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10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658551      線上人數 : 5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傳播博士班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9107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107


    題名: 原住民族新聞學在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生產與實作
    Indigenous Journalism in Taiwan: The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作者: 張鴻邦
    Saway, Marang
    貢獻者: 馮建三
    張鴻邦
    Marang Saway
    關鍵詞: 原住民族媒體
    原住民族新聞學
    原住民族電視台
    新聞文化
    新聞社會學
    Indigenous journalism
    Indigenous media
    Journalism cultur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018-07-31 13:53:23 (UTC+8)
    摘要: 原住民族媒體肩負著原住民族參與公眾討論、存續族群文化的使命,近年逐漸受到重視。2005年開播的原住民電視台象徵落實原住民族傳播權利、彰顯族群主體性,是族群語言與文化的存續手段之一。新聞是原視節目的代表,比例達每月新製節目之八成,人力佔總員工數四成。這個特徵呼應了海外原住民族媒體的發展趨勢,論者緣此提出原住民族新聞學理論,本文遂能藉以檢視原視每日新聞與族語新聞,將其置放於原著民族媒體生態、組織發展歷程與結構配置之脈絡中,探問原視新聞實作與價值之社會意義與理論內涵。
    論文發現,側身台灣眾多電視新聞頻道的原視新聞,由於具有三個特徵而獨具一格:就地配置記者以儘量讓不同族群得以發聲、鼓勵族人現身說法以呈顯原住民觀點,積極運用新聞復振族群語言及展現族群文化。這些有限但值得肯定的成績足以作為基礎,研究者可以進而探究原住民族新聞學內涵,一方面整合原住民族媒體的多種特性並賦予實作的定向,另一方面原視的社會境況與組織現實,以及原住民新聞工作者之實作經驗,也提供了豐富原住民族新聞學內涵不可或缺的養分。
    Indigenous media may be defined as media conceptualized, produced, and circulated by indigenous peoples with the purpose of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language preservation, and cultural sovereignty. Especially, Indigenous news media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growth worldwide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indigenous journalism is playing an arguably important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Indigenous politics and identities, they have received only limited attention in mainstream society,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mmunity, thus is worthy of closer analysis,
    Following the research approach advocated by Folker Hanusch,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d the news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TITV),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influential indigenous media in Taiwan. Using multi-literal review, field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I attempt to show TITV spreads journalists in different trib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every tribe to engage public discussion. In addition, TITV encourages tribe people to be the interviewee to represent indigenous perspectives that against the negative stereotype produced by the mainstream news organization. Furthermore, TITV also dedicates to product indigenous language news programme for language preservation and education. Similar practices could be found in other national indigenous television such as APTN in Canada and Maori Television in New Zealand, but the experiences of TITV are still unique because of the its special social context and news television environment in Taiwan.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TITV could enrich the research area of indigenous journalism.
    參考文獻: Abel, S. (2011). The (racial) political economy of Māori Televis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8(3): 125-138.
    Aboriginal Peoples Television Network. (2017a). APTN Communique 2017_EN. From: http://aptn.ca/pdf/en/APTNCommunique%202017_EN.PDF
    Aboriginal Peoples Television Network. (2017b).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Aboriginal Peoples Television Network Incorporation 2017. From: http://aptn.ca/pdf/en/APTN-FinancialStatement2017_EN.PDF
    Agrawal, A. (2005). The Politics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eraries, 36(2): 73-84.
    Alia, V. (2003). Scattered voice, global visio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new media nation. In K. H. Karim(Eds.), The media of diaspora(pp.36-50). New York: Routledge.
    Alia, V. (2009). Outlaws and citizens: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New Media 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5(1&2), 39-54.
    Alia, V. (2010). Crossing borders: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Indigenous media. In J. T.
    Anaya, S. J.(1996).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raw.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ersen, C. (2009). Critical Indigenous Studies: From Difference to Density. Cultural Studies Review, 15(2): 80-100.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BC). n.d. Cultural Protocols for Indigenous Reporting in the Media. Retrieved from http://www.wipo.int/export/sites/www/tk/en/databases/creative_heritage/docs/abc_cultural_protocol.pdf
    Australian Film Comission. (2001). Issues Paper: Towards a Protocol for Filmmakers Working with Indigenous Content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ipo.int/export/sites/www/tk/en/databases/creative_heritage/docs/aus_film.pdf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Studies (AIATSIS). (2012). Guidelines for Ethical Research in Australian Indigenous Studies 2012. Visted from: https://aiatsis.gov.au/sites/default/files/docs/research-and-guides/ethics/GERAIS.pdf.
    Avision, S. & Meadows, M. (2000). Speaking and Hearing: Aboriginal Newspapers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Canada and Australia. Canadian Journal of Coommunication, 25(3): 1-9.
