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26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60789      Online Users : 89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263


    Title: 我國施用毒品管制政策之研究
    The Criminal Policy On Drug Using In Taiwan
    Authors: 徐吉志
    Hsu, Chi-Chih
    Contributors: 李聖傑
    Lee, Sheng-Chieh
    徐吉志
    Hsu, Chi-Chih
    Keywords: 毒品防制
    成癮性
    亞圖.考夫曼
    輔助性原則
    寬容原則
    保安處分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arcotics
    Addiction
    Arthur Kaufmann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The principle of tolerance
    The rehabilitative measure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8-07 17:22:25 (UTC+8)
    Abstract: 摘 要
    我國毒品區分為四個級別。對於製造、運輸、販賣毒品行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而施用毒品行為,施用第一、二級毒品為刑事處罰,施用第三、四級毒品為行政處罰。何以同屬施用毒品行為卻有不同法律效果?國家又該如何管制施用毒品行為,方為妥適之道?
    本論文從國家管制施用毒品法律制度之演變、施用毒品行為保護法益之思辨,論證並非所有施用毒品行為均有刑法可罰性。國家管制施用毒品行為,應探究施用毒品之不同情狀,而為適切之處遇,並以預防、輔導、治療、減害、減少再犯施用為處遇目標,而非處罰,但處罰仍有需要並為相關處遇之後盾。
    刑法介入管制施用毒品行為,應以施用毒品而達成癮,並具危害他人及社會法益之高度風險,且自我意志較無遵守法律規範之可能,此時依德國刑法學者亞圖.考夫曼(Arthur Kaufmann)「輔助性原則」(Das Subsidiaritätsprinzip)精神,方能有刑法介入管制之空間;其餘之施用毒品行為應優先以行政處遇為之。當刑法介入管制施用毒品成而具成癮性之情狀時,也應依循亞圖.考夫曼所提「寬容原則」(Das Prinzip Tolerane),以保安處分做為刑法之法律效果,並優先以「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為之,再依其施用毒品成癮之情狀,層升為「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
    換言之,國家管制施用毒品行為,係依據施用者之成癮危險程度之輕重,由行政處罰漸次提升至刑事處罰,而刑事處罰又優先以「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為之,再漸次層升為「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揚棄現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以刑罰處罰施用第一、二級毒品,以行政罰處罰施用第三、四級毒品之規範,並打破依毒品分級所建構之管制制度,建立以成癮之危險程度之行政罰與刑事罰並存之管制新制度。
    Abstract
    The drug classification has four categories in Taiwan. According the regulations of The Narcotics Hazard Prevention Act, the conducts of manufacturing, transporting, or selling narcotics constitute crimes. The actions of using narcotics of Category one or two would be sentenced to criminal penalties. While using narcotics of Category three or four shall be blamed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Why the conducts of using Narcotics are the same, but the legal effects are different? What appropriate measures can the Government take to control the using narcotics?

    In this essay, I will point of views from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s about controlling the using narcotics, and the deliberation of what kind of legal interests regarding the prohibition of using narcotics. Here I make argument that not all using narcotics acts should be punished under criminal law. When government want to control the acts of using narcotics, should the government prob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using narcotics acts, and execute relevant appropriate measures such as prevention, counseling, treatment, harm-reduction rather than the punishments. However, the punishment would be the support.

    Only when the perpetrator is addicted by using narcotics, then he is with a high risk of harm to others and the legal interests of society, and regarding his self-will he might not comply with the legal norms. According to Arthur Kaufmann’s theory about the subsidiarity principle, then the government could intervene controlling the acts of using narcotics by the criminal laws. The blame of other using narcotics acts
    should b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prior to criminal penalty. When we use the criminal laws to control the addicted perpetrator, applying the tolerance principle, the Rehabilitative Measure should be the sentenced legal effect of the criminal laws. The rehabilitative measure without detention is prior to the one of physical detention, unless the addicted condition of using narcotics increased.

