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2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03/144284 (79%)
造访人次 : 50805882      在线人数 : 5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9260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260


    题名: 中國律的變遷:以唐明律爲核心
    作者: 朱丹寧
    贡献者: 林啟屏
    朱丹寧
    关键词: 秦律
    漢律
    唐律
    明律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8-07 17:21:48 (UTC+8)
    摘要: 秦律、漢律、唐律、明律間有傳承關係。
    一些律被律外法規取代,反映了一些律沒有實效。律之所以沒有實效, 除了定律之後情況變化導致其不足以應對實際之外,也一方面因爲律具有 象徵性,另一方面因爲律的沿襲具有慣性。本朝或創制本不切實際的律以 體現其意識形態,或繼承不敷實用的前代律以彰示其法統認同;繼承前代 律時,有時未能注意情況改變,如作爲某些規定的立法背景的情況已不存 在,無意間繼承了不切實際之律,這顯示了律制的慣性。此處「前代」,既 包括以前的朝代,也包括本朝之內在前的時代。由於律制的慣性和本朝預 期可能相衝突,所以律內法規間也或有矛盾之處。
    而彰示法統認同,又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通過異代律間的實際關係 呈現,第二個層次通過公開敘述異代繼承關係呈現。提及本朝繼承前代, 固然表示其法統認同;異代之律,有時明明有繼承關係,但本朝絕口不提, 這也表達出法統認同。
    本朝律體現本朝意識形態。這既體現於與前代律的不同之處,也體現於 相同之處。然而本朝的法律實踐及後續立法,未必堅持制律時的意識形態。 法律實踐包括司法與法律解釋等。後續立法包括訂律、創設律外法規等。
    律外法規,除隨律之後創設或編定者之外,也有初始即與律平行制定 者。律與律外法規並非總在規範範圍或效力等級上有差異。在形式上,不 同朝代法律繼承時,時有具體規定在律與律外法規之間改變從屬;本朝立 法時,也可在律外法規中設立除了是權宜辦法之外與律並無不同的法規。 在功能上,不能一概而論律外法規中定罪量刑者是律的補充法或取代了律。
    然而定罪量刑的律外法規與律地位不同。律是一代憲典,不可隨意更 動;前者則比較自由。於是律外法規的形式、內容往往變化,致使異代之 間同名律外法規不同實;然而爲彌補律外法規變化所產生的空檔,後代有 時又創設與前代名異而實同的律外法規。
    律在繼承中,一些彼此相關的律條,原本未必同時出現,而是漸次著定 爲律。隨著其數目逐漸增多,而可成編爲一類獨立成篇;經整理歸納,又 有相關的通例性質律條。律的這種漸次出現,可以稱作律的擴散。隨著通 例被歸納出來,另一些律也會由於一些共通點而適用這些通則。這可稱作 律的類化。於是在後世已宛如同類的某些規定,其來源可能很不相同。
    除創設通例律條之外,後代律有時也將前代通例律條散入各條。這或者 出於使法律讀解更容易的目的。以當時語言改變律中語,不用加減準以等 律內比附方式而直言具體罰則也可使法律讀解更容易。提高律的易讀性, 當然也反映本朝意識形態。但譬如散通例入各條、易律內比附爲直言罰則 之類,又容易使得律內各種關係不夠明顯,於是在修正時(包括通過律外規範的形式來實質性地修正)有時顧此失彼。 律的罰則,很明顯取絕對法定刑主義。但律內又有比附等規定使違法行爲的要件及後果看似不確定。設這些規定都與中國固有思想相關。這與各 條用絕對法定刑並不矛盾,而絕對法定刑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比附之類的 適用方式。
    刑制的流變,體現出身分刑與身體刑、勞役刑的分離;一些刑罰的適用 對象與目的也有變化。這些都導致後世人對刑罰性質的判斷不同於古人。
    基於以上律的演變認識,可以揭示現在所見一些秦漢法規的性質及其條 文中一些概念的含義。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及古籍整理(書名筆畫序)
    (一)傳世文獻
    1、律學文獻(文獻名筆畫序)
    王有孚. 一得偶談//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371–600.
