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799386      Online Users : 8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239


    Title: 中國大陸電視綜藝的國族敘事-以體育綜藝節目《來吧冠軍》個案為例
    Narrative on Nationalism in Chinese Televis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Sports Variety Show “Beat the Champions”
    Authors: 陳瑜
    Chen, Yu
    Contributors: 蔡琰
    Tsai, Yean
    陳瑜
    Chen, Yu
    Keywords: 國族主義
    電視綜藝
    政治宣傳
    意識形態
    體育運動
    Nationalism
    TV variety
    Political propaganda
    Ideology
    Physical sports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8-06 18:25:1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討論中國大陸的電視體育類綜藝節目中的國族敘事,藉以了解中國大陸的體育運動、政治政策、電視綜藝節目之間的關係,並以體育類綜藝節目《來吧冠軍》為研究個案。
    研究發現國族主義的主張價值與意識形態體現在「運動員為國家英雄」所展現之「為國爭光的愛國情操」。節目藉著實踐「體育精神」引導「正能量思想」,重複「強」的概念以作為傳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認知。國族主義的政治宣傳以「符號象徵」為主要傳遞方式,藉由國旗、標語,運動員等作為國家的精神與符號,象徵式地展現認真、拼搏的體育精神,自尊、自信的挑戰態度。
    《來吧冠軍》將體育作為政治思想的傳播工具,凝聚民族力量、營造愛國主義,藉以建構國族主義,乃至宣導國家政策。《來吧冠軍》節目作為傳播平台,透過角色對白、旁白、字幕的敘事形式,將國族意識包含於綜藝節目的娛樂性之中傳遞給社會大眾。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nationalistic narrative on Chinese television with a purpose to understand relationships, if any, among the physical sports, political policies, and the television programs by using the well-known sports variety show “Beat the Champions” as the case of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s and ideologies of nationalism were easily reflected in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athletes broadly treated as national heroes because they all worked hard to win medals for the motherland. Second, thoughts of positive energy come from programs showing sportsmanship practices. Third, the concept of "strength" was used to imply the recognition of China being a powerful and modernized nation after fulfilling the Chinese Socialism.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political propaganda of nationalism was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use of "symbolic signs" such as national flags and slogans. By this way, athletes were considered as symbols of the nation, reflecting the spirits of seriousness and hard work, self-respect and self-confidence for challeng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nationalism and promote national policies, “Beat The Champions” have been employed as a political ideology of communication tools to unit national strength and build patriotism, also as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construct different forms of nationalistic narrative, and to convey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the public.
    Reference: 中文部分
    王大中、陳鵬(2004)。〈傳播的體育體育的傳播 ——大眾傳播與體育發展互動研究論綱〉,《現代傳播》,210:30-32。
    王大中、張爽(2014)。〈淺析在新的市場格局下我國體育傳播實踐對策〉,《現代傳播》,220:155-156。
    王冬凱(2006)。〈新聞發布會的傳播學解讀〉,《當代經理人》,9:144-145。
    王江蓬、寧珂(2017)。〈從《來吧!冠軍》看體育真人秀節目的多元價值建構與傳播〉,《中國電視》,2:49-51。
    王志威(2006)。〈體育休閒娛樂發展與政府角色—以英國為範例〉,《體育文化導刊》,2:78-80。
    王秀惠(2006)。〈運動、民族主義與國際政治角力:二十世紀以來的國際運動比賽〉,《暨大電子雜誌》,39。取自 https://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604/%E9%81%8B%E5%8B%95%E3%80%81%E6%B0%91%E6%97%8F%E4%B8%BB%E7%BE%A9%E8%88%87%E5%9C%8B%E9%9A%9B%E6%94%BF%E6%B2%BB%E8%A7%92%E5%8A%9B.pdf。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8)。《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原書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王棟(2005)。〈對體育產業與新經濟增長點的分析研究〉,《商場現代化》,450:91。
