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93327      Online Users : 8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974


    Title: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Public Housing on the Surrounding Living Environment in Taipei City
    Authors: 林貝珊
    Lin, Pei-Shan
    Contributors: 賴宗裕
    Lai, Tsung-Yu
    林貝珊
    Lin, Pei-Shan
    Keywords: 公共住宅
    居住環境
    密度
    因素分析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7-27 12:31:48 (UTC+8)
    Abstract: 民國38年政府遷台之際,台灣人口急遽增加面臨住宅短缺之居住問題,政府開始推動住宅相關政策。隨著都市化的腳步,鄉村人口湧入都市,居住問題逐漸凸顯,政府加速公共住宅相關法規訂定、政策擬定。台北市為台灣首善之都,同時也是對公共住宅需求最大之都市,近年台北市政府積極興建公共住宅,以紓緩租屋者居住問題,但台北市民仍對公共住宅存有疑慮,且市民之疑慮成為政府執行政策的阻礙。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興建公共住宅對其周邊居住環境產生之影響,以及釐清環境影響因素,以利減緩未來興建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之負面影響,使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品質有正向提升作用,並提高公共住宅接受度。
    首先,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瞭解居住環境之組成,並以居住環境品質四大觀點「空間」、「人與社會」、「機能」、「環境本質」進行評估,配合「密度-強化理論」為基礎,探討台北市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相關課題,包括「公共住宅選址原則缺乏對外部居住環境考量」、「公共住宅建築物設計缺乏對周邊居住環境考量」、「公共住宅提供之內部公共空間欠缺凝聚社區意識效果」、「公共住宅之興建提升周邊居住環境密度同時強化負面感受」、「缺乏對公共住宅管理評估機制」、「大眾仍對公共住宅存有疑慮」。其次,以評估觀點、理論、現況課題為基礎進行問卷設計,對台北市整棟出租使用之大龍峒公營住宅與永平公營住宅周邊300公尺內居民進行調查。
    問卷發放期間為107年3月26日至4月15日,大龍峒公營住宅回收105份有效問卷,永平公營住宅回收111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後利用因素分析法進行居住環境之因素萃取,結果得知:興建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造成影響之主要環境因素為「居住環境密度」、「環境認同」、「生活機能」等三因素。透過調查分析結果瞭解興建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產生影響,並以此為基礎擬定公共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策略,策略包含:1.人本居住環境規劃設計:以新都市主義規劃理念為基礎,反思都市化帶來的問題,結合現代生活要素,將公共住宅規劃設計配合周邊居住環境的需求,健全生活機能與完善公共設施,並落實人本交通理念;2.社區意識凝聚提升:透過公共住宅內部與周邊居民社會資本的累積推動社區營造,使居民自發關心居住環境,並考量居住環境特性與需求,透過科技整合資源,創造永續的居住環境;3.相關配套措施研擬:提出制度面、規劃面、執行面配套措施,促使前述公共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策略得以具體落實,減緩興建公共住宅帶來之居住環境衝擊,進而提升公共住宅之接受程度。

    關鍵字:公共住宅、居住環境、密度、因素分析
    Reference: 壹、中文專書與期刊
    Bell, P. A.等人著、聶筱秋等人譯,2003,『環境心理學』,新北市:桂冠圖書。
    Forrest, R.述、黎德星譯,2012,「社會住宅:過去、現在和未來」,住宅學報,21(2):91-99。
    Gifford, R.著、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1991,『環境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
    Heimstra, N. W. and McFarling, L. H.著、王錦堂譯,1987,『環境心理學』,台北市:茂林出版社。
    McAndrew, F. T.著、危芷芬譯,2008,『環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Veer, J. v. d. and Schuiling, D.著、李佳璇譯,2011,荷蘭阿姆斯特丹住宅協會的角色與歷史,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台北,民國100年10月3日至4日。
    內政部,2017,社會住宅興辦計畫,行政院106年3月6日院臺建字第1060004796號函核定。
    內政部營建署,106年第3季住宅資訊統計彙報,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1985,臺灣地區國民住宅意願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1991,歷年國宅政策及建設文獻彙編,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2011,合宜住宅承購資格證明及核發作業須知及問與答,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王柔堯、謝孟達,2013,環境刺激對擁擠知覺的影響,工業設計,42(1):1-6。
    台北市文山區公所,2016.08.10,「文山區木柵段基地公共住宅第二場公聽會會議紀錄」。
    白仁德、劉人華,2015,大眾運輸導向建成環境特性對捷運運量影響之研究—以臺北捷運為實證對象,建築與規劃學報,15(2):111-128。
    朱政德,2011,都市型集合住宅之住戶平面計畫的供給特性:以台北市集合住宅為例,台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77:19-43。
    朱政德、盧珮珮,2011,高雄市國民住宅之發展脈絡與供給特性,設計學研究,14(2):24-46。
    江尚書,2011,以社會住宅的實踐凝聚城市的進步性,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3):31-33。