    程樹德. 九朝律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大明律直引增註比互條例釋義假如. 嘉靖五年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一.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大明律直解. 서울: 서울大學校奎章閣, 2001.
    大明律集解附例. 臺北: 學生書局, 1970.
    大明律講解. 서울: 서울大學校奎章閣, 2001.
    沈之奇. 大清律輯注. 懷效峰、李俊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吉同鈞.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 栗銘徽點校.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7.
    白如珍. 刑名一得. 甲辰年滇南臬署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156.
    刑名總論//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248–262.
    【傳】劉筠. 刑法敘略. 辛卯年六安晁氏學海類編活字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一.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73–86.
    宋刑統校證. 岳純之校證.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黃彰健(編). 明代律例彙編. 臺北: 中研院歷史所, 1979.
    沈家本. 明律目箋.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76.
    潘智. 法家裒集. 嘉靖三十年唐堯臣刻本//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523–652.
    唐樞. 法綴. 嘉靖萬曆間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653–712.
    孫奭. 律音義. 民國上海涵芬樓景刊吳縣潘氏滂熹齋藏宋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一.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87–122.
    王肯堂. 律例箋釋.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四十年刊. 金壇: 王肯堂, 1612.
    萬維翰. 律例圖說正編//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三.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張楷. 律條疏議. 嘉靖二十三年黃巌符驗重刊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二+三.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薛允升. 唐明律合編. 李鳴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劉俊文. 唐律疏議箋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
    白元峰. 琴堂必讀//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232.
    劉衡. 蜀僚問答//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625–684.
    沈家本. 歷代刑法考. 鄧經元、駢宇騫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譚瑄. 續刑法敘略. 辛卯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01–622.
    王明德. 讀律佩觿. 何勤華、程維榮、張伯元、洪丕謨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雷夢麟. 讀律瑣言. 懷效峰、李俊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2、正史、編年、實錄(朝代序)
    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注疏. 浦衛忠、龔抗雲、胡遂、于振波、陳咏明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春秋榖梁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 夏先培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春秋公羊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 浦衛忠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史記. 趙生群等修訂.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漢書. 西北大學歷史系標點.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
    後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
    兩漢紀. 張烈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
    晉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魏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宋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南齊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梁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隋書. 汪紹楹、陰法魯點校, 鄧經元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宋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續資治通鑑長編.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所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1995.
    宋太宗實錄殘本. 傅增湘校勘. 北京: 中國書店, 1994.
    明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陳鶴. 明紀.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5.
    太祖洪武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
    明英宗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
    明武宗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
    3、通制、儀制(作者或輯佚者時代序)
    杜佑. 通典. 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唐六典. 陳仲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王溥. 唐會要. 北京: 中華書局, 1955.
    馬端臨. 文獻通考.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申時行. 明會典.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宋會要輯稿. 北京: 中華書局, 1957.
    4、詔令奏議(作者時代序)
    丘濬. 講求律意以定國是疏//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4–19.
    馬文升. 講明律意疏. 萬里十二年孫旬刊皇明疏鈔本//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刑獄.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2005: 31–51.
    黃綰. 論刑獄疏//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刑獄.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雍正硃批諭旨(第七冊).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
    5、筆記、小說、別集、雜史、雜事、雜考、史評、類書
    (書名筆畫序)
    劉肅. 大唐新語.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許德楠、李鼎霞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
    李昉. 太平廣記. 汪紹楹校點.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趙翼. 廿二史劄記. 曹光甫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顧炎武. 日知錄集釋五種·菰中隨筆. 臺北: 世界書局, 2012.
    羅惇曧. 中日兵事本末// 臺海思慟錄. 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冊府元龜. 周勳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司馬光集. 李文澤、霞紹輝校點.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0.
    沈家本全集.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0.
    柳開. 河東集//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吳競. 貞觀政要集校. 謝保成集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楊峒. 律服考古錄. 清稿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157–262.
    王世貞. 弇山堂別集. 魏連科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洪邁. 容齋隨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新刻艾先生天祿閣彙編采精遍覽萬寶全書. 日本內閣文庫藏明王氏三槐堂刻本. 建陽: 三槐堂, 16–.