    Berger, P. & Luckmam, T. (1967).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Anchor Books.
    Bostock, L. (1997). The Greater Perspective: Protocol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on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ommun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ipo.int/export/sites/www/tk/en/databases/creative_heritage/docs/lester_bostock_film.pdf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33(4): 326-335.
    Broadcasting Standards Authority (BSA). (2009). Māori Worldviews and Broadcasting Standards: What Should be the Relationship? Retrieved from http://bsa.govt.nz/images/assets/Research/Maori-Worldviews-BSA2009.pdf
    Browne, D. R. (1996). Electronic media and indigenous peoples: A voice of our own?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ano, M. B. (2000). Updating Aboriginal Tradition of Knowledge. In George J. Sefa Dei, Budd L. Hall, and Dorothy Goldin Rosenberg (Eds.),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global context Multiple readings of our world (pp.21-36). Toronto: Buffalo.
    Couture, J. (2000). Native Studies and the Academy. In George J. Sefa Dei, Budd L. Hall, & Dorothy Goldin Rosenberg (Eds.),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global context Multiple readings of our world (pp.157-167). Toronto: Buffalo.
    Cullen, T. (2010). Student journalists learn about Aboriginal communities and culture in Western Australia. Asia Pacific Media Educator, 20, 153-162.
    Curran, J. (2002). Media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Daes, E. A. (1996). Standard-setting activities: Evolution of standards concerning the right of indigenous people-Working Paper by the Chairperson-Rapporteur, Mrs. Erica-Irene A. Daes, on the concept of "indigenous people. (Sub-Commission on Preven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ies Working Group on Indigenous Populations, E/CN.4/Sub.2/AC.4/1996/2).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hchr.ch/Huridocda/Huridoca.nsf/TestFrame/2b6e0fb1e9d7db0fc1256b3a003eb999?Opendocument
    Deger, J. (2006). Shimmering Screens: Making Media in an Aboriginal Community. Minneapolis, M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owning, J. & Husband, C. (2005). Representing ‘Race’: Racism, ethnicities and media. London: Sage.
    Epstein, E. J. (1973). News from nowhere: Television and the news. New York: Random House.
    Fishman, M. (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Texas, USA: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raser, N. (1990).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25/26: 56-80.
    Frase, N.(1995). From Redistribution to Recognition? Dilemmas of Justice in a ‘Post-Socialist’ Age. New Left Review I/212: 69-93.
    Fraser , N. (2000). Rethinking Recognition, New Left Review, 3:107-120, from: https://newleftreview.org/II/3/nancy-fraser-rethinking-recognition
    Fuchs, C. (2010). Alternative media as critical media, European J of Social Theory, 13(2): 173-192.
    Gans, H. J. (1980).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arnham, N. (1992).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Craig Calhoun(Eds.),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pp.359-376). London, UK: The MIT Press.
    Ginsburg, F. (2008). Rethinking the Digital Age, in Pamela Wilson & Michelle Stewart(Eds.), Global Indigenous Media: Cultures, Poetics, and Politics(pp.287-305).
    Golding, P. & Elliot, P. (1979). Making the new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Hafsteinsson, S. B. (2010). Aboriginal Journalism Practices as Deep Democracy: APTN National News, in Sigurjon Baldur Hafsteinsson and Marian Bredin(Eds.), Indigenous Screen Cultures in Canada(pp.53-68). Manitoba, Canada: University of Manitoba Press.
    Hafsteinsson, S. B. (2013). Unmasking Deep Democracy: An Anthropology of Indigenous Media in Canada. Aarhus, Denmark: Intervention Press.
    Hanusch, F. (2013a). Chart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indigenous journalism culture,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149: 82-91.
    Hanusch, F. (2013b). Cultural Forces in Journalism: the impact of cultural values on Māori journalists professional views. Journalism Studies, 1-14.
    Hanusch, F. (2013c). Dimensions of Indigenous journalism culture: Exploring Māori news-making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Journalism, 5(8): 951 – 967. DOI: 10.1177/1464884913495757
    Hanusch, F. (2014). Indigenous cultural values and journalism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 brief history of Māori journalism.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4(4): 390-403.
    Hokowhitu, B. (2013). Theorizing Indigenous Media. In B. H. V. Devadas (Ed.), The fourth eye: Māori media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pp. 101-123). Minnea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asota.
    Hopkins, C. (2008). Making things our own: the Indigenous Aesthetic in digital storytelling. In Butt, D., Bywater, J., & Paul, N. (Eds.), Place: Local knowledge and new media practice (pp.93-102).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Leiman, M. M. (1987). Political Economy of Racism. London: Pluto Press.