    江尚書、彭揚凱,2012,從居住五法看當前住宅問題與社會住宅實踐,(445):88-91。
    米復國,198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7-147。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12,台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行政院經合會都住組,1970,國民住宅資料。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健全房屋市場方案(備查本),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何洪靜,2014,新加坡住房政策的發展進程及效果評價,東南亞研究,(1):20-26。
    余桂霖,2012,『因素分析:從探索性到驗證性的因素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業威,1988,台灣新市鎮國宅社區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以林口國宅社區為個案,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吳讓治,1971,本省住宅問題及生產工業化可能性之檢討,研究報告,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BIRG研究小組。
    李子瑋,2013,台北市社會住宅政策之探討:政策工具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玲,2006,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Q社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易駿,2013,『社會政策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
    李金偉,2013,環境心理學在城市高密度發展中的應用,城市建築,(10):277。
    李罡,2013,荷蘭的社會住房政策,城市問題,(7):84-91。
    周瑛梅,2014,台北市出租行公營住宅政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芫丞,2014,台中市住宅條件與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林益民、金泰魁,2002,住宅選購決策支援系統—以高雄市鹽埕區為例,環球技術學院學報,2:43-51。
    林莉婷,2009,高密度與住商混合都市居住環境之品質認知模型—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勝華、王湘,2006,高密度空間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初探,浙江建築,23(8):5-8。
    林勝義,2008,社會住宅與社區營造的轉型及其結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1):57-70。
    林紫瀅,2014,都市公營出租住宅下的集居想像-以臺北安康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萬億,2003,論我國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2(4):53-82。
    林萬億,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數據分析範例解析』,重慶市:重慶大學。
    雨果‧普利莫斯著、惠曉曦譯,2009,荷蘭的社會住宅:明確的傳統與未知的將來,國際城市規劃,(2):58-64。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修訂2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紀舜傑,2013,新加坡的國家認同—從生存威脅到永續執政的國族建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9(1):59-74。
    胡金星、陳杰,2011,荷蘭社會住房的發展經驗及其啟示,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47-151。
    夏鑄九,1988,台灣的住宅政策:《國民住宅計畫》之社會學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計畫。
    徐佳君,2009,都市空間規劃與生活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市:五南圖書。
    徐韻涵,2011,臺灣可負擔住宅政策與執行方法初探──以臺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台北市:華泰文化。
    張金鶚,1990,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張金鶚,2002,台北市住宅政策綱領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委託研究報告。
    張金鶚,2011,當前社會住宅的期待,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3):10-13。
    張金鶚、曾善霞,1991,台北市住宅品質指標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8(1):83-106。
    張桂鳳,2008,永續建築居住效益對購屋選擇之影響,住宅學報,17(1):51-70。
    張勝雄,2010,發展都市自行車運輸的另類思維與策略,運輸計劃季刊,29(4):359-380。
    張雅惠,2009,國民住宅轉型社會住宅之課題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8(2):79-88。
    張學孔、呂英志,2009,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下運輸系統技術方案適用性之比較研究,都市與計劃,36(1):51-79。
    許戎聰、黃健二,2001,住宅區相容性土地混合使用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技術學刊,16(1):27-36。
    許敏郎,1986,基隆市實質居住環境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台灣國宅政策的演變,(59):105-131。