    程大昌. 演繁露續集//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馬其昶. 韓昌黎文集校注. 馬茂元整理. 上海: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6、諸子、字書(書名筆畫序)
    丘濬. 大學衍義補//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周禮注疏. 十三經注疏. 趙伯雄整理, 王文錦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丘濬. 定律令之制. 大學衍義補崇禎刻本. 陳仁錫評//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二.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525–596.
    蔣禮鴻. 商君書錐指. 新編諸子集成.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黎翔鳳. 管子校注. 新編諸子集成. 梁振華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許慎. 說文解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9.
    黃暉. 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 新編諸子集成.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汪繼培. 潛夫論箋校正. 新編諸子集成. 彭鐸校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 龔抗雲整理, 王文錦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新編諸子集成. 黃暉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王先謙. 釋名疏證補.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傳】鄭若曾. 籌海圖編. 嘉靖三十年胡維極重校本. 績溪: 胡維極, 1624.

    (二)出土文獻(出版年序)
    1、秦簡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雲夢秦簡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陳松長(主編). 岳麓書院藏秦簡(肆).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6.
    2、漢簡
    謝桂華、李均明、 朱國炤.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1.
    張德芳(主編). 居延新簡集釋. 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6.
    3、吐魯番文書
    國家文物局古文物研究室、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二、今人專書或文集(編著者姓氏筆畫序)
    (一)漢文原著
    朱勇(主編). 中國法制史.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朱振宏. 隋唐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10.
    李書吉. 北朝禮制法系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吳傑. 清代「殺一家三人」律、例辨析.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何勤華(主編). 律學考.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何勤華. 中國法學史.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何勤華. 中國法學史綱.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林咏榮. 中國法制史. 臺北: 林咏榮, 第4 版, 1963.
    林咏榮. 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82.
    徐世虹. 秦律研究.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
    高珣. 隋朝法制與統一秩序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高敏. 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 鄭州: 大象出版社, 1998.
    高潮、 劉斌. 中國法制古籍目錄學.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3.
    張伯元. 法律文獻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張伯元. 律注文獻叢考.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張偉仁(主編). 中國法制史書目.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6.
    張維新. 中國古代法制史學史研究:以歷代古籍爲中心.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閆曉君. 秦漢法律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2.
    倪正茂. 隋代法制考. 中國法制史考證續編.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陳偉. 秦簡牘校讀及所見制度考察.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
    華友根. 薛允升的古律研究與改革——中國近代修訂新律的先導.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9.
    許倬雲. 中國歷史論文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喬秀岩. 義疏學衰亡史論. 臺北: 萬卷樓, 2013.
    葉孝信(主編). 中國法制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劉曉林. 唐律「七殺」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蔣大興(主編). 法理學與法史:問題點與文獻源.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4.
    蔡樞衡. 中國刑法史.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錢大群. 唐律疏義新注.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錢大群. 唐律與唐代法制考辨.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戴炎輝. 中國法制史. 臺北: 三民書局, 第11 版, 1998.
    戴炎輝. 唐律通論.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65.
    戴建國. 宋代刑法史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瞿同祖.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中華書局, 北京, 2003.
    韓樹峰. 漢魏法律與社會——以簡牘、文書爲中心的考察.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饒宗頤.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

    (二)外文著作
    Charles Leonard Woolley. The Sumerians. Norton Library (Paperback).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65.
    工藤元男. 睡⻁地秦簡よりみた秦代の國家と社會.東洋學叢書. 東京: 創文社, 1998.
    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全集. 筑摩書房, 東京, 1976.
    仁井田陞. 中國法制史:增訂版. 東京: 岩波書店, 1974.
    仁井田陞. 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1.
    水間大輔. 秦漢刑法研究. 東京: 知泉書館, 2007.
    梅原郁.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東京: 創文社, 2007.
    冨谷至. 文書行政の漢帝国 -木簡・竹簡の時代. 名古屋: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10.
    滋賀休三(編). 中囯法制史: 基本資料の研究. 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 1993.