    Levo-Henriksson R. (2007). Media as constructor of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 Native American case study. In Fuller, L. K. (Eds.) Community media: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Maurial, M. (1999).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Schooling: A Continuum between Conflict and Dialogue. In Ladislaus M. Semali & Joe L. Kincheloe (Eds.), What is indigenous knowledge?: Voice from the academy (pp.59-77). New York: Falmer Press.
    Meadows, M. (2005). Journalism and indigenous public spheres. 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 11(1): 36-41.
    Meadows, M., & Molnar, H. (2002). Bridging the Gaps: towards a history of Indigenous media in Australia. Media History, 8(1), 9-20.
    Molotch, H. & Lester, M. (1974). ‘News as purposive behavior: On the strategic use of routine events, accidents and scand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9: 101-112.
    Murphy, S. M. (2010). Journalism in Indian Country: Story Telling That Makes Sense. The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1: 328-344.
    Ngā Aho Whakaari(the Association of Māori in Screen Production) (2013). Working with Māori in Screen Production. New Zealand: NZ On Air.
    Pietikäinen, S. (2008). Broadcasting Indigenous Voices : Sami Minority Media Prod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3(2), 173-191.
    Prentice, C. (2013). The Maori Television Service and Question of Culture, in Brendan Hokowhitu and Vijay Devadas(Eds.), The Forth Eye: Maori Media in Aotearoa/New Zealand(pp. 181-200).MN, US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eese, S. D. & Ballinger, J. (2001). ‘The Roots of a sociology of news: Remembering Mr. Gates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J & MC Quarterly, 78(4): 641-658.
    Riggins, S. H. (1992). The promise and limits of ethnic minority media. In Stephen Harold Riggins (Ed.), Ethnic minority media: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 276-288). CA: Sage.
    Roth, L. (2005). Something New in the Air: The Story of First Peoples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Canada. Canad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Russell, L. (2005).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Archives: Accessing Hidden History and Understanding.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eraries, 36(2): 169-180.
    Sandoval, M. & Fuchs, C. (2010).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alternative medi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7: 141-150.
    Schiller, N. (2009). Don`t watch television, make it!” Community media, the state, and popular politics in Caracas, Venezuela. Ph.D dissertation of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of New York University.
    Schlesinger, P. (1978). Putting ‘reality’ together: BBC news.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Schudson, M. (1989). ‘The sociology of new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1: 263-282.
    Semali, L. M., & Kincheloe, J. L. (1999). Introduction: What is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Why Should We Study It? In Ladislaus M. Semali & Joe L. Kincheloe (Eds.), What is indigenous knowledge?: Voice from the academy (pp. 3-57). New York: Falmer Press.
    Shoemaker, P. J. and Vos, T. P. (2009). Gatekeeping theo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Smith, J. (2011). Postcolonial Māori Television? The dirty politics of indigenous cultural production. 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25(5), 719-729.
    Smith, J. and Abel, S. (2008). ‘Ka Whawahi Tonu Mātou: Indigenous Television in Aotearoa/New Zealand,’ Journal of New Zealand Studies, 11(1): 1-14.
    Spivak, G. C.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C. Nelson and L. Grossberg (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pp.271-313). Basingstoke: Macmillan Education.
    Stevenson, N. (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Stuart, I. (2002). Maori and mainstream: Towards bicultural reporting. 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 8: 13-23.
    Todoroca, M.(2016). Co-Created Learning: Decolonizing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1: 673-692.
    Tuchman, G. (1972).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 of obje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7(4): 660-679.
    Tuchman, G. (1973). ‘Making News by Doing Work: Routinizing the Unexpecte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1): 110-131.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aori Television. (2017). 2017 Annual Report. From: http://www.maoritelevision.com/about/about-maori-television/official-publications
    White, D. M. (1950). ‘The “GateKeeper”: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27: 383-396.
    Winner, L. (1980).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Daedalus, 109(1): 121-136
    Worthan E. C. (2013). Indigenous Media in Mexico: Culture, Cmmunity, and the Stat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Landuun isMajasan陳樹山(2017)。〈Malisbunun(族語)原視新聞的亮點〉,《原教界》,74:10-11。
    Pisuy Masou(2009.01.06)。〈自由之聲:當部落不再面對面〉,《台灣立報》,讀者來稿。
    Tanivu、阿力夫(2013.11.01)。〈原視移撥引糾紛 25員工立院陳情〉,原視新聞,取自http://web.pts.org.tw/titv/news/news_info.php?UID=50698。.