    王超駿(2012)。《故事行銷觀點下的軍事傳播研究-以《勝利之光》英雄故事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王毓莉(1998)。〈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經營之影響〉,《新聞學研究》,57:27-49。
    王震、侯穎(2012)。〈民族國家視閾下的中國體育與政治關係探析〉,《理論導刊》,2:51-53。
    王潤斌(2010)。〈體育、民族主義:議題與爭議〉,《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5(4):1-5。
    公茂虹(2013年 7月 2日)。〈中華民族的夢想從華夏大地開啟〉,《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取自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702/c366049-22044415.html。
    申丹(2014)。《敘事理論探賾》。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汀苑(2017年2月23日)。〈寧澤濤被開除四個月才曝光 兩敗俱傷誰之過〉,《新浪體育》。取自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swim/2017-02-23/doc-ifyavvsk2792230.shtml。
    史軒(2016年8月31日)。〈傅園慧以「洪荒之力」掀翻「金牌至上」〉,《大紀元》。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8/30/n8252332.htm。
    左茜穎(2016)。〈天津衛視《冰雪奇跡》的四大特點〉,《傳媒Media》,11:73-74。
    仰和(2004)。〈新聞發布制度與現代政府〉,《國際新聞界》,3:16-21、77。
    伍紹祖(主編)(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1949~1998)綜合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伍曉明譯(2005)。《當代敘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Martin, W. [1986].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匡梨飛、龔卉(2011)。〈我國優秀運動員社會多角色轉換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7(8):138-140。
    朱雄(2015)。〈論中華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性〉,《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515:32-33。
    成窮譯(1998)。《人:遊戲者—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原書Huizinga, J. [1955]. Homo Ludens-A Study of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 Boston: The Beacon Press.)
    任慧濤(2016)。《論體育治理理念》。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李允仁(2004)。《球隊認同對球迷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李金梅譯(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原書Hobsbawm, E. J.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金梅譯(2001)。《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原書Gellner, E. [1997]. Nationalism. NY: NYU Press.)
    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原書Gellner, E.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李啟迪(2005)。《體育政策學構想》。浙江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體育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嵐(2004)。《中國電視產業評估體系與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
    李翔群(2007)。《運動明星的形成與反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立湘(2016. 8. 12)。〈奧運會背後的“體育明星商業戰”:寧澤濤、傅園慧們離姚明、劉翔還有多遠?〉,《投資界》。取自 http://pe.pedaily.cn/201608/20160812401577_all.shtml。
    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刊於齊力、林本炫(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5-188。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吳叡人譯(2005)。《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Anderson, B.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呂妮霖(2008)。《好萊塢後現代童話電影的敘事轉向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宇峰(2003)。〈我國體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機制的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5):14-15。
    杜嘯(2017)。〈電視體育娛樂節目的價值與發展策略〉,《新聞戰線》,12:86-87。
    何志武、張潔(2015)。〈碎片化時代的媒体奇觀——電視綜藝節目熱潮的歸因与批判〉,《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26:66-71。
    何哲欣譯(2009)。《運動的文化分析》。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書Schirato, T. [2007]. Understanding sports cultur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Ltd.)