    廣瀨薰雄. 秦漢律令研究. 東京: 汲古書院, 2010.

    (三)漢文譯著(書名筆畫序)
    達爾文(著), 潘光旦、胡壽文(譯). 人類的由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西嶋定生(著), 武尚清(譯). 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查士丁尼(著), 張啟泰(譯). 法學總論——法學階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三、今人論文及札記
    (一)博碩士學位論文(年份序)
    朱琳. 唐代律令制下粟特人的法律生活研究.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05.
    白琬琳. 《說文解字》中的法律詞語研究. 大連: 遼寧師範大學, 2008.
    劉少華. 明代軍人犯罪研究.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2011.
    蔡榮生. 唐代明法考試制度研究.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 2011.
    孫淑秋. 元代和清代漢族政策比較研究.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2012.
    劉怡君. 《唐律疏議》「經律交涉」研究.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2.
    李芳. 宋代明法科考試制度探析. 重慶: 西南政法大學, 2013.
    張田田. 律典「八字例」研究——以《唐律疏議》爲中心. 長春: 吉林大學, 2014.

    (二)期刊及文集文章(作者姓氏筆畫序)
    1、漢文原著
    二至五畫
    卜憲群. 秦制、楚制與漢制. 中國史研究, (1):45–53, 1995.
    于凌、李曉燕. 論秦漢時期的「明法」選任. 中州學刊, (3):125–129, 2014.
    于豪亮. 從雲夢秦簡看西漢對法律的改革// 于豪亮學術文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46–149.
    王志林. 中國傳統法律解釋的技術與意蘊——以清代典型的註釋律學文本爲視域. 法學家, (3):14–29+176, 2014.
    王東海. 《唐律疏議》法律詞語反義譜系關係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114–119, 2006.
    王東海、 王麗英. 《唐律疏議》法律詞義的語義特徵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87–92, 2007.
    王東海. 《唐律疏议》的同义词谱系分析. 南開語言學刊, (1):99–107+167–168,2008.
    王東海、王麗英. 《唐律疏議》微觀詞義系統語義關係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50–57, 2008.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書的出身階層與入仕途徑. 文史哲, (3):106–117+167, 2013.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書的法學素養. 文史哲, (5):128–145+168, 2015.
    王柯. 「漢奸」:想象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 二十一世紀, 63–73, 6 2004.
    王強. 論霸府與霸史. 寧德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40–44+48, 2014.
    艾永明. 評《唐明律合編》. 比較法研究, (4):59–65, 1992.
    六至九畫
    邢義田.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 臺大歷史學報, (31): 311–322, 2003.
    邢義田.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 臺大歷史學報, (36): 407–432, 2005.
    朱曉農. 同構推演法:中國邏輯如何論證.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50(3):80–97, 2018.
    任紅敏. 唐代試判之起始與情狀初探. 甘肅理論學刊, (6):138–142, 2008.
    李堅. 關於國家圖書館2000 年入藏的《大順律》. 文獻, (4):152–160, 2004.
    李清桓. 《說文解字》“言”部字的中國古代法律文化解讀. 河北法學, (3):70–73, 2009.
    呂思勉. 古學制// 呂思勉全集: 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397–403.
    呂思勉. 宦// 呂思勉全集: 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403–404.
    吳秋紅. 唐代加強法律教育的措施及其影響.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2):113–115+119,2007.
    吳密. 「漢奸」考辯. 清史研究, (4):107–116, 2010.
    何寧生. 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法制的歷史影響. 民族研究, (2):78–86, 2006.
    邱澎生. 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145–176.
    邱樹森. 唐宋「蕃坊」與「治外法權」. 寧夏社會科學, (5):31–37, 2001.
    林咏榮. 唐明律的比較研究. 法學叢刊, (4):7–31, 1962.
    岳純之. 仁井田陞等《〈故唐律疏議〉製作年代考》及其在中國的學術影響. 史林, (5):83–187+191, 2010.
    岳純之. 所謂現存《唐律疏議》爲《永徽律疏》的新證——與鄭顯文先生商榷. 敦煌研究, (4):85–93, 2011.