    Yedda Palemeq(2017a)。〈逆寫的實踐:原文會的「Alian運動」〉,《原視界》, 17: 4。
    Yedda Palemeq(2017b)。〈族人族語主流化的臺灣原民媒體〉,《原視界IPCF雙月刊》,19:30-32。
    丹耐夫‧景若(童春慶)(1987)。〈我們要在螢幕上看到原住民文化〉,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者的吶喊》(頁33)。新北市: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公共電視基金會(2003.08.02)。《「2003原住民與電視研討會:公視與原住民節目五週年回顧與展望」會議手冊》。活動地點:台北市內湖:公共電視台。
    公共電視基金會(2008),《2008原住民族電視台經營報告》
    公共電視基金會(2009)。《向人民報告─2009原視經營成績單》。
    孔文吉(1993)。《讓我的同胞知道》。台北:晨星。
    孔文吉(1998)。〈前瞻跨世紀原住民傳播權益之藍圖──兼論傳播媒體與原住民形象的文化問題與權力政治〉,《山海文化雙月刊》,19:105-123。
    孔文吉(尤稀‧達袞)(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
    牛隆光(2005)。《電視新聞「小報化」及其守門過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以柔(2013.11.04)。〈原視員工挺身抗議 反政治力干預媒體〉,新頭殼newtalk,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3-11-04/41589。
    王亞維(2014)。〈我國原住民族電視台問責機制的研究與想像〉,《廣播與電視》,37: 35-62。
    王亞維(2016.09.22)。〈原視需立法監督 拒政治干預〉,《聯合報》。
    王嵩音(1998)。〈原住民議題與新聞再現──以蘭嶼核廢料場抗爭為例〉,《臺大新聞論壇》,5: 111-136。
    丘忠融(2015)。《公共領域的公共再現:公視報紙報導與評論之分析(1990~2013)》。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以撒克‧阿復(2011)〈原住民族電視台vs. 公廣價值?──原視法與原住民族獨立自主電視台之建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4(1): 67-115.。
    朱若蘭(2006.04.27)。〈原民歌唱賽 難道只有「高山青」…指定曲惹批評 原民會挨轟 孫大川:有更多好歌、民歌可選〉,《聯合報》,A6生活版。
    朱梅芳(2005.10.11)。〈原視招考說9族族語主播〉。《中國時報》,D2 娛樂焦點。
    朱梅芳(2006.09.14)。〈原視定位座談 不聞抗議聲〉,《中國時報》,D2影藝新聞。
    江冠明(1996)。《原住民社區節目發展之研究──從卑南族的參與式傳播談社區傳播發展》。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江冠明(2005)。〈從運動傳播轉向社區傳播的小眾傳播路線:紀錄片工作者與社會運動者的互動與轉向〉,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054。
    羊正鈺(2017.08.05)。〈原住民族廣播電台9月開播!能聽到台灣16族語破紀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5527
    自由時報(2016.02.10)。〈《大尾鱸鰻2》情節歧視原住民 被網友怒轟〉,即時新聞,取自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599618
    自由時報(2016.02.12)。〈《大尾鱸鰻2》歧視原住民 時代力量:應道歉、修改〉,即時新聞,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00639。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印)(2002)。《「原住民族電視頻道」開辦計畫》。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何星瑩(2015)。〈調查:原住民愛看無線台、使用社群網站〉,參考自新頭殼newtalk,網址: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7-03/61867。上網時間:2016/12/07
    何穎怡譯(1993)。《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台北:遠流(原書Michael Schudson,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
    吳育仁(2010)。〈勞動過程中之勞動控制:以台灣地方新聞記者之管理為例〉,《勞資關係論叢》,12(2): 83-118。
    吳育仁(2011)。〈勞動過程與勞動主體性:地方記者職場勞動之政治經濟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 1-37。
    吳宛憶(2008)。《抗爭與回歸——原住民自辦刊物《原報》《獵人文化》的文本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欣紜(2017.08.09)。〈原民電台節目類型15種 堅不設政論節目〉,中央社,http://www.cna.com.tw/news/acul/201708090323-1.aspx
    吳秉謙(2009)。《台灣原住民族的南島民族想像─以1990年代《南島時報》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秉謙(2010)。〈《南島時報》族群建構論的反思〉,《原教界》,35: 32-35。
    吳叡人(2008)。〈「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收入許雪姬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頁325-363。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吳叡人(2009)〈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型態根源:樂信‧瓦旦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政治思想初探〉,收入洪麗完主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頁193-22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呂淑姮(2011.11.09)。〈原視紀錄片風波 民間擬連署抗議〉,《立報》。
    宋菁玲(2009)。《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型態與影響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佩蓮(2011)。《電視新聞媒體組織文化、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電視記者觀點》。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李金銓(1998)。《大眾傳播理論》(修訂第九版)。台北:三民。
    李金銓(2013)。《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凱婷(2013)。《內部行銷、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原住民族電視台新聞部爲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琳(2011)。《新聞記者之核心能力初探─在地文獻回顧》。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道明(1994)。〈近一百年來台灣電影及電視對台灣原住民的呈現〉,《電影欣賞》,69: 55-64。