    That is, the measures of controlling using narcotics depends on the severity of addiction and the danger to the society, that differs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to criminal penalties. And the way of sanctions since the rehabilitative measure of non-detention of physical freedom stepwise to the detention rehabilitative measure by evaluating the extent of one’s addiction and danger to the society. The present programming of the Narcotics Hazard Prevention Act should be deserted, which set the criminal penalties for using narcotics of the Category one or two, and stipulat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for using narcotics of the Category three or four. The control system which depend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rcotics by Categories also should be smashed. The new system of controlling narcotics should provide the legal effects both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in parallel with criminal penalty by checking the extent of addiction risk.

    Keywo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arcotics, addiction, Arthur Kaufmann,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the principle of Tolerance, the Rehabilitative measure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政府出版品

    1. 立法院公報,第80卷,第102期。
    2. 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2期。
    3. 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8期。
    4. 國民政府六年禁煙計畫及其成效—民國24年至民國29年,國史館印行(出版年不可考)
    5.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編,常見濫用毒品及藥品簡介手冊,2013年9月。
    6. 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第二十五次會議資料,2018年5月23日

    二、研究計畫報告

    1. 楊士隆,「毒品問題與對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RDEC-RES-094-003,國立中正大學,2005年9月。
    2. 楊士隆,「毒品防制政策整體規劃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RDEC-RES-097-001,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2008年12月
    3. 許春金、陳玉書、蔡田木,「毒品施用者處遇及除罪化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RDEC-RES-101-019,國立臺北大學,2013年3月,
    4. 許春金,「第三級、第四級毒品犯罪與防制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NDC-DSD-103-015,國立台北大學,2014年11月。
    5. 陳為堅,「103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衛生福利部,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03TFDA-N-001,2014年12月。
    6. 黃俊能,「以巨量資料分析觀點探討毒品施用者及暴力犯罪再犯因子及預測之應用」,法務部,中華警政研究學會,L1060213,2018年1月。

    三、中文專書

    1. Adrian Raine,洪蘭譯,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遠流出版社,台北,2015年10月。
    2. Arthur Kaufamann,劉幸義等合譯,法律哲學,五南出版社,台北,2001年5月。
    3. David Garland ,周盈成譯,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巨流出版社,台北,2006年5月。
    4. Dieter Ladewig,李彥達譯,上癮的秘密,晨星出版社,台中,2005年。
    5. Leigh Heather Wilson、Jeremy Foster、Wilkie Wilson、Cynthia Kuhn、Scott Swartzwelder,林慧真譯,藥物讓人上癮: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鎮靜劑與毒品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與行為,大家出版社,台北,2013年12月。
    6. Neumann/Hassemer/Schroth,Verantwortetes Recht,劉幸義等合譯,自我負責人格之法律---Arthur Kaufmann 的法律哲學, 五南出版社,台北,2010年11月。
    7. Richard Devenport-Hines,鄭文譯,毒品,時報出版社,台北,2003年3月。