    周敏. 首崇滿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史志學刊, (5):34+45, 2008.
    周勳初. 陳寅恪的治學方法與清代樸學的關係. 古典文獻研究, 7:7–22, 2004.
    馬鳳春. 《唐律疏議》「例」字研究. 政法論叢, (5):109–116, 2013.
    范邦瑾. 唐代蕃坊考略[J]. 歷史研究, (4):149–154, 1990.
    十至十二畫
    桂齊遜. 唐律與現行法關於「正當防衛」規定之比較研究. 臺北: 法制史研究, (4):47–94, 2003.
    桂齊遜. 中國中古時期「經義折獄」案例初探. 通識研究集刊, (6):57–97, 2004.
    高明士. 唐律中的「禮」——斷罪的第三法源.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5):1–40, 2011.
    陳利. 知識的力量:清代幕友秘本和公開出版的律學著作對清代司法場域的影響.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13–32, 2015.
    陳俊強. 北朝流刑的研究.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0):33–82, 2006.
    陳登武. 白居易《百道判》試析 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 傳統中國的法律理念與實踐.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8.
    陳登武. 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爲中心.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5): 41–72, 2011.
    陳俊強. 唐律中的「無罪名」與「無罪」初探.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9):1–23, 2011.
    陳惠馨. 德國近代刑法史. 元照出版公司, 臺北, 2014.
    陳惠馨.《唐律》與1751年巴伐利亞刑法典 反思全球化觀點下法律交流與繼受模式// 中華法系.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7–32.
    陳葆真. 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16):1–48+340, 2004.
    陳璽. 唐代律學教育與明法考試.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166–172, 2008.
    陳璽. 唐代賜死制度之演進與適用.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4):119–132, 2015.
    陶安あんど. 「比附」與「類推」:超越沈家本的時代約束// 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湖州: 2003: 461–475.
    陶安あんど. 法典與法律之間——近代法學給中國法律史帶來的影響. 臺北: 法制史研究, (5):229–254, 2004.
    陶俊傑. 論唐代明法科與律學館. 黑龍江史志, (5):29–30, 2009.
    孫英明. 《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質疑. 文物, (10):73–74, 1982.
    孫緒聞、李驥. 明代文武關係的演變及文武畸重的矯正. 軍事歷史, (3):40–43, 2016.
    曹小云. 《唐律疏議》詞語考釋.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8(6):90–93, 2009.
    莫家齊. 宋朝「明法」「新科明法」及「試刑法」考. 中州學刊, (6):100–105, 1984.
    張田田. 《唐律疏議》中「及」字例析——傳統中國的立法技術一瞥. 法學家, 1(5): 166–175, 2014.
    張伯元. 《大明律集解附例》「集解」考.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6):30–40, 2000.
    張建國. 張家山漢簡《具律》121 簡排序辨正——兼析相關各條律文. 法學研究, (6):147–157, 2004.
    張秋升. 說史料發現的三個層次. 齊魯學刊, (5):35–40, 2013.
    張偉. 吳晗談歷史教科書編纂的兩件檔案史料. 歷史學家茶座, (2), 2010.
    閔冬芳. 中國古代「謀殺」概念的形成與演變. 法學, (2):66–75, 2009.
    梁冰. 《唐律疏議》「皆」字例析. 魅力中國, (9):304–305, 2014.
    黃源盛. 唐律不應得爲罪的當代思考. 臺北: 法制史研究, (5):1–59, 2004.
    黃源盛. 釋滯與擅斷之間——唐律輕重相舉條的當代詮釋.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3):1-42, 2008.
    黃彰健. 律解辯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書所載明律之比較研究// 明清史研究叢稿. 商務印書館: 臺北, 1977: 234–328.
    喬秀岩. 論鄭王禮說異同. 北大史學, 13:1–17, 2008.
    喬秀岩. 鄭、何注《論語》的比較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 86–92, 2009.
    鄭顯文. 現存的《唐律疏議》爲《永徽律疏》的新證——以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唐律、律疏殘卷爲中心.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6):107–123, 2009.