    何智文(2014)。〈影像語言敘事與羽球賽事傳播研究—以2014湯尤杯、全英與印尼羽球公開賽為例〉,《復興崗學報》,105:183-218。
    沈松僑(2002)。〈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49-119。
    沈松僑(2009)。〈中國的一日,一日的中國—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敘事與國族想像〉,《新史學》,20(1):1-59。
    沈慧芳(2009)。《中國電視體育類節目娛樂化傾向探析》。河北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
    沈錦惠(2011)。〈時機與傳播情境:評介《語藝與時機:歷史、理論、實踐論文集》〉,《傳播研究與時間》,1(2):269-283。
    宋蕾(2008)。《中國電視節目市場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宋鐵男(2008)。〈社會學視野下的運動員角色轉換方式、問題與對策〉,《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7(2):31-34。
    林世堃(2009)。《從敘事角度剖析國片海角七號》。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幼萍(2009)。〈從後現代知識經濟面向看體育教育的發展〉,《大專體育》,103:13-21。
    林宇唐(2013)。《中國大陸運動員退役安置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林如萍(2014)。〈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家庭教育」的策略:祖孫代間方案的發展〉,「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秘笈(十二)」,15-22。
    林東泰(2011)。〈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新聞學研究》,108:225-264。
    林東泰(2015)。《敘事新聞與數位敘事》。台北:五南。
    林欣誼(2008)。《共構生存與成功的敘事:從語藝觀點看實境節目『誰是接班人』的故事敘說》。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林信男(2009)。《從語藝觀點看「慾照事件」的媒體角色與新聞敘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林奎燮(2004)。《文化霸權與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形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雯玲(2013)。〈女性與國族:《人間條件二: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之國族寓言與歷史再現〉,《戲劇研究》,11:113-136。
    金世斌(201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政策演進與價值嬗變〉,《體育與科學》,34(1):36-41。
    金培懿(2007)。〈旁白敘事‧聲音傳達‧意象建構-澀澤榮一《論語講義》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31-80。
    易旭明(2014)。〈中國傳媒産業制度變遷的動因與機制——以電視産業爲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5):128-140。
    易劍東(2011)。〈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邏輯基點與價值取向〉,《體育學刊》,18(1):14-25。
    周冠廷(2017)。《布迪厄的移地研究:遊戲場域的資本與階級》。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漳明(2007)。《從當代民族思潮論中共民族政策》。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邱建章(2009)。《運動全球化對在地運動主體價值的衝擊與回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邱建章(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臺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 16:33-96。
    孟常(2016年8月10日)。〈民間的新寵,體制的異數,「洪荒少女」的尷尬榮耀〉,《端傳媒》。取自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10-mainland-fuyuanhui/。
    孟德聲(2002)。《中國民族主義之理論與實際:一個歷史的,思想的分析與綜合》。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
    胡小明(2005)。〈休閒理論與體育的娛樂化〉,《體育與科學》,26(4):11-13。
    胡紹嘉(2014)。〈記憶寫作、日常生活與社會存在:以詹宏志的懷舊敘事為例〉,《新聞學研究》,118:87-129。
    施正鋒(2016)。〈中國的民族主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2):41-71。
    苗治文(2006)。《當代中國體育公共政策分析》。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
    姜忠生(2012)。〈休閒娛樂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市場化之路〉,《廣州體育學院學報》,32(5):68-71。
    俞杭英、章碧珍(總製片人),曹志雄(總導演)。《來吧冠軍》【影片】。取自http://v.zjstv.com/zy/lbgj/v/。
    姚媛譯(2002)。《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Berger, A. A.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柳鳴毅、丁煌、閆亞茹、胡雅靜(2018)。〈“體育強、中國強”的學理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體育思想初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52(1):5-11。
