99-137。
    葉玫麟(2011)。台灣地區犯罪率與失業率之實證研究-非線性模型的應用,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孟奇、張其祿、盧敬植(2010)。警力增加能導致竊盜犯罪率降低嗎?台灣縣市1998-2007動態追蹤資料之Granger因果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4(1),1-27。
    劉念本、尤仕隆(2015)。低收入戶比率和犯罪率。2015財經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新北市。
    蔡中志(1988)。在宅被竊特性與防治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中志(1991)。住宅竊盜之實證研究。研考雙月刊,199104(162),37-46。
    蔡孟珊(2007)。臺北市監視錄影系統設置現況及其防制犯罪效果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蔡德輝、楊士隆(2000)。犯罪矯治新趨勢:社區處遇制度之可行性研究。法學叢刊,45(3),41-55。
    蔡德輝、楊士隆、邱明偉(2008)。重刑化刑事政策對犯罪人再犯嚇阻效能之研究。警學叢刊,4(1),1-35。
    鄧曉鋼、周愫嫻(1995)。法律處罰的嚇阻作用:警察的逮捕行為可否減少竊盜犯的再犯率。犯罪學期刊,1,113-124。
    鄭安凱(2005)。少年竊盜初犯與再犯差異性及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昆山、楊士隆、何明洲(2004)。台灣地區住宅竊盜與防治措施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PG9308-0888),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
    戴華蒂(2016)。竊盜犯罪行為成因之研究:自我控制與社會學習理論觀點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智鋒、黃乃弘、王子熙(2008)。住宅區公共空間配置型態與住宅侵入竊盜犯罪機率分析—英國及台灣之案例研究。建築學報,66,35-60。
    外文文獻
    Austin, J., & Irwin, J. (2012). It`s about time: America`s imprisonment binge. Cengage Learning.
    Cohen, L. E., & Felson, M.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4), 588-608.
    Cornish, D., & Clarke, R. (1986). Situational prevention, displacement of crime an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From theory into practice, 1-16.
    Cromwell, P. F., Olson, J. N., & D`Aunn Wester Avary. (1991). Breaking and entering: An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burglary(Vol. 8). Newbury Park, CA: Sage.
    Dijk, J. V., Kesteren, J. V., & Smit, P. (2007). Criminal victimisatio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Boom Juridische Uitgevers.
    Edmunds, M., May, T., Hearnden, I., & Hough, M. (1998). Arrest referral: Emerging lessons from research. Central Drugs Prevention Unit, Home Office.
    Gibbs, J. P. (1975). Crime, punishment, and deterrence (p. 58). New York: Elsevier.
    Gottfredson, M. R., & Hirschi, T.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ould, E. D., Weinberg, B. A., & Mustard, D. B. (2002). Crime rates and local labor market opport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9–1997.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4(1), 45-61.
    Hausman, J. A. (1978). Specification tests in econometrics.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251-1271.
    Kling, J. R. (1999). The effect of prison sentence length on the subsequent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of criminal defendants(No. 156).
    Levitt, S. D. (1995). Using Electoral Cycles in Police Hiring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oliceon Crime (No. w499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Lin, M. J. (2009). More police, less crime: Evidence from US state dat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9(2), 73-80.
    Luallen, J. (2006). School`s out… forever: A study of juvenile crime, at-risk youths and teacher strik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9(1), 75-103.
    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 (p. 264). New York: Macmillan.
    Nurco, D. N. (1987). Drug addiction and crime: A complicated issue. Addiction, 82(1), 7-9.
    McBride, D. C., & McCoy, C. B. (1982). Crime and drugs: The issues and literature. Journal of Drug Issues, 12(2), 137-152.
    Patterson, G. R. (1980). Children who steal. Understanding crime: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18, 411-455.
    Rengert, G., & Wasilchick, J. (1985). Suburban burglary: A time and a place for everything. Springfield, IL: CC Thomas.
    Siegel, L. J. (1998). Criminology: Theories, patterns, and typologies. Westy Wadsworth, Belmont.
    Simpson, M.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use and crime: A puzzle inside an enig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4(4), 307-319.
    Skogan, W. G. (1990). Disorder and decline: Crime and the spiral of decay in American neighborhoo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lker, S. (1994). Sense and nonsense about crime and drugs: A policy guide (p. 101).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hite, G. F. (1990). Neighborhood permeability and burglary rates. Justice Quarterly, 7(1), 57-6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592103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21039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MEPA.040.2018.F09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3901.pdf1389KbAdobe PDF21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