    十三畫以上
    董志翹. 《唐律疏議》詞語雜考.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4):174–183, 2002.
    劉有延. 從南朝到唐宋的廣州蕃坊. 回族研究, (1):25–35, 2017.
    劉安志. 關於《大唐開元禮》的性質及行用問題. 中國史研究, (3):95–117, 2005.
    劉笑敢. 「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爲例.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76–90, 2006.
    劉曉林. 秦漢律與唐律「謀殺」比較研究. 甘肅社會科學, (2):170–173, 2013.
    趙克生. 國家禮制的地方回應:明代鄉射禮的嬗變與興廢. 求是學刊, (6):144–149, 2007.
    趙晶. 宋代明法登科人員綜考.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3):64–76, 2011.
    趙娓妮. 清代知縣案件裁斷中的「天理」——以婦女「名節」案件爲主[J].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7):121–147, 2010.
    廖婉君. 唐律六殺罪研究. 中正歷史學刊, (14):193–240, 2011.
    廖大珂. 蕃坊与蕃长制度初探. 南洋問題研究, (4):93–102, 1991.
    賴惠敏. 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姦案// 邱澎生、陳熙遠. 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 , 2009: 175–211.
    霍存福、丁相順. 《唐律疏議》「以」「准」字例析.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5):42–47, 1994.
    錢大群. 唐律的使用及《律疏》體制內外「法例」的運作. 北方法學, (37):139–145, 2013.
    龍大軒. 八議成制於漢考論. 法學研究, (2):179–186, 2012.
    龐駿. 魏晉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4(4):103–107, 2010.
    2、漢譯及外文文獻
    Patricia R.Anawalt(著)、林振草(譯). 對阿茲特克人祭的理解.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87–93, 1986.
    中田薰. 古法雑観. 東京: 法制史研究, (1):1–44, 1951.
    中田薰. 支那における律令法系の發達について. 比較法雜誌, 1(4):1–18, 1952.
    中田薰. 「律令法系の發達について」補考. 東京: 法制史研究, (3):1–111, 1953.
    滋賀秀三. 曹魏新律十八篇の篇目について. 國家學會雜誌, 69(7):419–436, 1955.
    仁井田陞、牧野巽. 故唐律疏議製作年代考. 東京: 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19–.
    仁井田陞. 金代刑法考 (上) ——金泰和律と唐律との比較——. 東洋史研究, 9(1): 1–36, 1944.
    仁井田陞. 金代刑法考 (下) ——金泰和律と唐律との比較——. 東洋史研究, 9(2): 86–125, 1944.
    仁井田陞. 中華思想と屬人法主義及び屬地法主義. 東京: 法制史研究, 3:124–172, 1952.
    谷井陽子. 明律の運用統一過程. 東洋史研究, 58(2):250–293, 1999.
    岡野誠. 唐律疏議における「例」字の用法. 明治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紀要, 33(1): 55–64, 1994.
    籾山明. 王杖木簡再考. 東洋史研究, 65(1):1–36, 2006.
    宮宅潔. 有期勞役刑體系の形成-「二年律令」に見える漢初の勞役刑を手がかりにして-. 東方學報, 78:1–68, 2006.
    陶安あんど. 律と例の間—明代贖法を通じて見た旧中国法の一班—.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138:1–65, 1999.
    冨谷至. 晉泰始律令への道-第一部 秦漢の律と令. 東方學報, 72:79–131, 2000.
    冨谷至. 晉泰始律令への道-第二部 魏晉の律と令. 東方學報, 73:49–84, 2001.
    冨谷至. 漢律から唐律へ: 裁判規範と行爲規範. 東方學報, (88):1–79, 2013.
    劉欣寧. 秦漢律における同居の連坐. 東洋史研究, 70:1–34, 2011.
    鷹取祐司. 秦漢時代の刑罰と爵制的身分序列. 立命館文學, (608):98–118, 2008.

    (三)網路發表文獻
    游逸飛. 說「繫城旦舂」——秦漢刑期制度新論, 20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94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5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15132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DIS.NCCU.CHI.011.2018.A08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13201a.pdf3300KbAdobe PDF278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