    范劍文(2008)。〈中國電視制度變遷的研究述評〉,《新聞愛好者(理論版)》,12:12-13。
    徐正旭、李宏斌(2014)。〈生態體育:實現體育強國夢的內在邏輯及實現路徑〉,《瀋陽體育學院學報》,33(6):33-38。
    徐怡雲(2011)。《電視劇的社運敘事語藝與能動潛力—以公視《孽子》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舫州、徐帆(2008)。〈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社會功能三題〉,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4:10-11。
    徐展青(2010)。《從語藝取徑看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認定與新聞報導的敘事策略》。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取自「中山學術資料庫」http://sunology.yatsen.gov.tw/cgi-bin/gs32/s1gsweb.cgi/login?o=dwebmge&。
    郝延斌(2012)。〈“亞洲電影”的國族敘事與性別修辭〉,《當代電影》,10:59-62。
    殷俊、劉瑤(2017)。〈“慢綜藝”電視綜藝節目的模式創新〉,《新聞與寫作》,11:50-53。
    馬宣健(2004)。〈北京奧運周期的中國體育政策分析〉,《成都體育學院學報》,6:1-6。
    馬祥房、高春明、董世彪、王潤斌、趙廣濤(2007)。〈奧林匹克全球化時代的體育民族主義〉,《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2(5):433-436。
    唐偉勝(2013)。《文本、語境、讀者:當代美國敘事理論研究》。上海市: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張文鵬(2015)。《中國學校體育政策的發展與改革研究》。華中師範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波(2016)。〈受眾本位視閾下的體育綜藝節目發展研究——以《報告!教練》為例〉,《傳媒Media》,6:75-76。
    張彥哲、喬素景(2017)。〈冰雪類體育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由《跨界冰雪王》的成功帶來的思考〉,《當代電視》,8:65。
    張陸園、張國濤(2017)。〈論體育綜藝節目設置的四種平衡—以《來吧冠軍》為例〉,《電視研究》,2:47-49。
    張國濤(2005)。〈中國電視綜藝的四個浪潮及其思考〉,「2005中國媒介:轉型與趨勢會議」,北京市朝陽。
    張婉、李曉東(2017)。〈體育娛樂節目對我國體育文化發展的推動—以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為例〉【摘要】,《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取自https://www.sinoss.net/show.php?contentid=76459。
    張勝賢(2013)。《球隊認同感、滿意度對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臺灣NBA球迷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張瑋容(2006)。《由 Michael Moore 的敘事策略看紀錄片的語藝意涵》。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張寧(2016)。〈體育競技類綜藝節目研究—以《來吧!冠軍》為例〉,《西部廣播電視》,6:110-111。
    張碩、閆寒松(2015)。〈電視體育綜藝類節目分析—以《星跳水立方》為例〉,《搏擊(體育論壇)》,7(10):25-27。
    陳永國、張萬娟譯(2003)。《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書White, H. [1973].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19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陳志強、李雪岩(2013)。〈簡析電視體育娛樂化現象〉,《作家雜誌》,1: 191-192。
    陳佳伶(2014)。《球迷涉入程度、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義大犀牛隊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盈、徐耀輝等譯(2003)。《運動政治學:運動、政策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原書 Houlihan, B. [1997]. Sport, policy, and politic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London, UK: Routledge.)
    陳金盈(2005)。《中國競技運動政策研究-奧運戰略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俊(2013)。〈韓國體育民族主義形成探析〉,《體育文化導刊》,5:148-150。
    陳秋印(2012)。《我論英雄 論我英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羿戎(2012)。〈「運動英雄」的形塑要素——神話學觀點〉,《運動文化研究》,20:93-118。
    陳家奇(2008)。《解構媒體的王建民現象—國族、名人、與媒體商品》。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晏茵(2012)。《《蘋果日報》「動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敘事符號學的觀點》。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偉(2014)。〈體育節目制作的娛樂化發展趨勢〉,《科技致富向導》,27:255。
    陳智堅(2006)。《中國競技運動舉國體制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陳嘉遠(2009)。《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競技體育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德林(2006)。〈體育與娛樂嫁接賽事與電視聯姻--“2005王者風範·國球大典”啟示〉,《體育文化導刊》,4:29-30。