    李賢華(2008)。〈從文化傳播看族群電視台節目製作─以原住民電視台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拉互依‧倚岕(Lahuy Icyeh)(2008)。《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碩士論文。
    林宇玲(2015)。〈從組織運作探討台灣制度化公民新聞的發展:以四家台灣新聞組織為例〉,《新聞學研究》,123: 91-143。
    林良齊(2017.04.12)。〈電影再歧視原住民? 立委批錯誤的理解和歧視一樣〉,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399067。
    林明德、張佳賓(1998)。〈從《南島時報》創刊一年來之社論(1995.7.1-1996.11.2)看台灣原住民問題之報導走向〉,《台大新聞論壇》,5: 14-26。
    林俊偉(2016)。〈「慕谷慕魚」原住民鳴槍封路事件之媒體再現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9(4): 1-44。
    林挺立(2011.11.15)。〈國民黨原住民立委幹的好事!〉,《自由時報》,投書。
    林富美(2006)。《臺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
    林照真(2010)。〈收視率與公共領域的弔詭或矛盾?─對公共領域的再召喚〉,黃瑞祺(主編)《溝通、批判和實踐──哈伯馬斯八十論集》(頁277-312)。台北:允晨文化。
    林福岳(2013a)。〈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傳播主體性實踐〉,收錄於林福岳(著)《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族之傳播主體發展》(頁57-82)。台北: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林福岳(2013b)。《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族之傳播主體發展》。台北: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林福岳(2013c)。《台紐原住民廣電交流合作案》。(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案)
    林福岳 (2016.12.15)。〈原視的獨立自主面臨重大考驗〉,《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aiwan-indigenous-tv-independence。
    邱家宜(2014)。〈從新聞獎看臺灣新聞記者專業角色(1974-2013)〉,《傳播研究與實踐》,4(2): 117-173。
    邱家宜(2016)。〈徐佳士:重建台灣新聞專業的先行者──兼記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創立過程〉,《新聞學研究》,127:179-190。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2006.08.09)。〈原視台長 是個漢人…〉,《中國時報》,A15時論廣場。
    客家委員會(2013)。《101 至 102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Hakka_CMS/File/Data/ 101-102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pdf
    思嘎亞‧曦谷(2006.08.15)。〈原視還給原住民〉,《中國時報》,A15時論廣場。
    施正鋒(2008.11.05)。〈扼殺原視言論自由的黑手〉,《中國時報》,A11 時論廣場。
    洪貞玲(2013)。〈數位時代的弱勢傳播權─原住民公民新聞WATA個案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25: 135-171。
    洪貞玲、林麗雲(2012)。《各國原住民族電視台營運模式與法制研究》。(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報告,案號10000005)
    洪清一(2011)。〈內蒙古少數民族自治區廣播與電視現況之研究:兼論原住民族電視台之發展〉,《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1:04-25。
    洪清一、賴彥如(2012)。〈族群頻道之公共性意涵──反思與實踐〉,《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2:4-21。
    迪路‧督渡伊(2009.09.13)。〈文化事業基金會與利益迴避原則〉,《立報》,第11版,讀者來稿。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世新大學(承辦)(2016)《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1至3期16族綜合比較報告摘要彙編》。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唐士哲(2005a)。〈在速度的廢墟中挺進:電子媒介新聞的唯物批判觀點〉,《新聞學研究》,84: 79-118。
    唐士哲(2005b)。〈新聞現場的經濟意涵〉,《廣播與電視》,25: 1-25。
    唐孝民(2009.01.01)。〈〝還給獨立自主空間〞 搶救公視上街頭〉,《聯合報》,A5 焦點 。
    夏朕(2005.08.24)。〈原視 東森電視接手經營〉,經濟日報,B10版活動要聞。
    孫大川(2000)。《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縣新店: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3)。〈編序 台灣原住民文學創世紀〉,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頁7-13)。新北市:INK印刻。
    孫嘉穗(2014a)。〈原住民新聞與文化翻譯:由媒體文化工作者看原住民新聞的文化翻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7(2): 1-40。
    孫嘉穗(2014b)。〈原住民語言媒介的發展與省思─以原住民族電視台族語新聞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4(3): 45-68。
    孫嘉穗(2016)。〈原住民新聞中的性別與族群議題〉,《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8: 57-110。
    徐仙蕙(2010)。台灣原住民族媒體近用權之研究──以原住民族電視台成立經過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偉文(2013)。《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數位化系統使用滿意度與使用效益之研究-以台灣公廣集團(公共電視、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新聞部)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國明(2011)。〈弱勢族裔的協商困境─從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來談「原住民性」與「文學性」的辯證〉,《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2: 205-238。