    8.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元照出版社,台北,2008年12月。
    9. 古承宗,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元照出版社,台北,2017年2月。
    10. 台灣刑事法學會(主編),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社,台北,2005年9月。
    11. 何賴傑、林鈺雄、李聖傑、潘怡宏編譯,德國刑法典,元照出版,台北,2017年6月。
    12. 林山田,經濟犯與經濟刑法,自版,1981年。
    13.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冊,增訂9版,自版,2006年4月。
    14. 林山田,刑罰學,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版,1983年8月。
    15. 林山田,刑事法論叢(二),自版,1997年3月
    16.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新學林出版社,第3版,2011年9月。
    17.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出版社,台北,1996年9月。
    18. 林健陽、柯雨瑞,毒品犯罪與防治,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3年。
    19. 柯耀程,刑法概論,元照出版社,台北,2007年4月。
    20.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9版,台北,2005年8月。
    21. 政大法學院刑事法學中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社,台北,2011年5月。
    22.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元照出版社,台北,2007年。
    23. 許玉秀(主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新學林文化,台北,2003年。
    24. 許恒達,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元照出版社,台北,2016年5月。
    25. 陳敏,行政法總論,第6版,2009年9月。
    26. 陳清秀,行政罰法,修訂2版,新學林出版,台北,2014年9月。
    27. 許福生,犯罪與刑事政策學,元照出版社,台北,2012年9月
    28.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3版,元照出版社,台北,2006年9月
    29. 張伯宏、黃鈴晃著,毒品防治學,五南出版社,台北,2011年12月。
    30. 楊士隆、李思賢、朱日僑、李宗憲等,藥物濫用、毒品與防治,五南出版社,增訂2版,2013年4月。
    31. 蔡墩銘,腦病與法律,翰盧出版社,台北,2008年7月。
    32. 蔡聖偉,刑法問題研究(一),元照出版社,台北,2008年7月。
    33. 蔡德輝、楊士隆,犯罪學,第4版,五南出版社,台北,2007年。
    34. 藤志賢(注釋),蘇軾文選,三民書局,台北,2008年1月。
    35.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元照出版社,台北,2012年4月。
    36. 蘇俊雄,刑法總論I,元照出版社,台北,1998年3月,。

    四、中文期刊

    1. Claus Roxin,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
    2. Cornelius Prittwitz,陳俊偉譯,刑法作為適切手段」世新法學,第10卷第2號,2017年6月
    3 Luís Greco,鍾宏彬譯,關於敵人刑法的文獻辨析,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
    4. Luís Greco,陳志輝譯,敵人刑法概念在刑事政策上以及在釋義學上毫無成果, 法學新論第28期,2011年2月。
    5. Miguel Polaino-Orts,徐育安譯,以功能破除概念迷思:敵人刑法,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
    6.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
    7. 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8月

    8. 王皇玉,台灣毒品政策與立法之回顧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5月。

    9. 王效文,刑法目的與刑法體系--論Günther Jakobs功能主義刑法體系中的罪責,成大法學,第30期,2015年12月
    10. 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1期,2013年6月。

    11. 呂秉翰,恐怖主義與敵人刑法,刑事法雜誌,第57卷,第2期,2013年4月。

    12. 李志恆,從鴉片到搖頭丸——台灣百年物質濫用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4卷,第7期,2004年7月。

    13. 李佳玟,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

    14. 李宗憲、楊士隆,刑事司法戒治處遇制度之問題與困境研究,犯罪學期刊,第13卷,第1期,2010年6月。

    15. 李茂生,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頁145-153,2009年10月。

    16. 李聖傑,侵害生命、身體法益之修法芻議,檢察新論,第22期,2017年7月,
    17. 林健陽、柯雨瑞,毒品政策與處遇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13期,2011年9月。

    18. 林健陽、裘雅恬,毒品施用者緩起訴接受替代療法現況與效果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10期,2009年12月。

    19. 林佳璋,藥物濫用與犯罪關聯性之質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8卷,第4期,2008年1月。
    20. 周桂田,現代性與風險社會,臺灣社會學刊,第21期,1998年10月。

    21. 周漾沂,論被害人生命法益處分權之限制-以刑法父權主義批判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8期,2013年12月。

    22.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
    23. 柯雨瑞,國際毒品犯罪現況與聯合國防制對策之探討──兼論對台灣之啟示,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42卷,第5期,2012年3月。

    24. 林立,由Jakobs「仇敵刑法」之概念反省刑法「規範論」傳統對於抵抗國家暴力問題的侷限性—對一種導源於Kant「法」概念先天性信念之思想的分析與批判--,政大法學評論,第81期,2004年10月。
    25. 施奕暉,現行毒品政策之困境與展望:以施用毒品行為除罪化為中心,軍法專刊,第59卷,第3期,2013年6月。