    陳曉云(2010)。〈“國產大片”的敘事與意識形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1):80-87。
    閆志剛(2016)。〈資本“盯上”中國體育產業〉,《人民周刊》,2:46-47。
    梁美珊、莊迪澎(2013)。《圖解傳播理論》。台北市:五南。
    章門仁(2015)。〈體育娛樂化不能模糊社會責任感〉,《廣州日報》(2015.3.30),第F02版。
    鹿姍姍(2014)。《中國民族主義對當代中國體育影響的研究》。蘇州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論文。
    莊佳穎(2006)。〈國族主義的再寫──崛起於每日實踐生活 現場的台灣(人)國族主義?〉,《台灣國際研究既刊》,2(4):169-201。
    郭小平、柯善永(2016)。〈論電視真人秀節目中字幕的敘事演變與創新〉,《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8:9-12。
    郭岱軒(2011)。《電視新聞敘事研究:以戲劇性元素運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洪紀(1997)。《文化民族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常娟(2013)。《我國運動員職業生涯中角色轉換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
    常娟、李科、譚利(2015)。〈論退役運動員的角色轉換——以體操運動員龐盼盼為個案〉,《湖北體育科技》,34(12):1048-1050。
    崔連慶(2016)。〈淺析體育綜藝類節目《來吧!冠軍》的成功之道〉,《戲劇之家》,14:126-127。
    崔樂泉(2010)。〈20世紀中國體育的崛起與中華民族的復興〉,《體育文化導刊》,10:146-150。
    許勝欽(2013)。《老人多元影像之敘事分析:以1980年代至2000年代臺灣電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
    許維德(2013)。〈何謂「國族」(nation)?語彙分析、構成元素式定義、以及過程化思考的嘗試〉,《國家發展研究》,12(2):1-72。
    黃山耘(2017)。〈凱爾特之「唬」: 不可靠的敘事者與當代愛爾蘭國族敘事〉,《英美文學評論》,31:69-95。
    黃永誌(2008)。《中國實施奧運爭光計畫綱要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論文。
    黃志劍、盧駿(2003)。〈國外優秀運動員退役后的角色轉換:理論與實踐〉,《湖北體育科技》,22(3):287-289。
    黃東治(2006)。〈運動文化與國家認同初探〉,「2006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大安。
    黃承富(2014)。〈跟個奧運感覺走的中國大陸運動政策〉,《兩岸公評網》。取自 http://www.kpwan.com/news/viewNewsPost.do?id=922。
    黃家昌(2000)。《中國大陸現階段推行全民健身計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莉(2007)。〈從北京奧運會視角審視中華體育精神與狹隘民族主義〉,《體育文化導刊》,10:30-35。
    黃煜、李金銓(2003)。〈90年代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49-79。
    黃維俊(2015)。《從閱聽眾接收分析觀點看新聞媒體塑造運動明星現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澤江、葉邦林、蔡存軍(2015)。〈從《城市之間》看當代體育電視節目的多元融合〉,《新聞戰線》,8:94-95。
    程芳芳(2011)。〈意識形態的敘事探析〉,《太原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16:179-181。
    葉月瑜(1999)。〈影像外的敘事策略:校園民歌與政宣電影〉,《新聞學研究》,59:41-65。
    葉靖斯(2016年4月17日),〈中國下達廣電「限童令」《爸爸去哪兒》被點名批評〉,《BBC中文網》。上網日期:2017年3月24日。取自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4/160417_china_showbiz_children。
    楊涵鈞、倪瑛蓮、施致平(2013)。〈運動電影觀賞體驗與運動態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3(2):111-134。
    楊聰明(2010)。《體育民族主義與全球化的沖突與融合跨國公司及其在中國市場的融入》。山東師範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學位論文。
    齊力、林本炫(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5-188。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趙軒(2015)。〈身體、國族與在地文化空間:論台灣體育電影的文化認同敘事〉,《體育與科學》,36(6):63-67。
    趙晨、王瑩(2014)。〈星跳水立方與中國體育的休閒娛樂化〉,《當代體育科技》,4(23):111-112。
    趙善德(2014)。〈體育夢與中華體育精神〉,《內蒙古體育科技》,3:45-46、108。
    臧國仁、蔡琰(2011)。〈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新聞學研究》,109:43-76。
    臧國仁、蔡琰(2013)。〈大眾傳播研究之敘事取向-另一後設理論思路之提議〉,《中華傳播學刊》,23:159-193。
    臧國仁、蔡琰(2017)。《敘事傳播:故事/人文觀點》。台北市:五南。
    劉文遠、蘇龍章、曲繼海(2015)。〈舉國體制下中國體育體制的發展趨勢分析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3(9):103-105。
    劉昌德(2015)。〈國族主義的娛樂化與經濟邏輯:台灣媒體運動報導中「仇韓」與「仇中」言論的演變〉,《新聞學研究》,122:79-120。
    劉進枰(2007)。〈定義“體育”與“運動”的諸多問題〉,《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154-160。
    劉春華、李祥飛、張再生(2012)。〈基於政策工具視角下的中國體育政策分析〉,《體育科學》,32(12):3-9。
    劉家瑜(2000)。〈“體育”與“運動”從新聞媒體這個立場來看〉,《大專體育》,51:11-12。
    劉菁、黎宇翔、陳艷(2017)。〈全面展現體育綜藝節目的魅力〉,《新聞戰線》,4:112-113。