    陳玫秀,2005,都市地區居住環境品質對居民居住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全,1991,台灣地區公部門住宅發展之回顧與檢討,中華民國住宅學會「住宅政策與法令研討會論文集:35-56。
    陳姿樺,2016,新加坡組屋政策之研究—兼論對臺灣社會住宅的參考意,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致堯,2016,論社會住宅區位之選址指標分析—以臺北市公共住宅政策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春,2008,住宅政策之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21):4-13。
    惠曉曦,2012,尋求社會公正與融合的可持續途徑:荷蘭社會住宅的發展與現狀,國際城市規劃,24(4):13-22。
    曾國雄、曹勝雄、廖耀東,1992,台北都會區土地使用型態與環境品質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9(1):33-52。
    曾意辰,2015,居住正義—台灣社會住宅論述與政策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覃怡輝,1998,新加坡住宅政策的探討,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馮俊,2009,『住房與住房政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黃子庭,2007,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國家統合主義下的國家與社會團體互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20):111-150。
    黃子庭,2007,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國家統合主義下的國家與社會團體互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20:111-150。
    黃怡潔,2017,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圍住宅價格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黃俊英,1988,『多變量分析』,台北市:華泰文化。
    黃珠茵,2005,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台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琦雯,2008,民中的居住環境需求與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以五大都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9):87-132。
    黃聖茹、施瑋竺,2010,臺灣高速鐵路自由席擁擠知覺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61(2):250-268。
    楊夢穎,2016,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之微治理探析及對我國扶貧啟示,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3):119-123。
    溫怡玲、湯幸芬,2016,觀光夜市居民健康與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9(3):75-105。
    鄒喻合、杜功仁,2017,臺北市公共住宅物業管理模式之探討,物業管理學報,8(2):57-70。
    廖硃岑、周瑛梅、吳柏叡,2017,台北市出租型公共住宅政策之研究,高大人文學報,(2):63-69。
    趙榮琳,2015,由「居住」到「生活」—日本社會住宅的社會整合與創新,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劉松癸,2002,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浩學,2014,社會住宅提供方式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劉皓仁,2016,住房制度與策略:荷蘭與英國的公共住宅發展經驗的啟示,國會月刊,44(2):5-25。
    劉雲華,2012,新加坡社會住宅政策與管理模式五十年,建築師,(445):106-110。
    蔣競、丁沃沃,2004,從居住密度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居住質量,現代城市研究,7:44-47。
    鄭安志,2013,公營出租住宅之承租戶使用現況調查—以大龍峒公營出租住宅為例,物業管理學報,4(2):61-68。
    蕭文龍,2009,『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第二版』,台北市:碁峰資訊。
    賴文泰,2011,不同大眾運輸供給地區旅運者之大眾運具使用行為分析,運輸計劃季刊,40(3):287-308。
    賴奎魁、劉松癸,2002,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其決定性因素之初探,管理與系統,9(4):489-512。
    賴慧儀、葉昭憲,2002,都市原住民社區類型與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9(3):209-234。
    薛惠珍,1999,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現況之研究—忠孝路四段之實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羅巧靈、David Martineau,2010,美國交通政策〝綠色〞轉型、實踐及其啟示,規劃師,9:5-10。
    蘇倍慶,2000,國宅待售戶出租可行性探討-以新竹市國民住宅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貳、英文專書與期刊
    Addae-Dapaah, K. and Juan, Q. S., 2014,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Elderly Households in Public Rental Housing in Singapore,” Health, 6: 1057-1076.
    Aiello, J., Epstein, Y. and Karlin, R., 1975, “Effects of Crowding on Electrodermal Activity,’’ Sociological Symposium, 14: 43-57.