    26. 紀致光,我國毒品審議制度之探討,法學叢刊,第234期,2014年4月。

    27. 馬躍中,論毒品犯罪之刑事制裁,軍法專刊,第60卷第2期,2014年4月。

    28. 吳耀宗,論我國毒品管制之法政策走向-從「戡亂時期肅清煙毒條例」至「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5月。
    29. 張天一,釋字第476號解釋的遺珠之憾-試論毒品之相關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03期,2003年12月。
    30. 張天一,兩岸保安處分制度之比較--以施用毒品之保安處分為中心—,軍法雜誌,第55卷,第4期,2011年8月。
    31. 陳仟萬,社會安全與處世施用毒品罪並探討與其相關社會危害,刑事法雜誌,第55卷,第2期,2011年4月。

    32. 陳炎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新制之淺析,法務通訊,第2474期,2009年12月。

    33. 許玉秀,刑法的任務-- 與效能論的小小對話,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2期,2003年6月。
    34. 許恒達,刑罰理論的政治意涵──論「刑事政策」的誕生,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35. 許福生,論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4期,2010年8月。

    36. 黃鉦堤,盧曼的風險社會學與政策制定,政治科學論叢,第28期,2006年6月。

    37. 黃慧薰、王明鉅、黃芳彥,管制藥品與成癮性,當代醫學,第17卷第3期,1990年3月。

    38. 黃經綸,對抗「敵人刑法」--淺析Jakobs的敵人刑法與德國客觀法秩序維持之衝突性,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5期,2004年10月。
    39. 蔡墩銘,行為人刑法之展望,刑事法雜誌,第4卷,第4期,49年10月。
    40. 詹中原、陳泉錫,台灣毒品防制政策成效未能彰顯之成因探究,台灣衛誌,第30卷,第6期,2011年12月。
    41. 劉育偉,從毒品防制政策之角度探討毒品除罪化,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第4卷,第8期,2010年10月。

    42. 劉邦繡,我國施用毒品刑事政策採行醫療或刑罰的再探討,法令月刊,第62卷第3期,2011年3月。

    43. 歐陽正宇,是「五年後再犯」還是「三犯」?──一個歷史解釋的分析,檢察新論,第16期,2014年7月。

    44. 簡俊生,我國管制藥品管理策略與新興合成毒品氾濫趨勢,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50卷,第11期,2006年11月。

    五、論文集

    1. 台德2003年刑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司法院主辦,2003年8月。
    2. 毒品法庭暨多元處遇方案之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法務部、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主辦,2018年4月。

    六、學位論文

    1. 王珽顥,「保安處分之危險性概念」,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2. 朱日僑,「我國毒品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2月。

    3. 林芝郁,「恐怖行動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6年5月。
    4. 施奕暉,「施用毒品行為刑事政策與除罪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6月。

    5. 黃渟鈺,「男性海洛因成癮者生命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6. 楊耀智,「臺灣施用毒品之刑事政策探討—施用毒品除罪化之可能性」,玄奘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17年1月

    7. 蔡維恬,「國家管制施用毒品行為之正當性?」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8. 劉玥琳,「從毒品定性探討我國毒品施用行為之防制政策」,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1月。

    9. 謝其演,「毒品犯罪防制政策分析之法社會學觀察:以英美的發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10. 蕭彣卉,「病人與犯人—臺灣百年來吸毒者的軌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七、外文期刊

    Günther Jakobs,Feindstrafrecht? - Eine Untersuchung zu den Bedingungen von Rechtlichkeit,in:HRRS 2006,S.7

    八、網路文章

    1. 李思賢,美沙冬替代療法的實施背景與現況,管制藥品簡訊第39期,2007年4月,網址:https://www.fda.gov.tw/tc/includes/GetFile.ashx?id=42&mid=142,最後搜尋日期:2017年11月9日。

    2. 陳嘉新,「處罰與治療:檢視台灣的藥物濫用防制政策」,網址: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7/12/12/chenjiashin/,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2月16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6105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61059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LLME.005.2018.F10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Laws Program for Executiv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901.pdf3236KbAdobe PDF2288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