    涂心怡(2017)。〈我們,要以自己的觀點說自己的故事〉,《原視界IPCF雙月刊》,19:6-9。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0)。《2010原住民族電視台年度報告》。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0)。《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年報》。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1)。《2011第2屆雲豹新聞獎專刊》。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4)。〈原視10年有成─期許與祝福〉,《原視界》,03:22-2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5)。《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4年報》。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6a)。《104年度原住民族電視台收視質期末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6b)。《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年報》。取自原文會http://www.ipcf.org.tw/uploadInfoFile/905/ 104年度年度報告.pdf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7)。《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106年度工作成果報告》。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7)。《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106年度工作計劃書》。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7年3月20日)。《106年度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第三屆第四次董事會會議記錄》。取自原文會http://www.ipcf.org.tw/uploadInfoFile/921/106年度%20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第三屆第四次董事會會議記錄.pdf。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8)。《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107年度工作計劃書》。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編(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
    馬紹‧阿紀(1998)〈原住民報導「原住民新聞」〉,《臺大新聞論壇》,5:27-32。
    馬紹‧阿紀(2001)。〈原住民與「頭條新聞」〉,收入於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馬躍‧比吼、舞賽‧古拉斯(2005.11.23)。〈這是原住民的電視台?〉,《中國時報》,A15 時論廣場。
    高有智(2005.11.23)。〈媒改團體:原視染綠〉,《中國時報》,C4 23縣市三合一選舉特別報導。
    高有智(2006.04.27)。〈原民團體抨擊原視歌唱賽 老唱高山青 醜化簡化原住民〉,《中國時報》,A10 社會新聞。
    高志偉(2003.05.20)。〈原住民節目播出 財團一魚多吃〉,《南島時報》,4版民族教育 檢視原住民專屬電視頻道專輯(下)。
    張文強(2002)。〈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抵抗〉,《新聞學研究》,73: 29-61。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 1-40。
    張文強(2008)。《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張君玫(2017)。〈思考歷史能動力:原住民立足點與批判的展演政治〉,《臺灣社會學刊》,61: 185-221。
    張君玫(譯)(2005)。《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A Critical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1999)
    張桂綸(2015)。《客家電視台新聞主播評選之研究》(104 年度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張培倫(2009)。〈關於原住民知識的一些反思〉,《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 25-54。
    張雅涵(2012)。《非原住民閱聽人收視原住民族電視台之研究》。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7)。〈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台灣原住民和客家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3(1): 1-23。
    張錦華(1998)〈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傳播權益-以澳洲的原住民媒體政策為例〉,《台大新聞論壇》,5: 37-60 。
    張錦華(2012)。〈雲豹之眼:從雲豹新聞獎平面作品看原住民觀點的建構與改進之道〉,《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3: 4-34。
    張錦華、楊昭彥(2012)。〈從雲豹新聞獎平面作品看原住民觀點的建構與改進之道〉,《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3:4-34。
    張鴻邦(2010)。《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廣電政策》。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鴻邦(2012)。〈再思考台灣原住民族傳播研究:原住民知識作為研究轉向〉,《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2: 88-112。
    張鴻邦(2014)。〈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設置之歷史〉,收錄於高德義(主編)《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發展及遷移適應》(頁81-119)。花蓮壽豐: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張鴻邦(2015)。〈傳播研究本土化之另類思考:原住民知識作為台灣原住民族傳播研究倫理及取徑〉,《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 75-105。
    張鴻邦(2016.10.20)。〈收音機與電視機普及原住民族家庭之社會脈絡〉,發表於「2016年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2016.10.20-21)。嘉義:嘉義大學蘭潭校區。