    Altman, I., 1975,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Belmont, CA: Brooks/Cole.
    Bickman, L., Teger, A., Gabriele, T., McLaughlin, C., Berger, M. and Sunday, E., 1973, “Dormitory Density and Helping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5(4): 465-490.
    Bonaiuto, M., Fornara, F., and Bonnes, M., 2003, “Index of 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a confirmation study on the city of Rom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5: 41-52.
    Collier, P. M., 2005, “Governance and the Quasi-Public Org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ocial Housing,’’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16(7): 929-949.
    Elmore, R. F., 1987, “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 Policy Studies Review, 7(1): 174-186.
    Epstein, Y. M. and Karlin, R. A., 1975, “Effects of Acute Experimental Crowding,”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1): 34-53.
    Evans, G. W., 1979,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Crowding in Human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9: 27-46.
    Freedman, J. L., Levy A., Buchanan R. and Price, J., 1972, “Crowding and Human Aggressiven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8: 523-548.
    Fried, M. and Gleicher, P., 1961, “Some Source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in An Urban Slu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27(4): 250-264.
    Hulchanski, J. D., 1995, “The Concept of Housing Affordability: Six Contemporary Uses of the Housing Expenditure-to-Income Rstio,” Housing Studies, 10(4): 471-491.
    Ibrahim, M. F. and See, Y. W., 2003, “Public Housing Choices in Singapore: Planning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9th , IsoCaRP Congress, Caro, Egypt, October17- October22.
    Jorgenson, D. O. and Dukes, F. O., 1976, “Deindividuation as A Function of Density and Group Member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24-29.
    Kim, J. and Mueller, C.W., 1978, Introduction to Factor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Klein, K. W. and Harris, B., 1979, “Disruptive Effects of Disconfirmed Expectancies about Crowd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769-777.
    Lee, T., 1970, “Perceived Distance as a Function of Direction in a C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1): 40-51.
    Lepore, S. J., Evans, G. W. and Palsane, M. N., 1991, “Social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the Context of Chronic Crowd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2(4): 357-367.
    Liu, A. M. M., 1999,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in housing estates: a Hong Kong perspective,’’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8: 511-524.
    Loo, C. M., 1978, “Behavior Problem Indices-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patial Density on Low and High Scorer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4): 489-510.
    Lu, L., 1999, “Person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 79-90.
    Montano, D. and Adamopoulos, J., 1984, “The Perception of Crowding in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Enviroment and Behavior, 16: 643-666.
    Moskalya, A., 2008, The Rol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Funding Social Housing in Canada, Ottawa: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Paulus, P. B., 1988, Prison Crowding: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Springer.
    Saegert, S., MacIntosh, E. and West, S., 1975, “Two Studies of Crowding in Urban Public Spac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 159-184.
    Stokols, D., 1972,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Crowd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sychological Review, 79(3): 275-277.
    Sundstrom, E., 197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rowding: Effects of Roomsize, Intrusion, and Goal-Blocking on Nonverbal Behavior, Self-Disclosure, and Self-Reported 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4): 645-654.
    Tu, K. J. and Lin, L.T., 2008, “Evaluative structure of 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high-density and mixed-use urban settings: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aipei C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87: 157-171.
    Turkoglu, H. D., 1997, “Residents’ satisfaction of housing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Istanbul, Turke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9: 55-67.
    Walden, T. A., Nelson, P. A. and Smith, D. E., 1981, “Crowding, Privacy. And Co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3(2): 205-224.
    Wardrip, K., Williams, L. and Hague, S., 2011, The Role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Creating Jobs and Stimulat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Housing Policy.
    Wirth, L., 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4: 1-24.
    Worchel, S. and Teddlie, C., 1976, “The Experience of Crowding: A Two-Factor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1): 30-40.
    Yuen, B., 2007, “Squatters No More: Singapore Social Housing,’’ Global Urban Development, 3(1): 1-8.