    劉暉(2011)。《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代體育發展的歷史動因》。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學位論文。
    劉鈺劼、張祺(2011)。〈從《城市之間》探體育電視節目的娛樂化營銷策略〉,《商業文化》,9:220-221。
    劉慈航(2014)。〈淺談體育娛樂化〉,《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30(6): 151-152。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劉慧玲(2013)。〈媒體奇觀與體育宣傳:中西體育報導的視角差異〉,《新聞與傳播》,13:16-19。
    賴田中(2014)。《102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甲一級賽事觀眾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賴玉釵(2013)。《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台北市:五南。
    蔡佩璇(2011)。《「城市電影」的敘事表現與意涵—以《一頁台北》為例》。輔仁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韋君(2005)。《從雅典到北京-二00八年北京奧運文化理念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研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書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鴻濱(2004)。〈語藝批評方法在網路文化研究之應用與探討〉,《資訊社會研究》,6:91-126。
    韓會君、黃曉春(2017)。〈新時代中國體育的功能定位與歷史使命〉,《廣州體育學院學報》,37(6):1-4。
    謝彌青(2007)。〈體育的休閒娛樂功能與構建和諧社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1(11):7-11。
    謝麗君(2016)。〈《來吧冠軍》:快樂點燃收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305:51-52。
    簡妙如(2015)。〈甘願勞動:歌唱選秀節目的遊戲、 順從與業餘者明星夢 〉,《傳播研究與實踐》,5(1):1-31。
    魏澤明(200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文杰(2017)。〈體育綜藝節目 噱頭or爆款?〉,《體育博覽》,6:100-109。
    譚婉儀(2017)。《韓國真人秀節目模式引進熱潮研究》。暨南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
    羅鋼(1994)。《敘事學導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鍾藝兵(主編)(1994)。《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蘇雅凡(2012)。〈電視綜藝節目的多元化發展分析〉,《新聞傳播》,10:19、21。
    蘇維新(2013)。〈國族敘事「傳統」的延續、強化與再發明:戒嚴時期台灣知識菁英對「中華民族論」的書寫為中心—(1949-1987)〉,「2013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台北市木柵。


    英文部分
    Cho, Y. (2009). Unfolding sporting nationalism in South Korean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the 1968, 1984 and 2000 Olympic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1(3), 347-364.
    Cole, T.R., & Ray, R.E. (2010). Introduction: the humanistic study of aging past and present, or why gerontology still needs interpretive inquiry. In T.R. Cole, R.E. Ray, & R. Kastenbaum (Eds.). Guide to Humanistic Studies of Aging: What Does It Mean to Grow Old ? (1-29). Baltimore, MR: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Giulianotti, R. (2005).Sport: A Critical Sociology.UK: Polity Press.
    Kraus, R. (2010). The politics of art repatriation: nationalism, state legitimation, and Beijing’ s looted zodiac animal heads. In P. H. Gries, & S. Rosen (Eds.), Chinese Politics: State, Society and The Marke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acey, N. (2000). Narrative and genre: key concepts in media studies. Basingstoke and Hampshire, UK: Macmillan.
    Rothwell, R. & Zegveld, W. (1985). 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M.E.Sharpe.
    Smith, A. D. (2010). Nationalism. Malden, MA: Pol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546402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20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OMM.015.2018.F05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402001.pdf3654KbAdobe PDF270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