    曹一文(2007)。臺灣原住民族群認同與原住民電視收看行為、動機與滿足之關聯性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衛東(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原書Jurgen Habermas, 1990, Strukturwandel der Offentilichkeit)
    章俊博(2013)。《一位原住民新聞工作者對莫拉克風災後嘉蘭重建的反思》。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論文。
    章俊博(2016)。〈從Papulu事件解構媒體報導狩獵新聞的媒體反思〉,收錄於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二輯》(頁181-197)。台東:卑南學推動小組。
    郭曉真(2007)。部落閱聽人觀視原住民電視台之研究──以花蓮縣重光部落太魯閣族人為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渝(2011)。《多元文化主義下原住民族電視臺經營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右果(2004)。《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他者」影像再現─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俊華(2017.12.20)。〈立委質疑原民電台思想檢查 原文會道歉〉,中央社,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712200188-1.aspx
    陳威任(2008.06.26)。〈報導不中立 原視預算續凍〉,《立報》。
    陳威任(2008.10.27)。〈原民文化基金 難脫政治操控〉,《立報》
    陳威任(2008.10.30)〈原視自廢武功 審查節目議題〉,《立報》。
    陳威任(2009.04.06)。〈原民文化基金董監開放推薦〉,《立報》。
    陳威任(2009.04.08)。〈原民會阻擋 原運紀錄片難曝光〉,《立報》。
    陳威任(2009.06.18)。〈原民基金會 董監遴選暗著來〉,《立報》。
    陳威任(2009.08.09)。〈原民文化基金會 董監名單公布〉,《立報》。
    陳威任(2010.01.14)。〈原基會董事增聘 預計6月完成〉,《立報》。
    陳彥龍、劉幼琍(2006a)。《邁向「公集團」:數位時代我國特定族群專屬電視頻道之法制研議》,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年會。
    陳彥龍、劉幼琍(2006b)。〈邁向公廣集團:數位時代我國特定族群專屬電視頻道之法制研議〉,《中華傳播學刊》,10:109-152。
    陳昭如 (1995b)。〈有麥克風就有偏見?──新聞媒體VS.原住民新聞〉,收錄於陳昭如《歷史迷霧中的族群》(頁65-69)。台北:前衛。
    陳昭如(1995a)。〈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收錄於陳昭如《歷史迷霧中的族群》(頁38-64)。台北:前衛。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 209-246。
    陳登翔(2011)。《原住民、運動與媒體:以100年全國原住民運動會為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楚治(2008)。《台灣原住民族傳播權利之理論與實踐─以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為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詩婷(2009)。〈原視製作人黃芷庭:老師 我沒有愧對你們〉,發表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址:http://hosting.fejawebsite.org/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724
    陸正誼(2004)。《蘭嶼原住民電台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映彤(2016)。《臺灣報紙再現原住民族形象(1984─2014)》。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游凱婷(2015)。〈104年原視十周年研討會〉,台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http://www.tiprc.org.tw/blog_wp/?p=12220
    童世駿(譯)。(2003)。《在事實與規範之間:關於法律和民主法治國家的商談理論》。(原書Jürgen Habermas, 1992, Faktizität und Geltung: Beiträge zur Diskur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s.)
    馮建三(譯)。(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國立編譯館。(原書C. Edwin Baker, 2002, Media, Makers, and Democracy.)
    黃于(2016)。《原住民族群認同、族語能力、自尊與族語新聞收視之研究─以原視族語新聞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國超(2015)。〈原運反挫、運動刊物與黨外勢力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 45-74。
    黃凱昕(2005)。《我國原住民廣播政策規劃之研究:以澳大利亞經驗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順星(2013)。《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高雄:巨流。
    黃毓超(2016)。〈原住民族語言與傳播研究倫理初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9(4): 45-68。
    黃葳威(1997)。〈原住民傳播權益與電視新聞節目:一個回饋的觀點〉,《新聞學研究》,55: 76-102。
    黃葳威(2011)。〈原住民族電視台閱聽人頻道認知與定位分析〉,《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1:26-47。
    黃耀輝(2003.08.01)。〈推動原住民電視專屬頻道 困難重重〉,《南島時報》,4版民族教育。
    楊政霖(2005)。《「原住民新聞雜誌」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原住民閱聽人觀點為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中祥、陳睿哲、田舒媛(2017.03.05)。〈和小英還是朋友? 巴奈:不可能被騙第二次〉,《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7/03/05/和小英還是朋友?-巴奈:不可能被騙第二次/。
    臧國仁、施祖琪(1999)。〈新聞編採手冊與媒介組織特色──風格與新聞風格〉,《新聞學研究》,60: 1-3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台北:臺灣省政府。
    舞賽(2005.07.01)。〈總統電子報祝賀原民找到舞台〉,《立報》。
    舞賽(2005.07.05)。〈原民會:原視不願依附公媒體〉,《立報》。
    舞賽(2005.10.27)。〈原民會官員為預算奔走〉,《立報》。
    舞賽(2005.11.22)。〈媒觀批判原視淪為政黨傳聲筒〉,《立報》。
    舞賽‧古拉斯(2006.09.01)。〈烏瑪它工團抗議原視長人選〉,《台灣立報》。
    舞賽‧古拉斯(2006.09.26)。〈公廣台長爭議不止原民堅持身分要求〉,《台灣立報》。