    參、網路資料
    Demographia,2013,「9th Annual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 2013」,2013,http://www.demographia.com/dhi2013.pdf,取用日期:2017.10.21。
    IBM知識中心,https://www.ibm.com/support/knowledgecenter/zhtw/SSLVMB_23.0.0/spss/base/idh_fact_rot.html,取用日期:2018.04.27。
    Phang, S. Y., 2007, 「The Singapore model of housing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Housing and the New Welfare State」,https://ink.library.smu.edu.s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595&context=soe_research,取用日期:2017.10.21。
    中時電子報,2017.03.28,「全球最擁擠城市排名:台南9高雄20台北24」,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328005017-260408,取用日期:2017.07.31。
    中國產業信息網,2017.11.08,「2017年新加坡居民住房自有率及公共組屋、私人住宅價格分析」,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1/580447.html,取用日期:2017.11.21。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18,106年第4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統計成果,http://pip.moi.gov.tw/v2/e/scre0105.aspx ,取用日期:2018.05.08。
    內政部營建署,2013,「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計畫與我國住宅政策之比較」,https://www.cpami.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7021:2013-11-28-18-18-36&catid=183:2010-03-03-07-45-29&Itemid=76,取用日期:2017.11.21。
    台北市公共住宅計畫資訊網,https://www.housing.taipei.gov.tw/ph-ae/planning,查詢日期:2018.04.26。
    台北市包租代管服務,http://www.udd.gov.taipei/rentmatch/,查詢日期:2018.04.26。
    台北市政府新聞稿,2017.03.14,「北市公共住宅朝多元模式取得 4年兩萬戶目標不變」,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275591012&ctNode=65441&mp=100003,取用日期:2017.09.29。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居住資訊服務網,「公營住宅重要訊息」,http://www.housing.gov.taipei/h_Page.aspx?categoryId=200,取用日期:2018.01.10。
    行政院重要政策,2016.09.02,推廣社會住宅 落實居住正義,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36b3fa6b-2894-4536-98ce-a18266b44f83,取用日期:2018.05.15。
    李允中,2016,「荷蘭自造:低地國城市與地景(二)」,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archives/18519,取用日期:2017.11.13。
    李永展,2015,「迎毗vs.鄰避:住宅政策的兩極化難題」,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cle/3279,取用日期:2017.12.13。
    李永展,2016,「公共住宅,不只是居住空間」,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cle/4059,取用日期:2017.12.13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7,「台灣社會住宅數量統計表」,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0/08/blog-post_3164.html,取用日期:2017.12.23。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y4tWL0KTv9oJ:terms.naer.edu.tw/detail/1305462/+&cd=3&hl=zh-TW&ct=clnk&gl=tw,取用日期2017.09.27。
    彭揚凱、詹竣傑,2017.10.03,「社會住宅民間來蓋!荷蘭經驗的台灣啟示」,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6193,取用日期:2017.11.21。
    新加坡統計局,「新加坡組屋覆蓋人口數」,http://www.singstat.gov.sg/,取用日期:2017.11.21。
    新加坡統計局,2016,https://www.singstat.gov.sg/,取用日期:2017.11.21。
    劉耀華,2004,「台灣都市發展史」,http://www.taichung.fcu.edu.tw/%A5x%C6W%B3%A3%A5%AB%B5o%AEi%A5v2004.pdf,取用日期:2017.11.10。
    閻常銘,2017,「新加坡、德國模式:建立階梯化住房供應體系」,http://www.sohu.com/a/198872573_313170,取用日期:2017.11.21。
    聯合新聞網,2011.06.27,「荷蘭GWL社區社宅 排隊搶著住」,https://udn.com/news/e404?yhaos,取用日期:2018.01.07。
    聯合新聞網,2011.06.27,「學荷蘭百年經驗找台灣合用的」,https://udn.com/news/e404?yhaos,取用日期:2017.11.2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105257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25700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700701.pdf21804KbAdobe PDF244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