    劉幼琍(1997)。〈原住民廣電節目與電臺所有權之研究〉,《廣播與電視》,3(2):1-28。
    劉幼琍(1998)。〈原住民對廣電媒體使用與滿足之調查分析〉,《臺大新聞論壇》,5:167-209。
    劉幼琍(1999)。〈特定族群對廣電媒體的需求及收視聽行為:以客家人與原住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337-386。
    劉昌德(2012)。〈舊時王謝堂前燕:台灣電視新聞勞動五十年簡史〉,《中華傳播學刊》,22: 67-98。
    劉昌德(2016)。〈派遣的逆襲:公廣集團「內部外派」勞動與派遣工會運動〉,《新聞學研究》,128:1-47。
    劉海龍、連曉東(譯)(2014)。《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中譯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Bill Kovach & Tom Rosenstiel, 2001,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劉慧雯(2008)。《跨越族群與文化邊界:客家電視台工作者族群身份與專業生涯的融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學術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劉慧雯(2011)。《族群傳播與公共性的拔河—客家電視台新聞報導的屬性分析》。客家委員會學術研究計畫結案報告,http://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4&PageID=36524
    劉慧雯(2013)。《客家電視台節目型態的結構轉型:十年來的現象回顧與成因探討》。客家委員會學術研究計畫結案報告,http://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4&PageID=36440
    劉慧雯(2016)。〈客家電視台駐地記者之研究:新聞選擇與組織團隊的角度〉,《廣播與電視》,39: 29-58。
    劉蕙苓(2014)。〈匯流下的變貌:網路素材使用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21: 41-87。
    樂鍇‧祿璞崚岸(2012.07.22)。〈原文會董事遴選 黑箱作業〉,《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潘美琪(2007)。原住民族群認同與收看原住民族電視台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花蓮地區Truku(太魯閣族)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2012)。〈台北都市原住民族群電視消費與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新聞學研究》,110: 125-169。
    蔡珮(2013)。〈由臺灣原住民報紙的公共新聞學實踐反思族群媒介功能之延展:以《原聲報》為例〉,《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5: 74-101。
    蔡惠鈞(2009)。〈勞動過程之研究:新聞記者的勞動控制和展現主體〉,《台灣勞動評論》,1(1): 89-112。
    蔡慶同(2013)。〈冷戰之眼:閱讀「台影」新聞片的「山胞」〉,《新聞學研究》,114: 1-39。
    鄭義愷譯(2010)。《傅柯說真話》(一版3印)。台北:群學。(原書Michel Foucault, 2001, Fearless Speech, published by Semiotext(e))。
    盧安邦(2014.06.25)。〈Habermas的公共領域概念發展:勾勒一個概念藍圖〉,發表於2014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地點:台北市銘傳大學。
    蕭長展(2015.10.22)。〈原文會董監提名黑箱? 原民會主委:公開推薦擔心外力介入〉,《沃草國會無雙》,https://musou.tw/focuses/1029。
    蕭阿勤(2012)。《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
    蕭婷方(2016.12.27)。〈防政治力介入原住民媒體 時代力量提修法〉,《自由時報》。
    蕭婷方、楊綿傑(2016.05.19)。〈原視成國民黨禁臠 立委:品質驟降〉,《自由時報》。
    謝世忠(2004)。〈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的初步探討〉,收錄於謝世忠著,《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頁27-66)。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謝若蘭(2017.02.24)。〈「二二八事件」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聯合報鳴仁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648/2305178。
    謝偉姝(1998)。〈公視原住民記者觀點之探討〉,《台大新聞論壇》,5: 61-78。
    鍾起惠(1998)。〈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世新大學。
    鐘嘉順(2009)。《我們是誰?我們自己述說-原住民族電視台中原住民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2006.04.29)。〈原住民真的發聲了嗎〉,《中國時報》,A19 時論廣場。
    藍姆路‧卡造(2013)。《吉拉米代部落獵人的身體經驗與地方知識》。東華大學族群文化與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2015)。〈反思原住民傳播政策與實務:達悟族的啟發〉,收錄於郭良文主編《蘭嶼的媒體認同與媒體》(頁14-37)。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魏貽君(2013)。《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索》。新北市:INK印刻。
    羅美菁(2016)。《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評估:以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
    羅苡瑄(2014)。《優質新聞雜誌節目產製研究─以民視異言堂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嚴珮瑜(2011)。《客家新聞獎中記者的實踐感》。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蘇曉凡(2014)。〈原住民族電視台自主營運 為各地族人維繫回家的路〉,《台灣原YOUNG 原住民青少年雜誌雙月刊》,52:24-25。
    蘇衡(2015)。《台灣新聞媒體公信力研究》。(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博士班
    99451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451504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DIS.NCCU.PDC.002.2018.F05
    顯示於類別:[傳播博士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04101.pdf2303KbAdobe PDF2114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